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15253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当代图书馆、自然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 河北省CAD研究会 河北省电子学会 河北省计算机学会 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 河北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2009年联合学术年会等;土地覆被变化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包玉斌、张晓明、王宗明等。

土地覆被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5253 占比:99.89%

总计:115380篇

土地覆被变化—发文趋势图

土地覆被变化

-研究学者

  • 包玉斌
  • 张晓明
  • 王宗明
  • 余新晓
  • 刘纪远
  • 张满良
  • 李秀彬
  • 陈军锋
  • 于兴修
  • 于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博轩; 李淑杰; 马剑; 高振君; 张钧; 曹秀凤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吉林省生境质量状况、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基于InVEST模型中的生境质量模块,以吉林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在InVEST模型中对吉林省近20年的生境质量进行了模拟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吉林省土地覆被类型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主要是草地、水域的转出及其他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入.(2)吉林省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且不同等级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与其土地覆被类型有密切关系.(3)2000—2010年吉林省平均生境质量均处于“良好”等级,但有小幅度下降.(4)20年间,吉林市、白山市等地生境质量由于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有所提高,白城市、延边州等地生境质量则由于湿地退化、毁林毁草开荒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 包玉斌
    • 摘要: 以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中生境质量评估功能模块和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下研究区的生境质量,进而开展优先区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区和生态廊道的构建.结果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草地面积增加168.76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9.38 km^(2),森林、农田、湿地及其他用地的面积分别减少1.26,115.17,13.72,98.0 km^(2);研究区生境质量较高等级的用地面积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75.76%降低到2015年的70.54%,较低等级的用地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24.24%增加到2015年的29.46%;研究区生境质量大范围出现轻微退化;构建生态廊道总长410.0 km,为动物迁移创造了条件.对优先区进行生境评估和廊道构建,可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刘文娟; 安瑞平; 田佳; 卞莹莹; 邓江茹
    • 摘要: 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变化能够反映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典型区域盐池县为研究区,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选取2003年和2015年的8月Landsat影像,提取盐池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网络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态势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12 a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为草地、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同时耕地、未利用地减少。2)草地面积变化最大,且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接转换强烈,草地覆盖度明显提高。高覆盖草地显著增加(126125.37 hm^(2)),净变化(N_(c)=3.50%)和总变化(T_(c)=5.50%)均为最大,单一土地动态度为29.14。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封育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逐渐形成了以草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
    • 杨凯杰; 曹罗丹; 陈慧霖; 辛欣; 朱宇
    • 摘要: 基于奉化溪口镇1990~201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城乡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核密度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析奉化溪口镇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溪口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稳定,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长各具特点;(2)建设用地信息熵持续增加,土地类型趋于复杂化、有序化;(3)城乡建设用地的转入面积远大于转出面积,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和林地;(4)城乡建设用地核密度高值区集聚于城镇的东北部,核密度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不明显;(5)建设用地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高程值与距河流距离影响较大.
    • 王小雷; 薛滨; 姚书春; 殷露; 朱洪伟; 赵子涵
    • 摘要: 长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土地覆被变化强烈致使土壤侵蚀相对严重。本研究以长江下游支流水阳江–郎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该区域土壤中137Cs的背景值为1275 Bq m−2,并结合相关侵蚀模型,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速率进行了定量估算。同时基于1985~2015年8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ENVI 5.2支持下,对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遥感定量解译。结果表明:该区域水稻田占主导的耕作土土壤侵蚀速率小于非耕作土。非耕作土中土壤侵蚀速率大小依次为:林地(非马尾松) 马尾松 板栗树 樟树 竹林 稀疏林。过去30余年间,该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草地以2000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这与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政策密切相关。对比新老茶园的土壤侵蚀速率大小,其结果反映了农耕地退耕转变为茶园加速了土壤侵蚀。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保持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该区域的土壤侵蚀。
    • 郝璐; 孙阁
    • 摘要: 了解流域水文过程(水量和水质)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和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然而,城市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新污染物产生)、水文(降水、入渗、蒸散、径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产水服务、调节气候、土壤保持、初级生产力、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在不同时空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知识空白.从城市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城市化对地表能量平衡与水量平衡的影响、城市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等多方面系统总结了城市化影响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城市"热岛"、"干岛"、暴雨径流引起的城市内涝、水污染等环境现象都与生态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强调现代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生态水文学规律,从全流域生态系统角度认识近年来新出现的不同尺度的城市环境效应.城市最佳管理措施应以流域为单元实施,以调节土地利用/覆被、保护湿地(包括自然与人工湿地)为手段,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如植被蒸散和净化水质).未来城市生态水文学应围绕"低影响开发"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城市流域管理措施,在稳定城市小气候、缓解洪涝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灾害风险以及减轻城市水污染等方面开展多尺度综合研究.
    • 李志祥; 张艺凡; 张和生
    • 摘要: 从中观尺度上定量评价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 PP)的影响可为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本文以山西省六大煤田为例,利用M ODIS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N PP和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情况,引入N PP损益流概念,从定向和定量的角度分析省域尺度下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对植被N P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山西省六大煤田2005—2015年N PP整体向好,研究时段内NPP均值为335.03 gC/(m2·a),11年间NPP总量增长3492.20 GgC,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②2005—2015年间,土地覆被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和草地,其中,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长了3581.75 km2和148.65 km2,草地则减少了3882.25 km2;③2005—2015年研究区林地和耕地的增加使得NPP总量增加,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造成NPP总量损失;④2005—2015年间,山西省六大煤田N PP因土地覆被变化而变化,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与六大煤田的生态修复工作有密切关系.
    • 谢璇; 陈超民; 杜云; 哈斯巴干
    • 摘要: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位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处,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示范区 自2008年以来的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结合2008年的Landsat-5 TM光学影像和双极化PALSAR数据以及2020年的Sentinel-2 MSI多光谱光学影像和双极化PALSAR-2数据,采用局部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分类体系以及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分别对2008年与2020年示范区进行了土地覆被分类.结果表明,2008~2020年,示范区的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其中,开阔高层建筑的增幅最为明显,从2008年的12.23 km2增加到2020年的361.26 km2;而低矮植被面积大量减少,从2008年的535.92 km2锐减到2020年的197.26 km2;茂密树木、灌木和矮树均有所减少.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城市扩张、棚户区改造、人口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不仅可为城市化进程中城郊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提供参考,而且还可为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决策依据.
    • 包玉斌
    • 摘要: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固碳功能评价模块,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研究区碳固定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00—2010年草地、灌丛、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204.0、285.3和122.7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3984.5 k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地覆被变化显著.研究区10年间碳固定能力整体提升,其中,延安市境内各流域平均固碳增加量为3.3 t/hm2,固碳总增加量为13.3×106 t,榆林市境内各流域平均固碳增加量为4.0 t/hm2,固碳总增加量为14.5×106 t,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效益显著.耕地、草地、荒漠向林地的转化固碳效益最大,其单位面积固碳增量达100 t/hm2以上,耕地向林灌草的转变使研究区固碳总量增加达3405.77×104 t,其中73.37%的总固碳量比重来自耕地向草地的转化.通过生态系统碳固定重要性分级和空间分区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科学实施、维持区域碳平衡和碳达峰,保障区域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邢婕
    • 摘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气象数据、遥感监测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研究西藏山南地区2000—2018年冰川融化对土地覆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冰川面积与降水成正比,与气温成反比.随着冰川融水减少,上游冰川边缘纯牧区随草地面积下降,中游农业区耕地面积减少,下游快速城镇化区建设用地扩张.冰川融水对土地覆被造成一定影响,草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减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