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记录液收容袋及其制造方法,记录液收纳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记录液收容袋及其制造方法,记录液收纳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记录液收容袋及其制造方法,记录液收纳容器,图像形成装置。记录液收容袋(1)包括袋状部件(10),内部收容记录液,其主体用薄膜11,12为大致呈矩形状的两片薄膜状部件,在该薄膜11,12周围局部设有由相同薄膜状部件构成的角撑结构(13),在所述袋状部件(10)上设置记录液供给口部(14),向外部供给记录液,沿着从记录液供给口部(14)供给记录液的方向的边之中,仅在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的一边设置所述角撑结构(13),在成为上侧的边不设置所述角撑结构。可降低袋的破损,尽可能地减少未用尽的记录液残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703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5-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理光;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49426.9

  • 发明设计人 毛利野哲;

    申请日2006-11-20

  • 分类号B41J2/17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杨梧;王景刚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42: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9-12-09

    授权

    授权

  • 2007-07-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5-3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液收容袋及其制造方法,记录液收纳容器,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装置、这些装置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具有排出记录液液滴的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装置。喷墨记录装置系将作为记录液的印墨从记录液喷头排出至纸(不限定于纸,包括投影片在内,指可将印墨滴及其他液体等附着的介质,也可称作记录介质、记录纸等)上,形成图像(也可使用记录,打印,复印,印刷等同义语)。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对记录头供给记录液的方式,已知有:将收容记录液的、作为记录液卡盒的印墨卡盒(ink cartridge)与记录头一起可更换地装载于滑架上的方式;与记录头一起将小容量的墨罐(也称副罐)装载于滑架上,将作为记录液卡盒的大容量的印墨卡盒(主罐)可更换地装载于装置本体侧,将记录液从装置本体侧的印墨卡盒对副罐进行补充供给的方式。

作为以往的记录液卡盒的印墨卡盒,可以列举特开2005-014437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装置,使大致呈矩形形状的薄膜状部件周围粘合,形成内部收纳记录液的袋状部件,在该袋状部件上设有将记录液供给至外部的记录液供给口,将该记录液收容袋收纳于盒体内。

再有,在特开2005-059320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2”)以及特开2005-059874号公报(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装置,设有将液体导出至外部的液体导出部以及由收容液体的薄膜构成的液体收容部,所述液体收容部包括:使一枚薄膜的二侧端部互为粘接固定的第1封口部,由第1封口部形成管状的主体部,主体部的一方开口以在内侧夹住液体导出部的状态被封口的第2封口部,主体部的另一方开口被封口的第3封口部。

在如上所述的收纳于记录液卡盒中的记录液收容袋(印墨袋)中,为增加可收容的记录液容量,如专利文献2等所记载,设置角撑(gusset)(拱形底)结构。通常,带有角撑结构的印墨袋与没有角撑结构的印墨袋相比,在发生落下或受压等施加负荷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所述角撑结构部分的破袋等问题。因此,较好的是,不使用具有角撑结构的装置。但从印墨的收容量、容积效率、卡盒尺寸、机械布局配置等方面考虑,有时仍以设置角撑结构为佳,或不得不设置所述的角撑结构。

于是,如专利文献2、3所记载,在长度方向的二方形成角撑(拱形底)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与液体供给口相反侧的边设置角撑(拱形底)结构。

然而,上述前一印墨袋上形成有二处角撑部,破袋可能性增大。上述后一印墨袋,则由于角撑结构位于供给口的相反侧边,因此,其问题是,在吸出印墨时,印墨残量偏差易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袋的破损、尽可能地减少未使用尽的记录液残量的记录液收容袋,收纳该记录液收容袋的记录液收纳容器,以及使用所述记录液收纳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记录液收容袋,在主体用薄膜状部件周围局部,设有角撑结构,在内部收容记录液的袋状部件上设置向外部供给所述记录液的记录液供给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状部件仅在沿着记录液供给方向的边之中,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的一边上设置所述角撑结构。

(2)在(1)的记录液收容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液供给口部安装在从(a)的中央至所述角撑结构的折入起始点之间,所述(a)为安装该记录液供给口部的长度(h)减去所述角撑结构的折入长度(b)而得的值。

