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性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性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所述贴合方法包括:提供曲面盖板以及柔性屏;提供一载体组件,载体组件具有承载柔性屏的承载面;载体组件包括主载体和设于主载体的角部位置的角部载体;将柔性屏覆盖于承载面上;移动主载体和角部载体,和/或者,移动曲面盖板,以使得柔性屏和曲面盖板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沿主载体指向角部载体的方向移动角部载体,以使得柔性屏的角部区域与曲面盖板的对应位置贴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通过主载体及设于主载体角部位置的角部载体相配合,使得柔性屏在角部位置能与曲面盖板正常贴附,且能够避免四角贴合区域出现气泡不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6382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685243.8

  • 发明设计人 郭天福;

    申请日2022-06-14

  • 分类号G09F9/30(2006.01);G09F9/33(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时乐行

  • 地址 52386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海滨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6: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9F 9/30 专利申请号:2022106852438 申请日:202206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5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性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曲面显示屏的各种形态相继出现,例如双曲面显示屏、四曲面显示屏等。然而,曲面显示屏的弧面区域在贴合时显示屏边缘容易产生贴合气泡等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所述贴合方法包括:提供曲面盖板以及柔性屏;

提供一载体组件,所述载体组件具有承载所述柔性屏的承载面;其中,所述载体组件包括主载体和设于所述主载体的角部位置的角部载体,所述主载体和所述角部载体的同侧表面配合形成所述承载面;

将所述柔性屏覆盖于所述承载面上;

移动所述主载体和所述角部载体,和/或者,移动所述曲面盖板,以使得所述柔性屏和所述曲面盖板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

沿所述主载体指向所述角部载体的方向移动所述角部载体,以使得所述柔性屏的角部区域与所述曲面盖板的对应位置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性屏组件,所述显性屏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屏和曲面盖板,其中,所述柔性屏和所述曲面盖板通过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方法进行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显性屏组件,所述显性屏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性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性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载体组件实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之间的贴合,操作简单。另外,通过主载体以及设于主载体角部位置的角部载体相配合,可以实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之间的良好贴合效果,尤其是角部位置的贴合,使得柔性屏在角部位置能与曲面盖板正常贴附,且能够避免四角贴合区域出现气泡不良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曲面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实施例中曲面盖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实施例中曲面盖板的结构正视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载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载体组件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贴合过程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图12是图11实施例中的部分流程所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主要是针对具有四面曲、三面曲或者两面曲的显示屏组件结构。其中,显示屏组件弯曲的边至少具有两个相邻的弯曲部,且相邻的弯曲部形成的角部位置也需要为弯曲的连接部结构。主要解决的是相邻弯曲部之间的连接部位置的显示屏盖板与显示屏的贴合以及显示效果的问题。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具体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下面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进行如下说明。电子设备100可包括显示屏组件10和壳体30,显示屏组件10设于壳体30的一侧。其中,显示屏组件10可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柔性屏11贴设于曲面盖板12的表面。壳体30与显示屏组件10的曲面盖板12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容置空间101,显示屏组件10的柔性屏11设于容置空间101内。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具体而言,壳体30大致包括中框31和后盖32,柔性屏11可与中框31的一侧连接,后盖32可与中框31的另一相对侧连接。柔性屏11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100提供图像显示功能,且柔性屏11可以盖设于中框31的一侧,两者之间可通过粘胶进行粘接固定。柔性屏11可以被配置为用于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将相应的触控操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可用于显示画面以及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的触控操作。其中,柔性屏11可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柔性显示屏。曲面盖板12的材质可为玻璃、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等。

优选地,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之间可以借助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合在一起。其中,显示屏组件10在外形上可以是双曲面屏幕或者四曲面屏幕,以减小显示屏组件10的黑边即提升屏占比,并增加显示屏组件10的外观美感。即曲面盖板12的外形上可以是3D曲面结构,例如曲面盖板12的边缘可以双曲面、四曲面或者其他曲面结构形态。柔性屏11基于其柔性以及可弯折的特性,当柔性屏11贴附于曲面盖板12上时,其可以呈现出与曲面盖板12相应的曲面形态。

