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致发射

场致发射

场致发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0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131239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高功率微波会议、2011年第三届全国光学青年学术会议、2010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等;场致发射的相关文献由110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太良、朱长纯、李玉魁等。

场致发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1239 占比:99.74%

总计:131584篇

场致发射—发文趋势图

场致发射

-研究学者

  • 郭太良
  • 朱长纯
  • 李玉魁
  • 雷威
  • 林志贤
  • 张晓兵
  • 张永爱
  • 叶芸
  • 王保平
  • 胡利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辛彬; 刘巍; 宋玉贵
    • 摘要: 针对某类牌号的单晶硅材料在放电加工系统中无法实现放电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单晶硅放电加工临界电导率σ的界定方法,系统性地揭示了单晶硅的电导率σ是影响放电通道击穿并形成火花放电的根本原因。结合半导体物理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单晶硅放电加工系统中从极间电场的建立到极间等离子体放电通道的形成过程;引入阴极场致电子发射理论,建立了单晶硅放电加工系统极间电流密度J与单晶硅电导率σ的物理模型,仿真分析了临界电流密度J与单晶硅电导率σ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加工过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确定单晶硅放电加工的临界电导率,以此界定单晶硅的可加工性。
    • 摘要: 目前,导电橡胶制品作为功能性橡胶制品发展很好,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这里主要介绍橡胶的导电机理、影响导电橡胶性能的因素以及导电橡胶的品种和应用。1导电机理导电橡胶属于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其导电机理主要有宏观渗流理论(导电通路机理)、微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微观量子力学场致发射效应。
    • 孟国栋; 折俊艺; 应琪; 高新宇; 成永红
    • 摘要: 随着电力装备、电子器件和新概念武器等的设计和应用向着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高场强下微纳结构的绝缘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微纳尺度范围的电气击穿机理和绝缘性能,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与宏观尺度击穿和放电过程的仿真不同,当击穿距离在微米尺度时,其电子平均自由程与击穿距离可比,此时需要考虑场致电子发射过程;同时,由于击穿距离小,在数值模拟时要求网格划分更为精细,这大大增加了计算工作量。因此,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微米尺度气体击穿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微米尺度电气击穿的数值计算方法、仿真模型建立、击穿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微纳尺度放电击穿特性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参考。
    • 孙磊; 廖一鹏; 朱坤华; 严欣
    • 摘要: 针对传统图形化工艺复杂且图形未经精细设计,导致电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通过ANSYS Maxwell 16.0仿真软件研究电子运动轨迹规律,提出图形化发射体阵列有效发射尺寸和最佳阵列间距阴极结构的新思路,改善场发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当阵列间距为200μm时,图形化阵列中心区域的电场分布平坦,阵列四周突变上升。这是由于阵列边缘部分相比于阵列中心区域部分更表现出针尖的特性,当阵列间距越小时,单元阵列之间的边缘区域场强叠加,出现场强叠加区。当阵列间距逐渐增大时,场强边缘叠加效应削弱,同时电场屏蔽效应也削弱。因此,阵列边长越大,为400μm时,阴极表面场强趋于平坦,场强边缘叠加效应和电场屏蔽效应达到平衡。而阵列间距增大到600μm时,会导致单元阵列平面中心位置相对较远,单元阵列场发射相对独立,电子发射出现空档区域。因此,阵列间距选取适中数值时,阵列边缘场强叠加效应削弱,四周电场也不会出现盲区,电场基本达到均匀分布。根据仿真结果,通过喷墨打印图形化种子层实现图案化发射体阵列精准定位,再水热生长ZnO纳米棒阴极阵列。场致发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间距的增加,开启场强E_(on)从200μm时的2.95 V/μm降低到400μm时的0.57 V/μm,并进一步变为600μm时的2.26 V/μm;而场增强因子β随阵列间距从200μm增加到600μm,先增大后减小。这与仿真结果吻合,即在ZnO阴极阵列有效发射尺寸为200μm情况下,当阵列间距为400μm时,场发射性能最优,其开启场强为0.57 V/μm,场发射增强因子为32179。通过调控图形化阵列电子发射轨迹,从而减小场叠加和场屏蔽效应可以改善场发射性能。结合图形化设计和喷墨打印的高效性,有望实现高性能场致发射电子源。
    • 张扬; 李振军; 李元勋; 李驰; 赵立业; 戴庆
