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2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轻度认知障碍MCI当属中医“健忘”范畴,散在记载见于“善忘”、“喜忘”、“多忘”等病。有研究关于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结果发现MCI患者的最常见证候中仅次于肾精亏虚证的是痰浊阻窍证,其中痰浊因素占44.26%。因此,痰浊阻窍成为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主要病机之一。《石室秘录》指出:“痰气最盛,呆气最深”。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MCI痰浊阻窍证的症状特点以智能减退(健忘)、头沉或头昏不清、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腻、脉滑等为多见。老年本虚以肾、脾亏虚多见,实则痰浊阻窍。rn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由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积实、甘草、生姜八味药组成。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石菖蒲、远志等,组成黄连温胆汤加味方。方中重用茯苓健脾,脾健痰湿易化,竹茹与陈皮配伍理气和中化痰,积实与半夏配合清热化痰降逆,黄连清热泻火,药量轻考虑服用不至过苦,患者长期服用易于接受。甘草调和诸药。rn加石菖蒲化痰和胃,善化痰湿秽浊开窍宁神,川芍活血化瘀开窍,二者合用,痰瘀并治,开通利窍作用颇佳。远志配合黄连交通心肾以醒脑安神。全方具清热燥湿化痰开窍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远志、川芎等中药的提取物或水煎剂有显著抗氧化作用,对动物如鼠等的学习记忆获得和记忆巩固障碍具有改善作用。rn 本研究中黄连温胆汤加味在改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痰浊阻窍证患者的症状、总体认知能力、提高Ach含量方面疗效优于茴拉西坦胶囊;在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方面与茴拉西坦胶囊疗效近似。
  • 摘要:慢性肾衰竭(CRF)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2006-2009年,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衰竭60例。根据CRF患者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分3型实施辨证论治,气阴两虚为甚者用济生橘皮竹茹汤化裁以芳化湿浊,理气和胃;湿浊之邪可从阳化热或久郁化热,湿热中阻者用三仁汤合黄连温胆汤以清热祛湿,化浊通腑;若脾虚甚而湿邪亦重,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渗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治疗前后入院患者营养分级发生明显改变,尤其Cr、Hgb、Alb、PA等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说明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准绳,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的不同情况而分别施治,通过调理脾胃使正虚渐复,邪实祛除,临床上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肾功能的目的。同时在临床观察过程中还对反映慢性肾衰蝎微炎症状态指标的IL-6、TNF-α和hs-CRP进行检测,并与反映营养状态的实验室指标做相关及回归分析,得出IL-6和TNF-α等微炎症指标对Alb水平呈负的相关性,并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本研究部分提示微炎症反应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环节作出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目前,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尚未阐述清楚,多认为其发病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及不明确性,给FD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西医治疗以去除诱发因素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殊治疗药物及满意疗效。FD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等病症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外感诸邪、内伤七情等因素伤及脾胃,脾胃失其常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表现为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一系列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症状。长期脾气虚弱,水谷运化不利,湿滞脾胃,寒湿伤及脾阳,故可出现四肢不温、泛吐清水、腹痛、大便稀溏等症状。脾胃虚寒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候。本研究设计运用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评价胃病1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采用了中西医两组评价体系,试验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在症状学评价过程中采用医患双方评价的方式,提高了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症状疗效评价:医生版与患者版结果一致,治疗后及随访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积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O1);试验组总有效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3%(P<0.O1)。对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单项症状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②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后及随访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O1)。试验组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64. 8%(P<0.O1)。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疼痛、饮食减少、暖气呃逆、口干口苦、疲乏无力、胸闷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③安全性评价: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未出现显著异常,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
  • 摘要: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临床表现,或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者,称为胎动不安.该病不仅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所以寻找一种防治胎动不安的有效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对安任固胎饮联合黄体酮胶囊与单用黄体酮之间治疗效果的比较,得出安任固胎饮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血HCG及P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说明本治疗能有效改善肾虚型胎动不安患者的内分泌水平,有利于妊娠维持,故临床对于胎动不安患者,根据病情情况建议中西结合治疗。
  • 摘要:血瘀理论是中医学论述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的重要学说。由血瘀而导致的病理状态为血瘀证。冠心病(CHD),古称之“胸痹心痛”,是与血瘀证具有直接密切联系的常见急重症疾病。尽管其病因存在有寒、痰、瘀、虚的不同,但是其病机变化最终归结为气病致瘀,即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目前许多研究认为血瘀证在客观征象主要表现在与血管壁、血细胞功能相关的微循环障碍方面,如血管舒张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血液的黏滞性、血细胞黏附性升高等。但是就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证候在表现出相同血瘀证客观征象同时是否还具有各自独特病理变化特点还不明了,本研究通过分析临床冠心病气病致瘀的不同病机变化的客观异同并探讨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冠心病血瘀证分型客观化以及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动物模型建立奠定基础。rn 研究表明,从冠心病气滞与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发病年龄、血糖代谢、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方面的变化不同可以看出气滞血瘀证相比较气虚血瘀证而言病理过程多由于应激性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能量代谢与血管功能失调、凝血机制异常。而结合中医理论气虚血瘀证往往体现在机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所导致的微循环障碍。尽管二者最终发展都可导致微循环功能失调,但是与血脂代谢异常,即中医所述之“痰浊”关系不密切。冠心病气病致瘀的病理过程中尽管不同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所差异,但是炎症反应可能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能否筛选出适当炎症因子作为血瘀证诊断的特异性临床生物标志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EM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多发病,以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及不育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EM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0%~15%,在不育妇女中占40%~50%,患EM的妇女中合并不育的有30%~50%,且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M患者中不育人群为非EM人群的20倍。2000年Buyalos等首次提出“EM相关不育症”。rn 本研究拟采用病例对照临床试验,对EM合并不育症的妇女在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予中药干预,分别观察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探讨中医药在EM不育患者辅助生殖过程中对提高卵泡质量,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协助胚胎着床等方面的作用,挖掘中医药疗法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优势,以提高EM不育患者的妊娠率。
