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型海藻

大型海藻

大型海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普通生物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6083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海洋世界、海洋开发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海洋学会第六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七届青年海洋科学论坛、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大型海藻的相关文献由77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培民、徐姗楠、王广策等。

大型海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083 占比:99.77%

总计:76257篇

大型海藻—发文趋势图

大型海藻

-研究学者

  • 何培民
  • 徐姗楠
  • 王广策
  • 郑新庆
  • 宋凯
  • 李子孟
  • 王凯
  • 秦松
  • 章守宇
  • 邹定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毕远新; 苗航; 王惠杰; 杨起帆
    • 摘要: 为实现大型海藻人工移植高效、节约和可持续性,研究基于大型海藻孢子的粘附特性,于2020年4月,初选了几种食品添加剂作为粘附剂,与铜藻(Sargassum horneri)孢子混合后,通过室内外涂覆实验观察孢子附着、萌发和生长情况,筛选出最优的粘附剂,并通过铜藻孢子低温保存实验研究解决延长海藻人工移植周期问题。结果表明:(1)海藻酸钠是一种较好的海藻孢子粘附剂,由其制成的铜藻孢子黏液,黏度越大、数量越多对孢子的保护作用越强,可有效阻碍水流冲刷与稀释的影响,增强孢子的附着几率,铜藻孢子黏液潮下带涂抹实验的孢子移植成活密度可达278 ind./m^(2),但在潮间带喷涂实验中仅在受波浪和水流影响小的位点获得了较好的移植效果;(2)铜藻孢子低温保存实验延长了海藻孢子的移植周期,铜藻受精卵经低温[(7±3)°C)]保存23d后仍具备附着能力,但需结合粘附剂的使用才能确保孢子在水流扰动条件下实现有效附着;(3)孢子黏液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大型海藻孢子的人工育苗与移植,主要包括室内均匀喷涂技术、水面喷洒移植技术、潮间带喷涂技术、潮下带涂抹技术和人工鱼礁或藻礁喷涂移植技术等。研究为大型海藻移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有望在粘附剂开发、喷涂方法及设备研究上获得突破起到促进作用,并为我国海藻场的生态修复研究及大型海藻人工移植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李刚; 万明月; 史晓寒; 秦耿; 麦广铭; 黄良民; 谭烨辉; 邹定辉
    • 摘要: 生活于珊瑚礁区的大型海藻可以与珊瑚一起为礁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它们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研究了生活于我国南海中沙大环礁区4种优势海藻的生化组分、光合特征及其对海水升温的生理响应,其中厚膜藻(Grateloupia ellipitica)和粉枝藻(Liagora samaensis)为红藻,钙扇藻(Udotea flabellum)和仙掌藻(Halimeda discoidea)为绿藻。结果显示,与绿藻相比,红藻藻体叶绿素(Chl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更低且含有藻胆素,红藻的光补偿点(EC)和呼吸速率(Rd)均显著低于绿藻。海水升温提高了4种海藻的光能利用效率(α)、EC、Rd和日净光合固碳量;同时,升温还降低红藻的饱和光强(EK)、提高绿藻的最大光合放氧速率(Pmax)。结果还显示,海水升温在光强较低时提高红藻的光合放氧速率,光强较高时则降低其放氧速率;升温也提高绿藻的光合放氧速率,但光强变化对升温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基于4种海藻的光生理特征以及升温效应的种间差异性可见,短时间升温(~4)°C有利于中沙大环礁区海藻的光合作用;与绿藻相比,该升温效应更有利于红藻。
    • 余娇娇; 刘洪; 张超雯; 赵建刚; 叶长鹏
    • 摘要: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防治赤潮的可行性,研究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6、1.2、2.4和4.8 g/L的裂片石莼藻粉中,观察赤潮异弯藻光合系统的响应。实验用植物效率分析法测定了赤潮异弯藻的光合效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观察了赤潮异弯藻叶绿体等的结构变化,从光合色素、光合效率和细胞微观结构等角度,阐释了大型海藻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的生物防治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裂片石莼藻粉能够显著降低赤潮异弯藻光合色素,抑制其生长。