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10177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前线、湖湘论坛、浙江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等;土地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由4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谷成、许经勇、吴丽丽等。

土地生产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0177 占比:99.97%

总计:1010492篇

土地生产率—发文趋势图

土地生产率

-研究学者

  • 李谷成
  • 许经勇
  • 吴丽丽
  • 石成林
  • 万忠
  • 冯海发
  • 刘爱军
  • 吴高林
  • 吴鸿潜
  • 周建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舒晓东(制图)
    • 摘要: 土地生产率由各城市GDP/行政区域土地面积(重庆采用主城都市区面积)计算得出,评估的是一座城市的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集中程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除了厦门和北京之外,其余城市都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深圳以超过15亿元/平方公里的成绩一骑绝尘,2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土地生产率均排在前30名以内。
    • 高雪萍; 张予涵; 张梦玲; 廖文梅
    • 摘要: 利用江西省549份水稻种植户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微观层面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水稻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增产效应大于增效的效应。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比基准回归结果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结论。异质性结果表明,考虑农户教育水平差异,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仅对较低教育水平农户土地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仅对较高教育水平农户显著;考虑农业经营规模差异,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仅对规模较大户的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显著,在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增产效应大于效率提升效应。因此需要持续推进农村互联网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鼓励规模经营,提升农民从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需求。
    • 齐文娥; 宋凤仙
    • 摘要: 基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于2017年8~9月开展了对广东和广西2省荔枝种植户一对一的实地调研,构建了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规模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土地的边际生产率最高为7250.63 kg/hm2,荔枝种植规模在0.6~1.0 hm2时,存在最优生产经营规模.鉴于此,提出了加强荔枝种植户接受技术培训的效用、适度扩大或减少荔枝种植户的生产规模,以及降低荔枝种植细碎化程度等对策建议.
    • 陈甲; 徐静文; 张红霄
    • 摘要: 地方政府希望利用规模补贴政策推动农地流转和提高农业绩效,但该政策可能对不同类型承租方行为产生差异化影响.将流转市场的承租方分为补贴户和非补贴户,在理论剖析出规模补贴政策影响不同承租方行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在2013年和2015年调查的1188个农地承租方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实证检验规模补贴对补贴户与非补贴户的经营规模和土地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规模补贴政策通过影响租金改变两类承租方的生产局限条件,进而补贴户会选择继续扩大经营规模,非补贴户会选择缩小经营规模;但是否获得规模补贴对土地生产率无显著影响.因此,提出政府应限定自身在流转市场的决策与行为,将在流转的交易环节直接补贴改为对后期生产环节补贴等政策建议.
    • 姜美利; 姚红义
    • 摘要: 目前我国面临着粮食安全供求的中长期"紧平衡"态势.青海地区作为我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粮食生产自给能力,确保自身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影响青海省土地生产率的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可持续农业发展因素对其土地生产率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可持续农业发展因素与土地生产率存在显著关联效应.如果仅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生产率得不到提高,会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供给水平及质量不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提高青海省粮食安全保障提出相关建议.
    • 郑宏运; 李谷成
    • 摘要: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对促进农业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以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例,基于1384个县的面板数据,通过OP协方差分解考察了农业资源再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要素来看,劳动要素再配置和土地要素再配置均较为滞后,农业综合资源再配置则有所改善;分地区来看,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劳动要素再配置、土地要素再配置和综合资源再配置均较为滞后;从生产率效应来看,劳动要素的最优再配置可提升54.64%的劳动生产率,土地要素的最优再配置可提升55.86%的土地生产率,资源再配置贡献了17.37%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资源再配置具有较大的潜在生产率效应。为此,应在政策制定上给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更多关注,重点推进农业土地和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再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
  • 7. 中国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北大核心 CHSSCD CSCD CSSCI CSTPCD
    • 徐羽; 辛良杰
    • 摘要: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巨大,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冲击,评估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美国为对比研究对象,借助中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从土地生产率、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1998—2016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土地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与美国相比,除小麦之外,中国稻谷、玉米、大豆的土地生产率均低于美国,3个品种在研究期内与美国的平均差距分别为16.60%、30.00%和33.08%,而且玉米和大豆2个品种的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成本一直高于美国,稻谷和小麦生产成本于2011年超过美国,此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全面超越美国,且两者成本差距不断扩大,中美粮食成本差距由大至小依次为大豆、玉米、小麦、稻谷.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过高主要源于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两者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占比为30%~40%的人工费用,远远高于美国(人工费用占比不到10%).受到成本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影响,中国粮食售价全面超过美国.为提升中国粮食产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替代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降低流转交易费用;注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尤其是大豆等低产作物.
    • 冷斯静
    • 摘要: 我们在研究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历程当中,我国对农业生产能力的评价不断细化,并对当下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各种方面的研究分析.利用我国各省市的农业数据计算土地生产率、 单位播种率、 有效灌溉率.再基于SPSS聚类分析,将数据分省市地进行聚类,对应我国地形分布,分省市分类,得出的聚类板块仍然跟地形地区分类有很大相似之处,同时可以看到,机械化、 有效灌溉、 有效播种仍然是农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