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颗粒

土壤颗粒

土壤颗粒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5366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山地学报、科技致富向导、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2013年北京土壤学会年会、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等;土壤颗粒的相关文献由9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菊、徐明岗、佟小刚等。

土壤颗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5366 占比:99.88%

总计:185593篇

土壤颗粒—发文趋势图

土壤颗粒

-研究学者

  • 张文菊
  • 徐明岗
  • 佟小刚
  • 刘钢
  • 曾青
  • 朱建国
  • 谢祖彬
  • 马红亮
  • 仇丽君
  • 何丙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建军; 王和平; 王明力; 关添泽
    • 摘要: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颗粒对^(137)Cs分布的影响,选取新疆准噶尔东部地区沙土、灰棕漠土和灰漠土3种主要的土壤类型,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137)Cs与土壤颗粒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土、灰棕漠土和灰漠土均以>50μm的颗粒占据主导地位,其占比介于51.35%~90.22%,中值粒径(D50)表现出风沙土>灰棕漠土>灰漠土的趋势;灰棕漠土^(137)Cs质量活度变化范围为0.32~15.70 Bq·kg^(-1),其土壤剖面分布与50μm土壤颗粒(0~14 cm)含量及D50剖面(0~12cm)分布趋于一致,而灰漠土^(137)Cs比活度与各粒级土壤颗粒剖面并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风沙土和灰漠土中,对^(137)Cs质量活度影响最大的均为2~5μm粒级的土壤颗粒,而灰棕漠土中^(137)Cs受10~50μm粒级土壤颗粒影响最大。准噶尔东部地区3种土壤类型^(137)Cs均与土壤颗粒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土壤剖面不同粒级土壤颗粒含量预测不同剖面^(137)Cs质量活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袁冬梅; 严令斌; 武亚楠; 张丽敏; 杨熳; 喻理飞
    •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评价土壤碳汇的重要指标,SOC动态变化与组分土壤碳的流向特征对进一步理解喀斯特地区植被与全球碳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研究区域,采集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群落(Herb community stage,Hcs)、灌木群落(Shrub community stage,Scs)、乔林群落(Arbor community stage,Acs)三个阶段下0~10 cm土层(S1层)、10~20 cm土层(S2层)、20~30 cm(S3层)的土壤混合样本共27份,对SOC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土壤粗颗粒有机碳(CPOC)、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土壤黏粉粒有机碳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及比例变化特征、以及POC(颗粒有机碳)/MOC比值变化特征等进行研究,探究在喀斯特高原区植被恢复对SOC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植被恢复SOC含量上升,随土层加深SOC含量降低;(2)不同组分土壤碳含量表现为,CPOC>FPOC>MOC;CPOC、FPOC占比最大,是SOC的主要组分;(3)Acs下POC/MOC比值最小。植被恢复对SOC具有重要影响,是增强喀斯特地区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 杨青松; 倪世民; 王军光; 蔡崇法
    • 摘要: 为揭示粗颗粒土壤坡面侵蚀机理,采用湖北通城县、江西赣县、福建长汀县、广东五华县4个样地的4种粗颗粒土壤(分别定义为TCA、GXA、CTA、WHA)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粗颗粒土壤坡面侵蚀过程及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土壤的地表径流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并趋于稳定的规律;(2)4种土壤的侵蚀特征存在差异,土壤侵蚀速率表现为WHA>TCA>GXA>CTA;(3)4种土壤的侵蚀泥沙中颗粒分布百分比大小均为砂粒>黏粒>粉粒>砾石。不同土壤侵蚀泥沙富集率表现出明显差异;(4)水流功率与土壤侵蚀速率的相关性显著,用幂函数可以准确描述其关系。在表达式中引入土壤黏粒含量、砾石含量后模型更加可靠(D_(r)=0.001ω^(1.163)C_(l)^(-4.069),R^(2)=0.82;D_(r)=0.003ω^(1.149)G_(r)^(-1.934),R^(2)=0.84),提高了模型预测土壤侵蚀速率的精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广的适应范围与现实价值。
    • 董智今; 展秀丽; 丁小花
    • 摘要: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农田、荒地、草地、灌丛沙堆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分形特征与防风固沙效果的关系,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粒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以及土层深度与分形维数间关系。结果表明:(1)草地、灌丛沙堆以及林地的土壤粒度组成以极细沙、细沙和中砂为主,耕地和荒地则以粉粒和细砂为主;(2)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维数差异明显,荒地>农田>灌丛沙堆>草地>林地,随土层深度增加,林地分形维数值减小,草地分形维数值增大,荒地、农田和灌丛沙堆分形维数值变化不大;(3)分形维数与100μm粒径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其大小由<100μm的极细砂粒和粉粒含量决定。研究区内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粒径分布与分形维数差异显著,这综合反映出在不同植被效应与人为耕作后,土壤的颗粒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毛乌素沙地西南缘防沙治沙以及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周洪健
    • 摘要: 《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在学习土壤组成的基础上,围绕三种土壤的特点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比较土壤颗粒的大小,指导学生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颗粒大小不同。活动二是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颗粒大小影响土壤的渗水能力,并反推不同土壤的保水能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主要特点;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土壤特点的科学事实;能运用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方法分析事实、得出结论;能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 章文; 王慧; 李敏; 程文龙; 卜容燕; 唐杉; 韩上; 武际; 朱林; 余庆柱
