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
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

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7-08

主办单位:山东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利用2000-2013年莱州湾各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常规资料、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莱州湾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降雪强度较小,中雪和大雪主要集中在莱州湾东部地区.降雪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2小时以内.冷流降雪次数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年际变化明显,存在显著的6-7a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1月是冷流降雪的主要月份,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是主要旬份.冷流降雪主要时段集中出现在早晨08:00左右.近14年冷流降雪次数与同年份的冷空气次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发生冷流降雪时850hPa及以下各层均有明显的温度阈值.莱州湾海温和海气温差过高或过低都不易出现冷流降雪.低于5°C为发生冷流降雪的地面2m温度阈值,该阈值明显高于内陆降雪的阈值.冷流降雪发生时,500hPa以槽后(含涡后)西北气流为主,700hPa和850hPa都处在西北气流控制下,925hPa和1000hPa为西北风、偏北风或东北风三种形势.
  • 摘要:本文利用2004-2012年渤海湾埕北油田A平台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及塘沽、秦皇岛、兴城和龙口4个环渤海沿岸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渤海中西部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归纳了天气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气象要素的定量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雾年际变化明显,其中2005年出现频次最少,2007年最多,不同海区海雾月际变化特征有所差异,但都存在冬季高发期,且海雾高发期受到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08时海雾出现频次最多,其日变化特征受太阳辐射和海陆差异影响;依据高低空环流形势和地面主要影响系统,将渤海海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分为均压场型,倒槽冷锋型,低压场型和高压场型四种并分别给出概念模型,各海区均压场型出现概率最高,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倒槽冷锋型次之,辽东湾海区低压场型占比第二;渤海海雾在海气温差正负时皆可出现且差值多在2°C以内,总体盛行风向特征不显著,这些特征与黄海海雾预报差异较大;此外,沿岸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近海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风速在0~3级之间,低层大气存在逆温层时,有利于渤海海雾的生成和发展.
  •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VWP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对4次大暴雨降水过程超低空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0730过程是强雷暴出流边界触发,其它三次是弱冷锋触发.0730降水系统生成向西及西南方向传播发展,降水风暴分布较为零乱,其它三次降水系统基本上东移南压,风暴呈带状分布.雷达VWP产品显示,超低空风速达到10m2s-1或以上之后,才出现小时雨量40mm以上的强降水;上游超低空急流达到12m2s-1以上,并且上下游超低空风速差超过15m2s-1,降水强度进一步加强并维持.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与维持,同时上下游雷达之间的超低空强辐合,为降水风暴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能量与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形成与持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有效地开发云水资源,使得降水增加,从而增加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切变型和低槽冷锋型降水是济南地区常见的两种降水类型,本文主要利用地面观测、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融合探空等资料,对这两种类型的云宏观特性参数和云微观物理特性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变型降水中,云宏观和微观特性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云微观特性参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加以利用,可以有效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率;低槽冷锋型降水中,云宏观和特性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云微观特性参数未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 摘要:利用2009年1月-2011年5月山东的19个测风塔风资料,分析研究测风塔不同高度观测风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而研究不同测站高度对风资料代表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对现有风场进行订正比较有效的方法与技术.
  • 摘要:利用NCEP1°3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山东春季一次极端回流暴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高密集的模拟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700hPa西南急流和地面东北风形成的冷垫在春季回流强降雪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回流暴雪过程中,散度呈现出近地面弱辐散,同时高层辐合中心和更高层辐散中心相叠置的分布特点;3)过程水汽主要集中600-800hPa之间,暴雪区上空700-850hPa之间有锋区存在在;4)湿Q矢量散度辐合中心的分布对实际降水的落区预报具有实际指示意义;5)鲁中山脉地形的抬升与湿Q矢量散度对垂直运动的强迫作用,共同激发了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与次级环流的形成,山脉的地形作用,对鲁北地区的强降雪有增幅作用.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GPS可降雨资料和地闪定位资料,对2013年7月4-5日山东中南部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不同阶段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冷暖切变线所引发,暴雨的水汽源于南海;低空急流的强弱和水汽通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暖切变线暴雨的雨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明显大于冷切变线暴雨;冷、暖切变线GPS可降雨量表现不同,前者短时间内增幅大,地面强降雨在峰值出现1h后发生,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较敏感,后者强降雨出现前8h可降雨量快速上升,可降雨量峰值对应地面降雨大值,对地面降雨变化反映不敏感;冷切变线对流性更强,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2倍,正地闪频次为暖切变线降雨的1/2,负地闪频次为暖切线降雨的2倍;降雨云团正、负地闪活跃程度呈反相位关系,正、负地闪的变化能很好的反映强降雨的变化;冷、暖切变线动力结构不同,前者物理量场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后者则为垂直分布;冷切变线上升运动区较暖切变线深厚.
