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草原黑蘑人工栽培方法

草原黑蘑人工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草原黑蘑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菌种制作:从野生黑蘑子实体中收集和培养菌种,至培养基上长有菌丝;2)扩繁:将菌种转移至PDA培养基,在25~28℃下培养;3)原种制作:扩繁母种移入装有麦粒培养基的器皿内,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原种制作;4)栽培种制作:原种植入装有培养料的器皿内,在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5)人工栽培:将草和牲畜粪便堆料发酵,发酵后的物料建堆,在堆上播种。本发明提供的野生草原黑蘑菌种制作及人工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菌种制作、扩繁、原种、栽培种制作及驯化栽培,从而使这一珍贵的野生草原黑蘑实现牧民和工厂化的大规模栽培。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4

    授权

    授权

  • 2017-1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4 申请日:201708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1-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栽培草原蘑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草原黑蘑,又名白鳞蘑菇(Agaricus bernardii Quél.)secc,伞菌目(Agaricales)蘑菇科(Agaricaceae)、蘑菇属(Agaricus)。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区,在内蒙古主要生长在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上。草原黑蘑为白色或淡黄褐色,有块状多角形鳞片,菌盖中部鳞片较厚而大,多龟裂,常反卷,边缘多纵裂。参见图1,菌肉白色,伤变蓝紫粉色。幼时有鱼腥味或石碳酸味。菌褶初白色,后变粉红色到黑褐色,因此也叫其为黑蘑。

草原黑蘑是一种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食药用菌,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可高达50%、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具有极高的美食价值、营养价值、医疗保健价值。草原黑蘑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只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并以此方式延续后代。目前草原退化日益严重,加之人们过度采食,这使这一珍贵的野生草原黑蘑自然生存条件愈加恶化,甚至濒临灭绝。本发明提供一种野生草原黑蘑菌种分离及其人工栽培方法,不仅保护了草原黑蘑这一珍稀惜的野生物种免遭灭绝,维持牧草与草原蘑菇共生的生态体系,还能为人们提供味道极佳的食用菌产品。通过本发明得到的草原黑蘑,保留着野生草原黑蘑菇特有的风味及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发明内容

针对本领域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草原黑蘑的人工栽培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草原黑蘑人工栽培方法,包括菌种制作、扩繁、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人工栽培的操作,具体为:

1)菌种制作:从野生黑蘑子实体中收集和培养菌种,至培养基上长有菌丝;

2)扩繁:将步骤1)制得的菌种转移至PDA培养基,在25~28℃下培养;

3)原种制作:扩繁母种移入装有麦粒培养基的器皿内,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原种制作;

4)栽培种制作:原种植入装有培养料的器皿内,放置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栽培种制作;

5)人工栽培:将草和牲畜粪便堆料发酵,在发酵后的物料上播种。

其中,所述步骤1)用组织分离法或担孢子收集法收集菌种,

所述组织分离法为: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新鲜野生的草原黑蘑子实体,选取菌盖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移入装有培养基的器皿内,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5~30天;

所述担孢子收集法为:在无菌条件下用铁丝穿过新鲜野生的草原黑蘑子实体,使其菌褶向下悬挂于容器内收集担孢子,挑取少许担孢子至试管中,加无菌水稀释至100μL含40~60个担孢子,得到担孢子悬液;吸取担孢子悬液滴加于培养基上,并均匀涂布,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5~30天。

其中,所述步骤1)容器内的培养基是PDA改良培养基;所述步骤2)为在PDA改良培养基上培养25~30天,或在PDA改良液体培养基中、在120~140r/min转速下培养7~10天;

所述PDA改良培养基配方为:红薯180g/L~200g/L、蔗糖10g/L、葡萄糖10g/L、酵母粉1.6g/L、蛋白胨1.6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1g/L、琼脂10g/L;

所述PDA改良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碳源180g/L~200g/L、蔗糖10g/L、葡萄糖10g/L、酵母粉1.6g/L、蛋白胨1.6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1g/L;

所述碳源为马铃薯、红薯、麸皮、麦粒全粉、豆饼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步骤3)所述麦粒培养基包括质量比例的麦粒20~30%和柠条70~80%、制作方法:将麦粒以1:1.5~1:2比例的水浸泡10~12h,浸泡同时加入占麦粒质量0.2%磷酸二氢钾和0.1%硫酸镁使其充分溶解,浸泡后煮开至无硬芯但不裂开,控去水;以1:1.5~1:2比例的水浸泡柠条,再与麦粒混合均匀,用石灰调节pH至7~8,然后灭菌。