(3)在(1)或(2)的记录液收容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撑结构朝着记录液供给方向,高度变化。

(4)在(3)的记录液收容袋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撑结构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记录液供给口部侧的端部低,记录液供给口部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高。

(5)在(1)或(2)的记录液收容袋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撑结构的沿记录液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使得所述本体用薄膜部件和角撑结构相对记录液供给方向斜向接合。

(6)在(1)或(2)的记录液收容袋中,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本体用薄膜部件在所述角撑结构的记录液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外侧直接接合,所述角撑结构端部不打开。

(7)一种记录液收纳容器,将收容记录液的记录液收容袋收纳于容器本体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液收容袋为(1)-(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液收容袋。

(8)在(7)的记录液收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本体外面设置表示上下方向的标识手段。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排出记录液液滴的记录头,装卸自如地安装着记录液卡盒,所述记录液卡盒收容用于供给所述记录头的记录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液卡盒为(7)或(8)所述的记录液收纳容器。

(10)在(9)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通知手段,当记录液卡盒的安装方向不正确时,通知该信息。

(11)在(1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手段通过声、光、文字中的任一种方式通知记录液卡盒安装方向不正确。

(12)一种记录液收纳容器,将收容记录液的记录液收容袋收纳于容器本体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液收容袋为(1)-(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液收容袋;

该记录液收纳容器相对设有排出记录液液滴的记录头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卸自如;

设有限制手段,使得以所述角撑结构成为下侧的状态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

(13)在(12)的记录液收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手段为凸部或凹部。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排出记录液液滴的记录头,装卸自如地安装着记录液卡盒,所述记录液卡盒收容用于供给所述记录头的记录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液卡盒为(12)或(13)所述的记录液收纳容器。

(15)一种记录液收容袋的制造方法,制造(1)-(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液收容袋,其特征在于:

使得两片带状的本体用薄膜部件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夹持角撑结构用薄膜部件;

在此状态下,熔敷本体用薄膜部件及角撑结构用薄膜部件,在长度方向并列形成两列记录液收容袋;

切断为各记录液收容袋。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由于袋状部件形成为仅在记录液供给方向边之中,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的一边设置角撑结构,因此,可降低袋的破损,尽可能地减少未用尽的记录液残量。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由于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收纳在容器本体内,因此,可降低所收纳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破损,尽可能地减少未用尽的记录液残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装卸自如地安装由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组成的记录液卡盒,因此,可尽可能地减少记录液卡盒中未用尽的记录液残量,降低运行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将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收纳在容器本体内,装卸自如地相对设有排出液滴的记录头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进行安装,设有限制手段,以角撑结构成为下侧的状态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因此,可减少所收纳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破损,尽可能地减少未用尽的记录液残量,可防止设置角撑结构的部分安装在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由记录液收纳容器构成的记录液卡盒设有限制手段,可装卸自如地安装,因此,可尽可能地减少记录液卡盒未用尽的记录液残量,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可防止记录液卡盒被上下错向地进行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使得两片带状的本体用薄膜部件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夹持角撑结构用薄膜部件,在此状态下,熔敷本体用薄膜部件及角撑结构用薄膜部件,在长度方向并列形成两列记录液收容袋,切断为各记录液收容袋。因此,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的制造工序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1实施形态的模式立体说明图。

图2为沿上述图1的A-A线、处于无记录液状态下的模式截面说明图。

图3为沿上述图1的A-A线、充填记录液状态下的模式截面说明图。

图4为图2的B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2实施形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7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3实施形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8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4实施形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9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5实施形态的侧视说明图。

图1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4、第5实施形态的作用的、在第1实施形态的记录液收容袋内充填记录液的模式侧视说明图。

图11为从图10的箭头C方向所视的放大说明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5实施形态的其他例子的模式侧视说明图。

图13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6实施形态的模式侧视说明图。

图14为沿图13的E-E线所视的模式侧视说明图。

图15为图13的角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16为用于上述同样实施形态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制作的角撑结构用的薄膜部件的说明图。

