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模态成像

多模态成像

多模态成像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3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069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磁共振成像、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等;多模态成像的相关文献由109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雪梅、史向阳、田捷等。

多模态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697 占比:99.91%

总计:110801篇

多模态成像—发文趋势图

多模态成像

-研究学者

  • 王雪梅
  • 史向阳
  • 田捷
  • 杨鑫
  • 惠辉
  • 詹诗杰
  • 温诗辉
  • 董迪
  • 郑海荣
  • 姜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张; 刘崎; 滕忠照; 陆建平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多部位血管床的慢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常规的成像技术多集中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斑块的形态特征显示,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成像可通过评估血管壁斑块的组成和代谢过程来进行心脑血管风险的预测,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于形态和代谢状态的信息,在诊断、鉴别诊断、风险预测和治疗评估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 杨帆; 吴建军
    •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了解斑块是如何从稳定型转变为危及生命的高危易损斑块的过程并寻求有效的早期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中使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斑块的形态特征,但不能可靠预测哪些稳定型斑块会转变为高危易损斑块发生破裂继发心肌梗死。本文从高危斑块单模态成像进展、血管内分子成像到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进展作相关整理,并总结近年来多项评估高危易损斑块的研究,对冠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在临床转化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综述。
    • 蔺祥伟
    •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光声成像以光声效应为成像基础,将光学和超声相结合,兼备光学高对比度、光谱多功能成像、超声高穿透度、易于与超声图像相融合、无创多尺度多模态成像等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马龙涛; 张伟文; 梅加明; 牛朝诗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与结果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中央区脑膜瘤患者,采用3D Slicer软件处理原始影像学数据,重建出肿瘤、瘤周静脉、大脑皮质、颅骨、头皮等三维模型,术前采用手机Sina软件进行体表投影辅助皮瓣和骨窗设计,结合术中实际肿瘤部位及其毗邻结构,验证术前重建效果,于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重建,术中验证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与术前三维重建模型相吻合,均无因术前规划不当引起术中肿瘤显露不充分带来的损伤。46例患者均全切除肿瘤,32例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8例肢体功能明显改善、6例肌力下降;均未发生癫发作,1例出现术后感染;无一例死亡。结论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可直观、多维度、动态、立体展示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术中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及保护瘤周静脉和大脑皮质。手机Sina软件应用于中央区脑膜瘤术前定位具有精确、安全、无创性、方便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吴遵富
    • 摘要: 目的:探讨GE256排CT多模态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就诊我院有明显脑梗死症状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用GE256排Revolution CT行全脑灌注+CT平扫+头颈CT动脉造影(CTA)的多模态成像检查,以患者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得出的急性脑梗塞诊断的准确率、责任狭窄闭塞血管检出率。结果:GE256排CT多模态成像三种成像结合起来、对于50例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为100%、与DSA相同;头颈CTA责任狭窄闭塞血管检出率为96%(48/50)、DSA为100%。结论:GE256排CT多模态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能对临床病情评估、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具有检查时间短、操作简单、费用相对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 吴方铮; 张乐乐; 海子娟
    • 摘要: 分子影像广泛用于基本的生物学过程研究,众多疾病诊断、治疗策略设计以及疗效评估。半花菁染料具有良好的光物理性质、生物相容性和对生物系统的低毒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成像试剂。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基于半花菁染料的探针用于分子成像的研究工作。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半花菁染料的探针用于荧光和多模态成像的研究进展,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可激活的半花菁探针的设计策略以及作为生物成像试剂的成功应用。最后,讨论了半花菁探针用于分子成像的发展前景。
    • 钱明竹; 张艳婷; 张丽; 谢明星; 李玉曼
    • 摘要: 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脏不良结局显著相关,早期识别及定量分析心肌纤维化非常重要。本文对CT、心脏磁共振、超声心动图、核医学在评估心肌纤维化方面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王娟; 戴嵬; 李伟; 吴凌云; 凌海平; 赵鹏来; 杭春华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超声、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神经电生理等多模态监测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治疗的AVMs患者51例,其中未破裂AVMs 25例,包括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者10例(19.6%);破裂出血AVMs 26例(51.0%),包括伴癫痫发作者5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6例、Ⅳ级22例、Ⅴ级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多模态监测技术用于AVMs显微手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所有患者接受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超声监测,根据需要可反复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对AVMs病变、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畸形团内部、皮质或畸形团表面进行监测,并通过临时阻断可疑供血动脉后病灶内部血流信号的变化,以判断该动脉是否为主要供血动脉。对于AVMs位置表浅者,结合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判断。AVMs病变位于功能区时,采用术中唤醒技术。术前合并癫痫发作进行皮质脑电图描记。手术并发症为术后30 d内,因手术及其相关原因引起的新发卒中、功能障碍(语言、运动、感觉、视觉)、颅内感染、脑积水以及死亡事件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51例AVMs患者共进行开颅手术51次,其中直接显微外科手术13例,分期选择性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31例,同期选择性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7例;手术时间5~16 h,平均(9.2±2.9)h。50例AVMs全切除,1例少量残留。所有患者接受神经导航、超声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其中病灶位置表浅的30例患者接受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并应用FLOW 800技术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10例患者接受术中唤醒,7例神经电生理监测成功定位运动皮质及纤维传导束,3例定位语言区;15例患者术前有癫痫发作,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切除致痫灶。术后30 d内,未发生卒中或死亡事件,治愈率98.0%(50/51),1例为残留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6%(11/51),包括2例视觉障碍、1例感觉性失语、2例小脑及1例颞顶枕叶AVMs出血患者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5例颅内感染。51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预后良好占比增加[术后10 d和术后6个月分别为54.9%(28/51)、88.2%(45/51)],治疗前后mRS评分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3.335,P<0.01)。Spetzler-Martin分级与术后6个月mRS评分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多模态监测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s中具有定位准确、及时发现异常、精准评估血流动力学等优点,可改善手术质量,其侧重各有不同,在临床上应选择性联合应用。本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 薛志伟; 康晶; 栾立
    • 摘要: 目的探讨3.0T MR多模态成像运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女性乳腺疾病患者60例,均经病理检验确诊,按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n=44)与恶性组(n=16),两组均接受3.0T MR多模态成像检查,观察各组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MRI检查,发现2~3类有42例,4~5类有18例,符合率90.00%(54/60),灵敏度90.91%(40/44),特异度87.50%(14/16),阳性预测值95.24%(40/42),阴性预测值77.78%(14/18)。两组不同b值的ADC差异显著,且恶性组不同b值的ADC均低于良性组(P<0.05)。良性组I型发生率高出恶性组,但II型、III型发生率低于恶性组(P<0.05)。结论3.0T MRI多模态成像检查的效果更好,能更准确鉴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
    • 黄科峰; 张楠; 芦丹; 方晓熠; 周长江; 王磊; 田螺; 程言鹏; 胡艳丽; 陈贝阳; 李晓萌
    • 摘要: 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因间断性左腰部疼痛半年入院。ABO血型+RhD血型鉴定(微柱法):B型,RhD血型阳性。CT检查:平扫示左侧肾实质内有一等~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晰,突出于肾轮廓外,压迫肾盂、肾盏,其内可见多个钙化灶,呈小条状、斑点状(图1);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界较清晰,最大径3.5 cm,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其内可见多个更低信号区无明显强化,病灶实质部分有延迟强化,肾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图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