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定矫治

固定矫治

固定矫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97247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暨广东省行为医学分会首次学术年会、2008'全国第十三届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等;固定矫治的相关文献由7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涛、厉松、唐璐等。

固定矫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7247 占比:99.92%

总计:397575篇

固定矫治—发文趋势图

固定矫治

-研究学者

  • 李涛
  • 厉松
  • 唐璐
  • 庞兰
  • 李宇
  • 李静
  • 耿海霞
  • 董会燕
  • 谢丽丽
  • 丁俊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骆厚卓; 方世殊; 刘倩; 党薇; 王艳丽
    • 摘要: 目的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与固定矫治患者治疗后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IL-16和IL-18的表达水平差异。方法选取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固定矫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接受矫治前与接受矫治后24 h、12个月龈沟液中IL-1β、IL-6、IL-8、IL-10、IL-16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接受正畸治疗前2组龈沟液中各IL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24 h后2组龈沟液中的IL-1β、IL-6、IL-8、IL-10和IL-18表达水平均升高,但2组间所有IL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龈沟液中的IL-1β、IL-6、IL-8、IL-10和IL-18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的口腔炎症反应较弱,更有利于口腔微环境的恢复。
    • 宋东升; 齐慧川; 王绍泰; 李超; 胡敏
    • 摘要: 在正畸固定矫治中,通过改变颌面部硬组织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使软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是获得协调和美观面部形貌的主要方式。软、硬组织的改变密切相关,前牙的内收和外展使唇部的凸度、长度、紧张度及颏部的形态发生改变;后牙的近中、远中、伸长和压低移动使下颌骨旋转,从而改变包括鼻、唇部和颏部在内的面下1/3的软组织形态。但颌面软、硬组织的改变并非单一的对应关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软组织效应既受其本身长度、厚度和紧张度等特性影响,也受前牙空间位置、牙槽骨及骨面型等个体牙性和骨性特征的影响。此外,矫治过程中个体生长发育对软、硬组织形态产生持续性改变,这将增加治疗结束后患者软组织形貌预测的不确定性。三维面部扫描技术的应用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改进使客观、精准的预测成为可能。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从牙弓前、后段牙齿的空间位置改变和个体生长发育等角度,对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硬组织因素对软组织形态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制定矫治方案及预测矫治效果提供参考。
    • 叶庆; 张丽红; 刘海霞
    • 摘要: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技术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牙周和口腔功能指标。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号码法分为常规组(n=40)及实验组(n=46)。常规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实验组采用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临床一般指标(包括倾斜牙扶正时间、扭转牙转正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牙周指标[包括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探诊深度(SPD)和菌斑指数(PLI)],口腔功能[包括24 h花生仁咀嚼次数(MT)、咀嚼效能(ME)、最大咬合力(MF)、最大合力时间(MFT)和咬合速率(SO)]以及患者矫正满意度指标[指标包含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观程度、舒适性、方便程度及语言功能]。结果实验组的矫正总有效率(97.82%)明显高于常规组(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正前相比,两组患者矫正后24 h的MFT表达均升高,ME、MT、MF、SO均降低;实验组ME、MT、MF、MFT和SO表达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各矫正满意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技术相比,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能够显著提高口腔正畸的临床疗效,有效维护牙周健康,增加牙齿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矫正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丹; 郭艳明
    • 摘要: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在成人拔牙正畸治疗中前牙区的变化情况,对比不同矫治器对前牙牙根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式Ⅱ类Ⅰ分类正畸拔牙患者40例,年龄18~30岁。将40例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和固定矫治器组(每组20例),并设计种植钉增强支抗。应用CBCT测量上下前牙到Y轴的距离(U1-Y、L1-Y、Y1、Y2)即矢状距离,到X轴的距离(U1-X、L1-X、X1、X2)即垂直距离,上下前牙长轴与Y轴所成角度(∠1、∠2)及上下中切牙、上下侧切牙牙轴长度(V1、V2、V3、V4)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前,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与固定矫治器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托槽隐形矫治组矫治前后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矫治器组矫治前后各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后,无托槽隐形矫治组与固定矫治器组Y1、Y2、V1、V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形矫治更利于保护前牙牙根,并且更有利于前牙控根移动。