图16为用于上述同样实施形态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制作的角撑结构用的薄膜部件的说明图。

图17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的第1实施形态的立体说明图。

图18为上述同装置的侧视说明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的卡盒装填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20为上述同装置的报警控制部分的方块图。

图21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的第2实施形态的立体说明图。

图22为上述同装置的侧视说明图。

图23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的卡盒装填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24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上述同装置的图像形成部及副扫描传输部的平面说明图。

图26为同一机械单元部的立体说明图。

图中,1为印墨袋,11、12为本体用薄膜,13为角撑结构,14为印墨供给口,100为印墨卡盒,101为卡盒盒体,201为装置本体,203为图像形成部,204为给纸部,205为纸(记录介质),207为排纸传送部,208为排纸盘,223为滑架,224为记录头,231为传送带,300为卡盒装填部,301为印墨卡盒。

具体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在以下本发明实施形态中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相对配置关系等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本发明所适用的装置构成进行适当变更。

在以下说明中,仅就在纸上形成图像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对于纸以外的记录介质,例如OHP(投影用片)等记录介质,也可通过排出液滴形成图像。在本说明书中所称的印墨不仅限于打印机所使用的印墨,也包括对如前所述各种记录介质能通过液滴形成图像的全部物质。

先参照附图1-3,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第1实施形态的立体说明图,图2为沿上述图1的A-A线、处于无记录液状态下的截面说明图,图3为沿上述图1的A-A线、充填记录液状态下的截面说明图。

作为该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1,在作为大致呈矩形的二片薄膜状部件的本体用薄膜11,12的周围局部设有由相同薄膜状部件构成的角撑(gusset)(拱形底)结构13,袋状部件(袋本体)10在其内部收容记录液,在该袋状部件10上,设置将作为记录液的印墨供给至外部的记录液供给口部(也称液体供给口部,液体导出口部,排出口等),在图中为印墨供给口部14。所述“大致呈矩形”意指包括除了圆形状之外的局部边为曲线的所有形状。

该印墨袋1作成这样的结构:在沿着从印墨供给口部供给印墨的方向(印墨供给方向,记录液供给方向)的一边中,仅在使用状态(此处以图3的纵向放置状态使用)下成为下侧的一边设置所述角撑结构,在成为上侧的一边不设置角撑结构。

此处,在图1中,本体用薄膜11、12及角撑结构13、印墨供给口部14的接合区域以斜线图示。即,在本体用薄膜11、12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的边及角撑结构13的二端部部分,使得本体用薄膜11、12熔敷。本体用薄膜11、12使用状态下成为上侧的边相互熔敷(熔接),在设置印墨供给口部14的边相互或熔敷到印墨供给口部14(下端部的局部与角撑结构13熔敷),在与设置印墨供给口部14的边相反一侧的边相互熔敷(下端部的局部与角撑结构13熔敷)。

这样,记录液收容袋构成为,仅在袋状部件的沿记录液供给方向的边之中,在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的一边设置角撑结构,角撑结构仅形成在一侧,与两侧设有角撑结构场合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制造工序简单,降低成本。

构成记录液收容袋的薄膜状部件在其由四片变成二片的部分(图2中的B部分)上,因厚度不同产生间隙,即使在印墨残量减少、袋塌场合,可以通过该间隙形成直至供给口部14的流路(路径),因此,可以减少使用剩余的印墨残量。再有,使角撑结构13在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重力加速度方向下侧),因此,印墨残量减少,则印墨自然流向下侧(具有角撑结构一侧)。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少使用剩余的印墨残量,降低运行成本。

关于上述间隙形成的流路,参照放大图2所示的B部分的图4进行说明。在本体用薄膜11、12和角撑结构13的折入部重叠部分,由于薄膜状部件由四枚变成二枚,因此,即使袋状部件10坍塌,也可形成间隙,该间隙可用作流路的功能。

以下,就适用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制造方法的印墨袋1的制造方法,参照图5作说明。

首先,重叠袋本体用(主体用)薄膜21,22,在沿其长度方向的二端部分,弯折角撑结构用薄膜23,23,作成夹入状态,熔敷本体用薄膜部件21,22及角撑结构用薄膜部件23的区域25a,25b,26,27,沿着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二列印墨袋1。在区域27内,不熔敷区域28,用于将该区域28熔敷到印墨供给口部14。