如图2所示,中框31可以包括一体结构的中板311和环绕于中板311的至少部分外周缘的边框312,两者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冲压成型、热吸成型等工艺一体成型。其中,边框312可以是中板311的侧壁在中板311厚度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使得中框31相对设置的两侧均可以形成相应的敞口结构。显示屏组件10和后盖32可以分别盖设于中框31相对两侧的敞口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板311和边框312也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件,两者可以通过卡接、粘接和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进行连接。或者是,中框31也可以仅包括边框312。

此外,壳体3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和硬质塑料等,使得壳体30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中,由于壳体30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因此壳体30还可以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壳体30的外表面(也即是电子设备10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0上还可以设置有相应的品牌标识(LOGO),以美化电子设备100的外观,提高品牌辨识度。

进一步地,中框31设置于显示屏组件10与后盖32之间,并分别连接于显示屏组件10与后盖32,以形成电子设备100的整体结构框架。在电子设备100结构应用中,中框31一般用来承载或者固定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电池、摄像头或者传感装置等内部元器件。

其中,柔性屏11大致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和非显示面,该显示面一般用于显示及相应的人机交互操作,非显示面一般位于电子设备100内部用于与电子设备100的其他结构进行连接。柔性屏11贴设于曲面盖板12的一侧表面。换言之,柔性屏11的显示面贴设于曲面盖板12上,即曲面盖板12贴设于柔性屏11的显示面,以能够对柔性屏11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曲面盖板12大致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观面和贴合面,该外观面即为显示屏组件10外露表面,该贴合面与柔性屏11贴合。

请参阅图3至图5,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曲面盖板1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实施例中曲面盖板12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实施例中曲面盖板12的结构正视图。其中,曲面盖板12具有四面曲、三面曲或者两面曲的结构。曲面盖板12弯曲的边至少具有两个相邻的弯曲部,且相邻两个弯曲部之间形成的角部位置也需要为弯曲的连接部,以使得曲面盖板12具有较好的外观效果以及触感。

具体而言,曲面盖板12大致包括主体部120、沿主体部120的周向方向间隔连接在主体部120侧边的弯曲部121、以及设于相邻两个弯曲部121之间并对应于主体部120的角部位置设置的连接部122。其中,弯曲部121和连接部122朝向主体部12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即弯曲部121和连接部122朝向壳体30的方向弯折。换言之,弯曲部121连接设于主体部120的侧边并与主体部120一体延伸设置,连接部122连接设于主体部120的角部位置并与主体部120一体延伸设置。其中,曲面盖板12的成型方式可以为通过一体弯折形成,另外可以为利用CNC加工成型,或者热弯与CNC结合的方式成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弯曲部121和连接部122的曲率半径可以为相同。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弯曲部121和连接部122的曲率半径可以为不同,譬如连接部122的曲率半径大于弯曲部121的曲率半径,如此结构可以降低连接部122位置贴合柔性屏11的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曲面盖板12可以为矩形结构,即以曲面盖板12大致为四曲面结构为例,即曲面盖板12侧边大致均为曲面结构。而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曲面盖板12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不作赘述。

如图5所示,弯曲部121大致包括沿主体部120的周向方向间隔连接在主体部120侧边的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以及第四弯曲部121d。连接部122大致包括连接设于第一弯曲部121a和第二弯曲部121b之间的第一连接部122a、连接设于第二弯曲部121b和第三弯曲部121c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b、连接设于第三弯曲部121c和第四弯曲部121d之间的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连接设于第四弯曲部121d和第一弯曲部121a之间的第四连接部122d。