  • 摘要:改良保肾方Ⅱ号是张胜容主任根据个人多年临床经验在保肾方Ⅱ号基础上,经多次优化总结而成。在科室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已证实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调节MMP-2/TIMP-2的比例失衡,促进ECM成分的降解,减缓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纤维化的进程。而本次实验中也已证实经改良后的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超敏C反应蛋、尿蛋白、血糖及脂代谢紊乱有明显作用,可能与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的发展有关,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此次主要通过观察改良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病理及肾组织MMP-2、TI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的可能机制。rn 改良保肾方Ⅱ号以生芪、熟地为君,以生芪健脾益气利水,熟地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两者相合,益气养阴。以生地、女贞子、构祀子、地骨皮为臣,生地甘寒养阴,能入肾经而滋养阴津,质润,又能生津止渴,女贞子、拘祀子滋补肝肾之阴,地骨皮清肝肾虚热,四药共奏固护阴津之效,又能制约黄芪之燥性。佐以丹参、刘寄奴、水蛭、鬼箭羽、苍术、连翘,丹参、刘寄奴、鬼箭羽善于通脉,水蛭善于剔络,四药在黄芪推动下,活血化瘀,通达周身血脉。以苍术燥湿祛浊,健脾和胃,以连翘苦能燥湿,微寒能散郁热。结合现代研究,DN患者除糖代谢紊乱,多兼有脂质代谢紊乱,以鬼箭羽等兼起调整患者脂质代谢之功。本方不仅在前期研究证实其对于降糖、降脂减少尿蛋白漏出有明确的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也证实其对于DN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管及基底膜病理改变可有明显的改善,且通过影响MMP-2/TIMP-2表达从而调节ECM降解及合成最终达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摘要:糖尿病性心肌病(DC)的概念由Rubler等在1972年首次提出。1974年Hamby等提出把DC作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该心肌病变具有特异性,并非继发于冠状动脉的供血障碍。患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进行性的心功能不全。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总结出DC早期病机特点为阴虚内热。我们选取具有滋阴清热功效的麦冬、黄连,取其有效成分麦冬多糖和黄连生物碱组分配伍(简称冬连组分)治疗DC的早期病变。rn 本研究发现,ST Z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ACE活性明显升高,AngⅡ含量增加。Ang II是RAS的最主要组分,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肌肥厚,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T的产生;ET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刺激心肌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血管收缩-舒张失衡,血液流速降低引发糖尿病性心肌病变。ACE是RAS的关键酶,能水解血管紧张素Ⅰ(AngⅠ)产生AngⅡ,使AngⅡ明显增多,导致AngⅡ在心肌间质组织的聚积。另一方面引起缓解肤代谢,最终导致心脏激素调节不平衡和心脏疾病的进展。本研究结果表明,动物造模后,模型组心脏重量及左心室/体重指数增加,这种心系数的变化间接的反映了心室壁病理性肥厚的程度。说明此时可能已发生糖尿病心肌损伤的典型改变—心肌肥厚。冬连组分大剂量组效果最好,可显著降低大鼠心脏重量、左心室/体重指数,对大鼠心肌组织AngⅡ,ET含量也有显著降低作用,并抑制心肌ACE受体表达。说明冬连组分可延缓糖尿病大鼠心肌肥厚的进程,纠正血管收缩-舒张及心脏激素调节失衡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达到改善实验性DC大鼠的目的。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和腹痛、腹部不适等系列症候群。根据IBS的临床表现特征,IBS多归属于“泄泻”、“便秘”范畴,与“大肠泄”“气秘”“痛泄”关系最为密切,与“郁证”也有一定联系。对PI-IBS的中医病机辩识上,应既重视中医传统对IBS的病机认识即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又应当充分重视邪气未尽、伏藏于内,而导致诸症缠绵难去的特点。此病往往因为感受外邪之后,当时无明显症状,然邪气存内,正气受损,在邪正交争的过程中,常为外因诱发而致病,病程缠绵难愈,出现反复的腹痛腹泻,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因此在治疗用药上,应该充分考虑发病过程中的标本虚实关系,注意初中后期祛邪与扶正方药的选配,对该病形成有效合击之势。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针对涉及不同相关脏腑选用疏肝、健脾、温中补肾等药物以扶助正气如柴胡疏肝、白芍养肝阴兼以止痛、黄芪补脾气、白术健运脾气、肉豆范温中固涩等、金匾肾气丸益肾温阳等,针对湿邪滞留不去的特点,可适当配以清热燥湿、健脾渗湿等的药物以利邪去在正复如黄连清热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法半夏燥湿化痰等药物。同时根据正邪进退之势或扶正为主,佐以去邪诸药,或急则治其标,重在缓急止痛,而后缓治其本,注重调养肝脾气机,必要时温肾固涩。
  • 摘要:中风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历来被视为风、劳、臌、膈四大难症之首.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是中风发病的特点.临证采取灵活便捷的辨证方法,准确辨证,及时施药,提高中风病临床疗效,是医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各持己见是中风病辨证论治现状的基本特征,方证不能相应是导致“叫好不叫座”现象的根本原因,提出六经辨治是治疗中风病的良好选择。
  • 摘要:糖尿病(DM)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糖尿病“热伤气阴”基本病机是病由热生,“热毒”是导致糖尿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临床治疗消渴病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大黄、苦参、青黛、生地、玄参、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花粉、连翘、金银花、翻白草、三颗针、蒲公英、马齿觅等。这些清热解毒中药或苦寒,或甘寒、咸寒;清利、清泄、清实热、清虚热各有不同;清心火、清肝火、清胃火、清肺热、清脾胃积热各有侧重,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选用。
  • 摘要:补法在临床上能用于病因不同、表现各异的多种疑难杂病治疗中,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因为“虚证”界定可以不受现有疾病分类体系的限制,而中医辨证为“虚”的情况,原则上皆可应用补法治之。于是,临床上抓住病机关键,灵活运用补法,往往能解危济困、建立奇功。本文分析了甘温除热、扶正解表和拯危救脱等三个方面的临床应用,提出中医补法的临床活用,是对补法的拓展和延伸应用,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优势,往往可以针对临床疑难病证的病机,发挥出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动态运用的补法,其意义已不止于单纯的“补虚”,更有“驱邪”、“固脱”等,呈现出十分开阔的境界。
  • 摘要: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实验证实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形成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基础,所以保护血管内皮成为预防并发症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深入认识高糖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成为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前提。而研究药物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着更积极的意义。研究表明,H2O2可导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可以成功制造出细胞凋亡模型。地骨皮醇提液可以降低H202诱导的HUVEC的凋亡率,提高Bcl-2基因的表达,其中0.4mg/ml作用最为明显。 地骨皮醇提液降低HUVEC的凋亡率,对血管内皮起保护作用,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摘要: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法,对中药化郁清胃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疗效观察。本研究结果提示,化郁清胃颗粒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显现出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化郁清胃颗粒对GERD的胃中不适症状,即胃内容物经常反流的感觉,无论从症状发作频率还是发作程度的短期改善、远期随访两方面均明显优于奥美拉唑(P<0.O1),说明化郁清胃颗粒有很好的改善反流的作用,这与方中柴胡、香附、积壳等疏肝理气药物的合理运用相关;其次,在临床总体疗效上化郁清胃颗粒也优于奥美拉唑(P<0.017),说明化郁清胃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还有,化郁清胃颗粒对口中酸苦味的改善亦有较好的疗效,与西药组相当(P>0.05),这应与方中郁金、赤芍、黄连、蒲公英等清泻胃中郁热的方药相关;但在改善烧心和胸痛两方面中药组缺乏优势。以上说明,通过改善胃内容物反流和口中酸苦味可能是化郁清胃颗粒治疗GERD的优势效应环节,也体现了化郁清胃颗粒疏肝理气、化郁清热的整体处方原则。进一步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研究显示,中西药联合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烧心、胸痛、口中酸/苦味、胃中不适感各单项症状的发作程度和频率的积分外,还可以明显改善GERD的RDQ整体积分,在远期随访疗效上则优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西药组(P<0.O1);且在临床总体疗效上达到96.7%优于单纯中药组(P<0.01)。说明合理的中西医结合应用对于治疗GERD肝胃郁热证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耳鸣可以是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也可为全身性疾病的伴随症状。虽然国内关于耳鸣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的文献报道逐年增多,但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生或缺乏对相关领域信息的认知、更新,或受限于医疗环境和设备,对耳鸣的治疗未予足够的重视,甚或采取放任、推诿的态度,未能对耳鸣患者进行良好的正确引导,甚至造成患者“神经性耳鸣等同绝症”、“神经性耳鸣无药可医治”的负面认识,进一步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和消极放弃的态度,或者病急乱投医,这些均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统一纳入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临床上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案对耳鸣患者的干预价值;同时对年龄、病程、心理测评等作为治疗中的可能影响因子,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以期找出影响耳鸣疗效的主要相关因素。
  • 摘要:对9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阴虚毒热证患者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配合通络脉合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n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脱疽”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脉道不畅,筋脉失养,壅遏化热,热盛肉腐所至。rn 西医认为:微循环的功能、形态和代谢的完整是维持人体器官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微循环不仅保证组织的正常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且在有些脏器还直接参与和完成脏器的特殊功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黏度增高,呈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不同程度聚集,出现微循环障碍,易形成血栓,常累及肢体大中型动脉,发生肢体动脉高位狭窄和闭塞。半导体激光能提高组织细胞中DNA/RNA比值,促进细胞再生,改善微循环,消炎止痛,减轻水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舒张血管,通过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LHH-500IVB型半导体激光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组织中部分酶的活性,加强组织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合成和活性,加强蛋白质合成;同时可减少局部5-羟色胺含量,达到镇痛的作用.rn 本研究结果显示,半导体激光照射配合通络脉合剂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用通络脉合剂治疗。应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阴虚毒热证效果明显,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复发率较高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尤其在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率高达50%,因此手术后的药物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的关键。笔者以中药周期调治法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患者,并与西药孕三烯酮相对照,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rn 观察期间,中药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疗后肝、肾功能未出现异常。