由此,形成在一侧具有角撑结构13的印墨袋1二列,最后在薄膜长度方向及与其垂直方向的各切断线29a,29b进行切断,分割得到印墨袋1’,1”。

这样,由于角撑结构为单侧,可同时制得至少两个印墨袋(记录液收容袋),相对在两侧设置角撑结构时只能作成一个袋的场合,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的生产量,降低制造成本。

以下,参照图6,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2实施形态作说明,图6为该印墨袋的侧视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状态下的印墨袋1的高度h扣除角撑结构13的折入长度b的余下长度为a时,将印墨供给口部14的安装位置设为从角撑结构折入位置至a/2距离之间的范围。

通过在上述位置配置印墨供给口部14,即使因印墨袋1内的印墨吸出(供给)余量减少,印墨袋1瘫塌,但由于如图2所示,在B部生成角撑结构13的两片薄膜厚度份的空间(间隙),因此,可将该间隙作为流路(间隙)31,吸出印墨。为此,印墨供给口部14越是靠近该流路31的位置,越可以减少印墨残量。

以下,参照图7,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3实施形态作说明,图7为印墨袋的侧视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印墨袋1的袋本体10内,设有使用状态下成为下侧的角撑结构13的边(底边),熔敷本体用薄膜11,12及角撑结构13,使得该底边向着印墨袋供给口部14侧作直线倾斜降低。

由此,印墨袋1内的印墨在重力作用下流向低的方向,将印墨供给口部14设置在位置降低的一侧,结果,可以减少使用剩余的印墨残量。

这样,作成角撑结构向着记录液供给方向高度变化的结构,此时,记录液供给口部侧端部低,记录液供给口部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升高,通过形成倾斜,可以减少用剩的印墨残量。

以下,参照图8,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4实施形态作说明,图8为印墨袋的侧视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角撑结构13的沿着记录液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15,15,将本体用薄膜11,12与角撑结构13接合,相对记录液供给方向形成弧状倾斜。换言之,本体用薄膜11,12与角撑结构13的熔敷区域(图示为斜线区域),角撑结构13的沿记录液供给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高度低,端部部分15,15的高度高,呈曲线状倾斜。

以下,参照图9,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5实施形态作说明,图9为印墨袋的侧视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角撑结构13的沿着记录液供给方向的端部部分15,15,将本体用薄膜11,12与角撑结构13熔敷,相对记录液供给方向形成直线状倾斜。换言之,本体用薄膜11,12与角撑结构13的熔敷区域(图示为斜线区域),角撑结构13的沿记录液供给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高度低,端部部分15,15的高度高,呈直线状倾斜。

根据上述第4,第5实施形态,印墨袋1在充满印墨或在落下等条件下,可以防止对于角撑结构13的端部的折入部分的应力集中,袋子不易破损。

即,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印墨袋1在充满印墨时,如图10及从图10的箭头方向所视的放大图11所示,角撑结构13的端部部分15膨涨至端部,应力集中在角撑结构13的折入部分D(与本体用薄膜11,12的开始熔敷部分)。于是,如上述第4,第5实施形态所示,在角撑结构13的两端部,与本体用薄膜11,12作斜状熔敷,可以防止应力集中在角撑结构13的端部的折入部分D。

此时,如图12所示,通过将角撑结构13端部的折入部和本体用薄膜11,12的熔敷起始位置17对合,可以使得最小限度地减少内容量,同时提高强度。

以下,参照图13-图15,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6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3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侧视说明图,图14为沿图13的E-E线所视的侧视说明图,图15为该用于印墨袋的角撑结构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角撑结构13的二端部15,15,通过冲孔加工形成切口部18,18。由此,本体用薄膜11,12在角撑结构13的二端部的切口部18,18处,即在角撑结构13的端部外侧直接相互熔敷(接合)。

