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抗冲性

土壤抗冲性

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63383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北方七省区煤矿生态修复技术论坛等;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国彬、张建军、周佩华等。

土壤抗冲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63383 占比:99.98%

总计:663509篇

土壤抗冲性—发文趋势图

土壤抗冲性

-研究学者

  • 刘国彬
  • 张建军
  • 周佩华
  • 茹豪
  • 马璠
  • 周正朝
  • 张正
  • 李强
  • 杨勤科
  • 王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柏兰峰; 李占斌; 马波; 肖列
    • 摘要: [目的]研究冻融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草地和灌木地)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季节性冻融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一系列野外自然冻融、野外监测和原状土冲刷试验,以确定冻融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1)相较于坡耕地,草地与灌木地的冻结程度更低,其中,灌木地冻结程度最低,抗冻性最好。(2)冻融作用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土壤流失,降低土体抗冲性,其中草地与灌木的抗冲系数AS(anti-scouribility)明显高于坡耕地,说明在冻融条件下植被覆盖能够有效提升土体抗冻性及土壤抗冲能力。(3)在草地和灌木地中,冻融前后草地和灌木地的泥沙总流失量增加了31%和16.5%,抗冲系数分别下降了23%和14%,草地在冻融过程中泥沙流失的增加量更高,抗冲系数下降幅度最大。[结论]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草地冻结程度更剧烈,抗冲性更差,草地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可能存在更高水土流失风险。
    • 李菊艳; 缪成波; 于萌; 卢刚; 关添泽; 杨建军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放牧制度对天山北坡草地及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以地表径流产沙量为指标,以裸地作为参照,对自由放牧草场、季节性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的径流产沙动态及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分析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系密度、坡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土壤粒径含量等因子的差异,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因素,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研究表明:①随着放牧强度和频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系密度、有机质、粉粒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砂粒含量、黏粒含量呈上升趋势。②随着冲刷时间延长不同放牧制度草场产沙量逐渐降低,随着放水量增加,产沙量的变化率表现为裸地(0.78)>自由放牧草场(0.72)>季节性放牧草场(0.39)>禁牧草场(0.22)。③随着放水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抗冲性均呈减弱趋势。土壤抗冲性表现为禁牧草场>季节性放牧草场>自由放牧草场>裸地,表明放牧活动对土壤抗冲性影响较为明显,封育禁牧及季节性轮牧可有效增强土壤抗冲性。④各因子中土壤容重、坡度、粉粒含量、根系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较为明显。
    • 资如毅; 赵龙山; 钱晓鹤; 陈娟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以马尾松人工林地(PMP)、桂花人工林地(OFP)、天然乔灌混交林地(ASL)、天然草地(NGL)、撂荒地(AL)、农地(CL)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试验法,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气候特点,设置3个坡度(5°,15°,25°),3个冲刷流量(3.2,4.8,6.4 L/min),冲刷时间均为15 min,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等),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地类初始径流含沙量较高,但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径流含沙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趋势,且随着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的时间有所提前;(2)土壤抗冲系数随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比冲刷流量更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各地类土壤抗冲系数依次为NGL>PMP>ASL>AL>OFP>CL,土壤抗冲系数分别为13.44~87.84,8.14~93.15,2.93~45.36,1.21~10.01,1.25~5.48,0.17~1.27(L·min)/g;(3)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78)。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韩美清; 吴维洲; 万炳宏; 闫晓俊; 冯潇; 柯尧; 郑江坤
    • 摘要: 高陡边坡框格回填土抗冲性是边坡绿化研究的重点,为探究成兰铁路受损边坡不同恢复时期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成兰铁路镇江关段(Z)和川主寺段(C)的受损边坡(Z_(2),C_(2))为研究对象,以原始植被区(Z_(1),C_(1))和自然恢复区(Z_(3),C_(3))为对照,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和通径分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抗冲刷系数和径流含沙量随着冲刷时间的增加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均呈幂函数变化,亚高山区土壤的抗冲刷系数整体高于干旱河谷区,原始植被区土壤抗冲性最大,人工回填区最小;有机质含量、土壤密度、总孔隙度和土壤容重是成兰铁路松潘段受损边坡土壤抗冲性的主导因素,其中土壤密度对土壤抗冲性表现出最强烈的直接作用。提高人工回填土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可提高土壤抗冲性,可为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土壤条件。
    • 叶鑫; 余飞燕; 周润惠; 王坤悦; 王敏; 董洪君; 郝建锋
    • 摘要: 为明确河岸带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护岸效益差异,在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选取5种不同生境类型,即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对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1)河岸带草本植物共39科94属136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各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变化规律相似,最大值都出现在距离河流最近的砾石地,最小值出现在地势最高的芦苇地;对于丰富度指数(D),沙坑地最大,斑茅地最小.2)随着冲刷过程的进行,各生境类型土壤抗冲性不断增强,土壤抗冲指数(IAS)表现为芦苇地>河滩地>斑茅地>砾石地>沙坑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IAS值与H值、H'值、Jsw值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推出物种多样性好的类型土壤抗冲性差.综上,沙坑地和砾石地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土壤抗冲性较强,芦苇、白茅和斑茅作为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的优势物种,具有增强土壤抗冲性、固土护岸的作用,可在河岸植被恢复时作为良好的物种选择.
    • 吕刚; 马君蕙; 王磊; 董亮; 杜昕鹏; 汤家喜
    • 摘要: 【目的】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植被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荒草地为对照,对不同密度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荆条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各样地地表径流量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式增长的趋势,其中低密度荆条样地土壤抗冲系数在23.46~26.07(L·min)/g之间,中等密度荆条样地土壤抗冲系数在26.87~29.84(L·min)/g之间,而高密度荆条样地和荒草地在设计流量为4 L/min时,土壤抗冲系数大于8(L·min)/g和12(L·min)/g;3)各样地土壤抗冲系数随着冲刷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在上方来水量较小时荒草地的土壤抗冲系数最大,荆条的土壤抗冲系数在26.07~46.55(L·min)/g之间,在上方来水量逐渐增大时荆条的土壤抗冲性强于荒草地,在23.46~36.75(L·min)/g之间,且随荆条株密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结论】植被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以为辽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孙丽丽; 査轩; 黄少燕; 陈世发; 白永会; 刘川; 常松涛
    • 摘要: 为探讨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抗冲性特性,得出适用于花岗岩红壤区水土保持效果最优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原状土冲刷法,在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条沟草灌带>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封禁>裸露地>开垦地。治理措施封禁、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条沟草灌带的冲刷产沙量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12,0.02~1.53,0.02~2.57 g;CK1和CK2冲刷产沙量最大,其冲刷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65.20,0.07~60.56,0.24~80.60 g。(2)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土壤总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37.08%,80.38%,44.15%,45.12%,52.11%,57.91%。(3)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较大,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55.76%,44.06%,52.18%,54.91%。说明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水土保持效果较优,研究结果为控制红壤区水土流失和揭示相关侵蚀机理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