三烯酮组不良反应明显,其中15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给予保肝药物治疗,8例出现体重增加3-6Kg, 7例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3例出现乏力、潮热等不适。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周期调治法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较西药孕三烯酮的效果好,妊娠率高,而且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筋膜炎是很多医院骨科最常遇到的疾病。筋膜炎引起的局部疼痛、肌肉发紧、僵硬、运动受限等表现,不会危及生命,但却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不能上班工作。好发于颈项部及背部,症见背部酸痛有沉重感,后项、肩部有牵拉性疼痛,容易与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混淆,临床上多用针灸、按摩、理疗、外用膏药等方法治疗,但疗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笔者从2007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旋按法+理筋手法治疗30例肩背筋膜炎患者,并随机采用理筋手法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rn 治疗组30例中,其中治愈15例,治愈率为50%,显效8例,显效率为76.67%,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无效0例;对照组30例中,其中治愈3例,治愈率为10%,显效7例,显效率为33.33%,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0%,无效6例。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O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n 临床实践证实,旋按法配合理筋手法治疗肩背部筋膜炎与单纯采用理筋手法治疗相比较,具有迅速缓解疼痛症状,迅速改善颈肩背部的功能障碍,缩短治疗周期,降低疾病复发率,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优点,为治疗肩背筋膜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脑梗塞(CI)系指因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该供血区缺血、缺氧导致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软化。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超早期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对证候演变的影响,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候形成的机理,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rn 本研究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归纳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六个基本证侯,中风病人的证候可以为此六者的组合形式。目前的研究中均将其视作相对独立的证候要素。林建雄等的研究结果提示,脑梗塞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其次为风痰瘀证。单一证候以瘀证与风证最多,而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而且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大多以虚实夹杂证最多,虚证极少。rn梁伟雄等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脑梗塞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证是脑梗塞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最常见的证候为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六类证候。rn 本研究中风证、痰证、瘀证在脑梗塞超早期均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证素,其中痰证和瘀证在两组患者发病时出现比例均为100%,火证次之。可以看出,脑梗塞急性期以实证为主,风、痰、瘀或痰瘀互结为主要的病机。随着病程的发展,实证的比例下降;而虚证,特别是气虚证的比例开始增加,瘀证在整个过程中则一直存在。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结果是符合的。rn 溶栓组的证侯变化与保守治疗组没有明显的差别,符合急性脑梗塞超早期的总体证候演变规律,而没有显示出溶栓治疗的特殊性,其原因可能有:1.动脉溶栓治疗靶点单一,主要针对偏瘫症状,对于其他中医症状效果不明显;2.溶栓治疗在脑梗死超早期进行,且很快见效,这时脑梗死对全身的影响还来不及在证候中得到反映;3.本次研究入组的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入组时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7.4-8.4分,兼夹证较少,难以体现溶栓治疗对证候的影响。而确切的原因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量才可能确定。
  •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统计资料显示其5年生存率低于50%,现有的治疗手段并没有使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改善。IPF属于中医“肺痹”与“肺痿”范畴,多为气虚血瘀证。自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益气破血方治疗IPF,取得了较好的疗效。rn 国外Lazar等采用体外AECs损伤模型,发现尿激酶型血纤溶酶原活化剂(uPA)与血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1)之间的平衡影响到了AECs损伤的修复,认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制剂可以通过改变uPA与PAI-1之间的比例来完成对肺纤维化程度的调节。本研究也发现中药治疗IPF,疗后t-PA有明显升高、PAI有明显下降(P<0.05),提示益气破血方疗效可能与改善凝血和纤溶有关。还观察到凝血指标APTT只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愈义,考虑可能与凝血指标的选择或样本偏小有关。
  • 摘要: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于中医“咳嗽”、“喘证”等病论述中,以肺失宣降为共同病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之气机通畅则有利于肺的肃降,有利于肺病的恢复。故在临床上治疗咳嗽上气病时,常需在宣降肺气的同时通利大肠。现代研究也证实,肺与大肠有共同的发育学基础,二者之间密切的神经、免疫联系可能是两者生理病理相关的物质基础。本研究正是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运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辅助治疗CAP痰热腑实证。结果证实,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积分和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
  • 摘要:恶性胸腔积液(MPE)为恶性肿瘤晚期常见并发症,临床症状常难以有效的控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闭式引流药物灌注治疗,常因患者体力下降或疗效不甚高而中止。医院用抗癌消水膏治疗MPE患者,取得一定疗效。rn 癌性胸水属中医“悬饮”范畴。多因患者素体不强,肺气虚弱,饮行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阻气郁、久则更加耗损肺气。属本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抗癌消水膏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rn理论和“扶正祛邪兼顾”的治则制成,其中生黄芪能补一身之气,牵牛子泻水通便、消痰涤饮,与黄芪并用,攻补兼施;桂枝辛温走窜,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老鹳草可祛风湿、通经络;冰片用于局部皮肤制剂中,有止痛作用,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天然促透剂。诸药合用,可益气消饮、温阳化瘀。抗癌消水膏己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临床应用多年。动物实验证明,能促进MPE模型大鼠胸膜钻连。rn 研究表明,抗癌消水膏可通过促进患者胸膜黏连治疗MPE,对老年患者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晚期肿瘤患者尤为适合。
  •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B)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V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疾病不仅给病人,也给病人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负担。对于这种治愈率低、病程长的慢性疾病,应用传统的医学结局指标一治愈率、生存率等很不敏感。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对其的评价逐渐从对单一躯体的测量走向对多维度的躯体、心理、社会、主观满意度的测量。本研究拟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生存质量(QOL)现状,提出了引入QOL作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价指标的必要性,分析了心理因素对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和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
  • 摘要:进行了北京地区一年四季的478例流感样病例的中医证候调查,分析了其证候分布特点以及证候分布与季节、病程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热郁胆腑证、卫气合病证出现比例在春季最高,阳明证、气分证、单阳明证、单气分证出现比例在夏季最高(而太阳证与卫分证在夏季最低),湿热证很少见且仅见于秋季,太阳证出现比例以及伤寒证占太阳证比例在冬季最高,这些研究结果显然与中医之传统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也提示进行呼吸道热病之证候研究,季节因素必须予以考虑在内。
  • 摘要: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指腰椎间盘、小关节的退行性变和椎体及关节突增生,导致的腰部僵硬不适以及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的一组病症,是中老年常见而又很难治疗的慢性腰痛。本病属中医学“腰痛”、“痹症”范畴。对其病理机制,中医学多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根据脏腑理论,认为与肾、肝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腰痛的形成,不外“邪实正虚”之变。邪实是外力所伤,淤血内滞或外邪侵袭而致经脉痹阻:正虚是肾之亏虚,肝血不足而致肾府失养.但临床上往往虚实交杂兼并为患,难于截然分开。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治疗主要是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功能和防止复发。在治疗中分为外治、内治,外治中的热敷疗法以其操作简便、疗效较好,而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热敷疗法在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癖血的吸收,中草药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该方法具有其它方法尚不能比拟的优势。骨科四号洗药已临床应用中药热敷治疗腰椎、膝关节、髋关节骨关节病20余年,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广大患者中有很好的口碑。该疗法疗效确切,无创伤、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便于推广和普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方由十几种中草药组成,方中急性子、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肿止痛;苍耳子、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桑寄生益肝肾强筋骨:长期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强筋骨功能,其破痪止痛作用尤甚。