从而,如上述图10及11所示,角撑结构13的端部部分15即使欲向着外侧打开,由于本体用薄膜11,12直接接合,无法打开。这样,可以确保角撑结构13的两端部膨涨,抑制收容量的减少,同时,由于本体用薄膜11、12的端部被熔敷,不扩张,使得应力分散,增强对于冲击导致袋破的承受力。该印墨袋1在制造时,在如上述的图5的制造工序中,使用角撑结构用薄膜23,预先通过冲孔在如图16所示的所定位置(成为端部的位置),形成切口部,可以用同样简单的制造工序进行制造。

以下,参照图17及图18,就作为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7为作为记录液收容袋的记录液卡盒(印墨卡盒)的立体说明图,图18为该印墨卡盒的侧视说明图。

作为该记录液卡盒的印墨卡盒100,将本发明的收纳作为记录液的印墨的记录液收容袋的印墨袋1收纳在卡盒体(箱体)101内。该卡盒盒体101由可分解及组装的分割为两部分的第1盒体(基座)111和第2盒体(盖)112构成。在卡盒盒体101上形成与收纳于其内部的印墨袋1的印墨供给口部14对应的开口部113。

在卡盒体101的印墨供给口部14侧的外面上部,设置用于将该印墨卡盒1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时,标示上下方向的标识手段102,例如涂黑的标记等。

由此,即使印墨袋1为单侧设置角撑结构13的结构,也可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下无错向地安装印墨卡盒100。

以下,参照附图19,就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9为用于对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卡盒安装部分进行说明的立体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设有卡盒保持架120,可装卸自如地安装印墨卡盒100。在该卡盒保持架120的卡盒插入口121的里侧面,设有用于刺入印墨供给口部14的中空针122,以及用于读取印墨卡盒100的标识手段102的由光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手段123。

如图20所示,主控制部130接收检测手段123的检测信号,判别印墨卡盒100沿上下方向是否安装正确。当印墨卡盒100上下方向安装不正确时,通过通知手段131通知使用者印墨卡盒100上下方向安装不正确的信息。作为通知手段131,可以使用蜂鸣器或发声手段通知该信息,也可使用如LCD等的显示手段以文字或图像方式通知,也可通过外部主机通知。

由此,可以防止印墨卡盒100上下颠倒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上。

如此,通过记录液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即使使用规定上下方向的记录液供给袋的记录液收容容器,也可防止以错误方向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

以下,参照附图21及图22,就本发明的记录液收容器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21为作为记录液收容器的记录液卡盒(印墨卡盒)的立体说明图,图22为该卡盒的侧视说明图。

作为该记录液卡盒的印墨卡盒100,将收纳作为记录液的印墨的记录液收容袋收纳在卡盒盒体(箱体)101内。该卡盒盒体101由可分解及组装的分割为两部分的第1盒体(基座)111和第2盒体(盖)112构成。在卡盒盒体101上形成与收纳于其内部的印墨袋1的印墨供给口部14对应的开口部113。

在卡盒盒体101的下侧,设置作为限制手段的凸部103,当将该印墨卡盒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中时,用于限制上下逆向插入。

由此,即使印墨袋1为单侧设置角撑结构13的结构,也能使得印墨卡盒100相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进行上下方向无错向的安装。

以下,参照附图23,就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23为用于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卡盒安装部分的立体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设有卡盒保持架120,可装卸自如地安装印墨卡盒100。在该卡盒保持架120的卡盒插入口121的里侧面,设有用于刺入印墨供给口部14的中空针122,以及凹部125,该凹部125用于嵌入上述实施形态2的作为印墨卡盒100的限制手段的凸部103。

由此,在印墨卡盒100的安装方向上下颠倒场合,因为凸部103未能嵌入凹部125,印墨卡盒100的安装本身无法进行。

如此,通过记录液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即使使用规定上下方向的记录液供给袋的记录液收容容器,也可防止以错误方向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

当然,也可在记录液卡盒上形成凹部,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卡盒安装部形成凸部。

以下,参照附图24-26,就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24为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构成图,图25为上述装置的图像形成部及副扫描运送部的平面说明图,图26为上述装置的机械单元(engine unit)的立体说明图。

