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显示屏盖板以及贴合方法

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显示屏盖板以及贴合方法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显示屏盖板以及贴合方法,该显示屏盖板包括的主体部、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分别与主体部的相邻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第一连接部连接设于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之间并对应于主体部的角部位置与主体部一体延伸设置;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朝向主体部的同一侧弯曲延伸;第一连接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且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以及主体部的厚度。该显示屏盖板将四角处进行薄化设计,给柔性显示模组四角处在贴合时有多余收缩变形的空间,从而改善贴合褶皱、堆叠等不良现象。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4527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0816014.3

  • 发明设计人 贾玉虎;

    申请日2019-08-30

  • 分类号G06F1/16(20060101);H04M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80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李莉

  • 地址 52386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海滨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6:5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显示屏盖板以及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发展,在外观上,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整机的屏占比,主要在于减小屏幕周边黑边宽度,目前为了实现整机无黑边效果,提出采用四面曲(显示屏四周均为弯曲弧面的结构)方式,即利用四面曲的方式将黑边宽度隐藏在侧面,就目前技术而言,其存在的难点在于圆角位置的显示模组无法完成与显示屏盖板的大深度的贴附,以及贴附在显示屏盖板圆角位置的显示模组容易出现堆叠以及褶皱等问题,进而影响显示模组的正常显示。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盖板,所述显示屏盖板包括的主体部、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别与所述主体部的相邻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并对应于所述主体部的角部位置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弯曲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主体部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模组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盖板,所述显示模组贴设于所述显示屏盖板的弯曲部以及连接部朝向的一侧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屏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组件的显示屏盖板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显示屏组件的显示模组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所述贴合方法包括;

提供一显示屏盖板;

提供一显示模组;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一体结构的主显示区、弯曲显示区以及连接区;所述连接区分别与主显示区以及相邻的弯曲显示区连接,所述连接区对应所述主显示区的角部位置设置;

将显示模组的主显示区以及弯曲显示区分别与显示屏盖板的主体部以及弯曲部对位贴合;

将显示模组的连接区与显示屏盖板的连接部对位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显示屏盖板以及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将四曲面的玻璃盖板的四角处进行薄化设计,薄化的空间平滑过渡,给柔性显示模组四角处在贴合时有多余收缩变形的空间,从而改善贴合褶皱、堆叠等不良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显示屏盖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显示屏盖板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常规技术中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显示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壳体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1是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显示屏盖板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X-X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Y-Y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B-B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显示屏盖板内表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显示屏组件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显示屏盖板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C-C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D-D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1是显示屏组件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贴合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3是显示模组贴合前平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主要是针对显示屏具有四面曲、三面曲或者两面曲的结构,其中,显示屏弯曲的边至少具有两个相邻的弯曲部,且相邻的弯曲部形成的角部位置也需要为弯曲的连接部结构,主要解决的是相邻弯曲部之间的连接部位置的显示屏盖板与显示模组的贴合以及显示效果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正视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曲面显示屏结构的电子设备。该用于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结构:显示屏组件10以及壳体20;显示屏组件10包括显示屏盖板100以及显示模组200。

具体而言,所述显示模组200贴设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表面。所述壳体20与显示屏组件10的显示屏盖板100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容置空间101,所述显示屏组件10的显示模组20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01内。其中,显示屏盖板100可以为玻璃材质;显示模组200可以为OLED柔性显示屏,关于显示模组200的详细层叠结构并不是本申请的重点,且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图4是图1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5是图4中显示屏盖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显示屏盖板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盖板100包括的主体部190、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其中,主体部190可以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邻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50连接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之间并对应于所述主体部190的角部位置与所述主体部190一体延伸设置。其中,显示屏盖板100的成型方式可以为通过一体弯折形成,另外可以为利用CNC加工成型,或者热弯与CNC结合的方式成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朝向所述主体部19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即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朝向壳体20的方向弯折。其中,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的曲率半径可以为相同。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的曲率半径可以为不同,譬如第一连接部150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弯曲部110以及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如此结构可以降低第一连接部150位置显示模组的贴合难度。