其中,第一弯曲部121a和第三弯曲部121c分别与主体部12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第二弯曲部121b和第四弯曲部121d分别与主体部12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分别对应主体部120的一个角部设置。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第四弯曲部121d、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朝向主体部12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优选地,主体部120可以为平面结构,主体部120对应于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的四个角部位置均大致呈圆角或者弧角结构,以使得柔性屏11在角部位置可以与曲面盖板12更好的贴合。而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曲面盖板12还可以为其它形状,柔性屏11的形状对应与之相同,关于曲面盖板12以及柔性屏11的其他形状此处亦不再列举并详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以及第四弯曲部121d的宽度相同。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的宽度相同。当然,在部分实施例中,弯曲部121的宽度可以大于连接部122的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第四弯曲部121d、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的曲率半径相同。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第四弯曲部121d、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的曲率半径不同,或者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以及第四弯曲部121d的曲率半径相同,而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的曲率半径相同,还可以为设计第一连接部122a、第二连接部122b、第三连接部122c以及第四连接部122d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弯曲部121a、第二弯曲部121b、第三弯曲部121c以及第四弯曲部121d的曲率半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故不赘述。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屏11的结构示意图,该柔性屏11大致包括一体结构的主显示区110、弯曲显示区111以及连接区112。其中,连接区112分别与主显示区110以及相邻的弯曲显示区111连接,连接区112对应于主显示区110的角部位置设置。

具体而言,弯曲显示区111大致包括沿主显示区110的周向方向间隔连接在主显示区110侧边的第一弯曲区111a、第二弯曲区111b、第三弯曲区111c以及第四弯曲区111d。连接区112大致包括连接设于第一弯曲区111a和第二弯曲区111b之间的第一连接区112a、连接设于第二弯曲区111b和第三弯曲区111c之间的第二连接区112b、连接设于第三弯曲区111c和第四弯曲区111d之间的第三连接区112c、以及连接设于第四弯曲区111d和第一弯曲区111a之间的第四连接区112d。

其中,第一弯曲区111a和第三弯曲区111c分别与主显示区11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第二弯曲区111b和第四弯曲区111d分别与主显示区11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第一连接区112a、第二连接区112b、第三连接区112c以及第四连接区112d分别对应主显示区110的一个角部设置。当柔性屏11贴设于曲面盖板12的一侧表面上时,第一弯曲区111a、第二弯曲区111b、第三弯曲区111c、第四弯曲区111d、第一连接区112a、第二连接区112b、第三连接区112c以及第四连接区112d朝向主显示区11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

进一步地,柔性屏11被配置为贴合于曲面盖板12的弯曲部121和连接部122朝向的一侧表面,即柔性屏11被配置为贴合于曲面盖板12的贴合面。可以理解的,基于柔性屏10柔软可弯折的特性以及曲面盖板12的上述结构形态,当柔性屏11贴设于曲面盖板12上时,柔性屏11的主显示区110与曲面盖板12的主体部120贴合,弯曲显示区111与弯曲部121贴合,连接区112与连接部122贴合,由此在曲面盖板12的弯曲部121和连接部122的弯曲结构形态的作用下,弯曲显示区111和连接区112可呈现出与之对应的弯曲形态。

基于上述曲面盖板的结构形态,在将柔性屏贴合于曲面盖板的过程中,柔性屏对应于曲面盖板角部位置的连接部的连接区易产生贴合气泡,进而影响显示屏组件的外观表现以及贴合良率。

为此,申请人经过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上述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以避免造成显示屏组件的角部位置即连接区出现贴合气泡等不良。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显示屏组件可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屏组件10。

该贴合方法大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S701、提供曲面盖板以及柔性屏。其中,曲面盖板可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曲面盖板,柔性屏可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柔性屏,此处不再详述。