  • 摘要:用WRF模式模拟了2005年12月6-7日山东半岛一次冷流暴雪过程,通过降低太行山地形高度至10m和抬升山东半岛地形高度至500m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分别分析了上游太行山和本地山东半岛地形对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作用.结果表明,太行山对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强度起到了加强的作用,降低太行山的敏感性试验在山东半岛北部10m风场辐合强度较同时次控制性试验明显减弱,减弱的区域主要在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其他区域变化不明显;同时敏感试验的流场在山东半岛的辐合也有所减弱,流线密度要疏散些.850hPa西北风越过太行山后在背风面产生波动,波动中的气旋性小涡旋移至山东半岛后,加强了山东半岛本地的辐合强度.抬升山东半岛的地形高度后,地形的抬升辐合作用增强,故冷流降雪的强度也得到增强.
  • 摘要:对2013-2014年EC-thin和T639模式进行旬温度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旬平均温度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高于旬最高/最低温度预报产品,模式阈值K=2°C的预报准确率均比K=1°C高30%左右.EC-thin模式较T639模式预报旬平均温度预报效果最好,相对误差最小.EC-thin模式预报旬最高温度偏低,预报旬最低温度偏高.对于旬平均温度预报,山东中部地区(即鲁中西部地区),订正后的T639模式预报准确率略优于EC-thin模式,其他区域均为EC-thin模式较优.EC-thin模式旬最低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半岛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好,在鲁西北西部和鲁西南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差.旬最高温度预报产品在鲁西北东部和鲁东南地区预报效果最好,鲁中西部和半岛东部地区预报效果最差.去除相对误差的订正方法对模式旬平均温度、旬最低/最高温度预报的准确率提高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明显改善.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空气污染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GDAS资料,分析了2015年10月13-17日鲁西南地区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此次鲁西南地区持续空气污染过程达中度以上,首要污染物为PM2.5;高空500hPa环流平直、850hPa暖脊控制、海平面气压场等压线稀疏是此次空气污染过程持续的有利环流形势;13-17日逆温持续存在、温度露点差小、风速小是空气污染维持的有利气象因素;通过HYSPLIT-4模拟此次空气污染过程4个高度层的气团后向轨迹发现,鲁西南地区污染物气团的来源主要有4路:北路京津冀地区、西路陕西-宁夏一带、南路安徽一带以及本地的大气污染.
  • 摘要:将2014年1月15日-2015年12月31日t639、ec细网格和mm5三种数值模式对11个大监气象站2米最大和最小相对湿度预报结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质量评定方法、采用就近取值和双线性插值方式、分全年和季节计算各模式得分和平均误差,使用年平均误差、各季节平均误差以及逐步回归三种方法进行订正.通过分析,最终采用t639数值产品线性季节订正作为11个台站最小相对湿度的客观预报方法;MM5数值产品季节订正作为11个台站最大相对湿度的客观预报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模式产品订正前后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10%和±20%准确率,得出该客观预报方法的可用性.
  • 摘要:利用滨州新一代天气SA雷达对2015-2016年的中气旋产品进行统计,分析了鲁西北地区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中气旋顶高、底高、发展厚度、切变值等特征量及特征量极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气旋的出现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集中出现在6-9月,其中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约70%的中气旋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空间分布上,滨州西北方位出现的频次最多,且中气旋发展最为深厚,偏东方向出现频次最少;(2)伴随短时强将水的中气旋的各类特征高度值比伴有冰雹的的中气旋的特征高度值要低,多数的中气旋在初始阶段和消亡阶段都伴有HGT和BASE或HGT与TOP重合的现象;(3)中气旋持续时间平均在28min左右,生命史超过30min的中气旋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且以冰雹天气为主;(4)不同的强对流天气最强切变相差较大,冰雹过程中的中气旋最强切变值平均最强,且最强切变值超过30310-32s-1的中气旋均出现在冰雹为主的天气过程中.