  • 摘要:糖尿病足(diabetes foot)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积极预防和治疗基础上,注重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是降低截肢率最有效的方法,兹针对糖尿病足的一些护理体会,从危险因素筛查、控制血糖、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患肢局部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几个角度进行分述。
  • 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因药物治疗有毒副作用和针刺疗法易造成患者紧张,所以选择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成为本病能否痊愈的关键,笔者在临床诊疗中采用灸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rn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两颌痛”“颊痛”等范畴。病机为热郁而络脉不通。病因多为风热之邪侵淫、肝郁化火随经上行、外感风寒之邪日久郁而化火.热郁则伤津耗气,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瘀滞而“不通则痛”;热郁之邪直接灼伤络脉,络脉拘急则疼痛。现代研究表明,当针刺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由同一神经传入中枢时,针信号就可以抑制痛信号的上传。当沿患侧三叉神经3个分支走行方向回旋灸时,就可发生同神经镇痛作用。重点隔姜灸三叉神经3个分支附近的鱼腰、四白、下关穴,可以达到祛风散郁、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 摘要:本研究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满意,腰腿疼痛评分及患者功能均明显改善。r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骸部及下肢神经痛的最常见原因,以手法为主的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具有准确定位责任椎间隙,在腰部肌肉完全放松后,复位瞬间为椎间盘提供有效负压,从而促使病变椎间隙增宽及突出椎间盘还纳,改变神经根与突出间盘的位置,以解除神经的机械性压迫。同时定点复位减少了复位时旋转力对正常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副损伤。手法还能够松解勤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整椎间小关节紊乱,松解滑膜嵌顿,使神经症状迅速消失或缓解。中药离子导入能够将带有极性的药物离子经过汗腺管逐层透入深层组织,最大作用发挥药物局部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除与外伤导致气血瘀滞筋脉有关,还与肝肾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 摘要:笔者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主要是感染湿热毒邪,导致肝胆湿热,气机阻滞,进一步发展,或者为气滞血瘀,或者为肝郁脾虚,或者化热伤阴,终致肝肾阴虚,或者脾虚肾虚,终致脾肾阳虚。肝胆湿热病位在肝胆,实则邪郁三焦。肝胆湿热熏蒸,无处不弥漫。上焦肺为水上之源,下焦肾为水之下源,中焦脾为中洲。湿邪熏蒸,溯流而上,顺水而下,故上、中、下三焦,无一不及。治疗时如果只顾及肝胆,就会顾此失彼,以致留下湿邪隐伏于募原。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再次横行肆虐。所以,清利湿热必须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以达湿邪从肺卫肌表外泄,“畅中”以达湿热从脾胃清化,“渗下”以达湿邪从小便利而出。同时还要宣畅气机,使三焦通畅,邪有出路。
  • 摘要:在中医学中可归于“腹痛”、“泄泻”的范畴。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外感时邪、情志失调、素体亏虚,诸因作用下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脾虚运化失常,肝郁气机阻滞,而致湿浊、湿热、食滞和寒凝等内生。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胃及大肠,与心、肾等脏均有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功能失调则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大便性状的改变。IBS-D的发病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在临床报道的文献中涉及肝郁、脾虚两相关证候的病例数约占94.2%,本病的关键病机在于肝郁与脾虚,强调抑肝扶脾法在IBS-D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运用,是治病求本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针对IBS一的根本病机特点,在抓住肝脾这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遵循辨证论治施治原则,以抑肝扶脾法随证加减治疗IBS-D。抑肝扶脾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减而来,主要是由党参,白术,白芍,陈皮,八月札,绿萼梅,白扁豆,芡实,防风,甘草等组成。
  • 摘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吕仁和教授认为,其病因首先是各种原因导致肾元亏虚,其次是感受风湿热邪气所致,其中尤以风邪为其余外邪治病的先导。因此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其本虚是肾元亏虚,标实为风湿热等外邪侵袭。在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中,中医病机理论分为:“虚损”、“虚劳”、“虚衰”三期论治,依据肾络微型癥瘕的中医病理假说,吕仁和教授认为消癥化结是肾络微型癥瘕的基本治法。rn 在治疗时,吕仁和教授除强调分阶段、分期辨证论治外,亦强调对每个患者病、证、症的把握。对证,即针对中医证候,对症,即针对临床主症,针对患者主诉的痛苦或西医客观检查指标。认为病、证、症,三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针对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即肾元亏虚,感受风湿热诸邪,日久肾络瘀阻,五脏亏虚,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药物。针对不同阶段辨证论治,针对不同患者病、证、症三者结合,选方用药具有针对性,故而效果明显。
  • 摘要:小儿脏腑未发育完全,形气未充,抵御外邪的能力较低,如喂养不当易造成肠胃积滞,生湿蕴热,又易致外邪入侵,发热、咳嗽等即为常有之患。加之病变迅速,诊治不当常致病情迁延。rn 针对小儿特点,为弥补问诊的不足,采取查色脉、观指纹、望咽喉、听声音,并与触诊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以对病情有全面了解。如小儿感咳,其脉浮象,虽无发热等表证之象,但仍需于宣肺方中参以透表。对于幼儿多以指纹诊断为依据,分三关而定表里、虚实、气血之辨。关于咽部望诊和颈部淋巴结触诊,是很有特色的诊断方法。在小儿感咳应治中如有扁体红大,为邪势较盛,当于宣肺利咽方中加大解毒清热之力,兼舌质红干者,增如甘寒益阴之品。如触及颈部淋巴结节,于宣透清热之余,必兼分利散结之品。rn 治疗本着先表后里、先上后下的原则,发热等外证显著时,先以宣肺解表。强调解表药多是辛窜之品,不可多服,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足的特点,表证既解,必以资培脾土而达培土生金之效。临床中小儿往往肺胃同病,表现为咳嗽、乏力、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当于宣肺止咳之际,着重和胃。孔老在选药方面不尚炫奇,唯求平和稳妥,实际运用中善于对仗取用,以协调气机通达为顺。在宣调肺气方面择取前胡与桔梗,宣降相因;在清透方面选用菊花、连翘、黄芩、赤芍、玄参而达表里两清。认为赤芍、玄参为通利散结,清热解毒之品,虽在表证气分,如咽喉红肿,伏热己显,则与前胡、桔梗、僵蚕、牛劳、菊花、连翘等宜透之药相配,既可趋上利咽,表里两清,又能避用苦寒化燥伤阴。从选药中也可看出其善用轻灵之品,不碍人体活泼之气机,尤其针对小几则更为适合。此外选取神曲、陈皮、甘草等和中之味,意在治上不犯中,亦可制约寒凉之药,于小儿脾胃尚弱之特点尤为贴切。针对小儿感咳多为发热之遗,如热邪羁留当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之品以应之,并酌情选用浙贝、川贝等化痰散结之品,使组方臻于全面。若久咳缠绵者,沙参、百部当斟酌选用。
  • 摘要:赵荣莱教授在临床上十分重视健脾补肾,顾护人体的正气,对于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常常采用兼护正气、补益脾肾的方法治疗,使患者脏腑机能得以恢复,免疫功能得到改善。赵教授在临床上健脾补气常用黄芪、党参、西洋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红景天,滋阴养血常用当归、熟地、白芍、沙参、麦冬、天冬、石解、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早莲草、何首乌,温补肾阳常用菟丝子、补骨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益智仁、杜仲、锁阳、鹿角霜。升高白细胞常用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生地榆等。
  • 摘要: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以病名为纲,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该书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为其学术渊薮,对疾病强调脉证互参、病证相合的辨证观念。后世医家吴鞠通在《内经》三焦概念基础上,受到《金匮》强调病证部位观与重视部位辨证思想的启发,著成《温病条辨》一书,创三焦辨证,为后世温病学说发展创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匾》一书的部位辨证思想,贯穿于脏腑、证候、病机、病势、预后、诊法、治法等各个方面,上承《内》《难》之旨,下启叶桂、吴鞠通等后世医家之思,为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与完善莫定了基础。
  • 摘要: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小儿妇科学是一门专门学科,既是妇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儿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从新生儿至青少年各个时期,女性生殖器的发育、性生理改变、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特点。如何把中医理论运用到小儿妇科的临床实践中,如何在临床带教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笔者提出,要在带教活动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辨病和辨证并重;指导学生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方法;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 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口腔黏膜反复出现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口疮”范畴,治疗多从火热论治。然而笔者临床发现,有不少患者应用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后疗效很差,而在应用少量温阳药物后常常收到满意的疗效。并从脾胃虚弱,阴火上炎、脾胃虚寒,阴火上炎、肾阳虚损,虚火上炎、脾肾阳虚,虚火上炎、气血亏虚,伏火上扰、脾肾阴虚,阴火上扰、肝郁脾虚,阴火上扰、心脾两虚,阴火上扰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 摘要:自2009年3月墨西哥、美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后,疫情迅速蔓延到数十个国家及中国。收集了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当年普通的季节性流感患者各200例,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中医证候进行观察,并与普通的季节性流感进行比较,认为甲型H1N1流感病邪为热毒夹湿,病机特点为热毒挟湿侵犯肺卫,卫气同病,表证短暂,迅速入里。
  • 摘要:中医无“慢性重型肝炎”之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可属于中医瘟黄、血证、臌胀、昏迷等范畴。由于病情复杂多变,目前对慢性重型肝炎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缺乏系统研究,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钱英、张秋云等研究认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本病机为“毒损肝体”,进而“体用同损”。基于“毒损肝体”病机,本研究拟进行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证候规律研究探讨。rn 慢性重型肝炎始发病因为“湿热疫毒”,继发病因有内毒和瘀血等,形成“毒瘀胶着”的局面,湿(毒)的证候学特点表现为水浊内停、湿浊困阻、湿毒壅盛、热毒炽盛、血热证等;瘀(郁)的证候学特点表现为肝脾血瘀。由于“毒损肝体”,肝之“体用同损”,并影响脾肾及它脏,久病必虚,导致肝脾肾气血津液病变及阴阳虚损。表现为肝肾阴虚、肝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肝阳虚、脾肾阳虚等脏腑虚损的证候。
