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

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1)、池塘准备;(2)、鱼种放养;(3)、饲料投喂;(4)、日常管理。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实行成鱼主养模式和仿生态育苗相结合,从而提供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该方法能保证主养成鱼产量的同时,可批量育成冬片鱼种。2、通过同池黑尾近红鲌自繁自育的新方法,解决了黑尾近红鲌人工催产过程中的亲本死亡率高的问题,不仅节省了激素费用开支,而且具有不损伤黑尾近红鲌亲本、减轻工作量、节省催产激素费用、调控池塘养殖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等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1484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410076231.0

  • 申请日2014-03-04

  • 分类号A01K6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6100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殷勇刚

  • 地址 330039 江西省南昌市富大有路1099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2:53: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4-20

    授权

    授权

  • 2014-06-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403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Yihet Wu)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目前生产上黑尾近红鲌育苗多采用人工注射催产,单池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而实际人工催产过程中,渔民拉网作业等劳动强度大,亲本产后往往死亡率高达10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开展池塘成鱼主养的同时,批量解决黑尾近红鲌种苗自育自给的问题,不需进行人工注射催产进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1)、池塘准备: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75?125 kg /亩清塘消毒,后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 kg /亩;

    (2)、鱼种放养: 放养二冬龄黑尾近红鲌,放养密度1000?1200尾/亩; 

(3)、饲料投喂:养殖全过程投喂1.5~2mm鲌类专用膨化颗粒配合饲料, 3-5月份采用粗蛋白含量36%的鲌类专用配合料, 6-11月份采用粗蛋白含量32%的鲌类专用配合料,日投喂2~3次,每次1小时内吃完,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

(4)、日常管理:1-12月份,调控水质:控制水体透明度30?40 cm,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低于0.10mg/L、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1mg/L,水体的pH值7.0?8.5。

为了获得更好的技术效果,步骤(1)中选用池塘面积3?10亩,池深1.8?2.5m,池塘东西朝向;步骤(2)中,二冬龄黑尾近红鲌规格18?22cm,重量75?125g;每亩搭配鲢鳙鱼种50尾,规格0.5 kg /尾;放养前,将二冬龄黑尾近红鲌用质量分数3?5%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或用聚维酮碘药浴20?30分钟;步骤(4)中,5-7月份,设置植物浮床:放置占10?20%池塘面积的浮游植物,框成四方形或三角形,水体控制透明度50?60cm,定期加注新水,促进亲本性腺发育和自然产卵,6-7月份,按每亩每万尾鱼苗用1.5?2公斤黄豆磨浆投喂;8-11月份,按鱼种重量的5?8%投喂0.5?1mm小粒径鲌类专用配合料。

黑尾近红鲌培育时间相对“四大家鱼”短,导致其当年冬片规格在7?11cm之间,该规格的冬片鱼种经一年时间的养殖,当年难以达到上市规格(0.5kg/尾以上)。因此,生产上多采用二年育成模式培育大规格二冬龄黑尾近红鲌鱼种,放养15?18cm的大规格鱼种以达到当年上市规格。二冬龄黑尾近红鲌雌雄鱼已性成熟,可利用黑尾近红鲌放养大规格鱼种的成鱼养殖模式和其已达性成熟的生物学特性,同池仿生态育苗生产冬片鱼种。黑尾近红鲌繁殖时间在5-7月份,其峰值在6月份,在面积为3?10亩的养殖水域中以1000?1200尾/亩的密度放养二冬龄黑尾近红鲌大规格鱼种,同时配以诱导产卵、生态调控、标准化生产等措施,一年后,黑尾近红鲌成鱼产量500 kg/亩以上,商品规格0.60kg/尾以上,冬片鱼种产量100 kg/亩 以上,规格20?30 g/尾。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实行成鱼主养模式和仿生态育苗相结合,从而提供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该方法能保证主养成鱼产量的同时,可批量育成冬片鱼种。

2、通过同池黑尾近红鲌自繁自育的新方法,解决了黑尾近红鲌人工催产过程中的亲本死亡率高的问题,不仅节省了激素费用开支,而且具有不损伤黑尾近红鲌亲本、减轻工作量、节省催产激素费用、调控池塘养殖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本发明方法。

实施例1

一种黑尾近红鲌主养塘同池自繁培育冬片鱼种的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1)、池塘准备: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75?125 kg /亩清塘消毒,后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 kg /亩;池塘面积3?10亩,池深1.8?2.5m,池塘东西朝向;

(2)、鱼种放养: 放养二冬龄黑尾近红鲌,放养密度1000?1200尾/亩;二冬龄黑尾近红鲌规格18-22cm,重量75?125g;每亩搭配鲢鳙鱼种50尾,规格0.5 kg /尾;放养前,将二冬龄黑尾近红鲌用质量分数3?5%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或用聚维酮碘药浴20?30分钟; 

(3)、饲料投喂:养殖全过程投喂1.5~2mm鲌类专用膨化颗粒配合饲料, 3-5月份采用粗蛋白含量36%的鲌类专用配合料, 6-11月份采用粗蛋白含量32%的鲌类专用配合料,日投喂2~3次,每次1小时内吃完,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

(4)、日常管理:1-12月份,调控水质:控制水体透明度30?40 cm,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低于0.10mg/L、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1mg/L,水体的pH值7.0?8.5;其中:5-7月份,设置植物浮床:放置占10?20%池塘面积的水葫芦,框成四方形或三角形,水体控制透明度50?60cm,定期加注新水,促进亲本性腺发育和自然产卵,6-7月份,按每亩每万尾鱼苗1.5?2公斤黄豆磨浆投喂;8-11月份,按鱼种重量的5?8%投喂0.5?1mm小粒径鲌类专用配合料。。

实施例2

选用黑尾近红鲌成鱼养殖池塘实施本发明,选用池塘面积3亩,池塘水深1.7米。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125 公斤/亩清塘,2013年1月17日放养二冬龄黑尾近红鲌鱼种3300尾,二冬龄黑尾近红鲌规格18-22cm,重量75?125g;二冬龄黑尾近红鲌鱼种经用聚维酮碘药浴25分钟;养殖过程中,采取搭配鲢鳙鱼种150尾、设置占池塘面积15%的水葫芦浮床、5-7月份控制水体透明度50?60cm、阴雨天开增氧机保证溶氧大于5mg/L等综合调控技术措施,水体氨氮含量控制在0. 065?0. 100mg/L、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0. 005?0. 010mg/L,pH值控制在7.2?8.4,透明度控制在30?55cm。6-7月份,按每亩每万尾鱼苗1.5?2公斤黄豆磨浆投喂;8-11月份,按鱼种重量的5?8%投喂0.5?1mm小粒径鲌类专用配合料。养殖全程投喂江西丙申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1.5?2mm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2%和36%的膨化配合颗粒饲料专用鲌鱼料,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饵原则,日投喂2?3次,每次1小时内吃完,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同年11月16日捕捞测产,二冬龄黑尾近红鲌成鱼成活率90% 以上,主养鱼产量540 kg/亩,平均规格0. 52kg/尾,冬片鱼种产量100 kg/亩以上。

采用本发明方法,一般每亩主养塘自繁培育的冬片鱼种数量可满足5亩主养模式和100亩套养模式的冬片鱼种放养需求,经生产试验证明,该模式适合鄱阳湖区,是黑尾近红鲌人工育苗模式和池塘成鱼主养模式的有效补充,也是黑尾近红鲌人工育苗模式和池塘成鱼主养模式的集成创新。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