在72h时,0.6、1.2、2.4和4.8 g/L石莼藻粉处理组对赤潮异弯藻抑制率分别为19.6%、46.5%、71.4%和79.4%;叶绿素快速荧光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实验72h时,裂片石莼藻粉能够显著降低赤潮异弯藻的光合效率、降低叶绿素快速荧光曲线,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在4.8 g/L处理组中,赤潮异弯藻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和用于还原Q_(A)的能量TR_(o)/RC分别上升至对照组的15倍和1.5倍,而单位反应中心电子传递的能量ET_(o)/RC、最大光化学效率ψP_(o)、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ψE_(o)、电子超过Q_(A)比例Ψ_(o)分别下降81.3%、81.2%、91.7%和81.7%,说明裂片石莼藻粉抑制了光合反应中心及其电子供侧体的性能,并阻断了电子传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赤潮异弯藻在4.8 g/L裂片石莼藻粉处理72h后,其类囊体片层断裂、排列混乱,类囊体膜融合,叶绿体外膜破裂,同时线粒体、细胞核和细胞膜结构也遭到破坏。综上,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的光合系统产生了明显破坏作用,抑制了赤潮异弯藻的正常生长。因此,大型海藻裂片石莼是一种潜在的防治以赤潮异弯藻为优势种所引发赤潮的“工具藻”,并可以对其生物防治赤潮实际应用做更深入的研究。
    • 亓守贺; 李昊远; 张恒; 孔凡克; 曲威
    • 摘要: 为了开发海洋生物质资源,以大型海藻为原料,利用生物法制备海藻有机液肥,采用复合酶解耦合微生物发酵法,研究了影响酶解效率的pH、温度、酶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并利用正交试验获得复合酶解海藻的优化工艺参数。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海藻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利用微生物菌剂对海藻酶解液进一步发酵,获得最适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酶解耦合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海藻肥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pH 6.5、酶解温度65°C、酶添加量5%、酶解时间8 h。利用微生物菌剂对海藻酶解液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微生物菌剂接种量0.3%、发酵装瓶量40 mL/100 mL、发酵温度45°C、发酵初始pH 6.5。经种子萌发试验,复合酶解耦合微生物发酵制备的海藻液肥可以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
    • 赵志方; 秦松; 刘正一; 唐君玮; 肖圣志; 钟志海
    • 摘要: 流动的海水可以为海藻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对其生长和繁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生理生态学模拟实验,大多忽略了这一重要的环境因子。大型海藻虽然被认为是第4类"蓝碳",但关于其固碳能力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以调节流速的大型海藻固碳能力测量系统,既可以测量大型海藻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对无机氮、无机磷的吸收速率,也可以测量可溶性有机碳的释放速率。结果显示,与静止(0 m/s)相比,中流速(0.033 m/s)和高流速(0.094 m/s)均能提高鼠尾藻的净光合速率、净初级生产力、可溶性有机碳释放速率以及对无机氮、无机磷的吸收速率,且最大值均出现在高流速下。此外,鼠尾藻的可溶性有机碳释放速率随净初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本测量系统可为大型海藻固碳能力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 薛素燕; 毛玉泽; 李加琦; 蒋增杰; 方建光
    • 摘要: 经食物链形成的“碳封存”和“碳转移”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方面。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力之一,也是最高效的固碳生物类群之一,端足类是大型海藻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消费类群,处于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承担着“碳转移”的职责。本文以山东半岛端足类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possjeticus)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其对5种大型海藻[浒苔(Ulva prolifera)、肠浒苔(U.intestinalis)、扁浒苔(U.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sp.)]的摄食研究,比较了中华原钩虾对5种大型海藻的摄食率,分析了摄食率与海藻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干湿比(DW/FW)等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中华原钩虾对海藻的摄食选择性特征,初步探讨了钩虾潜在的碳汇影响。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对肠浒苔和浒苔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分别为0.81和0.80 g鲜重/(g·d),而对线性硬毛藻摄食率最低,为0.19 g鲜重/(g·d);中华原钩虾选择栖息于大型海藻的个体数量比例以丝毛藻最高,其次为肠浒苔和浒苔;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TOC含量和C/N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TN含量和DW/FW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与海藻TOC、TN、C/N和DW/FW均显著相关,且偏向于在结构复杂、细丝状分枝多而密集的海藻中栖息。钩虾优先选择固碳量较高的浒苔类绿藻,能够快速将其固定的碳向更高营养级传递转移,可加速实现碳封存或碳移出,对海洋渔业碳汇进程可能会产生影响。