    • 摘要: 利用CST粒子工作室软件设计仿真了一种高电子通过率冷阴极微焦点X射线管。重点分析X射线管阴极结构、栅网和聚焦极的结构与电压、阳极电压等关键因素对电子束聚焦束斑的影响,特别是设计了一种独特的阴极凹槽结构,使阴极电子束发射的散角减小了21.84°,并使电子枪通过率从54.3%增加至74.59%。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碳纳米管X射线管在阳极电压为70kV时,电子通过率可达到75%,电子束焦点约为56μm,聚束比为5:1,可为冷阴极微焦点X射线管的设计和加工提供参考。
    • 宋璐雯; 刘树林
    • 摘要: 研究电极移动速度对低压火花放电特性的影响是揭示本质安全型电容短路火花放电机理的关键方法,对推广本安型电气设备在煤矿、化工等危险性环境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IEC安全火花试验装置的移动电极为研究对象。基于Fowler-Nordheim理论,推导分析电极移动速度对微间隙场致发射电场强度及电流密度的影响变化,并通过电极不同移动速度下的火花试验进行验证。根据一次放电火花电压变化特性,建立放电电压指数模型,推导火花功率与初始电压、放电电阻、放电时间的函数关系。考虑在定参量条件下,放电时间是关于电极移动速度的函数,通过所建模型分析获得电极移动速度对火花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极移动速度增加,极间场强、放电电流、火花功率增大,放电时间减小,且移动速度越快在越短的时间内越易达到较高功率。此外,由火花功率对时间的积分推导出火花能量的表达式,进而得到火花能量极值,为进一步研究火花放电对引燃能力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 杨初平; 耿屹楠; 王捷; 刘兴南; 时振刚
    • 摘要: 本文建立了高气压下的氦气放电模型,通过与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该模型对高气压下"场致发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Fowler-Nordheim方程将电流密度转化为电子通量,并将电子通量添加到COMSOL相应的壁边界条件中进行仿真,在宏观层面(击穿电压)以及微观层面(空间电子密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场致发射电流密度J由电场强度E、场增强因子β以及金属逸出功W共同决定;β=300时场致发射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对于β=400、电场强度10 MV/m以上的工况,场致发射对击穿的影响较大;对于以铜为平行平板电极的氦气击穿来说,电场强度E小于8 MV/m时可以忽视场致发射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场致发射能够给放电空间提供新的"种子电子",进而提升整个空间的电子密度,使得粒子碰撞反应加剧,最终导致击穿.
    • 郑荣坤; 肖红军; 刘方军
    • 摘要: 从1995年碳纳米管场发射实验研究报道以来,碳纳米管因其优异的电学特性、大长径比,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应用潜力和研究价值的场发射电子源.然而,碳纳米管的发射电流密度不稳定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对其进一步开发应用,在高电压下高电流密度维持不稳定、寿命短等问题一直是器件应用的主要障碍.现主要从碳纳米管场发射电流密度的影响因素入手,介绍接触电阻、空间电荷效应以及相邻碳纳米管间的相互作用等3种可能导致场发射电流密度不稳定、降低的物理机理,对碳纳米管场发射器件分析和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 王党树; 栾哲哲; 古东明; 刘树林; 董振; 王新霞
    • 摘要: 为了研究火花试验装置中电极在真空中放电的微观特性,本文建立了在真空环境下,以钨为阳极材料、镉为阴极材料的二维平行板放电模型.采用PIC/MCC(Particle-In-Cell/Monte Carlo Collision)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研究了不同电子发射机制下平行板电极放电的发展过程以及空间场强、阴极表面温度和场增强因子对空间电子变化的影响,得到在场致发射、热发射以及热-场致发射作用下放电过程中的电子浓度和阳极吸收电流的变化以及电子密度和电势的空间分布等.研究发现,场致发射是微间隙阴极电子发射的主导发射机制,当阴极表面温度在焦耳热的作用下达到镉金属的沸点1040K时将产生镉蒸汽,电流密度和电子浓度逐渐增大,此时热发射将开始作用于微间隙放电;当温度大于镉金属气化温度后,场强的影响将大于温度的影响;当场增强因子很小时,热发射几乎不起作用,随着场增强因子不断增大,热发射的作用逐渐增强,导致空间电子浓度明显增加,真空环境下微间隙放电是由热-场共同作用的.
    • 李建; 童洪辉; 王坤; 但敏; 金凡亚
    • 摘要: 采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法,在Cu基底表面上制备了以钛(Ti)和碳化碳(TiC)作为过滤层的类金刚石膜层.利用自制的场致发射特性测试设备,研究了类金刚石膜层的场致发射特性.利用拉曼光谱仪(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方法对类金刚石膜的键合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利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法可以在沉积温度100°C下制备膜基结合力较好的类金刚石膜.沉积速率为15 nm/min.类金刚石膜具有较好的场致发射特性,开启电压约为40 V/μm.Raman分析得到不同基底偏压下的类金刚石膜的I D/I G为1.19~1.57;SEM分析显示薄膜的微观结构上具有微米级突起结构.实验表明,应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方法可以制备出高sp3含量、表面具有微米级突起的类金刚石膜,这种类金刚石膜具有有利于场致发射的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