请参阅图7,图7是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0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的宽度。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曲部110以及第二弯曲部平滑过渡连接,第一连接部150呈两头宽,中间窄的结构,第一连接部150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连接的两端的宽度W1大于中部的宽度W2,并且宽度从两端向中间逐步减小。

请参阅图8,图8是常规技术中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为显示模组的边界,实线表示为显示屏盖板的边界。常规技术中,一般是利用热弯玻璃板的方式形成显示屏盖板的结构,其中,显示屏盖板的各个侧边以及拐角位置的弯曲角度以及弯曲边沿的宽度都相同,如图8中所示。在平面结构的显示模组在与已经具有弯折边沿的显示屏盖板贴合过程,为保证显示模组贴合后显示正常(即保证角部位置不会出现褶皱、堆叠或者撕裂等情况),在角部位置的显示模组的边缘距显示屏盖板圆弧起始位置(也即显示屏盖板中间平面结构的主体部与位于角部位置连接部的分界线)尺寸L1不能过大,因为尺寸L1过大的话,显示模组位于角部的位置将无法实现与连接部之间的贴合,或者贴合后显示模组会存在褶皱、堆叠或者撕裂等情况。

就上述的常规方案而言,黑边大小至少为显示模组的虚线边界与显示屏盖板的实线边界之间(由于显示模组的边缘位置还存在封装区,因此实际的可视区域应该要比虚线边界更靠近内侧)的区域88,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靠近圆角位置的黑边非常大,这非常影响显示效果,对屏占比提高的设计也非常不利。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在基于上述问题的情况下,着眼于如何从结构设计上将角部黑边减小,进而提升整机美观性。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显示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为显示模组的边界,实线表示为显示屏盖板的边界,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组件结构在圆角位置的显示模组边界与显示屏盖板的边界间距很小,因此黑边较小。使整机显示正面具有更大的屏占比,显示效果更好。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200的边缘与对应的显示屏盖板100主体部190角部之间的最小距离L2不大于0.7mm。具体可以为0.7mm、0.6mm、0.5mm、0.3mm等。以保证显示模组200在角部位置具有良好的贴合效果(不褶皱、撕裂或者堆叠)。

请继续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200贴设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弯曲部以及连接部朝向的一侧表面,即显示屏盖板100的内表面。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部190为矩形结构,所述显示屏盖板100还包括第三弯曲部130、第四弯曲部14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其中,所述第三弯曲部13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四弯曲部14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分别对应所述主体部190的一个角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60连接设于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和所述第三弯曲部130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170连接设于所述第三弯曲部130和所述第四弯曲部140之间;所述第四连接部180连接设于所述第四弯曲部14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之间;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所述第四弯曲部140、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朝向所述主体部19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以矩形结构的显示屏盖板为例进行说明,显示屏盖板100的主体部190为平面结构,所述主体部190对应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的四个角部位置均设有圆角191(请参阅图7),所述圆角191的半径不大于3mm。以使显示模组200在角部位置可以与显示屏盖板100更好的贴合。而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还可以为其它形状,显示模组的形状对应与之相同,关于显示屏盖板以及显示模组的其他形状此处亦不再列举并详述。

