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术

国术

国术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大江周刊(论坛)、兰台世界、武当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二十一世纪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术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尤志心、范克平、马明达等。

国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 占比:99.6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4%

总计:296篇

国术—发文趋势图

国术

-研究学者

  • 尤志心
  • 范克平
  • 马明达
  • 李会宁
  • 童旭东
  • 马廉祯
  • 陈铁生
  • 张训强
  • 李培金
  • 王晓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永胜
    • 摘要: 追寻太极拳的历史地理中心,最具文化内涵的当数怀庆古城,太极拳的近现代重大事件,多发生在以古城为中心的方圆50公里以内:陈家祖居陈卜庄,在城东,距离古城5公里;陈家沟在城东南30公里黄河岸边;陈鑫、6少林9太极2022年第3期王宗岳,都曾生活在这块土地;十匕世拳师陈子明,早在1927年就在古城设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陈省三曾任教于怀庆府;十九世陈立宪定居古城;有限的太极拳史料,如《太极图说》等,也都以怀庆方言为基础写成。
    • 陈亮; 徐景彩; 张良志; 王思
    • 摘要: 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国术对传统武术文化重构及其启示。认为:国术源于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融贯各类传统武术技艺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有机"与"机械"自然观的文化调试、由"己"为"国"的文化升华、从"对抗"到"和合"的文化正途实现了国术文化内涵的精进。在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国术文化的教育融入、产业赋能、话语构筑,搭建传承文化基因、活化文化资源、共享传统文化通路,对传习、借鉴、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张长念; 周德巧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发展的“尚抑”之律进行梳理阐析,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权变动的历史进程中总是隐现出对“武”的“尚抑”之律,即政权建立初期对“武”抑制,随着政权的稳固逐渐尚武,从而又推动政权更替的历史规律。而民国时期却对这一规律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在建立初期就呈现出强烈的尚武之风,表现在武术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武术社团组织掀起尚武高潮;在杀敌救国的战场上成为抗敌利器和强心之剂;对国术理性科学的研究成为一时之尚。这给当代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关注“武”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校教育、服务军队建设等最关键、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以武健文,上升国家文化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术力量;以武育人,汲取历史经验助力体教融合,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民族基因;以武铸魂,弘扬新时代尚武精神,顺势应时铸造强军之魂。
    • 李吉远; 初晓帅
    • 摘要: 1929年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其规模之宏大、影响力之深远,使其在中国武术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大会距今已近百年,诸多史实逐渐模糊,研究勾勒其历史面貌,即为武术史研究需要,也可反映民国武术传播环境、价值体系的转变。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借用历史学、社会学视角,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运作流程为轴线,探析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前后的相关史实,考察其经验利弊。民国时期出于对国家危亡的忧思,以尚武救国为期许,以国术科学化为目标,激起全国提倡国术浪潮。西式竞赛思想的融入与此时浙江特殊的政治、地理、人文环境,成功地推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举办。为保障其有序开展,大会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广泛宣传、积极筹备,客观上激起了民众参与兴趣,推动国术的传播,促进了国术的科学化发展。
    • 摘要: 重庆市璧山区御湖小学校位于重庆璧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区核心地段,创建于2017年,占地面积50.2亩,建筑面积44283.75平方米,办学规模55个班,现有学生近3000人。学校建筑整体采用民国巴渝风格,800多平方米的阅读体验中心和创客中心;民乐室、管乐室、烹饪室、糕点室、书法室、茶道室、钢琴室、国术室等36间特色功能室健全。开设了国学、美育、食育等特色课程。
    • 刘红军
    • 摘要: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 陈雨石; 贠琰
    • 摘要: 运用多重史料互证方法,对民国时期射艺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探究.研究认为:1)射艺的竞技化首先由国术界发端,其竞技化基本完成的指标有二,其一是竞技射箭规则的制定;其二是打破参赛的性别界限,允许女性参加射箭比赛;2)就射箭技术而言,在近代话语转型背景下,张唯中开创的"弓箭学"体系奠定了其科学化的基础;3)民国时期射箭运动的发展仍存在诸多弊病.就竞技比赛而言,男运动员老龄化严重、南北运动员水平不均,特别是其在"国术"体系中身份暧昧,射箭比赛始终游离在竞技体育的边缘.民国射箭运动发展的轨迹提示出,传统射艺与现代竞技射箭并非不可兼容,多元化发展之路才是传统体育能继续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
    • 单补生
    •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对武术的称谓亦不尽相同,古时有称搏击、技击、武艺、武术等,民国称之为"国术"。黄埔军校学生在校受训期间,要学习两门军事课程,即学科与术科。学科由军事教官在课堂教授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等教程;术科则为国(技)术教官在操场教授各种制式教范,如射击、马术、拳术、劈刺术(劈刀、剑术与刺枪术之合称)等科目。军校非常重视技术教育中的劈刺训练,因其实为战场致胜之术。
    • 庞龙; 戴羽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重要报纸《时报》国术传播的内容、特点、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时报》在报道中传播了国术强国思想以及国术强身健体思想,积极鼓励妇女和儿童参与习武,并向大众普及国术理论、国术技艺、国术慈善等;《时报》国术报道内容多元、策略多样,敢于针砭国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成了大众从偏见到接纳再到参与的国术普及化过程.这些报道对转变和提升国术地位、促进国术的民间互动与普及具有重要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时报》对国术的大力报道不仅是身份界定下的职责使然,更是出于自身强国救国的爱国热情,其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批判精神对现代武术传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 庞龙; 戴羽
    •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重要报纸《时报》国术传播的内容、特点、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时报》在报道中传播了国术强国思想以及国术强身健体思想,积极鼓励妇女和儿童参与习武,并向大众普及国术理论、国术技艺、国术慈善等;《时报》国术报道内容多元、策略多样,敢于针砭国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成了大众从偏见到接纳再到参与的国术普及化过程。这些报道对转变和提升国术地位、促进国术的民间互动与普及具有重要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时报》对国术的大力报道不仅是身份界定下的职责使然,更是出于自身强国救国的爱国热情,其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批判精神对现代武术传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