    • 摘要: 【目的】研究添加紫云英(Chinese milk vetch,CMV)对土壤颗粒表面磷素吸附特征的影响机制,为绿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4个紫云英翻压量梯度:CMV0(0)、CMV1(15000 kg/hm^(2))、CMV2(22500 kg/hm^(2))和CMV3(30000 kg/hm^(2)),淹水培养30天后,取土样,过250μm筛后,分为细砂粒(48~250μm)、粉粒(2~48μm)和粘粒(<2μ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并分别进行磷酸盐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结果】与CMV0相比,添加紫云英显著提高了土壤颗粒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尤以砂粒中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3.42%~81.04%、4.83%~15.17%、45.45%~51.52%和40.76%~60.70%;添加紫云英降低了砂粒和粘粒的比表面积,但是提高了粉粒的比表面积。土壤颗粒对磷素的吸附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很好地拟合,添加紫云英提高了各粒径土壤对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_(m))、土壤本底吸磷量(NAP)、土壤磷临界浓度(EPC_(0))、吸附常数(K_(L))和土壤对磷的亲和力(K_(p))。Q_(m)值提高幅度以砂粒最大,提高了4.02%~46.81%;粉粒中NAP值、K_(L)值、EPC_(0)值和K_(p)值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16.77%~210.78%、29.55%~69.05%、93.62%~141.28%和11.97%~28.87%。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磷酸盐在土壤颗粒表面吸附过程。拟合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提高了各粒径土壤颗粒对磷的初始吸附速率(H)和吸附速率常数(k_(2)),以粘粒的H值和k_(2)值提高幅度最高,分别达到25.77%~98.20%和25.74%~111.15%。不同粒径的H值和k_(2)值均以CMV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砂粒的Q_(m)和EPC_(0)与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粉粒的NAP、EPC_(0)和K_(p)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K_(L)与全磷呈显著性相关;粘粒的Q_(m)与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EPC_(0)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比表面积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K_(p)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比表面呈极显著相关。【结论】添加紫云英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提高土壤颗粒自身贮存磷的能力,促进各土壤颗粒对磷素的吸附,特别是砂粒和粉粒。同时,CMV2处理土壤砂粒和粘粒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强度,而CMV3处理粉粒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强度,因此结合土壤质地,控制紫云英还田量实现稻田磷素科学管理。
    • 摘要: 1土壤气体环境番茄根系的生长发育与土壤中的气体环境密切相关。土壤气体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能影响番茄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和根对养分的吸收。土壤气体存在于土壤颗粒的间隙内,正常的土壤颗粒和间隔的比例大约是1颐1。理想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可以使土壤中保持一定比例的气体。设施内的灌水一般在土壤水分还较多时就灌,灌水次数也较频繁,容气量较低,为使灌水后也能保持20%以上的空气,需要改进土壤结构。孔隙率和含水量除影响容气量外,也影响土壤气体组成,一般是CO_(2)浓度比大气中高,而O_(2)浓度比大气中低,当土壤间隙小、水分多时能使CO_(2)浓度剧增和O_(2)浓度大量减少。
    • 张建伟; 王小锯; 李贝贝; 韩一; 边汉亮
    • 摘要: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是通过在土壤颗粒接触处和土壤颗粒表面生成碳酸钙沉淀来改善土壤岩土工程性质的一种方法,目前对MICP的研究众多。近几年来,酶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Enzyme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EICP)被广泛用于土体改良等方面,EICP技术是利用脲酶将尿素水解成NH4^+和CO3^2-,CO3^2-和Ca^2+结合生成CaCO3沉淀,碳酸钙的胶结作用将土体连接在一起,能提高土体强度。在EICP技术中,矿化会产生大量碳酸钙,但是,在EICP技术中没有给碳酸钙提供成核位点[1],生成的碳酸钙聚集形式杂乱无章,固化后的试样脆性较高,容易发生脆性破坏。为了改善这个性质,考虑向EICP技术中添加木质素,用来调节碳酸钙的晶型。
    • 曹媛; 孟明; 王磊; 杨新国; 曲文杰
    • 摘要: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清水河以东)区域天然草地为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37个采样点不同土层(0~10、10~30 cm)的74个土壤样品的空间变异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砂粒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变异性增大;各土层土壤颗粒多数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随机性因素对其影响较小;研究区砂粒含量北部区域较大,由北部向南部呈递减趋势,黏粒含量在西南部最高,粉粒含量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研究区土壤从南部向北部沙化程度逐步增强.
    • 宋福如; 侯静; 宋利强; 康莲薇; 宋志强; 曹子库; 任毅诚
    • 摘要: 本文通过对聚甲基硅氧烷改性得到了低分子量聚甲基硅氧烷,采用红外、核磁及热重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具有聚硅氧烷结构及较好的稳定性,主链由Si-O-Si键构成,富含丰富疏水性的-CH3和亲水性的-OH基团,具备了吸水保水、离子络合等功能.将有机硅与氮、磷、钾、黄腐酸和有机质以一定配比复合制得有机硅复合肥;采用徕卡显微镜研究了有机硅复合肥对不同土壤颗粒团粒化的行为,并与聚丙烯酰胺(PAM)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合成的聚甲基硅氧烷在水溶液中复配制得的有机硅复合肥对土壤颗粒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将其"粘聚"团粒化.通过电导率测定证明,有机硅复合肥可有效地降低粘土和盐碱土的溶液电导率值,表明该聚甲基硅氧烷中的多个硅羟基和硅氧硅键对土壤颗粒具有较强的作用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