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热异常

地热异常

地热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86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城市地质、河北地质、地球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邢台地震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地热异常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栋、周泉、周福军等。

地热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867 占比:99.77%

总计:42965篇

地热异常—发文趋势图

地热异常

-研究学者

  • 王栋
  • 周泉
  • 周福军
  • 姚哈达
  • 孟祥连
  • 常帅鹏
  • 张文忠
  • 张晓宇
  • 张玉玺
  • 李俊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一鸣; 郝文辉; 方士琦; 程立群; 杜立新; 谢吾; 聂晨光
    • 摘要: 河北四家地热异常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热资源丰富。为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该地热资源,以地热异常为研究对象,采用地温场测量、水化学及同位素测试、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手段,探讨了四家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赋存环境及循环机理。研究表明,该地热异常区内地热井水位埋深介于-0.94~3.02 m之间,水位埋深浅;异常中心以垂直向上对流传热为主,异常外围以传导传热为主,深部热流沿异常中心的断裂交会处上升,并产生横向迁移、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储存起来,形成了本区的地热异常。可控源音频大地点测测深剖面解译成果表明,四家地区深部花岗岩体被切割,使深部的热流能够沿断裂上升,混合并加热赋存于四家地热异常区下部,形成该区域的地热异常。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家地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2-)-Na^(+)型,F^(-)、SiO_(2)含量与水温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SiO_(2)质量浓度严格受地温场的控制。四家地区地下热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属大气成因,区内地下热水氚值较低,为0.6~0.8T.U,通过研究认为本区地下热水年龄大于30 a。研究成果为今后在冀东及类似山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庄庆祥; 庄公勋; 郑霜高; 姜兆钧
    • 摘要: 通过研究区深部高温岩体地热异常地质响应强度、行为与轨迹变化规律的阐述,昭示:在区域地应力作用下,高温岩体地热异常地质响应强度自西往东、由北向南增强的趋势十分明显;地下3 km~10 km段干热岩地热资源高度集中于地堑式的台湾海峡沉降带活裂谷、闽台梯级过渡带内地堑式的海湾平原、河口平原、断陷盆地和内陆山区地堑式断陷山间盆地等活裂谷中;干热岩地热潜能以最东端的台湾海峡沉降带接近无限,之后依次排序是闽台梯级过渡带地热潜能巨大,闽西南拗陷区地热潜能大,闽西北隆起区地热潜能中等。
    • 汪名鹏; 杨俊松; 刘彦华
    • 摘要: 地温测量是研究地温场分布最直接的方法。地热热源的强度与分布,直接影响地壳表层土壤温度场的分布,特别是存在热储层、热运移通道等都会使地温场的分布产生异常。在研究区16个民井和32个钻孔中进行地温测量,分析地温场分布状况以及地下热水活动规律,效果明显。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孔与深孔地温场平面特征一致,越接近东北角地温越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地温异常区呈NNE向条带状分布,宽度约700 m,与NNE向断裂展布方向一致,地温最高点位于NW向断裂与NNE向断裂交汇处。研究区在纵向上地温分布特征差异性明显,地下热水分布范围较小,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受构造断裂、岩溶发育程度等控制,温度低的地下水大量涌入导致地下水温降低,地温梯度出现异常;这种地温梯度异常现象也说明了研究区地下热水主要储存于灰质白云岩或角砾岩的裂隙溶洞中,裂隙、岩溶成为地下热水良好的运移通道。地温测量方法圈定了研究区地热异常区范围,为进一步勘查地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汪新伟; 高楠安; 王婷灏; 刘慧盈; 毛小平; 黄旭
    • 摘要: 沉积盆地内地热田地热异常成因机制的定量研究对认识盆地浅部不同构造带之间传热与聚热的差异以及指导盆地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勘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河北献县地热田在厚1300~1500 m新生界盖层覆盖下发育蓟县系雾迷山组(Jxw)基岩热储,已开发区的井口水温多高达90~95°C,是一个典型的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区。本文基于横穿献县凸起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运用2D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半定量地分析了献县凸起带及邻区热传导与热聚集的差异,并简述了对地热勘探的指导意义。模拟表明,献县凸起带盖层内的地热正异常是高热导率的基岩凸起段所引起的热量快速传递、并在盖层内逐渐累积的结果;献县地热田Jxw组热储顶部的地层温度比饶阳凹陷的同深度地层至少高~20°C,与其近3600 m的基岩凸起幅度密切相关。献县凸起带的地温场在纵向上具“非对称镜像”分布特征,且盖层段的平均地温梯度约为热储层段的3倍,表明浅部盖层段的地热正异常越“富集”,则深部基岩热储段的地热负异常越“亏空”。“高导均化深度”代表了基岩凸起段深部与其相邻凹陷区平均地温梯度相等的热传导平衡线位置。有效盖层覆盖下的基岩凸起带是地热勘探的有利区带,基岩热储在凸起段顶部之下的500~800 m深度段是浅部地热开发的甜段区,而位于“高导均化深度”之下的深部高温热储勘探需极力避开基岩凸起带,而优选盆地低凸起带或凹陷带的有利储集相带。