步骤S702、提供一载体组件,该载体组件具有承载柔性屏的承载面。

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载体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实施例中载体组件50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中示意出了载体组件50初始形态的结构示意图,即在承载柔性屏并准备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进行贴合时的初始形态。图9中示意出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成贴合时的载体组件50结构示意图,即通过载体组件50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全贴合时载体组件50的贴合形态。

具体而言,载体组件50大致包括主载体51以及设于主载体51的角部位置的角部载体52。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的同侧表面配合形成用于承载柔性屏的承载面。其中,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可以拆离,即在载体组件50的初始形态时,主载体51的边缘邻接于角部载体52的边缘。在载体组件50的贴合形态时,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之间呈间隔形态。进一步地,载体组件50的形状与曲面盖板的形状相适配,基于前述实施例中曲面盖板大致呈矩形的形态结构,载体组件50整体大致也呈矩形的形态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曲面盖体的形态发生改变时,载体组件50的整体形态可以进行适应性改变。

在一实施例中,承载面的形状可以与曲面盖板贴合柔性屏的表面形状相适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承载面的形状可以与曲面盖板的主体部贴合柔性屏的主显示区的表面形状相适配。

在一实施例中,主载体51大致呈角部缺口的矩形结构形态,角部载体52位于主载体51的角部缺口位置。其中,角部载体52可沿主载体51中心与其角部中心的连线方向移动,进而使得角部载体52能够与主载体51在邻接状态和间隔状态之间转换。

换言之,可沿主载体51指向角部载体52的方向移动角部载体52,进而使得角部载体52能够与主载体51在邻接状态和间隔状态之间转换。例如,角部载体52a可沿主载体51中心与角部载体52a中心的连线方向移动,如图8所示Y1方向。又如,角部载体52b的相邻两侧分别先后与主载体51的对应边缘在邻接状态和间隔状态之间转换,如图8所示的Y2方向。当然,角部载体52和主载体51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移动方式以使得角部载体52能够与主载体51在邻接状态和间隔状态之间转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具体而言,角部载体52大致包括与第一连接部相对应的第一角部载体52a、与第二连接部相对应的第二角部载体52b、与第三连接部相对应的第三角部载体52c、以及与第四连接部相对应的第四角部载体52d。在载体组件50由初始形态移动至贴合形态的过程中,第一角部载体52a沿主载体51指向第一角部载体52a的方向移动,第二角部载体52b沿主载体51指向第二角部载体52b的方向移动,第三角部载体52c沿主载体51指向第三角部载体52c的方向移动,第四角部载体52d沿主载体51指向第四角部载体52d的方向移动。换言之,在载体组件50由初始形态移动至贴合形态的过程中,角部载体52沿主载体51指向角部载体52的方向移动;在载体组件50由贴合形态转变至初始形态的过程中,角部载体52沿角部载体52指向主载体51的方向移动。

步骤S703、将柔性屏覆盖于载体组件的承载面上。即通过载体组件的承载面对柔性屏进行仿形设置。换言之,将柔性屏并覆盖于承载面上以做好贴合准备。可以理解的,基于柔性屏的柔性可弯折特性,当将柔性屏覆盖于承载面上时,柔性屏可以呈现出与承载面大体一致的外观形态以对柔性屏进行仿形。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柔性屏的上述特性,柔性屏覆盖于承载面上时可能会呈现出一定与承载面形状相适配的曲度,或者可以理解为在柔性屏覆盖于承载面上时,柔性屏可能与承载面之间为非全面接触形态,二者之间局部区域可能存在微小缝隙。

优选地,将柔性屏展平覆盖于载体组件的承载面上,以通过载体组件的承载面对柔性屏进行仿形设置。

步骤S704、移动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和/或者,移动曲面盖板,以使得柔性屏和曲面盖板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具体而言,可以同步移动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或者可以先移动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中的一者、然后再移动其中的另一者,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步骤S705、沿主载体51指向角部载体52的方向移动角部载体52,以使得柔性屏的角部区域与曲面盖板的对应位置贴合。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方式完成柔性屏11与曲面盖板12的贴合后,移除载体组件50即可得到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屏组件。