柠条是西北地区防风固沙植物的副产物,容易获得,成本低。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柠条的蛋白质含量远高于常规用作培养基的锯末、棉籽壳等,其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木质素、纤维素含量也符合要求,试验中还发现柠条保水性好;用柠条制作麦粒培养基,成功地实现了草原蘑菇的人工栽培。

其中,步骤4)所述培养料为:全麦粒、以及占麦粒质量0.2%的磷酸二氢钾和0.1%的硫酸镁。制作方法:将麦粒以料水1:1.2~1:1.5比例浸泡10~12h,浸泡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使其充分溶解,浸泡后煮开至无硬芯,控去水,用石灰调节PH至7~8,然后灭菌。

步骤4)用麦粒为主制作培养料,培养之后培养料松散,方便下一步直接播种。

其中,步骤5)所述堆料发酵为:羊粪与草质量比例为1:1~1:1.5,所述草是草节子(牛羊吃剩下的草渣子)、柠条枝叶、玉米秸秆、麦秸中的一种或多种;交替铺置羊粪层与草层,每层铺10m~15cm厚,建成高1~2m的堆,羊粪与草充分加水润湿至堆底刚好有水流出;在室内堆料发酵或在发酵隧道内二次发酵。

作为本发明优选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堆料发酵为:建成底宽1.2m、上宽1m、高1m的堆,用直径6cm~8cm的木棒在料堆上打孔洞至料底,孔洞间距40cm~50cm,堆温升到65℃时保持24个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继续打孔发酵,堆温升到65℃再保持24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2天后再次升温65℃时保持12小时后第三次翻堆,水份调节在60%~65%左右即可用于播种;

本发明另一优选技术方案为隧道内的二次发酵,具体为:在一次发酵隧道内的通风地面上,交替铺置羊粪和草至1.5m~2m高,通过通风机向发酵料内输送新鲜空气,建堆3~5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第3~4天,进行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的第3~4天,进行第三次翻堆,水份调节在60%~65%;二次发酵:将一次发酵料均匀的铺在二次发酵隧道内的通风地面上,料堆高度1.5m~2m,将门关闭,进行巴氏消毒。温度上升至60℃~70℃保持24~28h,排气降温至49℃~52℃,维持4~6天,最后降温至45℃以下,二次发酵结束,湿度控制在63%~65%。

其中,步骤5)人工栽培在牲畜圈舍地面、或室内的架式菇床上、或原生态草场上进行;栽培时把步骤4)得到的栽培种均匀撒在发酵后的物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后的物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料混拌压平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

所述架式菇床位于大棚、日光温室或贮存窖内。

本发明优选技术方案之一,在牲畜圈舍地面的栽培方式为:所述圈舍为牛或羊的圈舍,将发酵后的物料均匀铺在打扫干净的圈舍地面,把步骤4)得到的栽培种均匀撒在发酵后的物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后的物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料混拌压平,整理成底宽1.1~1.3m、上宽1.0~1.2m、高18~22cm的龟背型出菇行,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待菌丝体长满物料后,在表面覆4~6cm厚的土,可以是田园土或草炭土,出菇前表面土变白则喷水保湿,温度控制在22℃~26℃;覆土后17~21天,出现草原黑蘑原基,保持土壤湿润,7~10天后即可采收。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在原生态草场上的栽培为:首先将发酵好的物料均匀铺在打扫干净的栽培室地面,把步骤4)得到的栽培种均匀撒在发酵后的物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后的物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料混拌压平,整理成底宽1.1~1.3m、上宽1.0~1.2m、高18~22cm的龟背型出菇行,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培养20-25天后,菌丝体长满物料,用压块机将长满菌丝体的物料压成块状的菌块;

选择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原生态草场作为栽培区,对此区域进行围栏保护,在此区域的草场上挖比菌块稍大的坑洞,将压好的菌块放入坑洞中,表面覆盖5cm厚湿润的土。