    • 孙军胜; 李波; 白何领
    • 摘要: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以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分析了开封凹陷区深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对热储层埋藏条件及划分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有新生界新近系松散岩类孔隙热储层和古近系热储层,新近系热储厚度大,自上而下分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2个热储层。分析了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得出研究区地热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封市至陈留镇一带,地热异常高区域在研究区西北部;研究了地温场特征,得出区内恒温带深度为23 m,恒温带温度为16.0°C。开封市区的地温梯度范围为3.2~3.9°C/hm,平均3.5°C/hm,大于3.5°C/hm的范围为条带状,呈近南北向展布;东西向地温梯度偏低,在3.3~3.5°C/hm,平均3.4°C/hm,大于3.5°C/hm的范围较小。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了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产业经济。
    • 边民; 董庆; 王栋; 孟德利; 赵文博; 周厚瑀
    • 摘要: 为提高热红外遥感识别地热异常区的准确度,选取高原铁路廊道作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白天地表温度,并基于ECO2LSTE数据得到夜间地表温度;然后,利用随机森林方法选取海拔、坡度、坡向、累积太阳辐射、NDVI、NDSI、NDWI以及反照率作为输入因子,得到去除太阳辐射效应的地表温度;最后,选取去除太阳辐射效应的地表温度、断裂密度、到水系距离和地磁异常作为指标因子,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定量识别地热异常区,并利用已知温泉点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方法可有效去除非地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减弱太阳辐射效应,提高地热异常区识别的准确度;2)地热异常区评价结果与已知温泉点分布较为一致,高异常区和中异常区的识别结果可靠;3)高原铁路廊道主要途经7个地热异常区,经过高异常区和中异常区的廊道长度分别为72 km和125 km,泸定—康定、理塘盆地及周边、巴塘、贡觉、昌都—察雅、八宿、波密—鲁朗是需要重点防范高温热害的区段。研究结果初步实现了高原铁路廊道的地热异常区定量化和精细化识别。
    • 胡雅彬
    • 摘要: 地热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对环境污染小,利于环境保护,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可减少传统燃料的消耗,且因其开采条件简单、用途广泛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地热异常区是指地表放热量或大地热流值显著高于大陆地壳热流平均值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指具有某种地表热显示或一定深度内赋存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热储分布地区.
    • 胡雅彬
    • 摘要: 地热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对环境污染小,利于环境保护,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可减少传统燃料的消耗,且因其开采条件简单、用途广泛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地热异常区是指地表放热量或大地热流值显著高于大陆地壳热流平均值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指具有某种地表热显示或一定深度内赋存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热储分布地区.
    • 杨汉元
    • 摘要: 通过对湖南汝城地区的地层、构造、花岗岩体分布特征及地热地质特征等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区内广泛分布了大量的花岗岩岩体.通过对区内不同岩体的花岗岩岩样进行测试,发现区内岩浆岩的大地热流值较高,盖层的热导率较低,且区内地热异常明显,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平均值均较高,利用体积法公式,估算区内干热岩资源量可达到6.93亿t标准煤.依据以往干热岩选址的地热地质学指标体系,从区内岩体分布、盖层情况、深部热异常及区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建议该区在F8断裂下盘布设参数试验孔可获得较好的干热岩资源.
    • 傅玉; 方岩; 张希宁; 孙宁; 王红儒; 纪永利
    • 摘要: 通过分析井温曲线类型、断裂构造以及热水化学特征,揭示地热异常具有以对流为主的特点,热水赋存于构造裂隙系统中,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热异常区是研究、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