  • 摘要:本文应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山东省122站的日降水量资料和近年自动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日积雪深度和过程总降水量两个角度定义了两类极端降雪事件,共得到1999~2016年上半年时段内共12次极端降雪事件,并进一步对其诸多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论如下:(1)、山东省极端降雪事件主要发生在江淮气旋和回流天气形势之下,出现在11月(初冬)和2月(早春)的可能性最大.(2)、在天气形势特征方面,无论对于江淮气旋极端降雪事件还是回流形势下的极端降雪事件,第一类与第二类极端降雪事件过程中地面形势有显著不同.此外,两类影响系统下的极端降雪天气过程中低空急流的强度等特征也有所不同.(3)、极端降雪事件中鲁南、鲁西北的西部和鲁中的北部地区降雪量大且出现极端降雪次数多.江淮气旋和回流天气形势下的极端降雪天气具有不同的降水量分布型,前者降水量大值中心出现在鲁东南、鲁中的北部和半岛地区,而后者的降水量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特征.(4)、相比较于江淮气旋极端降雪过程,回流天气形势下的极端降雪过程最大降水量更大,且大雨以上量级降水范围更广.极端降雪事件降雪强度强,1小时即可出现中雪量级降水.通常极端降雪过程中,降水量至多可为50.0~59.9mm,多数站点过程降水量为10.0~29.9mm.(5)、回流天气形势下的极端降雪过程,水汽辐合层次深厚,700与850hPa均有明显的水汽辐合,江淮气旋极端降雪过程中水汽辐合层次较低,主要位于850hPa附近.对于过程降水量超过50.0mm的极端降雪事件,700和850hPa比湿(Q)均达到并超过5g/kg.
  • 摘要:本文将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对山东省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解译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事件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对流两个阶段的不稳定增长机制不同.对流阶段Ⅰ高低空的差动涡度平流不强,热力不稳定增长机制为低层暖湿平流造成的增温增湿.对流阶段Ⅱ伴随动力干带入侵和急流增强,高层天气尺度动力强迫特征明显;其热力不稳定增长包含低层暖湿平流和高层冷平流的共同强迫.卷入冷涡中心的干螺旋带与高位涡和急流相伴,是活跃的动力干带.随着冷涡东移南下,高位涡带与急流加强.对流阶段Ⅰ发生在冷涡东南侧的暖湿对流区,对流阶段Ⅱ由冷涡南侧的水汽暗带上爆发的暗区新生对流造成.卫星水汽图像体现了高层的动热力强迫特征,可以跟踪分析高层动力特征的演变.
  • 摘要: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将高层动力场和水汽图像结合,对山东半岛一次台风和冷空气相关的大暴雨事件进行了解译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过程中,槽后冷空气入侵台风环流,涡旋云系与斜压叶状云相结合,低层出现锋生.在卫星水汽图像上,台风的非对称结构表现为涡旋北侧加强的湿上升运动和南侧入侵的干闯入.具有高位涡特征的水汽暗区是活跃的动力干带.水汽图像上的明暗边界的锐化与高空急流的增强有关,暴雨区位于动力干带前方的湿上升区和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强降水发生时,动力干带引起的高层位涡扰动造成正涡度柱的强烈下伸,与台风主体环流的正涡度柱在暴雨区上空形成相互贯通的涡旋系统.位涡异常区前侧的上升运动与台风环流本身的上升运动叠加,有利于加强对流层暖湿气流的抬升.卫星水汽图像体现了高层天气尺度动力强迫特征,将卫星水汽图像和高层位涡场联系在一起解译,有助于从水汽图像上判别高空动力特征的演变,为台风暴雨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摘要:通过分析单站快慢天线(时间常数分别为0.1ms,300ms)测量的2015年7-8月的3855次快慢电场数据,选取了18次干扰波形较少的闪电进行分析.18次闪电中负地闪占比83.3%,平均回击次数1.78次,2次闪电慢电场出现了饱和现象.预击穿平均持续时间264ms,梯级先导平均持续时间781.4μs.慢前沿过程持续时间平均6.85μs,快变化2.388μs,过零时间平均40.45μs.
