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创新

城市创新

城市创新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5432篇;相关期刊24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南风窗、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年度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城市创新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隋映辉、朱清文、吕拉昌等。

城市创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5432 占比:99.39%

总计:55770篇

城市创新—发文趋势图

城市创新

-研究学者

  • 隋映辉
  • 朱清文
  • 吕拉昌
  • 喻金田
  • 王静
  • 陈大峰
  • 陈媞
  • 于喜展
  • 刘帅
  • 刘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慧; 解欢品
    • 摘要: 中欧班列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亚大陆间的陆路贸易新通道,班列的开通为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研究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平稳及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明晰中欧班列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路径机制,基于中国2008-2018年285个地级市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法(PSM-DID)实证检验了中欧班列对沿线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欧班列的开通显著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及周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积极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分位数回归检验发现班列开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强化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能够通过优化出口集约边际、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以及增加R&D资本存量的溢出等路径助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中欧班列运行强度越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作用就越大。
    • 武小菲; 岳中刚; 周勤
    • 摘要: 数字金融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新型金融产品影响城市创新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对数字金融降维发现,相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而言,覆盖广度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资本集聚和高素质劳动力集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此外,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发展、城市创新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顾叶
    • 摘要: 高铁网络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铁路运输的效率,缩短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居民在不同城市工作和消费成为可能。同时高铁服务通过加速人口和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对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铁在影响经济格局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区域的创新格局,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整理归纳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
    • 陈茜儒
    • 摘要: 迅猛发展的中国高铁降低知识空间阻隔,有利于人才流动,对创新活动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因而亟待对其创新影响进行刻画和测度。为此,本文利用中国 2005-2016年 284个城市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高速铁路在城市内与城市间如何影响国内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建设会对城市内部的创新水平产生促进作用,同时激发了城市间创新的溢出效应,但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创新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说,高铁增强了大城市创新外溢效应,同时导致了中等城市的负向创新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高铁对城市的创新溢出效应依赖于城市原有的创新基础,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铁对不同城市创新溢出效应的差异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通信基础设施、科教投入和人才规模等会增强高铁对城市创新的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各城市借助高铁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创新辐射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杨思莹; 路京京
    • 摘要: 本文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举债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地方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动态发展特征。此外,地方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2006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逐年增强;东部地区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弱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并无直接作用,而是通过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投资集聚以及提高政府科技支出比重、强化政府创新职能两种机制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地方政府举债的投资集聚效应是其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地方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随着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地方政府举债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 李欣泽; 朱欢; 赵秋运
    • 摘要: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于2009年开始大幅推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设立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开发区从数量扩张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15年城市层面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增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能显著提升其所在城市的创新水平,且对具有创新比较优势城市的创新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的创新提升效应主要由城市企业的税负下降(“政策效应”)、产业集聚度上升(“集聚效应”)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效应”)来实现,而不是城市内部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选择效应”)的结果。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能够助力城市产生高水平集聚、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为我国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
    • 邱楚芝; 欧锦文
    • 摘要: 在企业集聚的过程中,是“同行切磋”还是“跨界融合”能产生更强的本地化学习效应,本文试图从学习效应的视角来解释微观层面的企业集聚行为对宏观层面城市创新差距的影响。本文构建起中国城市制造业在时间—城市—行业维度约200万个观测值的大规模数据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集聚对当地城市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产业内“同行切磋”型学习和产业间“跨界融合”型学习均是企业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的微观机制。进一步地,从城市规模来看,由于大城市更趋向于多样化集聚,因而其创新过程更得益于企业间的“跨界融合”,而中小城市更趋向于专业化集聚,因而其创新过程更得益于企业间的“同行切磋”。以上结论表明,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重点是,围绕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的建设,推动产业集群进阶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 徐维隆; 侯盈伦; 张亚萌
    • 摘要: 本文基于2001-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36个一线城市数据,采用基本回归的方法对中国风险投资与城市创新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创新能力随着风险投资金额的增加而提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2)受地区异质性的影响,风险投资额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在西部效果最明显,中部、东北部、东部依次减小。最后提出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构建保障制度体系、将风险投资目标转向中西部等对策建议。
    • 陈大峰; 陈媛; 李昆
    • 摘要: 创新是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基于2003—2018年间中国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经济发展程度为门槛变量着重考察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投资对城市创新活动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以及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投资对城市创新都具有经济发展的双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程度达到第一个门槛值时,才会显著促使城市创新产出的提升。当经济发展程度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会进一步增加城市的创新产。城市间的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对于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的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创新溢出效应。
    • 张超; 肖植检; 兰宗敏
    • 摘要: 探讨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为包容性如何影响城市创新以及人才区位选择动因提供证据和解释。根据新经济地理学构建一个包括两区域、五部门、三要素的区域创新增长模型,分析城市包容性通过影响人才迁移进而影响城市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利用“百度迁徙”大数据对我国277个地级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包容性不仅会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还会通过促进人才流动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对具有不同外商投资水平、工资水平及高铁通达性的区域来说,包容性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此外,文化多样性在人才促进城市创新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但对其他群体来说却表现为抑制作用。最后提出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作用、因城施策,以提升地方生活品质为重点提升城市包容性和吸引力,以及注重增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强化包容性对创新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