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以及所述第四弯曲部140的宽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50相类似。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部160分别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三弯曲部130连接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部的宽度;所述第三连接部170分别与所述第三弯曲部130以及所述第四弯曲部140连接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部的宽度;所述第四连接部180分别与所述第四弯曲部140以及所述第一弯曲部110连接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部的宽度,具体请参阅图6的针对第一连接部150的相关图示以及结构描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所述第四弯曲部140、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曲率半径相同。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所述第四弯曲部140、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曲率半径不同,或者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第三弯曲部130以及第四弯曲部140的曲率半径相同,而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的曲率半径相同,还可以为设计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第三弯曲部130以及第四弯曲部140的曲率半径。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10,图10是壳体的结构拆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壳体20包括中框300以及后盖400,所述后盖400以及所述显示屏盖板100分别与所述中框300的相对两侧连接,并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01。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1是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是实施例中的中框300包括一体结构的中板310以及凸起部320,所述凸起部320位于所述中板310的四个角位置,并对应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角部位置设置,所述凸起部320的形状轮廓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相适配,所述凸起部320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连接部(图11中示意出的第一连接部150)对位配合连接;其中,显示屏盖板100的连接部与凸起部320连接的位置为大圆角过度结构。所述中板310的边沿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弯曲部(图11中示意出的第一弯曲部110)配合连接。为了减小圆角位置黑边宽度,通过在显示屏盖板100圆角位置做异形结构,并配合中框300的凸起部320将显示屏盖板100的缺角位置补齐,使得黑边宽度在圆角位置均匀,凸起部320还可以起到对显示屏盖板100角部(连接部位置)保护的作用。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10,本实施例中的后盖400包括主后盖体410以及弯折边420,弯折边420环绕主后盖体410设置,并朝向所述中框300弯折设置,主后盖体410边沿环周的弯折边420与所述中框300的中板310的边沿配合连接。通过设置后盖400(也即电池盖)采用四面弯曲结构,使得电子设备整机更加圆润,呈鹅卵石的外观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及其显示屏盖板,基于四面曲的结构,在圆角位置进行异形结构设计,实现圆角位置的窄黑边,使得整机显示效果的表现力较好。

四面曲已经成为未来整机设计方案的趋势,其主要带来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小整机四周黑边宽度(通过将黑边部分隐藏在侧面曲面),并且四面曲方案可以使得整机造型圆润,美观度极大提升。然而就目前技术而言,其主要的难度在于要实现四面曲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贴合,其难度的重点在于柔性显示模组在圆角位置贴合时容易受材料挤压或者拉伸,导致Panel破损(Panel内部是一些有机层、无基层组成,其材质很脆,挤压或者拉伸都容易破碎)从而导致显示异常。

为解决上述问题,前述实施例采用的方案为将圆角位置做小,进而减小圆角位置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之间的贴合面积,以降低显示模组被破坏的风险。本实施例的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在保证弯曲部曲率半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圆角处连接部的曲率半径,进而降低显示模组在圆角处与显示屏盖板的粘接难度,从而降低显示模组被破坏的风险。即本实施例的方案在设计上需要保证弯曲部最小曲率半径,尽可能将弯曲部内表面的曲率半径做到最小,因为较小的内表面曲率半径可以带来更加圆润的造型,整机更美观。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思路是,圆角位置为了不使得panel等因为圆角过渡剧烈,我们希望在圆角位置的最小曲率半径做大一些,基于上述方案,提出一种显示屏盖板的结构设计,满足四边黑边最小化并且圆角位置贴合显示模组后可以显示正常的技术方案。

请一并参阅图12至图15,图12是本申请显示屏盖板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X-X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14是图12中Y-Y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15是图12中B-B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盖板100同样可以为玻璃材质制成。该显示屏盖板100包括的主体部190、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其中,主体部190可以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邻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50连接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之间并对应于所述主体部190的角部位置与所述主体部190一体延伸设置。其中,显示屏盖板100的成型方式可以为通过一体弯折形成,另外可以为利用CNC加工成型,或者热弯与CNC结合的方式成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朝向所述主体部19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即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朝向壳体(关于电子设备整体的结构,请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相关图示)的方向弯折。可选地,第一连接部150的曲率半径R1大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R2(请参阅图13至图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10和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相同,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10和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可以为不同。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曲率半径均为显示屏盖板100内表面的曲率半径,即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弯折朝向一侧的曲率半径。