  • 摘要:利用鲁西北地区首部CLC-11-D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的5波束观测资料,分别讨论了在晴空、稳定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等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环境风场均匀性,分析该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是否满足准确性观测的假设条件,得到结论如下:晴空条件下大气均匀稳定,垂直速度较小,得到的WZ、WEW和WNS三条垂直速度廓线一致性较好,满足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准确性观测的假设条件,测量的数据比较可靠,同时由于大气环境湿度差,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较弱,有效探测高度较低;在稳定性降水条件下,垂直速度加大,除在1000~2000米之间3条垂直速度廓线一致性较好外,其余高度垂直速度廓线间的差异较大,风廓线雷达难以提供准确的风场数据;在对流性降水条件下,由于对流强烈发展,雷达接收到的有效信号非常强,其有效数据区已达到边界层风廓线雷达高探测模式下的极限高度12100米,而且三条垂直速度廓线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已经不满足风廓线雷达准确性观测的假设条件,此时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得到的风场数据准确性较低,为不可信数据.同时还发现本次强对流天气出现冰雹前20分钟测站上空出现的柱状垂直风速标准差大值区,大气环境风场呈现出非常强的局地不稳定,这种柱状区域的出现可以作为强降水将要出现的一个预警指标.
  • 摘要:采用统计、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济南站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进行了长期时空变化规律的对比,进而研究了地面无降雨、有降雨时段两者的风向、风速数据的相关关系及差值,得出了全年、有降雨、无降雨时段两者的风向、风速总体一致性较好、相关性较高、均具有较好可比性、资料互补性的结论,对了解固定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准确性、改进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等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描述了滨州CINRAD/SA雷达自2015年2月运行以来发生的两次天线空间定位故障,该故障对短时临近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专业预报服务等业务产生严重影响.通过雷达产品日常观测、与邻近雷达站对同块降水回波的位置比较和对地物杂波位置的观察,台站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本文介绍了发现故障的过程,同时分析了有可能引起天线空间定位故障的原因,为台站快速发现并排除雷达天线空间定位故障提供思路.
  •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ZQZ-PT1通信转换器)为例,介绍了硬件功能、通信状态指示灯判别等知识,并对设备驱动程序安装技巧和注意事项做了详细说明.结合台站出现的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故障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故障排查经验,明晰了通信故障排查步骤、流程,对台站保障人员快速判断、维修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故障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 摘要:就一次DZZ4新型站风故障排除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根据日常使用、维修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得出类似故障排除的原则、流程和方法.并对风信号线缆设计缺陷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信号线缆的捆扎及线缆管尺寸、布设等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以达到减少该类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观测记录完整性、准确性的目的.
  • 摘要:文章介绍了目前气象探测业务中广泛应用的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仪器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省内三十个国家级气象站,自正式启用能见度仪以来出现的记录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综合了台站出现的能见度仪故障和最终解决方法,结合实际工作和相关规定给出了能见度仪的具体维护和清洁镜头方法,对指导台站人员做好能见度仪器的维护清洁、故障排查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 摘要:为了更好地对山东省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进行评估,研究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根据山东省120个测墒站测定的不同土壤质地类型及其凋萎湿度资料,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来描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h-?曲线),建立山东省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体积含水率和土壤水势的关系.综合分析表明,壤土、粘土的田间稳定有效水含量高于砂土的,稳定向植物供水能力较强,对水分的自身协调能力较强,因而对旱涝灾害的抵抗力也强.
  • 摘要:本文从DSC1型称重和SL3-1型翻斗雨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出发,选取2015年和2016年4-10月章丘大监站同时段的称重与翻斗雨量传感器观测的液态降水量进行总量、过程降水量差值及捕获有效降水量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降水设备的差异以及造成降水测量误差的原因.两种设备相比较,对于液态降水量的测量,在相同条件下SL3-1型雨量传感器大于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得的量,月降水量的差值平均为1.5mm,相对于雨量传感器,总差值约为1.8%.SL3-1翻斗雨量传感器出现捕捉有效降水量的时间平均比DSC1型称重降水传感器早2分钟左右,降水的结束时间平均晚3分钟左右.两种设备造成测量液态降水差值较大主要是受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降水越弱,持续时间越长,两者测量的差值越大.
