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PM2.5可引起呼吸道产生氧化应激和加重炎症反应,从而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而诱导痰可以检测下呼吸道多种氧化应激产物和炎症因子从而表征气道和肺部炎症的变化,同时诱导痰具有容易获取、易被病人接受、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可测生物标志物种类多且浓度较高等优于其他生物样本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诱导痰用于研究COPD的优势以及其在职业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中与COPD、PM2.5有关的应用情况.
  • 摘要:目的:揭示我国大陆地区近三年(2013-2015年)PM2.5污染状况的时空演化特征,精细化定量评估2013-2015年PM2.5暴露造成的过早死亡及其时空变化,评估国家环境管理策略的实施成效. 方法:运用遥感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技术开展高分辨率PM2.5浓度模型构建与模拟制图,集成综合暴露反应(IER)模型估算我国大陆地区归因于PM2.5暴露的过早死亡人数. 结果:2013、2014和2015年PM2.5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9.08μg/m3、49.36μg/m3和43.35μg/m3,归因于PM2.5暴露的过早死亡人数总和分别为182.8万(95%CI:85.2万,247.8万),176.7万(95%CI:80.5万,242.6万)和167.5万(95%CI:74.9万,233.3万).2015年归因于PM2.5暴露的过早死亡人数前三的省份依次是:河南省(15.1万)、山东省(14.3万)和河北省(11.7万),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因PM2.5污染暴露的死亡人数最小,分别为6951、7362、3299人. 结论:中国大陆地区PM2.5浓度总体超标严重,但2013-2015年年均值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PM2.5暴露人群健康风险亦逐年下降,河南省减少的死亡人数最多,海南省降幅最大.我国环境污染防控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于降低人群健康风险的效应显著.
  • 摘要:目的:分析淄博市2012年-2014年度肺癌死亡的区域空间分布. 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2012年-2014年淄博市88个乡镇的肺癌死亡数据,基于GIS进行空间分析. 结果:Moran LISA分析表明,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2年-2014年肺癌死亡率均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低聚集(P<0.05),High-High分布区域主要为临淄区皇城镇、齐陵街道办、齐都镇和博山区石马镇;Getis-Ord Gi*分析显示,肺癌死亡的热点区域主要聚集在临淄区皇城镇、敬仲镇、齐都镇和博山区石马镇(P<0.05);Kriging空间分布图显示,各年度肺癌死亡趋势基本一致,死亡率较高区域为临淄区中东部、博山区中西部. 结论:淄博市临淄区中东部和博山区中西部为肺癌死亡的高风险区域,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 摘要:环境毒理学研究由于暴露于环境污染物而导致生物体的潜在有害效应、毒性机制并评估人体健康损害和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组学(Omics)技术(例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有望成为解决环境毒理学领域中诸多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用转录组或蛋白质组解析基因或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有助于揭示新型环境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毒作用过程、致毒机制并建立和获得更为完整的有害结局路径(Adervse Outcome Pathway,AOP).而微生物测序如16S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对环境DNA(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关注微生物的群落变化、基因功能活性、微生物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微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效应,可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评估、控制和修复.此研究涵盖了在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调查采样中成功应用组学方法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目前,新型溴化阻燃剂1,2,5,6-四溴环辛烷(TBCO)被认为是六溴环十二烷(HBCD)的潜在替代品,其使用逐步增加.为了评估其潜在毒理学效应和风险,青鳉鱼(Oryzias latipes)胚胎暴露于TBCO直至孵化.转录组(RNA-Seq)和蛋白质组的通路分析结果(Pathway analysis)预测TBCO暴露(100μg/L)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孵化、视力和心肌收缩等损伤,这些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已被后续的靶向生物检测实验所证实.这项研究全面揭示了TBCO对早期生命阶段的毒性效应,并表明组学技术可用于预测新型污染物暴露所引起的生物的表型反应. 案例二:我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矿产资源大国、矿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然而在含硫矿物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含有极高的酸度和高浓度的铜、铅、锌、镉等重金属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其不断排放对下游的环境和周边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以我国东南最大的多金属矿,位于广东省的大宝山矿区所污染的横石河为研究对象,自上游到下游布设22个采样点位,涵盖从极度污染到轻微污染的AMD污染梯度.通过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阐明沉积物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对这种环境变化的响应,探索不同MD污染梯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解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AMD污染梯度的降低而显著增高,表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可作为潜在的表征污染程度的敏感性生物指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对AMD环境中造成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进行甄别,结果显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沉积物的盐度、水体和沉积物中pH值、水体中铅和镉的浓度、沉积物中硫酸根的浓度等.不同污染梯度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提示AMD污染严重区域的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显著高于轻度污染区域,表明微生物群落需要较强的代谢能力来应对AMD极端污染的胁迫.此外,通过进一步比对金属抗性基因数据库,发现微生物群落中铜和砷的抗性基因相对丰度的大小和沉积物中相应重金属的浓度高低有关,并且这些抗性基因主要来自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nbacteria).这项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抗重金属微生物资源和重金属抗性基因,阐明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胁迫的适应机制,并为矿区复合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沉积物-水体质量监测、风险评价和污染微生物原位修复等提供数据基线和崭新视角.