请继续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100的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的外表面曲率半径可以为相同,通过改变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来改善显示模组的与显示屏盖板的贴合情况。其中,显示屏盖板100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的外表面曲率半径可以做的更小,譬如2.5mm以下,而内表面则可以稍大一些,比如3.5mm。进一步地,改变内表面曲率半径的方式可以为改变厚度。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T1大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主体部190的厚度T2。这里所说的厚度T1指的是第一连接部150的最大厚度,因为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可以是变化的,靠近边沿以及与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连接位置处的厚度可以较小,中部位置的厚度则可以较大。而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主体部190的厚度T2可以是均匀的。显示屏盖板100在圆角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15中左侧部分)可知,显示屏盖板100为不等厚玻璃设计(第一连接部150处厚度T1大于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主体部190的厚度T2),通过这种巧妙设计可使得显示屏正面外观显示区域更加圆润,呈鹅卵石效果,即显示屏盖板100的外表面弧度可以更陡(最小曲率半径更小),其显示的3D效果更好,有深邃感。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12中显示屏盖板内表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0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主体部190之间分别设置有曲率半径过渡区192,所述曲率半径过渡区192的曲率半径从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10以及第二弯曲部120)向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50)逐渐增大,以使弯曲部以及主体部190与连接部之间平滑过渡连接。

其中,主体部190为平面结构,第一弯曲部110以及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可以做到3mm或者小于3mm,在满足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之间贴合工艺的情况下,使得整机在四边黑边尽可能减小。而第一连接部150的曲率半径则可以设计为6mm或者6mm以上,譬如8mm、10mm或者12mm等。曲率半径过渡区192的曲率半径从与弯曲部连接位置处的3mm逐渐变化到与连接部连接处的10mm,目的是使显示屏盖板100的内表面做缓,可极大的降低柔性显示模组在圆角位置(第一连接部150)贴合过程中产生挤压褶皱或者撕裂的风险及减少圆角位置柔性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100第一连接部150之间OCA产生气泡问题的发生。

可选地,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10以及第二弯曲部120)与主体部190之间也设有曲率半径渐变区193,所述曲率半径渐变区193靠近弯曲部与连接部连接的端部设置,且所述曲率半径渐变区193与所述曲率半径过渡区192平滑连接。设置曲率半径渐变区193的目的是使弯曲部、主体部以及连接部三者之间更好的平滑过渡连接。

在常规技术中,一般是利用热弯玻璃板的方式形成显示屏盖板的结构,其中,显示屏盖板的各个侧边以及拐角位置的弯曲角度以及厚度都相同,因此显示模组位于角部的位置将无法实现与显示屏盖板连接部之间的贴合,或者贴合后显示模组会存在褶皱、堆叠或者撕裂等情况。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12至图15,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部190为矩形结构,所述显示屏盖板100还包括第三弯曲部130、第四弯曲部14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其中,所述第三弯曲部13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四弯曲部14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分别对应所述主体部190的一个角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60连接设于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和所述第三弯曲部130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170连接设于所述第三弯曲部130和所述第四弯曲部140之间;所述第四连接部180连接设于所述第四弯曲部14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之间;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所述第四弯曲部140、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朝向所述主体部19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

其中,本实施例中以矩形结构的显示屏盖板为例进行说明,而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还可以为其它形状,显示模组的形状对应与之相同,关于显示屏盖板以及显示模组的其他形状此处亦不再列举并详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以及所述第四弯曲部140的曲率半径相同,均为R2,且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曲率半径R1。相邻的弯曲部以及主体部190与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之间均设有曲率半径过渡区192,曲率半径过渡区192的曲率半径从弯曲部向连接部逐渐增大,以使弯曲部以及主体部与连接部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另外,请继续参阅图16,在本实施例中,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第三弯曲部130以及第四弯曲部140)与主体部190之间也均设有曲率半径渐变区193,所述曲率半径渐变区193靠近弯曲部与连接部连接的端部设置,且曲率半径渐变区193与曲率半径过渡区192平滑连接。设置曲率半径渐变区193的目的是使弯曲部、主体部以及连接部三者之间更好的平滑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厚度相同,均为T1(请参阅图15),均大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所述第四弯曲部140以及所述主体部190的厚度T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厚度T1指的是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的最大厚度,因为连接部的厚度可以是变化的,靠近边沿以及与弯曲部连接位置处的厚度可以较小,中部位置的厚度则可以较大。而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第三弯曲部130、第四弯曲部140以及主体部190的厚度T2可以是均匀的。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请参阅图17,图17是显示屏组件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该显示屏组件10包括显示模组200以及显示屏盖板100,所述显示模组200可以通过光学胶贴设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弯曲部以及连接部朝向的一侧表面。其中,显示模组200可以为OLED柔性显示屏结构,具体可以包括基板、Panel以及辅料层等,另外,显示模组200与显示屏盖板100之间还可以夹设偏光膜片等结构,关于显示模组200的详细层叠结构此处不在详述。另外,本实施例中关于电子设备的详细结构请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亦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及其显示屏盖板,通过在圆角位置的不等曲率结构设计,并在四边和圆角位置之间通过设计曲率半径过渡区,实现显示屏盖板内表面四边最小曲率半径到圆角位置最小曲率半径的平滑过渡,使得显示模组在盖板圆角位置能正常贴附而不发生挤压、褶皱及光学胶气泡等问题。