    • 黎凯歌; 严冬; 韩文睿; 厉松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早期成人患者菌斑指数和龈上菌斑中三种致龋菌的变化,进而探索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体健康潜在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成年女性患者,分别接受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矫治前,开始矫治后第1、3个月检查患者菌斑指数并采集上颌6颗前牙唇侧的龈上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龈上菌斑样本中三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性乳酸杆菌)的绝对和相对含量,然后进行组间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与矫治前相比固定组患者矫治后菌斑指数发生显著增大,而隐形组患者菌斑指数无显著增大,两组患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均发生显著增长,而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的比例和其余两种致龋菌的数量及在总菌中的比例无显著增大。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固定矫治器更不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护。两种正畸方式在早期阶段均可能引起患者龋易感性增大,但二者对患者牙体健康的影响在早期无明显差异。
    • 聂敏媛; 党平; 曾娟; 时超; 迟景瑜; 张菲菲; 陈宇晖
    • 摘要: 目的: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用于正畸治疗中对牙周健康及口腔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接诊的96例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A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B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牙周健康状况、口腔舒适度及矫治效果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个月的GI、SPD、SBI、PL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并且B组的增加幅度更大,A组治疗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的GI、SPD、SBI、PLI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美观性、舒适度、语言功能满意度评分,A组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相比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有利于维护口腔卫生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且佩戴后的口腔舒适度更好。
    • 刘东晖; 王攀峰; 张艳平; 李秀娥
    • 摘要: 目的编制固定矫治患者口腔保健知信行问卷并验证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了固定矫治患者口腔保健知信行初始问卷。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92例北京市某三甲口腔医院的固定矫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ronbach′sα系数、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等对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编制的固定矫治患者口腔保健知信行问卷包括知识、态度、行为问卷3部分。其中知识部分共计15个条目,态度部分共计5个条目,行为部分共计15个条目,共计35个条目。总问卷及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的内容效度分别为0.938、0.971、0.975、0.961,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44、0.675、0.648、0.777,重测信度分别为0.851、0.837、0.794、0.873(P<0.01)。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固定矫治患者口腔保健知信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价固定矫治患者口腔保健知信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 韦欣
    • 摘要: 目的探讨冲牙器联合声波震动牙刷在固定矫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接受固定矫治护理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将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入院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入院的4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声波震动牙刷进行口腔清洁,观察组应用冲牙器联合声波震动牙刷进行联合清洁,开展3个月的随访,根据菌斑指数(PLI)、Mazza出血指数(MI)、牙釉质脱矿指数(EDI)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护理过程中固定矫治不良事件(固定托槽脱落、牙龈炎、齿痕增生)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PLI、MI及EDI均低于对照组,固定矫治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需行固定矫治的患者应用声波震动牙刷联合冲牙器进行口腔清洁可有效保持其口腔卫生,维护牙周健康,减少固定托槽脱落、牙龈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 黄鑫亮; 颜家榕; 花放; 贺红
    • 摘要: 随着口腔微生物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腔微生物组变化与正畸治疗间的重要关联已被发现。正畸治疗会对口腔乃至全身微生物组产生影响。矫治器可导致口腔微生物组的组成和数量的改变,使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罹患口腔乃至全身疾病的风险增加。相比固定矫治,隐形矫治对口腔微生物组的结构不会产生有害影响,更有利于维持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口腔健康。此外,不同的托槽类型、材质会导致口腔微生物组出现不同的改变,釉质白垩斑、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正畸相关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也与口腔微生物组的改变有关。目前口腔微生物组在矫治过程中的改变模式以及正畸治疗导致的口腔微生物组改变能否在矫治结束后得到恢复尚无定论,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从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对微生物组的影响、正畸相关口腔疾病与口腔微生物组的关系等方面对微生物组学在正畸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周星辰; 曾婕; 李伟; 吴盼盼; 沈秉新
    •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茶多酚含漱液与西帕依固龈液对治疗青少年固定矫治牙龈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方法临床选取20位固定矫治并在开始正畸四周后诊断为单纯性牙龈炎的青少年患者,年龄在11-16岁之间,均居住于吉安市吉州区,无张口呼吸习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和西帕依固龈液,使用7天后,检查两组患者上颌两颗第一磨牙及下颌切牙的唇颊面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LI)。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复方茶多酚含漱液对治疗青少年固定矫治牙龈炎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