  • 摘要: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富出血(以下简称青春期功血)是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尚不完善,生殖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是青春期少女的常见病,大多发生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伴有的贫血的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为了探求治疗本病的有效中药,自2010年6月起以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的青春期功血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40例单纯中药治疗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采取了单纯雌激素止血的方法治疗青春期功血,对疗效不显著的7例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4例效果不显著者是因为止血后在雌激素减量至维持量1mg/d后3~5天,阴道又有少量出血。另3例服用补佳乐6mg/d一周阴道出血仍未停止,视为无效病例,将补佳乐加大剂量至8~9mg/d,有2例3天内阴道出血停止,另1例换用妈富隆2天后阴道出血停止。提示人们在今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探索单纯雌激素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有效剂量。
  • 摘要:生存质量是在特定文化和价值体系下多维主观的评价指标,不同文化间存在着躯体、健康、疾病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文化理念与实践的差别,定义和评价不同民族的生命质量要求发展适应不同民族文化的测试工具。70年代国外医学界引进“健康生存质量”开始应用于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产生了许多生存质量测量量表,代表问卷为美国的MOS。但MOS长而复杂,易在随访中造成大量的失访,调查费用较高,不适于人群调查。简短易行的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最初源自20世纪70年代Santa Monica兰德公司的工作。经改良,其主要着重于慢性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方面,适应于普通人群的生存质量测量、临床试验以及健康政策评估。SF-36量表在欧美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生命质量测评量表,具有短小、灵活、易管理、信度与效度令人满意和敏感性较高等优点,临床上应用于多种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和疗效评价研究。1991年,国际生命质量评价项目将SF-36量表列为测评工具。200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李鲁、王红妹等对SF-36健康调查量表的汉化研究,为SF-36最表所表达的健康概念适用于中国提供了证据。在妇科慢性盆腔疼痛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为常见原因。其相关生存质量评估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关注。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目前尚无根治性措施,随着疾病的进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疾病本身发生发展,还是治疗方式选择,或是不同药物或手术方案的选择,通过对患者生存质量变化前瞻性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SF-36量表使用的临床价值。
  • 摘要:乳腺癌是近年来妇女增长幅度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其总发病数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2.8%,死亡占总癌死亡的14.1%。近30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4.7万,死亡人数增加了1.3万,因此,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未来中国肿瘤计划制定和实施的重点。祖国医学认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邪毒内侵是乳腺癌发病的内因,中医扶正法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减毒增效,减少复发转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优势。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益气补肾法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中医临床症状以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和对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益气补肾法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提示,益气补肾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候;通过降低外周血CD4+CD25+Tr、IL-10、CD+8水平和提高IL-2、CD3+、CD4+、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活性水平,增强免疫活性,干预肿瘤逃逸,恢复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由于本次研究标本量偏少,观察时间仅2个疗程,对于一些软指标,如中位生存期、生存率以及经济(成本/效果)等未能进行临床随访,有待于在以后开展进一步研究。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名为肺胀,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70年代肺功能技术的迅速掘起,为COPD诊断开辟了新纪元,它提供了COPD病理改变严重性的有用描述。本研究希望了解急性加重期COPD中医证候要素与肺功能检测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探讨COPD患者肺通气、换气病变程度和中医证型的关系,藉此丰富并指导COPD中医辨证治疗。rn 本研究显示,随着病程进展,肺通气功能的下降,证型分布由单纯证候向复合证候发展。I级时多以痰浊或痰热阻肺为主要表现,脏腑虚损程度不明显,病位病性都比较单一,病位主要在肺,病性主要为痰证、热证,少有瘀证、气虚;Ⅱ级、Ⅲ级时,随着肺脏虚损程度的发展,喘咳日久,肺气受损,肺气亏虚,久之耗伤阴液。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肺脾两虚。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日久,病势深入,由肺及肾,肾气必虚。此外,瘀证一方面由于久咳伤肺,肺气亏虚,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无力而致瘀;另一方面脾气虚则宗气生化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于血脉;再者,痰郁阻肺,可使肺失宜降,不能助心治节,因而形成瘀血。此时的病位病性趋向复杂,病位涉及脾、肾、肝,病性涉及瘀证、气虚、阴虚。Ⅳ级时,此时病位病性更趋于复杂,痰阻血瘀闭阻肺脉日久,病深至痛,复以反复感受外邪,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失衡(以肺、脾、肾为主),兼见长期痰瘀内伏等多脏腑病变并见的全身性病理改变。因此,结合GOLD分级方案分析AECOPD证候变化,即是随着肺通气功能的下降,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进行性发展,出现了病邪由浅→渐深→深;病程由短→渐久→久;病位由单一→复合;病性由实证→虚证→虚实夹杂;病情由轻→渐重→重传变的层次性渐进的规律现象。既然COPD证候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外在病理表现,通过研究提示可以将肺功能这一客观理化指标视为其规律性的内在物质支配机制,故GOLD分级方案可以尝试着作为COPD中医临床辨证的客观指标,以丰富中医辨证的量化指标。
  •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西医病名,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对该病的专门论述,根据临床表现,相关记载分别见于“月经后期”、“闭经”、“崩漏”和“不孕”等篇章中。综观国内现代文献,已有学者对PCOS的证候分布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就证型与血清激素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都没能给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因此关于PCOS的辨证分型标准也难以达成共识。PCOS是个病理生理、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疾病,血清激素异常是该病的病理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高睾酮(T)血症,或高胰岛素血症,或高促黄体素(LH)血症。异常血清激素既是治疗的靶点,也是评价诊疗方案优劣的客观指标,因此,本研究以“血清激素为纲”对PCOS的中医证候进行研究,为病证结合治疗PCOS提供依据,为实现辨证论治的“靶点治疗”奠定基础。研究表明,PCOS的病理中心在肝、肾、脾、胃,肾虚是其基本证候,阴(血)虚、热盛、血瘀血是其重要的证候要素。不同的血清异常激素的病位不同,并与证候有相关性。
  • 摘要:循环血中和/或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的最重要活性物质,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肌肥厚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重要推动因素之一,贯穿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是导致心肌肥厚发展为心衰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表明黄芪对心衰、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和病毒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提高生物氧化相关的多种酶的活性、减少乳酸脱氢酶外漏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在血管紧张素Ⅱ致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基础上,选用黄芪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和注射用黄芪多糖,观察其对心肌细胞ATP合成酶F1亚单位β肽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黄芪组分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为中药防治心衰提供实验依据。rn 黄芪是一味传统的补气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含有皂苷、多糖、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具有明显的心血管作用,可以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本实验发现AngⅡ作用于心肌细胞24h,引起F1-ATPaseβ表达增加,48h引起F1-ATPaseβ表达下降。黄芪皂苷或黄芪多糖或黄芪皂苷加多糖作用于AngⅡ致乳鼠肥大心肌细胞后48h, F1-ATPaseβ表达趋于正常,这是黄芪干预作用的结果,说明黄芪组分及组分配伍可在分子水平上抑制Ang II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提示黄芪组分可能是通过对肥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干预作用预防心衰的发生发展,这就为黄芪防治心力衰竭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
  • 摘要:本研究以潜类别分析技术为手段,通过对162例卵巢早衰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归纳卵巢早衰的基本中医证候为肝郁肾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研究结果提示,卵巢早衰中医证候的潜类别变量模型,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相关,并三类证候均与肝之疏泄关系密切。这一研究结论,与本研究前期对122例卵巢早衰病因调查、中医辨证、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结论相吻合。该研究结论亦提示,肝郁肾虚、肝肾阴虚、肝郁脾虚三证占卵巢早衰六种中医证候的59.02%,而如精神压力大、抑郁、生气等情志因素是这类证候发生的重要原因。潜变量类别分析技术为卵巢早衰中医证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中医学“消渴病”继发病证范畴,与“水肿”、“肾劳”、“关格”、“肾消”关系密切。散结法属于中医“消法”的范畴,是指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者总结出益气养血、泄浊解毒、清热化痰、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健脾和胃、调补肝肾等一系列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赵进喜认为在辨体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化瘀消癥、软坚散结之法,可进一步延缓消渴病肾病肾元虚损劳衰的疾病进程。