更优选地,采收第一茬菇后把表面整平轻压干2天,使菌丝体恢复生长后继续进行出菇管理,采收第一茬菇后的第9天出现二茬菇原基;共可采5茬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出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野生草原黑蘑菌种制作及人工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菌种制作、扩繁、原种、栽培种制作及驯化栽培,从而使这一珍贵的野生草原黑蘑实现牧民和工厂化的大规模栽培。采用本发明得到的草原黑蘑蛋白质含量高达50.9%;同时保留着野生草原黑蘑特有的风味。本发明不仅保护了草原黑蘑这一珍稀的野生物种免遭灭绝,维持牧草与草原蘑菇共生的生态体系,还能为人们提供味道极佳的草原蘑菇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草原黑蘑照片。

图2为牧区羊圈地面上人工栽培草原黑蘑照片。

图3为工厂化人工栽培草原黑蘑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现以以下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使用的手段,如无特别说明,均使用本领域常规的手段。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1)母种制作:采集健壮野生的草原黑蘑制作母种,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新鲜野生的草原黑蘑子实体,选取菌盖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放在器皿里,至器皿里的PDA改良培养基长满菌丝,

2)扩繁:移入装有PDA改良培养基的器皿内,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8天,此时菌丝长满器皿,完成母种制作。

PDA改良培养基为: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30分钟含红薯200g/L、蔗糖10g/L、葡萄糖10g/L、酵母粉1.6g/L、蛋白胨1.6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1g/L、琼脂10g/L的培养基。

3)原种制作:将扩繁得到的母种移植入装有麦粒培养基的器皿内,放置在25~28℃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原种制作。

麦粒培养基制作方法:将洗干净的麦粒以1:1.5比例的自来水浸泡10~12h(麦粒1,水1.5,质量比),浸泡同时加入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使其充分溶解,浸泡后煮开至无硬芯但不裂开,控去水;同时以1:1.3比例(柠条1,水1.3,质量比)的自来水浸泡柠条至水分将其完全浸透,再把柠条与麦粒混合均匀,用2%的石灰调节pH至7.5,装进器皿,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2.5h,冷却后即可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制作完成的麦粒培养基在0-4℃下保存时间可达3个月。

4)栽培种制作:将得到的原种植入装有培养料的器皿内,放置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栽培种制作。

培养料制作:麦粒、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制作方法:将洗干净的麦粒以料水1:1.5比例浸泡10~12h,浸泡同时加入占麦粒质量的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使其充分溶解,浸泡后煮开至无硬芯,控去水,用石灰调节pH至7.5,装进器皿,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2.5h,冷却后即可在无菌条件下接种。

5)首先进行堆料发酵:选择新鲜无霉变的麦秸和预先碾碎过筛的羊粪以4:6的比例加水充分预湿,按层厚10~15cm交替均匀的铺上羊粪和草,羊粪与草充分加水润湿至堆底刚好有水流出;建成底宽1.2m、上宽1m、高1m、长不限的堆,用直径6cm的木棒打洞至料底,洞间距40cm,堆温升到65℃时,保持24个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继续打孔发酵,堆温升到65℃再保持24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2天后再次升温65℃,12小时后第三次翻堆,水份调节在60%~65%左右即可用于播种。

人工栽培:将发酵好的物料铺在打扫干净的牧区羊圈地面,把栽培种以核桃大小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物料混拌压平,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待菌丝体长满培养料后,在表面覆盖5cm湿润的田园土,出菇前表面土变白时喷水保湿,温度控制在22~26℃。覆土后17~21天,出现草原黑蘑原基,7~10天后即可采收。采收第一茬菇后把表面整平轻压干2天,使菌丝体恢复生长后继续进行出菇管理,采收第一茬菇后的第9天出现二茬菇原基;共可采5茬菇。参见图2的人工栽培出菇照片。

单位面积羊圈产草原蘑菇18kg/m2(5茬一共的产量)。成分分析蛋白质含量高达50.9%。鼻闻蘑菇味道特别香浓。

实施例2

1)采集健壮野生的草原黑蘑制作母种,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新鲜野生的草原黑蘑子实体,选取菌盖菌柄交界处的菌肉组织,移入装有PDA改良培养基(用土豆200g/L,其他同实施例1)的器皿内,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5~30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母种制作。

2)扩繁:将得到的母种移植入装有改良PDA液体培养基的器皿内,在25~28℃的温度下,以(135~140r/min)转速培养7~10天,菌球均匀长满器皿即完成液体菌种制作。

