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

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机体的顶部至内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对称安装有若干个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上对称安装有固定杆,所述机体上固定套接与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顶部安装有支撑腿,所述机体的底部安装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末端与机体的内部连通。本发明使用更加方便,且搅拌均匀。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1871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邓姣婷;

    申请/专利号CN202011271982.X

  • 发明设计人 邓姣婷;

    申请日2020-11-14

  • 分类号B28C5/16(20060101);B28C5/08(20060101);B28C7/16(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425800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开发区工业大道00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49:2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设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

现有的混凝土搅拌装置搅拌不均与,在混凝土出料时通常都是通过倾倒,无法控制混凝土出料的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搅拌不均与和无法控制混凝土出料量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机体的顶部至内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对称安装有若干个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上对称安装有固定杆,所述机体上固定套接与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顶部安装有支撑腿,所述机体的底部安装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末端与机体的内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固定圈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的底部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的末端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机体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顶部开设有入料口。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注水口。

优选的,所述出料管上安装有控制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混凝土的物料从入料口放入机体的内部,并按比例从注水口进行注水,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若干个搅拌杆和固定杆对物料和水进行混合搅拌,搅拌的更加的均匀,开启控制阀,搅拌后的混凝土通过出料管进行出料,在出料时可对出料管进行升降,更加方便出料和放物料可通过控制阀对混凝土出料量进行控制,使用更加方便,且搅拌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机体,2-电机,3-入料口,4-注水口,5-搅拌杆,6-固定杆,7-固定圈,8-支撑腿,9-出料管,10-控制阀,11-凹槽,12-液压缸,13-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建设工程用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的顶部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轴贯穿机体1的顶部至内部,电机2的输出轴上对称安装有若干个搅拌杆5,搅拌杆5上对称安装有固定杆6,机体1上固定套接与固定圈7,固定圈7的顶部安装有支撑腿8,机体1的底部安装有出料管9,出料管9的末端与机体1的内部连通,固定圈7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11,凹槽11的内部的底部安装有液压缸12,液压缸12的活塞杆的末端安装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固定在机体1的侧面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入料口3,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注水口4,出料管9上安装有控制阀10。

工作原理:把混凝土的物料从入料口3放入机体1的内部,并按比例从注水口进行注水,启动电机2,电机2的输出轴通过若干个搅拌杆5和固定杆6对物料和水进行混合搅拌,搅拌的更加的均匀,开启控制阀10,搅拌后的混凝土通过出料管9进行出料,在出料时可对出料管9进行升降,更加方便出料和放物料,可通过控制阀对混凝土出料量进行控制,使用更加方便,且搅拌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