  • 摘要:研究心身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不仅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方向,更能切合当今社会疾病诊疗的重点。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药古文化传承至今的产物,更能切合现代中医药文化思维,符合中医药文化发展趋势。中医学注重生命的整体性,注重精神与功能,对生命复杂现象偏于整体的把握,在分析方法上稍显不足。而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具有客观化、系统化和开放化的特点恰恰能弥补中医学发展中的弊端。中医心身医学作为能切合时下疾病发生发展的一门重要新兴医疗学科之一,其能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之下,一定能很好的发展壮大,从心身同治的角度诊疗当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各类心身疾病,开辟出一条重要的新时代中医药临证之路。
  • 摘要: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己经进入了循证医学、个体化、规范化的时代,基础研究也在日益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但在治疗理念、疗效评价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等方面仍存在严重限制肿瘤中医学科研究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瓶颈,值得反思和讨论。肿瘤是慢性病,强化中医药预防和带瘤生存的作用优势;要从维持、巩固治疗角度,深入探讨中医药防肿瘤转移、复发作用;加强中医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内涵建设和评估。提出存活肿瘤细胞是评价中医药近期治疗效果新的客观指标;总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是评价中医药远期疗效的最佳组合。
  • 摘要:前言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是目前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唯一可以预防的癌症。大量研究发现高危型HPV16、HPV18的某些亚基因结构是富颈癌发病及发展的癌基因。在一定条件下与某些因素协同作用而引起组织细胞异型性变,最后导致恶性转化,发生癌变。抗癌基因的失活与癌基因的激活参与人类各种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在抗癌基因p53、p21、p27、Rb中,由于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了p53基因的变化,因此其最受瞩目。目前西医对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病变没有特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中医药在治疗女性生殖道HPV感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在抗p53泛素化降解途径方面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明确中药在 HPV相关宫颈癌细胞中的抗病毒、抗肿瘤机制。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制剂清毒栓抗宫颈癌、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降低HPV16E6癌蛋白的表达,降低p53被泛素化降解途径中必要的E3酶降解而起作用的。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50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及中医证候学的观察,探讨老年慢性咳嗽的发病及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显示,老年慢性咳嗽患者证候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肺燥证、肺气亏虚证、痰湿蕴肺证、风寒袭肺证、肝火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老年人内伤咳嗽多见,以肺气阴亏虚证为主,痰湿蕴肺证、风寒袭肺证亦不少见,而中青年慢性咳嗽以风寒袭肺、痰热壅肺证型为多,体现了老年慢性咳嗽正气亏虚,虚中挟实的病机特点。老年脏腑之气本己虚衰,咳嗽之疾,病位在肺,久咳最易伤及肺气,故见肺气亏虚之证;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宣发肃降失职,津液不能布散,停聚成痰,子盗母气,脾脏气虚,水湿不运,亦酿湿成痰,可见痰邪为患;咳嗽、咯痰日久,耗气阴津,阴亏不能滋肺金,渐成阴虚肺燥之证;老年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风寒邪气,肺气壅遏而发病。
  • 摘要:自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为代表的辅助生殖技术(ART)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给成千上万的不孕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总的孕育成功率还不高,主要原因是卵巢反应功能低下而取消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接受能力差引起的着床障碍等。现代医学中对此尚无有效的办法,因此,国内外医务工作者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入手,在人工助孕的同时辅以中药或针灸治疗,其结果显示了较好的势头。rn 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所以治疗当以补肾为要,而补肾又当以养阴血为先。故刺激卵泡生长方中以熟地、山茱萸、桑堪,拘祀子相伍滋补肝肾之阴血。菟丝子甘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功效;补骨脂味辛性温,能温补肾阳;覆盆子甘酸微温,性察中和,功能补肝益肾,助阳缩尿,三药同用,与熟地、山茱萸等滋阴药同用而能阳中求阴,使平补肝肾,滋阴养血之效益甚。IVF-ET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肾虚症状明显,多有腰膝酸软之表现,因此,在诸多补肾药物中加入一味桑寄生能补肝肾、除风湿,治痹痛,强筋骨,益血通经络。阴虚则热,故佐以生地、石斛两味,既能清虚热以治其标,又能补肾阴以达到治本之目的。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血瘀之病因亦不能忽视,“久病必有疲”,土鳖虫咸寒有毒,入血分软坚散结而能破血逐瘀,能通经癥,祛瘀生新;同时,取其能软能破的特点,亦为后期的取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考虑到IVF-ET患者多精神压力较大,故佐以合欢皮解郁、和血、宁心安神。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安胎固胎方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掉补肾味酸收涩之山茱萸,以恐碍受精卵之运行。加生黄芪补气以助受精卵的运行;玄参、麦冬配生地滋阴增液,取其“增水行舟”之意,以利于受精卵的着床;莲心配合欢皮以增强宁心安神之效,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rn 在针灸取穴中,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原穴,能振奋周身阳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调理阴血功能,与足三里、归来、地机、血海等穴合用能使经络脏腑功能协调,达到缓急镇痛和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内关为心包经络穴,能宁心安神,定惊镇痛,与太冲、神门、百会等穴配合能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清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耳为宗脉之所聚,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耳廓有迷走神经在内的丰富神经网,可以调节全身神经系统及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所选耳穴子宫、神门、内分泌和脑点也能协调脏腑间功能。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据统计中国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发病率达60.3%,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中12.4%~30%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特异疗法。作者应用丹红注射液加外洗中药对DNP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rn 丹红注射液为中药丹参和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制剂,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具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作用。其主要成分丹参酚酸和丹参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等作用。红花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乳附、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粘度,能扩张周围血管,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神经缺氧及传导功能,同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加速神经代谢功能,对神经代谢起保护和修复作用。rn 糖痹通外洗合剂中黄芪有补气固表、脱毒生肌、退肿之功效。对周围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当归具有补血活血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其具有抗缺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菌、抗动脉硬化作用。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云:“使气血各有所归……。”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本草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透骨草祛风除湿,解毒止痛。配鸡血藤,补肝益肾,活血止痛,久痹属虚者最为相宜。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养血、舒筋通络之效。丹红注射液结合外洗中药具有标本兼治、通补兼施、内外相调、刚柔相济的特点。本试验表明,在临床应用于DPN的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笔者通过对34例肾性骨病(ROD)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益肾坚骨汤具有满意疗效。rn 益肾坚骨汤由补骨脂、骨碎补、生牡蛎等组成。补骨脂补肾壮阳,治肾阳虚腰膝冷痛;骨碎补补肾强骨、疗伤止痛,《本草从新》中记载其可“疗骨痿”:《本经》云生牡蛎“久服强骨节”,其性微寒,又可制约补骨脂、骨碎补温热之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骨碎补能利于成骨细胞的早期分化,阻碍成骨细胞的矿化,提高骨密度,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原发及继发性骨质疏松,并适用于骨折的早期治疗,其中的有效成分新北美圣草苷与柚皮苷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生牡蛎的化学成分中含有80%~95%的钙盐,能够提高骨形成蛋白-4、Smad5蛋白表达,促进骨形成;同时抑制骨形成的负调控机制,能够有效防治肾虚骨病。根据病人证候,选用益肾坚骨汤,同时辨证加减选药组方,治疗ROD 20余年,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此次与骨化三醇对照,结果显示血清学指标并无显著差异,而临床症状改善优于骨化三醇,可能与改替RO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直接或间接地抑制PTH过度分泌等作用有关,同时增加了患者钙质的摄入,从而改替了临床症状。
  • 摘要:笔者采用滋肾缓肝中药与西药结合干预高血压“非杓型曲线”40例,并与采用单纯西药干预40例对照观察。rn 滋肾缓肝煎与西医降压药合用,能使夜间血压整体水平得以下降,体现在夜间血压负荷、血压下降率较之单纯西药治疗下降更为显著。对收缩压及舒张压最高值与低值的影响虽可明显降低,但相对单纯西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是由于最大与最小值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不影响血压的整体走势。而血压的整体走势才是说明问题的关键。另外,若是本已较低的血压最小值,中药西药合用亦不会使之降得更低。而在药物的疗效评价上以血压下降率最为说明问题,所以中药对“非杓型曲线”的干预效果确定。