    • 杨超杰; 邢晓萱; 童玉和; 李金玲; 王艺璇; 郑佳琳
    • 摘要: 为了调查西沙永兴岛海域大型海藻的资源状况,于2021年4月对西沙永兴岛海域的大型海藻开展了调查研究,并且利用定性、定量两种方法对该海域大型海藻的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海藻42种,隶属于3门16目22科35属,其中,红藻门8目10科18属20种,绿藻门5目8科10属14种,褐藻门3目4科7属8种。此次调查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低潮带与中潮带中,其温度性质以亚热带性种类为主。根据定量分析得出,在此次采集到的大型海藻种类中,红藻门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20.65 g·m^(-2);而绿藻门的平均生物量最小,为14.16 g·m^(-2)。本研究通过调查西沙永兴岛海域大型海藻的种类分布区域、分布数量以及分布特性,为今后对西沙永兴岛海域大型海藻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李帅; 闵力; 孙加节; 李大刚
    • 摘要: 反刍动物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甲烷不仅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而且还造成了反刍动物2%~12%的能量损失,降低了饲料利用率。近年来,大型海藻作为一种新型饲料资源,其具备的缓解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能力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大型海藻的营养成分、不同大型海藻减少甲烷排放的效果、大型海藻缓解甲烷排放的主要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使用大型海藻缓解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提供参考。
    • 王琪璐; 傅宇; 陈琪峰; 孙秀梅; 李铁军; 杨承虎
    • 摘要: 研究大型海藻基生物炭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分布特征及毒性可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该研究利用索氏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和600°C)的大型海藻(瓦氏马尾藻(Sagassum vachellianum)、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turuturu)、粗枝软骨藻(Chondriacrassicaulis)及孔石莼(Ulvapertusa))基生物炭中16种PAHs含量并对其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型海藻基生物炭中均能检出PAHs(总量浓度为78.2~2244.2μg/kg),且其生成量整体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大型海藻基生物炭中PAHs含量均低于欧洲生物炭标准(EuropeanBiochar Certificate,EBC,10.1版)规定的EBC-AgroOrganic等级限量值(4±2)mg/kg。大型海藻基生物炭中PAHs以2环和3环为主,4环PAHs在所有生物炭中均存在,而5环和6环PAHs仅在部分生物炭中被检出。此外,不同大型海藻基生物炭呈现各异的苯并[a]芘毒性当量浓度(BaP-Toxic Equivalence Quantity,TEQ_(BaP))(0.196~46.151μg/kg),其TEQ_(BaP)不仅依赖于生物炭中PAHs含量还与其环数和类型分布有关。在生物炭修复效果且潜在环境风险相近的基础上,结合产率及热解温度耗能,可选择热解温度较低的生物炭材料,为大型海藻基生物炭制备与应用的优化提供重要指导。
    • 金依静; 李蓝; 刘秋平; 艾宁
    •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质资源,以海带为原料,采用超声-复合酶解法(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提取海藻酸钠,在考察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温度和超声功率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 g、果胶酶添加量0.3 g、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1 g,酶解pH=4,酶解温度55°C,超声功率25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海藻酸钠的得率为21.53%±0.12%,是传统甲醛法得率的1.288 倍.通过粘度测定,所得海藻酸钠产物的黏度为1880 mPa·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出,超声-复合酶解法能有效破坏海带细胞壁的结构,从而提高海藻酸钠的得率.超声-复合酶解法可以提高产率、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一定普适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