结合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贴合过程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a示意出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贴合前的结构示意图,图10b示意出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c示意出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贴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a所示,在柔性屏11与曲面盖板12贴合前,将柔性屏11展平覆盖于载体组件50的承载面501上,即以承载面501为参照对柔性屏11进行仿形。其中,在柔性屏11与曲面盖板12贴合时,承载面501大致为载体组件50靠近曲面盖板12的表面。进一步地,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的同侧表面配合形成承载面501,即主载体51靠近曲面盖板1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承载面501a,角部载体52靠近曲面盖板12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承载面501b,第一承载面501a和第二承载面501b配合形成承载面501。

进一步地,同步移动主载体51和角部载体52,即移动载体组件50整体,使得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当然,还可以通过移动曲面盖板12,使得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或者,还可以同时移动整个载体组件50以及曲面盖板12,使得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如图10a所示,以移动曲面盖板12为例,曲面盖板12沿靠近柔性屏11的方向(F1方向)移动至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相接触(如图10b所示)。换言之,通过移动载体组件50和曲面盖板12中的至少一者,使得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以形成预贴合形态。可以理解的,在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相接触即形成预贴合形态时,第一承载面501a和第二承载面501b配合形成完整的承载面501。换言之,在载体组件50的初始形态,第一承载面501a和第二承载面501b之间平滑过渡。

可以理解的,在将柔性屏11展平覆盖于承载面501之后,且在柔性屏11与曲面盖板12相接触之前可以进一步包括:将柔性屏11与曲面盖板12进行对位。即在移动载体组件50和曲面盖板12中的至少一者之前,一般需要将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进行对位,以保证贴合的准确性。优选地,在完成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之间的定位后,移动载体组件50和曲面盖板12中的至少一者,使得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逐渐靠近,直至相接触以形成预贴合形态。换言之,在对柔性屏仿形完成后,将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进行贴合操作。其中,定位完成后,主载体51正对曲面盖板12的主体部120和/或者弯曲部121设置,角部载体52对应于曲面盖板12的连接部122设置。

如图10b所示,在柔性屏11和曲面盖板12完成预贴合后,沿主载体51指向角部载体52的方向移动角部载体52,以使得柔性屏11的角部区域与曲面盖板的对应位置贴合(如图10c所示)。即沿图10b所示的角部载体52远离主载体51的方向(F2方向)移动角部载体52,以使得柔性屏11的连接区112与曲面盖板12的连接部122完全贴合,避免出现贴合气泡。如图10c所示,当角部载体52移动至与主载体51呈间隔设置时,角部载体52可以促使柔性屏11的连接区112与曲面盖板12的连接部122完全贴合,以避免出现贴合气泡。优选地,当柔性屏11的连接区112与曲面盖板12的连接部122完成贴合时,角部载体52与主载体51之间的间距L一般不超过2mm,例如可以1mm、1.5mm等。

在一实施例中,载体组件50采用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一定弹性形变的材质制成,例如硅胶、橡胶等弹性材质制成。即主载体51和/或者角部载体52可以采用诸如硅胶、橡胶等弹性材质制成。其中,载体组件50的厚度一般为2-10cm,例如3cm、4cm、5cm等。需要说明的是,载体组件50的厚度太薄,受力发生形变扩张的范围有限,不利于柔性屏均匀受力;载体组件50的厚度太厚,需要承受较大的力才能发生形变,形变灵活性受限,同样不利于柔性屏均匀受力。载体组件50的硬度一般不超过40A,载体组件50过硬易损伤柔性屏。