  • 摘要:临床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皮肤科门诊患者126例。均符合糜烂型足癣诊断标准:皮损表现为趾间表皮角质层增厚,湿润浸渍发白,伴多汗,移除浸软白皮可见红斑糜烂基底或裂隙,继发感染时伴恶臭;实验室检查提示真菌镜检阳性。先用3%浓度硼酸湿敷,待糜烂渗出减轻时再外用达克宁乳膏每次2-3g,每日2次。疗效评价:痊愈: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真菌镜检阴性。显效:皮损消退>70%,自觉症状消失,真菌镜检阴性。好转:皮损消退30%-70%,自觉症状减轻,真菌镜检阴性或阳性。无效:皮损消退<30%,自觉症状无减轻,真菌镜检阳性。总有效二痊愈+显效。
  • 摘要:本研究采用无创性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分析慢性肾脏病(CKD)1-2期非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4h动态血压变化,其中CKD1期9例,2期3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匹配。本研究结果表明非勺型血压模式在CKD1-2患者中出现率高达83.3%,与国外报导CKD非勺型血压模式在CKD患者中出现率为67%相似。赵燕茹等认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常存在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而交感神经系统对维持和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起着一定的作用。故本研究提示非勺型血压的发生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有关。CKD组患者昼间心率、夜间心率较非CKD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心率快反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本研究进一步提示,CKD患者交感神经过度活化导致心率加快。
  • 摘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艾滋病门诊对2008年底开始接受中药艾灵颗粒治疗的45例HIV/AIDS患者进行观察,平均治疗时间为4个月,对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CDR4+、CD8+、CD3+T细胞计数及CD4+、CD8+T细胞分泌IFN-γ、IL-4细胞因子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rn 通过中药艾灵颗粒对HIV/AIDS患者的治疗,能够维持CD4+T细胞的稳定,促进CD4+T细胞分泌IFN-γ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D8+T细胞分泌IL-4能力,从而协调机体Th1与Th2类细胞因子的平衡,调整细胞因子微环境的构成。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对提高分泌IFN-γ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药的有效干预治疗,不仅对免疫细胞数量,更对免疫细胞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潜在的临床效应。
  • 摘要:糖尿病,在中医学文献中散见于“消渴”、“消证”、“渴证”、“渴利”、“消瘅”、“三消”等病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候分布规律相对复杂,从分型方法到证型名称各有不同,缺乏共识。现代医家则更重视分型辨证、分期分型辨证、本虚辨证型标实辨证候等。本研究气阴两虚证型所占比重最大的结果与吕仁和教授糖尿病分期分型辨证方法气阴两虚证贯穿脾痒、消渴、消痒三期的临床经验互为印证。另外本研究以火热证为主证者总计116例,占7.5%,在病因辨证方面本研究结果突出湿热、八纲辨证方面突出火热,亦与吕仁和教授重视结热为患的辨证思想相符,与赵进喜教授所主张的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病机一致。rn 本研究结果全部病例中血瘀证为主证者总计134例,占8.5%,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血瘀证除作为主证出现外,常作为兼夹证,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这些证候分布数据印证了许多强调“血瘀”病机学者的学术观点。如祝湛予教授就非常重视并最先明确提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血瘀病机。吕仁和教授针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更提出久病入络,“微型癥瘕”形成病机理论,认为络脉瘀结是糖尿病心、脑、肾、眼底、足多种并发症的发病基础。
  • 摘要:恶性胸腔积液(MPE)是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生长迅速,未经治疗者多于6个月内死亡,控制恶性胸腔积液一直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报道中药静脉制剂腔内注射治疗的研究颇多。本文用Mete-analysis方法对采用中药静脉制剂腔内注射,并以化疗药物作对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分析,以研究它们联用对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和毒副反应的影响。rn 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中,7个试验治疗组药物为榄香烯注射液,5个研究用鸦胆子乳注射液,3个研究治疗组药物为艾迪注射液,1个研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2个研究是康莱特注射液,1个研究是鱼腥草注射液。均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痰散结、利水逐饮等功效,但药性各有侧重。rn 19个研究中仅有1个对入选患者进行了中医辩证分型,如果在中医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用药,临床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疗效。
  • 摘要:老年性黄斑变性(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病变。运用凉血化瘀中药对CNV形成的年龄相关性光斑变性患者进行治疗取得初步疗效,从2006年1月起对此类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观察研究,现将患者的临床疗效。rn 6个月后,患者视力提高32眼(29.36%),稳定60眼(55.05%),降低14眼(15.6%)。与国外TAP研究结果相比较,本研究中30%的AMD患者视力提高,可见在视力改善方面优于TAP研究。与日本AMD实验结果相近。这可能是因为凉血化瘀中药对CNV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也可能是由于研究中纳入患者平均病史长、初始视力较低,部分患者出现早期纤维瘀痕化,因而疗效较好。rn 本研究中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眼底出血、渗出和累积损害面积虽有轻度减少,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研究观察期内患眼病灶基本稳定,并无明显变化。研究中尽管有18.9%患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胃肠道反应,均可通过加减个别中药予以缓解。均优于目前国外TAP报道25%的不良反应比率。
  • 摘要: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足0级)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有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有发生足溃疡危险,但无破溃的糖尿病足,一旦发生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截肢和危及生命。为预防糖尿病高危足的进一步恶化,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笔者采用糖足方泡洗的方法,疗效满意。rn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肝肾不足,气虚则血瘀,加之久病入络,瘀阻脉络,肢体失养而出现肢端发凉、疼痛甚至溃烂坏死。另外,火郁热毒蕴结下肢,或寒湿凝聚于经络,或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不通,肉腐成脓,筋骨受损。该病以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本,以瘀血、热毒、寒凝阻滞为标。rn 糖足方是本院长期应用于临床的协定处方,功效活血祛瘀、温经通络止痛。方中红花活血祛瘀;鸡血藤、木瓜行血补血、舒筋活络;桑枝祛风通络;炮附子、川乌温经散寒,辛散温运而止痛:细辛尚可祛风、散寒止痛;花椒舒经通络且杀虫作用强,可引药入内,直达血脉、经络;水蛭破血逐瘀;赤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起到活血舒经、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止痛之效。中药足浴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弛肌筋、疏松膝理、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窍、胎穴等直接吸收入血络,输布至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前列地尔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以其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改善血液粘稠度、促进红细胞变形和提高携氧能力、抑制活性氧、稳定溶酶体膜等药理作用而广泛应用于急性动脉病变、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亦有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和DF的报道。2组患者予以相似的降搪、降压、调脂、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通过足部中药浸泡,在不影响全身代谢的前提下,能使皮肤发凉、麻木或刺痛、感觉迟钝等症状及ABI均较前改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为探求中药在刺激泪腺分泌泪液、改善干眼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将本院眼科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协定处方制备成干眼Ⅰ号颗粒,与口服环戊硫酮片治疗者对照观察。rn 本研究中,通过中医证候总积分来评价2组对肝肾阴虚证候的疗效,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改善,治疗组减少(7.23±3.75)分,对照组减少(4.61±2.20)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主观症状总积分是前述8项眼部症状积分之和,2组患者主观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改善,治疗组减少(4.58±2.36)分,对照组减少(3.95±1.77)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治疗水样液缺乏性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方面,与环戊硫酮片相比较,干眼Ⅰ号颗粒不仅可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也可明显改善全身症状如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这说明中药与西药着眼点不同,中药运用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帮助机体重建为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的新状态,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优势。
  • 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骨痹”范畴,多因肝肾不足,积劳成疾,精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不通所致。经络受阻,瘀滞于内,则“不通则痛”。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症的基本环节。实验证明活血化瘀能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氧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促进增生性疾病的转化和吸收。rn 脉络宁注射液是复方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滋阴清热、解毒抗炎的功效。组方具有活血化瘀与滋阴养血互补,清热解毒与抗炎止痛并施特点,诸药配伍攻中寓补,补中有攻,既活血化瘀又不伤阴血,瘀祛新生,使局部病灶炎症消散,疼痛消失,经络气血运行正常。rn 本次试验较好的完成了试验既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证明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疗效快,效果好,痛苦小,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建立该方法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提供数据依据。