  • 摘要:目的:研究空气污染物对死胎死产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孕期空气污染物影响死胎死产发生的暴露敏感期. 方法:在2011年6月10日和2013年6月9日期间,基于武汉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开展了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共纳入95354例胎儿进行观察研究.从武汉市环境监测站获得同期空气污染物的数据资料,根据孕妇居住住所最近的环境监测点来评估孕期污染物的日均暴露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探讨空气污染物对死胎死产发生的影响. 结果:死胎死产发生风险与PM2.5的暴露显著性相关,且风险随孕期的增加而增加(P<0.05);孕晚期和整个孕期PM10暴露与死胎死产的发生密切相关(OR:1.078,95%CI:1.042-1.114和OR:1.096,95%CI:1.027-1.170);SO2,NO2的暴露浓度每增加10μg/m3,OR(95%CI)分别为:OR:1.260,95%CI:1.164-1.363、OR:1.134,95%CI:1.065-1.207;CO的暴露浓度每增加100μg/m3,其OR:1.001,95%CI:1.000-1.002,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发现O3暴露与死胎死产显著性相关. 结论:孕期高浓度的PM2.5、PM10、SO2、NO2和CO暴露会增加死胎死产发生的风险,且空气污染物对死胎死产发生最敏感的时期为孕晚期.
  • 摘要: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化学物质与肥胖间存在关联.本次研究初步探讨环境化学物质引起肥胖的可能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借助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获取与肥胖关联的环境化学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基因,选取环境化学物与肥胖高度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等基因富集分析. 结果:与肥胖相关的环境化学物质共1844种,其中264种药物、112种环境污染物,12类饮食成分,9类农药及其他物质,共筛查出158个与肥胖高度相关的人类基因.基因本体学分析表明,环境化学物质与肥胖主要通过葡萄糖代谢、老化、药物应答、摄食行为、胰岛素应答等生物学进程相关;与线粒体、细胞间隙、分泌颗粒内腔、细胞外来体、胞外区、线粒体基质等细胞组分相关;与药物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同种基因结合、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激素活性等分子功能相关.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与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脂类分解调节、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丙酸代谢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 结论:环境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引起某些信号通路的改变等内在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肥胖间产生关联,可能的因果关联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描述并探讨银川市空气污染对妇幼医院儿科门诊因病就诊人次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6年银川市空气污染资料、气象资料、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因病就诊资料,采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银川市空气污染特征、霾天与非霾天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量差异,进而分析空气特征污染物与妇幼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人次的相互关系. 结果:2016年PM2.5、PM10、SO2、O3-8h浓度超标天数较多,PM2.5、PM10、SO2浓度超标时间主要发生于供暖期,O3-8h浓度超标时间主要发生于夏季;儿科日门诊总就诊人次、儿科呼吸系统门诊就诊人次在霾日和非霾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科循环系统就诊人次在霾日和非霾日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均与儿科日门诊总就诊人次及儿科呼吸系统日门诊就诊人次呈正相关(P<0.01);各空气污染指标都与儿科循环系统门诊就诊人次不存在相关(P>0.05). 结论:银川市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是煤烟型污染;空气污染对儿科门诊,尤其是对儿科呼吸系统门诊就诊人次影响较大.
  • 摘要:目的:观察12月龄期幼儿多环芳烃类(PAHs)暴露对其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从青岛市出生队列中选择具备脐带血中PAHs-DNA加合物、12月龄期尿液中PAHs代谢产物数据及盖泽尔发育商(DQs)的30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整幼儿的性别、孕周、出生体重及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2月龄期幼儿PAHs暴露对其DQs的影响. 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1-羟基萘、2-羟基芴、总PAHs代谢物的对数值与粗动作DQ得分负相关;1-羟基萘、1(9)-羟基菲的对数值与精细动作DQ得分负相关;2-羟基萘、2-羟基芴、1(9)-羟基菲及总PAHs代谢物的对数值与个人社交DQ得分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9)-羟基菲的对数值显示出了对幼儿12月龄的精细动作DQs的影响[β及其95%可信区间:-1.137(-2.053,-0.222)],而PAHs-DNA加合物则对粗动作、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DQs均有影响,β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470(-0.814,-0.126)、-0.577(-0.930,-0.225)、和-0.526(-0.859,-0.193). 结论:12月龄期多环芳烃类(PAHs)暴露能够影响幼儿神经发育,但是同时需要考虑出生前PAHs的暴露.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比较中国东部典型城市江苏省南京市的大米与鱼类的膳食暴露的相对重要性. 方法:在中国东部的南京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在南京市中心的市场收集大米(中国东北省市和江苏省北部两个地区生产)和鱼类样本(普通海水鱼、淡水鱼,包括鲫鱼,黄鱼和带鱼).将所有样品煮熟,然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砷浓度.应用USEPA标准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计算.此外,进行蒙特卡罗模拟(MCS)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结果:发现摄入大米和鱼类对控制As的健康风险同样重要:摄入大米则As的终生癌症风险(ILCR)和危害商(HQ)为6.61E-05和0.82;摄入鱼类,则ILCR和HQ分别为7.50E-05和0.g6.大米生产区域对As风险几乎没有影响;在海水鱼和淡水鱼之间发现风险具有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对于中国As膳食暴露应予以更多关注.此外,研究结果在中国提供了典型案例,表明鱼类摄入(如中国东部城市,南京)是人类暴露于AS的重要途径.仅基于大米的风险评估可能大大低估了这些城市的健康风险.