改良PDA液体培养基为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30分钟;含马铃薯200g/L、蔗糖10g/L、葡萄糖10g/L、酵母粉1.6g/L、蛋白胨1.6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1g/L的液体培养基。

3)将得到的扩繁母种移植入装有麦粒培养基的器皿内,放置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原种制作。

4)将得到的原种植入装有培养料的器皿内,放置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栽培种制作。

步骤3)和4)的麦粒培养基培养料同实施例1。

5)选择新鲜无霉变的玉米秸秆和预先碾碎过筛的羊粪以4:6的加水充分预湿,在一次发酵隧道内的通风地面上,交替的均匀铺上羊粪和的草,一直堆到1.5m~2m高,水分控制在低端刚好有水流出为好,通过通风机向发酵料内输送新鲜空气。建堆3~5天后,堆温升到65℃以上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第3~4天,堆温升到65℃以上时,进行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的第3~4天,堆温升到65℃以上时,进行第三次翻堆,水份调节在60%~65%左右。将一次发酵料均匀的铺在二次发酵隧道内的通风地面上,料堆高度1.5m~2m,将门关闭,进行巴氏消毒。温度上升至60℃~70℃保持24~28h,排气降温至49℃~52℃,维持4~6天,最后降温至45℃以下,二次发酵结束,湿度控制在63%~65%。

将发酵好的物料均匀铺在架式菇床(市购)上,把栽培种以核桃大小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料混拌压平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待菌丝体长满培养料后,在表面覆盖5cm湿润的土,出菇前表面土变白时喷水保湿,温度控制在22~26℃。覆土后17~21天,出现草原黑蘑原基,7~10天后即可采收。

放置菇床的植物工厂温度可控制在5℃~32℃、湿度可控制在63%~65%、光照(散射光)。工厂化单位面积产草原蘑菇25.5kg/m2

实施例3

1)采集健壮野生的草原黑蘑制作母种,在无菌条件下用铁丝穿过新鲜野生的草原黑蘑子实体,使其菌褶向下悬挂于广口瓶内收集担孢子,挑取少许担孢子至于试管中,加无菌水稀释至100μL含40~60个担孢子,得到担孢子悬液。

吸取担孢子悬液滴加于PDA改良培养基上,并均匀涂布,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5~30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母种制作。

2)将得到的母种移入扩大的装有PDA改良培养基的器皿内,放入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5~30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母种扩繁。

3)将得到的扩繁母种移植入装有麦粒培养基的器皿内,放置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原种制作。

4)将得到的原种植入装有培养料的器皿内,放置在22~26℃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栽培种制作。

上述各步培养基、培养料制作同实施例1。

5)选择新鲜无霉变的草节子和预先碾碎过筛的羊粪以4:6的比例加水充分预湿,交替均匀的铺上羊粪和草,建成底宽1.2m、上宽1m、高1m、长不限的堆,用直径6cm~8cm的木棒打洞至料底,洞距40cm,堆温升到65℃时,保持24个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继续打孔发酵,堆温升到65℃再保持24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2天后再次升温65℃,12小时后第三次翻堆,水份调节在60%~65%左右即可用于播种。

选择通风好,周边环境洁净的场所进行发菌。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在打扫干净的栽培室地面,把栽培种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料混拌压平,整理成底宽1.2m、上宽1.1m、高20cm左右长不限的龟背型出菇行(参见图3),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培养20-25天后,菌丝体长满培养料,用压块机将长满菌丝体的培养料压成块状的菌块。

选择原生态草原环境作为栽培区,同时选择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草场,对此区域进行围栏保护。然后挖宽30cm、深40cm、间距50cm的沟,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在沟内,把块状的菌块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再撒上一层块状的菌块,表层菌块和培养料混拌压平,在表面覆盖5cm湿润的土。根据草原黑蘑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降雨量,利用喷灌技术,适当的进行浇水,根据生长情况喷湿营养肥,17~21天,出现草原黑蘑原基,7~10天后即可采收,科学进行出菇管理可采5茬菇。