上一实施例中是通过将角部位置连接部的厚度做大,来增大连接部的曲率半径,本实施例同样是将连接部的曲率半径做大,但方式则是将连接部的厚度做小。

请一并参阅图18至图20,图18是本申请显示屏盖板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C-C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0是图18中D-D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盖板100同样可以为玻璃材质制成。该显示屏盖板100包括的主体部190、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其中,主体部190可以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邻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50连接设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之间并对应于所述主体部190的角部位置与所述主体部190一体延伸设置。其中,显示屏盖板100的成型方式可以为通过一体弯折形成,另外可以为利用CNC加工成型,或者热弯与CNC结合的方式成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朝向所述主体部19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即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朝向壳体(关于电子设备整体的结构,请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相关图示)的方向弯折。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50的曲率半径R3大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R4(请参阅图19和图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10和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相同,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弯曲部110和第二弯曲部120的曲率半径可以为不同。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曲率半径均为显示屏盖板100内表面的曲率半径,即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弯折朝向一侧的曲率半径。

请继续参阅图19,本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100的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的外表面曲率半径可以为相同,通过改变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来改善显示模组的与显示屏盖板的贴合情况。其中,显示屏盖板100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第一连接部150的外表面曲率半径可以做的更小,譬如2.5mm以下,而内表面则可以稍大一些,比如3.5mm。进一步地,改变内表面曲率半径的方式可以为改变厚度。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T3小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主体部190的厚度T4。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可以是变化的,那么这里所说的厚度T3指的是第一连接部150的最大厚度;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也可以是均匀的。那么这里所说的厚度T3指的是第一连接部150的一般位置(非与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以及所述主体部190连接处)的厚度。

请一并参阅图21,图21是显示屏组件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可选地,该显示屏组件10包括显示模组200以及显示屏盖板100,所述显示模组200贴设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的弯曲部以及连接部朝向的一侧表面,如图21中所示。

该显示屏盖板100的第一连接部15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沿与所述主体部190、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的连接边向远离所述连接边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即朝向第一连接部150的边沿方向逐渐减小。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在与所述主体部190、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以及所述第二弯曲部120的连接边位置处为最大厚度T3。而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主体部190的厚度T4可以是均匀的。显示屏盖板100在圆角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图21中)可知,显示屏盖板100为不等厚玻璃设计(第一连接部150处厚度T3小于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主体部190的厚度T4),在第一连接部150内表面形成避让空间,同时增大第一连接部150内表面的曲率半径。为改善四曲显示屏四角贴合的褶皱不良,本实施例将四曲面的显示屏盖板100的四角处进行薄化设计,薄化的空间平滑过渡,给柔性显示模组200(图21中带剖面线的结构)四角处在贴合时有多余收缩变形的空间,从而改善贴合褶皱的不良现象。其中显示屏盖板100一般厚度(即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以及主体部190的厚度T4)为0.55mm左右,显示屏盖板100四角薄化的厚度(第一连接部150的厚度T3)可以为0.2mm左右,以保证显示屏盖板100四角边缘的玻璃强度;且整个厚薄处的变化需平滑过渡,保证贴合后显示效果正常。