本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本体201的内部(箱体内)包括用于一边输送纸张,一边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手段)202及用于输送纸张的副扫描运送部(手段)203等。给纸部(手段)204包括设置在装置本体201底部的给纸盒,从该给纸部4逐枚地供给纸205,由副扫描运送部203将纸205运送到与图像形成部202对向的位置,通过图像形成部202向纸205喷出墨液,形成(记录)所需图像。此后,若是进行单面印刷的场合,通过排纸传送部(手段)207,将纸205排送至形成于装置本体201上方的排纸台208上。

在装置本体201的上部,排纸台208的上方,配置用于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扫描部)211,作为在装置本体201的图像形成部202形成的图像数据(印刷数据)的输入系统。在该图像读取部211中,包含照明光源213及反光镜214的扫描光学单元215,以及包含反光镜216、217的扫描光学单元218移动,读取载于稿台玻璃212上的原稿图像,扫描的原稿图像由配置在透镜219后方的图像读取元件220作为图像信号读入,读入的图像信号经数字化图像处理,能印刷该经图象处理的印刷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202中,由导杆221及导轨222(参照图26),单侧保持滑架223,使其能沿主扫描方向移动,主扫描电机227通过架设在驱动带轮228A和从动带轮228B之间的同步带229,使其沿主扫描方向移动扫描。

在滑架223上配置由喷出各种颜色墨液的喷头构成的记录头224,使滑架223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由副扫描运送部203将纸205沿纸运送方向(副扫描方向)传送的同时,从记录头224排出液滴形成图像,构成所谓“梭”型(shuttle)。也可采用行式记录头。

记录头224共由五个液滴喷头构成,分别是喷出黑色(Bk)印墨的2个墨液喷出头224k1、224k2,以及分别喷出青色(C)印墨、品红色(M)印墨和黄色(Y)印墨的各喷出头224c、224m、224y(以下在没有颜色区别时称之为“记录头224”),由搭载在滑架223上的各色辅助罐225对其提供各色印墨。

另一方面,从装置本体201的前面向卡盒安装部300,可装卸自如地安装着分别收纳黑色印墨、青色印墨、品红色印墨和黄色印墨作为记录液卡盒的各色印墨卡盒301,从各色印墨卡盒301向各色辅助罐225提供印墨。其中黑色印墨系从一个印墨卡盒301提供给2个辅助罐225。

在记录头224中,作为对印墨流路内(压力发生室)的印墨进行加压的压力发生装置(驱动装置),可以使用压电型结构,或发热型结构,或静电型结构等。所述压电型结构使用压电元件使形成印墨流路的壁面的振动板变形,使印墨流路内容积变化,排出墨滴;所述发热型结构使用发热电阻体在印墨流路内对印墨进行加热,使用发生气泡产生的压力排出墨滴;所述静电型结构使得形成印墨流路的壁面的振动板与电极相对配置,通过在振动板与电极之间产生的静电力使振动板变形,使印墨流路内容积变化,排出墨滴。

在滑架223扫描方向一侧的非打印区域,配置用于维持、恢复记录头224的喷嘴的状态的维持恢复组件321。此维持恢复组件321包括:用于覆盖5个记录头224的各喷出面、兼作吸引及保湿用的保护帽322a、保湿用的保护盖322b-322e,用于擦拭记录头224的喷嘴面的擦拭板324,及进行对记录(图像成形)不起作用的液滴排出(空排)的空排接受部件325等。

再有,在滑架223扫描方向的另一侧的非打印区域,配置有用于从5个记录头224排出不对记录(图像形成)起作用的液滴排出(空排)的空排接受部件326。在该空排接受部件326上,对应记录头224形成5个开口327a-327e。

副扫描运送部203具有下述部件:环状传送带231,将从下方供给的纸205转换大致90度的传送方向,使其与图像形成部202相对向地进行传送,架设在作为驱动辊的传送辊232和作为张力辊的从动辊233之间;充电辊234,为使该传送带231表面带电,从高压电源对其施加交变高电压;导向部件235,在图像形成部202的对向区域对传送带231进行引导;两个推压辊(加压辊)236,在与传送辊232对向的位置将纸205向传送带231推压;导向板237,按压在图像形成部202形成图像的纸205上侧;分离爪238,用于使得已形成图像的纸205从传送带231分离。