  • 摘要:目的:建立一套新型易操作的小鼠气管插管、滴注方法.方法:依靠冷光源内窥镜和电泳点样吸头为插管工具,建立一套新型的插管操作系统.利用高倍放大,完成小鼠气管插管、滴注,研究中一周内对20只雄性CB17-SCID小鼠(体重24-28g)进行插管和滴注80μL环境污染细颗粒物悬液.结果:共完成80次插管、滴注操作,末次滴注24小时后解剖小鼠可见气管低端和肺内有散在的空气污染细颗粒物分布.结论:应用冷光源内窥镜和电泳点样吸头进行的气管滴注新方法操作快速、简洁,可重复性好,能够广泛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的插管和滴注操作.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测定饮用水中7种挥发性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氯一溴甲烷、四氯乙烯、一氯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的方法.方法:采用自动顶空气相色谱仪测定,样品在自动顶空装置中以40°C恒温振荡20min后自动进样,经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结果:7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平均回收率在92.0%~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46%~3.87%,检出限为(0.01~1.00)峙/L.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7种组分分离效果好,可用于饮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检测.
  • 摘要:目的:结合淄博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和介水疾病调查资料,分析相关关系,评估饮用水安全风险. 方法: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开展饮用水基本状况调查及水质采样监测,基于GIS对饮用水卫生安全信息进行系统管理;综合地方性氟中毒和介水传染病报告信息,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与介水疾病发病相关性的研究. 结果:2008年-2015年淄博市农村饮用水总合格率为55.29%,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地方性氟中毒总体处于低度流行趋势,(8~12)岁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为43.91%,氟斑牙指数为0.81.2008年-2015年,常见介水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发病率(21.1/10万)相对于2008年(53.5/10万)下降了60.6%;2015年,水氟浓度分布图与地方性氟中毒病村分布图一致.2008-2015年,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与常见介水传染病发病率走势相反. 结论:淄博市农村饮用水总合格率较低,但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饮用水水质与介水疾病发生之间相关关系明显.基于GIS的饮用水地理信息系统提升了全市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水平,对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有效预防介水疾病发生意义重大.
  • 摘要:为了解摸清漳平市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农户”)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可望为本市村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据作者于2011年7月和2012年3月对本市辖区7个乡镇23个行政村330家农户的生活“三废”(即:污水、垃圾和粪便)处理现状的调查结果,就本市今后加强农村生活“三废”整治与管理对策作一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某些化学物质以及所涉及的基因/蛋白引起甲状腺肿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分析引起甲状腺肿的基因/蛋白,及其中与基因/蛋白有关的化学物质.通过文献分析这些基因/蛋白和化学物质引起甲状腺肿的可能机制.结果:利用STRING数据库重点分析与人类相关的17种基因/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生物通路等作用机制和相关化学物质来探讨引起甲状腺肿疾病的可能.结论:通过分析引起甲状腺肿疾病相关基因/蛋白和化学物,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甲状腺肿影响颇大.
  • 摘要:目的:了解郑州市地铁一号线运营后的微生物污染现状,为地铁运营提供卫生管理依据和建议.方法:于2017年6月,随机抽取郑州市地铁一号线10个站点,采用标准和规范的检验检测方法进行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结果:抽查的郑州地铁一号线站点细菌总教合格率均达到100%;站厅、站台真菌总教合格率均为100%;β-溶血性链球菌、嗜肺军团菌均未检出.站台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高于站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7,P<0.001),其他指标均无差异.结论:郑州市地铁站运营后微生物污染情况均合格,保障了乘客的健康,为后期地铁工程提供了卫生管理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镉的方法. 方法:选用王水-氢氟酸作为消解体系,采用自动消解仪对样品进行消解,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消解液中的镉,并对石墨炉的基体改进剂、灰化温度、积分方法等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在选定试验条件下,镉在(0.5~4.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γ=0.9990,最低检出限为0.03μg/L,加标回收率为94.9%~103.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9%~4.82%;采用本方法对4份土壤标准物质进行消解测定,测得值均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 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试剂用量少,消解土壤均一完全,重现性好,普适性高,适合大批量土壤样品镉的监测.