可以理解的,采用弹性材质制成的载体组件,在将承载于载体组件上的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成预贴合后,可以通过外力作用使得载体组件发生形变,进而完成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贴合。进一步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贴合的表面设有胶体,和/或者,曲面盖板贴合柔性屏的表面设有胶体。在外力作用下使得胶体逐渐填充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之间的缝隙以完成贴合。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优化贴合时载体组件与曲面盖板之间的匹配度,可消除或者避免在角部区域产生的贴合气泡,提升贴合良率。

其中,通过设置与主载体可分离的角部载体,通过主载体和角部载体配合实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之间的预贴合,进一步通过角部载体的移动使得柔性屏的角部区域受力均匀充分,进而使得柔性屏的角部区域与曲面盖板的角部位置之间充分贴合,以此来消除或者避免在角部区域产生的贴合气泡,进而可以提升贴合良率。

基于载体组件的弹性材质,载体组件的外周缘相较于曲面盖板的边缘具有一定的内缩,即在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成对位或者在柔性屏和曲面盖板预贴合时,载体组件的外周缘不超出曲面盖板的贴合面边缘且与曲面盖板的贴合面边缘之间具有间隙M,其中间隙M一般不超过1mm,例如可为0.3mm、0.5mm等。换言之,在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成对位或者在柔性屏和曲面盖板预贴合时,载体组件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不超出曲面盖板的贴合面的边缘。

在实际贴合过程中,主载体承载于柔性屏的主显示区和弯曲显示区,并借由主载体实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的预贴合,即主显示区与主体部的对位贴合、以及弯曲显示区与弯曲部的对位贴合。此时角部载体与主载体邻接,并与弯曲部的外边缘间隔,然后通过移动角部载体实现柔性屏的连接区与曲面盖板的连接部的预贴合。最后通过对载体组件和/或者曲面盖板施加外力以挤压柔性屏和曲面盖板之间的胶体,使得柔性屏和曲面盖板完全贴合,避免出现贴合气泡。

换言之,在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成对位或者在柔性屏和曲面盖板预贴合时,主载体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不超出曲面盖板的边缘,角部载体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不超出连接部的边缘,且角部载体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与连接部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M。

当然,在一些贴合方式中,主载体与角部载体配合优先实现主显示区与主体部的对位贴合、以及弯曲显示区与弯曲部的对位贴合,然后移动角部载体使得连接区与连接部充分贴合。具体而言,在载体组件的初始形态时,主载体与角部载体构成一个具有完整承载面的承载体,此时将柔性屏展平覆盖于承载面上且柔性屏的外周缘可稍稍超出承载面的边缘。在将柔性屏与曲面盖板进行对位贴合时,主载体与曲面盖板的主体部进行对位,以使得主载体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不超出曲面盖板的边缘;对位完成后移动曲面盖板和/或者同步移动主载体和角部载体使得柔性屏与曲面盖板相接触;之后可以对曲面盖板和/或者载体组件施加外力使得胶体填充柔性屏和曲面盖板之间的缝隙,进而使得主体部与主显示区完全贴合、弯曲部与弯曲显示区完全贴合。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柔性屏与曲面盖板完成对位时,主载体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与曲面盖板的边缘可以齐平,角部载体投影于曲面盖板上的投影不超出连接部的边缘,且与连接部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M,其中间隙M一般不超过1mm,例如可为0.3mm、0.5mm等。

基于角部区域存在高斯角区域(即四角的弧面区),常规挤压贴合极易在边缘出现贴合气泡。因此,通过将载体组件设置为可分离的主载体和角部载体,在完成主体部与主显示区完全贴合、弯曲部与弯曲显示区完全贴合后,通过沿主载体指向角部载体的方向移动角部载体,挤压柔性屏的角部区域使之与曲面盖板的角部位置完全贴合,可避免常规贴合时造成的四角贴合气泡不良,提升柔性屏的贴合深度与贴合良率。

进一步地,在将柔性屏展平覆盖于载体组件的承载面时,为了使得柔性屏具有较好的仿形效果,本申请通过提供辅助膜来便于对柔性屏进行仿形。结合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图12是图11实施例中的部分流程所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步骤S703进一步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01、提供一辅助膜60。该辅助膜60可以为PI膜、CPI膜等柔软可弯曲的薄膜型结构件。