  • 摘要:利用青岛气象站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青岛市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站采集的PM10,PM2.5和PM1数据,分析了观测期间PM值的统计特征,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降水及视程障碍现象的PM值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观测期间,不同的视程障碍现象下PM10,PM2.5和PM1的质量浓度不同,扬沙、浮尘天气时,PM10与PM2.5,PM1差值较大,且出现高值;大雾或霾时,PM2.5明显增大,有降水过程时三者均出现低值.PM值在观测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判断其视程障碍现象.
  • 摘要:寒冷季节,风力小、温度低、湿度大(下面用风小、低温、高湿)天气出现时,风感应器冻住是台站常见现象.德州站通过在风感应器易冻结处擦拭钟表机油,有效减降低了冻结次数,且擦油前后资料变化不大,说明措施可用.对于主站风传感器冻住情况,若备份站正常时,正点2分钟、10分钟数据按有关规定处理;因多数台站主站与备份站风感应器安在同一铁塔上,通过对德州2016年1、4、7、10月逐日极值资料对比发现:主站与备份站最大风速差值0.0m/s,极大风速相差0.9m/s,由此可见:主站数据异常时,时极值用备份站资料代替更有价值,不但保证了资料连续性还提高了数据可用率;若主站和备份站均冻住时,除3次定时(08、14、20时)2分种数据用人工观测代替外,其它数据均按缺测处理.白天风感应器冻住时,3次定时数据及时处理,其它时次在下一次定时观测前完成修改上传;夜间异常数据10时前完成修改上传.
  • 摘要: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是为了满足中国气象局针对目前和未来若干年内对地面气象探测业务的需求,而专门设计、研制的多功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本文主要对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及当前在山东台站的日常维护及碰到的常见故障进行介绍,以期对台站业务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 摘要:为解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老化在线监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SO)的MOA在线监测技术.通过PSO算法较好的拟合逼近效果,计算MOA等效模型中反应MOA老化情况的α,k,c值,从而实现对MOA老化的在线监测,并通过仿真分析研究电力电网系统中谐波电压初相位和含量对本文算法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PSO算法可以较好的将模型中的计算泄漏电流拟合逼近实际测量的泄漏电流,求解出?,k,c值,实现对MOA老化监测.此外,本文算法对于电力电网系统运行电压中谐波电压含量及其初相位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靠性,提高了MOA在线监测的准确性.
  • 摘要:梳理台站在DZZ4型新型自动气象站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软件不完善问题和出现的一次通讯系统故障,总结台站对相关问题及故障的解决处理过程,希望对促进测报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提高故障处理能力,掌握相关应急处理措施,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为了使业务人员对DSG1型降水现象仪有较全面的认识,介绍了DSG1型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安装挂接的使用方法,阐述了该设备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及经常出现的协议异常和数据异常,并提出了对应故障处理方法,为今后台站应用DSG1型降水现象仪奠定基础.
  • 摘要:在综合分析了山东省现有业务系统架构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后,本文提出了山东省气象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的解决方案.利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基础设施资源池.通过资源池管理平台,整合基础设施资源,并对业务系统发展进行规划,来更好的满足气象业务系统的需求.
  • 摘要:新一代多普勒SA天气雷达是现代气象观测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新一代多普勒SA天气雷达系统正常运行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新一代多普勒SA天气雷达系统的组成,开发新一代多普勒SA天气雷达技术保障平台的详细过程,着重介绍了信息库的建立、保障平台的开发过程及功能.新一代多普勒SA天气雷达技术保障平台以Web网页形式实现,可实时在线浏览及下载相关实用信息.
  • 摘要:根据山东省省市气象宽带网存在的问题和业务需求,设计了基于MSTP技术的省市气象宽带网的架构,针对双线热备、负载分担等技术要求提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案.
  • 摘要:区域站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多个供应商,设备存在着兼容性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给使用单位造成中心站维护、应用复杂、数据分散、可靠性差、资源浪费等问题.利用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版CAWSAnyWhere Server2013(以下简称统一版)区域自动站统一数据收集平台软件,将各厂家、各种类型观测站统一到本网络平台.为能够实现该平台的合理部署和可靠运行,本文在此统一版中心站基础上对各厂家设备的数据统一入库、系统备份、数据库备份、故障快速恢复、数据库业务应用等进行了阐述.