由使用DC无刷电机的副扫描电机331通过同步带332及同步辊333驱动传送辊232回转,该副扫描运送部203的传送带231沿纸运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移动。

传送辊232的轴232a上安装高分辨的码盘(code wheel)337(参照图26),设置由透射型光敏传感器组成的编码传感器,检测形成在所述码盘337上的缝隙,由所述码盘337及编码传感器构成回转式编码器。

所述图像形成部202及副扫描运送部203等构成为机械单元230(参照图26),相对装置本体201装卸自如。

供纸部204具有下述部件:能向装置本体201前侧插入、抽出,作为叠载并收纳多张纸205的供纸盒241;将供纸盒241内的纸205逐张分离地送出用的供给辊242及摩擦垫243,对所供给的纸205进行定位的定位辊244。另外,该供纸部204还具有:手动供纸盘246,用于载置收纳多张纸205;手动供纸辊247,用于从所述手动供纸盘246逐张供纸;运送辊248,从可选择地安装在装置本体201下侧的供纸盒或后述的双面组件供给纸205。通过由HB型步进电机构成的供纸电机249,经未图示的电磁离合器,使得供纸辊242,定位辊244,手动供纸辊247,运送辊248等回转,将纸205供给副扫描运送部203。

排纸运送部207具有下述部件:用于传送由副扫描运送部203的分离爪238分离的纸205的3个运送辊271以及与此相对的马刺272;使得从运送辊271及马刺272之间送出的纸205面朝下送向排纸台208的反转辊对277和反转排纸辊对278。

以下,参照附图26,就机械单元230进行简单说明。如上所述,该机械单元230是将图像形成部202和副扫描运送部203单元化,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装置本体201中,以提高维修保养性能。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上述的副罐方式的构成,为了从装置本体201侧的印墨卡盒301向搭载在滑架223上的副罐225补充供给印墨,印墨卡盒充填部300设有用于装置印墨卡盒301的保持架302以及用于送出印墨卡盒301内印墨的供给机构303,从该供给机构303通过5根管子304对滑架223上的副罐225补充供给印墨。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印墨卡盒301及保持架302的结构,可以采用上述第1、2实施形态中就记录液收纳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说明的结构。

这种场合,将机械单元230对于装置本体201进行脱卸或安装时,如必须对从印墨卡盒填充部300经由管子304至滑架223上的副罐225的供给路径进行分解,则垃圾、灰尘等容易侵入印墨供给路径,容易发生因印墨供给路径阻塞导致的供给中断。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机械单元230的框架230A上固定印墨卡盒装填部300的保持架302,将印墨卡盒301和机械单元230作成一体单元,当将机械单元230相对装置本体201进行脱卸或安装时,可不分解印墨供给路径。由此,可以防止垃圾、灰尘等侵入印墨供给路径。

对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作一简单说明,由AC偏压供给部将交变电压的正负矩形波的高电压施加到充电辊234上,由于充电辊234接触运送带231的绝缘层(表层),在运送带231的表层,相对运送带231的传送方向施加交互呈带状的正负电荷,在运送带231上以规定的带电幅度带电,形成不均匀电场。

于是,从供纸部204等供给的纸205被送到处于运送辊232和推压辊236之间、因正负电荷作用产生不均匀电场的运送带231上,此时,纸205顺着电场的极向瞬间极化,以静电吸附力吸附在运送带231上,随着运送带231的移动而被传送。

接着,一边用该传送带231将纸205间歇地传送,一边从记录头224将记录液的液滴向纸205上排出,记录(印刷)图像,将已印刷的纸205的前端侧用分离爪238从传送带231分离,由排纸传送部207将纸205进行排送,送往例如排纸台8上。

这样,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因为设有由本发明涉及的记录液收纳容器组成的记录液卡盒,因此,可以减少使用剩余的记录液,降低运行成本。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就本发明适用于多功能(MFP)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同样也可适用于打印机或传真机等其它图像形成装置。也可适用于使用印墨以外的记录液的图像形成装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