步骤S1102、将柔性屏11展平铺设于辅助膜60上。即柔性屏11铺设于辅助膜60的部分区域上,且辅助膜60的边缘超出柔性屏11边缘。

步骤S1103、将辅助膜60覆盖于载体组件的承载面上,柔性屏11位于辅助膜60背离载体组件的一侧,以对柔性屏11进行仿形。具体而言,辅助膜60的边缘超出载体组件的承载面边缘,可以通过手动或者机械手等方式夹持或者拉拽辅助膜60的边缘,以使得辅助膜60与承载面的形状完全契合,进而实现对柔性屏11的仿形。

通过上述方式对柔性屏11进行仿形后继续进行步骤S704和步骤S705,完成柔性屏11与曲面盖板12的贴合后,移除载体组件以及辅助膜即可得到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屏组件。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900的结构示意框图。

该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存储器901、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902、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源电路和麦克风913。电路板安置在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CPU902和存储器901设置在电路板上;电源电路用于为电子设备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存储器901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CPU902通过读取存储器9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计算机程序,以对上述识别信息进行识别实现解锁以及唤醒功能。

电子设备还可包括:外设接口903、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905、音频电路906、扬声器911、电源管理芯片908、输入/输出(I/O)子系统其他输入/控制设备、触摸屏912、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以及外部端口904,这些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或信号线907来通信。其中,触摸屏912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组件10。

存储器901可以被CPU902、外设接口903等访问,存储器9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外设接口903可以将设备的输入和输出外设连接到CPU902和存储器901。

I/O子系统909可以将设备上的输入输出外设,例如触摸屏912和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连接到外设接口903。I/O子系统909可包括显示控制器9091和用于控制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的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9092。其中,一个或多个输入控制器9092从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接收电信号或者向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发送电信号,其他输入/控制设备910可以包括物理按钮(按压按钮、摇臂按钮等)、拨号盘、滑动开关、操纵杆、点击滚轮。值得说明的是,输入控制器9092可以与以下任一个连接:键盘、红外端口、USB接口以及诸如鼠标的指示设备。

触摸屏912是用户电子设备与用户之间的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将可视输出显示给用户,可视输出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等。其中,触摸屏912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组件。

I/O子系统909中的显示控制器9091从触摸屏912接收电信号或者向触摸屏912发送电信号。触摸屏912检测触摸屏上的接触,显示控制器9091将检测到的接触转换为与显示在触摸屏912上的用户界面对象的交互,即实现人机交互,显示在触摸屏912上的用户界面对象可以是运行游戏的图标、联网到相应网络的图标等。

RF电路905主要用于建立手机与无线网络(即网络侧)的通信,实现手机与无线网络的数据接收和发送。例如收发短信息、电子邮件等。具体地,RF电路905接收并发送RF信号,RF信号也称为电磁信号,RF电路905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或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且通过该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设备进行通信。RF电路905可以包括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已知电路,其包括但不限于天线系统、RF收发机、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CODEC(COder-DECoder,编译码器)芯片组、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等等。

音频电路906,主要用于从外设接口903接收音频数据,将该音频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且将该电信号发送给扬声器911。扬声器911,用于将手机通过RF电路905从无线网络接收的语音信号,还原为声音并向用户播放该声音。电源管理芯片908,用于为CPU902、I/O子系统及外设接口所连接的硬件进行供电及电源管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载体组件实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之间的贴合,操作简单。通过主载体以及设于主载体角部位置的角部载体相配合,可以实现柔性屏与曲面盖板之间的良好贴合效果,尤其是角部位置的贴合,使得柔性屏在角部位置能与曲面盖板正常贴附而不发生挤压、褶皱及光学胶气泡等不良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