  • 摘要: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睡眠不足或睡不深熟,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睡眠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证候特征,轻者入睡困难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失眠。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常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顽固性失眠,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而引起医源性疾患。自2008年5月-2009年2月运用仲景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此证,通过本临床观察证实,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不寐的肝郁化火证患者疗效满意,近期睡眠症状改善疗效与硝西浮相当;但对照组出现白天困倦、安眠药的依赖,而引起医源性疾患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在停药2周后,仍能维持良好的睡眠,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睡眠症状的同时,可使心烦易怒、头痛、胸闷胁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未见有白天困倦、药物依赖等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摘要:笔者采用坤泰胶囊联合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本文数据可以看出,单纯采用坤泰胶囊进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是联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效果则极为显著,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尽相同,单纯采用中成药制剂很难达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目的,而联合中药汤剂能够有效的将患者的病因找出,辨证下药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调整.综上所述,坤泰胶囊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显著,相较于单纯采用坤泰胶囊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摘要:慢性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女性。症状以尿频、尿急、尿道不适、周身乏力、腰膝酸软为常见。由于治疗不当或急性期治疗延误而成。分为慢性膀胱炎和慢性肾盂肾炎。经病程、尿检、B超,尿培养等不难诊断。西医治疗以抗炎为主,但疗效不显著,是一种女性倍受折磨的慢性病之一。笔者(2012.1—2012.10)在肺肾科门诊治疗慢性尿路感染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采用中医辩证加外熏洗中药法30例,西药抗炎治疗30例,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中药治疗组明显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rn 尿路感染是女性多发病及常见病,急性期以尿频尿痛为主,多数病人患病初期未行尿培养。根据尿白细胞数增多、红细胞及上皮细胞增多及症状就诊,治疗未针对致病菌进行治疗。凭医生经验治疗,以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药物为主。治疗不及时及疗程不够,致病程延长或出现细菌耐药情况,使病人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尿路感染尿道刺激征可能减轻,但出现乏力腰酸,尿频、五心烦热等变症。慢性感染期细菌耐药严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很差,故改用中药辩证治疗及外用中药熏洗,经观察取得很好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中医辩证属“淋证”范畴。结合舌脉。辩证为阴虚湿热型。病因:外感、劳倦,久病正气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侵入膀胱;或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致下焦耗气伤阴,肝肾阴虚,病理因素肾虚与湿热同时存在。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以滋补肝肾,清除湿热为原则。方选地黄汤为主方,滋补肝肾。太子参、黄芪益气健脾。知母、黄柏清湿热。萹蓄、瞿麦、白花蛇草等清利下焦湿热,配合清热燥湿解毒杀虫药物外洗,西医分析蛇床子、黄柏、马齿觅、百部、花椒、黄精对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作用于外阴局部清热燥湿解毒,除湿热毒邪之害,并防止湿毒逆而侵入膀胱。此种治疗滋补肝肾、辅助正气,迫使湿热缓解。外阴局部防湿毒为害。标本兼顾,内外同治,共同起到治疗作用。此方法不但有很好疗效,没有毒副作用,也大大节省了医疗费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虽归属于外阴白斑、外阴营养不良,又有其特殊性。其病机属于心肝火旺,湿热下注。患者外阴痰痒严重,白天因外界事物分心痰痒尚可忍耐。每于晚间欲寐时,出现阴痒难耐,反复搔抓甚至直至外阴破溃。本病病程长、症状明显。正如西医认为的,本病与长期外阴搔抓有关。而搔抓又常发生在夜间。如能使患者夜能安枕,减少搔抓,将会对本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分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摄两部分。药物治疗采用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整体治疗运用中药内服,方用莲子心、炒桅子清心除烦,炒酸枣仁、茯苓养心安神,四味药物重点在心;柴胡、黄琴、车前子、生地黄、当归和焦桅子,即龙胆泻肝汤减龙胆草、木通、泽泻、甘草,作用是清肝火,养肝体,顺肝性,利湿热;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两药均是清热祛湿止痒药。故全方有清心肝之火,除肝经湿热,止痒安神的作用。局部治疗运用中药坐浴,方用蛇床子、滑石、当归、川棣子、地肤子、苦参、马齿觅、黄柏,除当归养血活血外,其余均为清热解毒除湿之品,对局部痰痒有效。内外兼顾,再注意穿宽松内裤、剪短指甲、禁止搔抓、禁食鱼虾等发物,综合治疗,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摘要: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口腔黏膜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女性稍多,发病年龄30~60岁多见。口腔内常见网状Wickham纹和糜烂、白色丘疹、萎缩性斑块,偶见大疱性损害。发病部位以颊黏膜最为常见,其次为舌、上牙龈和下唇。无糜烂时无自觉症状,有时进食有烧灼感和疼痛。中医无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口疮”、“口糜”、“口蕈”等病证范畴。中医辨证多以湿热、血瘀、郁火论其邪实,气血、肝肾不足评其正虚,治法大都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益气和血为主。本文从藤类、花类、炭类等根基用药及审证用药等方面探讨了赵炳南先生治疗口腔扁平苔鲜的用药特点。
  • 摘要: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支气管周围的炎症。安老师认为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由于小儿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为风寒闭肺的很少见,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风热闭肺与痰热闭肺。同时,该病属于温毒范畴,热邪伤阴耗气,患儿在早期就出现气阴两伤的证候。但在急性期仍以实证为主,常采用“清、宣、降”三法,而恢复期则以虚实夹杂常见,多用“清、润、收”三法,很少单纯用到“温法”和“补法”。安老师常说古有“肺无补法”之说,是告诫后人治疗肺之病不可贸然骤补,以免闭门留寇。而非不能用补。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病的后期,邪去之后出现本虚的表现,治疗或益气养阴,或补益脾肺。同时,在病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情况。临床不少患支原体肺炎患儿表现为咳嗽经久不愈,安老师认为瘀血阻络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久治不愈的咳嗽适当加些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丹参、川芍、芍药、地龙、地鳖虫等均可提高疗效。
  • 摘要:产后抑郁症当属中医的“产后情志异常、产后脏躁”范畴,王老师认为患者虚实夹杂,患者头晕、心悸、自汗、乏力、气短懒言、食欲减退、舌淡、脉细属虚,产后虚弱易受寒邪侵袭而致腰、背、肩脚痛,畏寒,小腹凉,便溏;患者小腹痛,月经有血块,舌暗,又属有瘀,既要补虚又要活血祛瘀,温经散寒,安神定志,不只是药物治疗,要对其进行整体治疗,包括其饮食、行为活动、居住环境、与家人的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使其气血调和,心神得养。
  • 摘要:痹证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阴阳失调,膝理疏松,而外因为感受风寒湿及热邪留滞关节肌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通达阳气是《金匾要略》治痹的主导思想,《金匾要略》中治痹诸方,配伍精妙,疗效显著,应该继承和发扬。但应用时也要注意人体的正邪力量的关系,若正气损伤不重,通阳可矣,祛除风、寒、湿、热等邪可以通阳,宣畅气机亦可以通阳;若正气虚损,更加以扶正以达阳,调整脏腑功能,正气恢复也有助于阳气的通达。痹证日久,久病入络,阻滞阳气,因此在通达阳气,调和荣卫的同时,可以适当配伍一些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品。总之,在治疗痹证时根据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分辨风寒湿三邪之偏重,审证求因,遣方用药得当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 摘要:交感型颈椎病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颈椎骨关节病的征象.这主要是由颈椎关节的增生、关节囊及韧带的炎症、椎间盘变性造成颈椎顺应性降低以及应力增加的刺激疼痛而产生的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失调出现的反射性症状和体征.交感型颈椎病临床中并不少见,在诊治过程中,我们复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发现本病与《内经》中的“六经厥证”“厥头痛”非常相似,因此除对102例交感型颈椎病进行回顾整理外,并对中医经典涉及本病的内容也进行了学习和探讨。分布从《内经》有关“厥”的概念、病因发病、厥状与病能中看与本病相似之处;从“肾虚为本”、“气逆为厥”看与交感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
  • 摘要:为解决中药饮片处方应付混乱现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印发了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全国各地医疗机构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要求.笔者在《中国中药杂志》发表了《推行(饮片药品目录〉(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制度,彻底解决处方给付问题》(以下简称《推行》),呼吁以此来解决《通知》提出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制定《饮片药品目录》的必要性可行性,后提出要摸清家底,调查登记目前确实存在使用中的饮片品种;注意入录的筛选;核定饮片药品名称。最后制定目录。
  • 摘要:根据目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可以认为,中医药防治脂肪肝有良好的前景。脂肪肝作为代谢性疾病,有与一些疾病(尤其是NASH)密切关联的特点,用中药治疗脂肪肝时对关联疾病也有一定效果,这表明,中医整体观、异病同治、阴阳平衡等理论在脂肪肝治疗中有独特的、充分的体现,值得深入研究。但综观文献记载的各种治法及组方,发现,当今有关本病的治法,不外乎祛痰泄浊、健脾化湿、化瘀通络、益气养阴等。再辅以现代药理证明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如人参、绞股蓝、决明子、丹参、制首乌、泽泻、生山植、枸杞子、菌陈、郁金、黄芩、生大黄、黄精、绿茶、薄荷等。所以,概括起来是处于雷同的治法、不同的药味、不同的剂量、不同的疗效的状态。rn 由于起步较晚,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要规范科研设计,严格临床观察,加强机制研究,普及科普知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