  • 摘要:为提高县级气象部门的综合办公能力和提升业务人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采用Notepad++工具进行系统建模,基于MYsql数据库技术,使用PHP及JAVA编程语言设计开发出此气象综合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具有规格统一、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等特点,以商河气象局为例,实现了县级气象业务综合化、一体化与集约化.
  • 摘要:用脚本语言研制自动下载软件,实现全国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共享试验中指导产品的自动获取.在.bat文件和文本文件之间,创新性的利用ftp脚本来传递相关参数.该软件可以每天定时下载国家气象中心制作的全国短时强降水、雾和高温落区格点化预报指导产品,并将产品放入指定的目录下,保障资料应用单位的相关业务正常运行.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效果良好,稳定度高,能保证全国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共享试验业务的正常运行,对提高通讯和发报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 摘要:利用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提供的30多年的相关气象资料和农业局提供的玉米产量资料,对日照市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五年滑动平均预报法将玉米产量分离为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用SPSS软件对气象因子进行相关系数的分析,寻找气象产量与玉米产量的显著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1和0.05).在找到相关的气象因子之后,分别运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法、GM(1,1)和GM(1,N)模型对玉米产量进行预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改进,以得到比较好的预测结果.
  • 摘要:PIM DM和PIM SM是组播技术的两种应用方式,通过介绍这两种方式在气象雷达图像实时显示中的应用,以及PIM DM向PIM SM转换的具体配置方法,为组播技术在气象雷达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为传输各类气象资料,聊城市级气象网络常年保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出现故障时,严重影响气象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针对聊城市网络设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c#语言开发设计了气象网络设备监控与故障报警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并对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发出故障短信报警,及时通知保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设备故障.提高日常监控和解决故障的工作效率.
  • 摘要:利用1951-2015年潍坊市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月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滑动t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潍坊市近65年来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潍坊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13.2mm,变化倾向率为-22.2mm/10a,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α=0.05显著性检验),年际分布不均,没有发现显著突变;四季降水分布不均,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日降水量10mm以下的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日降水量≥0.1mm的日数减少最为显著,日降水量10mm以上的降水日数减少趋势不显著;各等级降水日数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日降水量150mm以下的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均通过了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日降水量≥25.0mm日数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763.
  • 摘要:利用遥感方法识别冬小麦越冬期起始日期,并基于关键发育期开展2017年黄淮海东部(山东)小麦冬前旺苗监测.基于MODIS-NDVI数据,判识某区域连续2侯停止生长(区域平均NDVI增量为0或较小数值)的第1侯为该区域小麦进入越冬期的起始日期.然后在关键发育期判识基础上,分析建立旺苗气候阈值,并据此开展2017年黄淮海东部小麦冬前旺苗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地面实测越冬起始日期与遥感识别日期偏差范围在0~18d之间,平均偏差为8.9d;遥感判识发育期结果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相一致,大致呈自沿海到内陆、自北向南的顺序依次进入越冬期,越冬期日期主要集中在21~25日、26~31日;经实地调查等方式验证,基于关键发育期的小麦冬前旺苗遥感监测,其判识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研究表明基于关键发育期的黄淮海东部小麦冬前旺苗监测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选取栖霞作为研究区域,以GF-1/WFV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年内物候期果园与其他地物的光谱差异,结合光谱信息、地形地貌信息和图像增强等多种辅助信息,通过监督分类法和决策树分类法进行果园信息提取,并根据提取面积和混淆矩阵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GF-1/WFV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提取果园信息效果较好,分类精度为88.67%,提取面积精度81.32%;综合多种辅助信息的决策树分类法在提取果园面积精度方面比监督分类法高,提取面积精度达到93.11%,说明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在丘陵地区进行果园信息提取可行且准确性较高.
  • 摘要:本文利用3S技术对近二十年来5景覆盖黄河口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并确定解译标志的基础上,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对其分布范围及面积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20a来,黄河口地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域及面积多年来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河口地区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和北部区域;受河流改道等影响,黄河口地区东部滩涂湿地区域和面积均发生过明显改变;黄河口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滩涂湿地面积占比次之,盐碱地面积占比最小;耕地、城镇及建设用地、裸地和盐碱地面积多年来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其它各土地利用面积呈不规则递增趋势;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除盐田及养殖池面积呈增长趋势外,其它湿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黄河口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大,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