在常规技术中,一般是利用热弯玻璃板的方式形成显示屏盖板的结构,其中,显示屏盖板的各个侧边以及拐角位置的弯曲角度以及厚度都相同,因此显示模组位于角部的位置将无法实现与显示屏盖板连接部之间的贴合,或者贴合后显示模组会存在褶皱、堆叠或者撕裂等情况。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18至图20,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部190为矩形结构,所述显示屏盖板100还包括第三弯曲部130、第四弯曲部14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其中,所述第三弯曲部13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11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四弯曲部140和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分别与所述主体部190的相对两侧边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分别对应所述主体部190的一个角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60连接设于所述第二弯曲部120和所述第三弯曲部130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170连接设于所述第三弯曲部130和所述第四弯曲部140之间;所述第四连接部180连接设于所述第四弯曲部140和所述第一弯曲部110之间;所述第一弯曲部110、所述第二弯曲部120、所述第三弯曲部130、所述第四弯曲部140、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朝向所述主体部190的同一侧弯曲延伸。

其中,本实施例中以矩形结构的显示屏盖板为例进行说明,而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还可以为其它形状,显示模组的形状对应与之相同,关于显示屏盖板以及显示模组的其他形状此处亦不再列举并详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部190、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第三弯曲部130以及第四弯曲部140的厚度相同,均为T4,且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60、所述第三连接部170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180的厚度T3。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分别与主体部190以及与之相邻的弯曲部平滑过渡连接,且连接部的厚度沿与主体部190以及弯曲部(包括第一弯曲部110、第二弯曲部120、第三弯曲部130以及第四弯曲部140)的连接边向远离所述连接边的方向逐渐减小。即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形成相类似的结构形式。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显示屏组件,关于壳体以及显示屏组件的详细结构请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亦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及其显示屏盖板,将四曲面的玻璃盖板的四角处进行薄化设计,薄化的空间平滑过渡,给柔性显示模组四角处在贴合时有多余收缩变形的空间,从而改善贴合褶皱、堆叠等不良现象。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的贴合方法,请参阅图22,图22是本申请贴合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贴合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步骤M201,提供一显示屏盖板。

其中,该显示屏盖板的结构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显示屏盖板结构,此处不再详述。

步骤M202,提供一显示模组。

请参阅图23,图23是显示模组贴合前平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显示模组200包括一体结构的主显示区210、弯曲显示区220以及连接区230;所述连接区230分别与主显示区210以及相邻的弯曲显示区220连接,所述连接区230对应所述主显示区210的角部位置设置。

步骤M203,将显示模组的主显示区以及弯曲显示区分别与显示屏盖板的主体部以及弯曲部对位贴合。

在该步骤中,是将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贴合的位置先贴合好。具体可以为利用光学胶将显示模组的主显示区以及弯曲显示区分别与显示屏盖板的主体部以及弯曲部对位贴合。

步骤M204,将显示模组的连接区与显示屏盖板的连接部对位贴合。

在该步骤中,由于显示模组的连接区与显示屏盖板的连接部是位于角部的区域,贴合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是在将显示模组的主显示区以及弯曲显示区分别与显示屏盖板的主体部以及弯曲部对位贴合的步骤之后进行。其中,显示模组的连接区与显示屏盖板的连接部之间也可以是通过光学胶(OCA)贴合。关于光学胶的种类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亦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地,位于所述显示模组200连接区230与所述显示屏盖板100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160、第三连接部170以及第四连接部180)之间的光学胶的厚度在朝向远离所述显示模组200主显示区21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即光学胶的厚度朝向显示屏组件的边沿方向逐渐减小。光学胶正常非薄化的厚度一般为0.15mm左右,薄化后的最大厚度可以做到0.125mm,而薄化后光学胶的最薄处厚度可以做到0.025mm。同样的光学胶薄化区域需平滑过渡以保证外观和显示效果最佳。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贴合后的结构请参阅图9、图17以及图21中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方法,结合前述显示屏盖板的结构,操作简单,可以实现显示模组与显示屏盖板之间的良好贴合效果,尤其是角部位置的贴合,使得显示模组在圆角位置能与显示屏盖板正常贴附而不发生挤压、褶皱及光学胶气泡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