产量为8.5kg/m2。产出的草原黑蘑闻味道特别香浓。

实施例4

1)采集健壮野生的草原黑蘑制作母种,在无菌条件下用铁丝穿过新鲜野生的草原黑蘑子实体,使其菌褶向下悬挂于广口瓶内收集担孢子,挑取少许担孢子至于试管中,加无菌水稀释至100μL含40~60个担孢子,得到担孢子悬液。吸取担孢子悬液滴加于培养基上,并均匀涂布,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25~30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母种制作。

所述的母种培养基为改良PDA液体培养基: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30分钟含红薯200g/L、蔗糖10g/L、葡萄糖10g/L、酵母粉1.6g/L、蛋白胨1.6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1g/L、琼脂10g/L的培养基。

2)将得到的母种移入扩大的装有PDA改良液体培养基的器皿内,在25~28℃的温度下,以135~140e/min转速培养7~10天,菌球均匀长满器皿即完成母种扩繁。

母种扩繁的PDA改良液体培养基为: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30分钟;含豆饼粉20g/L、蔗糖10g/L、葡萄糖10g/L、酵母粉1.6g/L、蛋白胨1.6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1g/L的液体培养基。

3)将得到的扩繁母种移植入装有麦粒和柠条培养料的器皿内,放置在20~25℃的恒温条件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器皿即完成原种制作。

所述的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为:麦粒20%、柠条79%、石灰1%

制作方法:将洗干净的麦粒以1:1.3比例的自来水浸泡12h,浸泡同时加入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使其充分溶解,浸泡后煮开至无硬芯但不裂开,控去水;同时以1:1.2比例的自来水浸泡柠条至水分将其完全浸透,再柠条与麦粒混合均匀,用2%的石灰调节PH至7.5,装进器皿,经温度121℃~125℃、压力1.1kg/cm~1.5kg/cm2灭菌2.5h,冷却后即可在无菌条件下接种。

4)操作同实施例1。

5)选择新鲜无霉变的柠条枝叶和预先碾碎过筛的羊粪以4:6的加水充分预湿,在一次发酵隧道内的通风地面上,交替的均匀铺上羊粪和的草,一直堆到1.5m~2m高,水分控制在底端刚好有水流出为好,通过通风机向发酵料内输送新鲜空气。建堆3~5天后,堆温升到65℃以上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第3~4天,堆温升到65℃以上时,进行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的第3~4天,堆温升到65℃以上时,进行第三次翻堆,水份调节在60%~65%左右。将一次发酵料均匀的铺在二次发酵隧道内的通风地面上,料堆高度1.5m~2m,将门关闭,进行巴氏消毒。温度上升至60℃~70℃保持24~28h,排气降温至49℃~52℃,维持4~6天,最后降温至45℃以下,二次发酵结束,湿度控制在63%~65%。

选择通风好,周边环境洁净的场所进行发菌。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在打扫干净的栽培室地面,把栽培种均匀撒在培养料上,上面再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再撒上一层栽培种,表层菌种和培养料混拌压平,整理成底宽1.2m、上宽1.1m、高20cm左右长不限的龟背型出菇行,进行菌丝体培养20-25天。

培养20-25天后,菌丝体长满培养料,用压块机将长满菌丝体的培养料压成块状的菌块,同时选择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原生态草场作为栽培区,对此区域进行围栏保护,在此区域的草场上挖比菌块稍大的洞坑,然后将压好的菌块放入坑洞中,表面覆盖5cm湿润的土。根据草原黑蘑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降雨量,利用喷灌技术,适当的进行浇水,根据生长情况喷施湿营养肥,17~21天,出现草原黑蘑原基,7~10天后即可采收,科学进行出菇管理可采5茬菇。

本发明成功地实现了草原黑蘑的人工栽培。在牧区,5-9月羊去草原放牧,羊圈闲置,不用额外投资就可在羊圈内栽培草原黑蘑,直接利用牧民丰富的羊粪和草节子,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用植物工厂生产草原黑蘑,需要投资建厂房,但产量稳定,可以人工控制生产周期。

原生态草原栽培可以改良草原。这些年草原退化严重,二十年前发明人去草原,满地都能检到蘑菇,现在生态退化,干旱严重,野生蘑菇十分稀少。用本方法人工栽培,生长过草原黑蘑的菌坑营养丰富、土质松软,就可以蓄积水分,菌丝、栽培料等构成有机肥,慢慢地恢复草原生态。但是原生态草原上人工栽培的初期要补充水,需要一定的投入。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