  • 摘要:目的:评估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颗粒物对社区人群内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效应. 方法:收集2014-2016年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某综合医院逐日内科门诊就诊个案记录、空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评估逐日PM2.5及PM10浓度与社区人群门诊就诊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分性别、分年龄段(<65岁和≥65岁)、分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2014-2016年该综合医院内科门诊量合计241574人次,日均就诊量220人次/天,PM2.5和PM10日均浓度为100μg/m3和204μg/m3.PM2.5、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日内科门诊量增加0.26%(95%CI:0.03%~0.49%)、0.15%(95%CI:0.03%~0.2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系统疾病的当日滞后效应模式与总体一致,但效应值男性高于女性、>65岁人群高于<65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与PM2.5、PM10均存在显著性效应,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仅与PM10均存在累积滞后效应. 结论: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颗粒物对社区人群内科门诊量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系统疾病存在一致的急性效应,且男性较女性敏感、>65岁人群较<65岁人群敏感.
  • 摘要:目的:评估济南市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污染物NO2对社区人群内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效应. 方法:收集2014-2016年济南市重污染区域某综合医院逐日内科门诊就诊个案记录、空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定量评估逐日NO2浓度与社区人群门诊就诊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分性别、分年龄段(<65岁和≥65岁)、分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2014-2016年期间该综合医院内科门诊量合计241574人次,日均就诊量220人次/天,NO2日均浓度53μg/m3.大气污染物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日内科门诊量增加1.13%(95%CI:0.55%~1.70%),Lag2时增加1.47%(95%CI:0.72%~2.2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系统疾病的当日滞后效应模式与总体一致,同时效应值男性高于女性、≥65岁人群高于<65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均与NO2存在显著效应. 结论: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大气污染物NO2对社区人群的内科门诊量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系统疾病均存在广泛的急性效应,且男性较女性敏感、>65岁人群较<65岁人群敏感.
  • 摘要:目的:监测居室环境PM2.5浓度,探索相关因素对居室环境PM2.5浓度的影响. 方法:2014年3月-2016年6月,采用Dylos1700型空气质量监测仪(Dylos)对主城区住宅小区某居室内空气环境PM2.5浓度进行监测. 结果: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居室内PM2.5平均浓度为123.48μg/m3,室外PM2.5浓度与室内PM2.5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厨房PM2.5浓度与客厅PM2.5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吸烟、喷洒杀虫气雾剂使室内空气PM2.5浓度快速增高;空气净化器使用能有效降低室内PM2.5浓度. 结论:居室内外环境PM2.5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家庭烹饪活动、吸烟、家用化学品使用能显著增加室内空气PM2.5浓度,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
  • 摘要:目的:建立生活饮用水用途的分级预警制度.方法:分析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结果: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指标超过限值可能存在的危害,建立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的四级预警制度.结论:建立基于危害分析的生活饮用水用途分级预警制度,能够保障人体健康,方便群众生活用水.供政府机构处理突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时决策参考.
  • 摘要:目的:通过对2014-2016年空气污染物分布规律的分析,深入了解吉林省空气污染特点,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空气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A市、B市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每日的空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环保监测数据,通过分析各种空气污染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探讨研究空气污染特点. 结果:各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A市均高于B市;A市各种空气污染物均逐年下降,B市除PM2.5变化不显著外,其他三种污染物也有所降低;各空气污染物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冬春季节相对较高,夏秋相对较低;除SO2外,其他三种污染物A市超标率均高于B市;各污染物超标率逐年下降;冬季颗粒物超标情况较重. 结论:吉林省空气污染状况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冬季污染仍较重,超标率较高;空气污染物随时间呈现出规律性分布,即冬季最高,冬春季节持续较高,夏秋季节较低的特点;A市空气污染重于B市,空气污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防治措施的实施进度,动态监测病情变化趋势,综合评价改水等其他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方法:选择江苏省徐州沛县、连云港东海县、宿迁泗洪县3个县做为监测点,监测水氟值,按Dean法进行(8~12)岁儿童氟斑牙检查. 结果:2011年-2015年(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33.68%(194/576)、29.43%(176/598)、27.26%(190/697)、24.26%(163/672)、26.84%(222/827),各年度间检出率有差异(x2=88.821,P<0.05);(8~12)岁儿童男生、女生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27.51%(631/2294)、29.18%(314/1076),不同性别检出率无差异(x2=6.785,P>0.05);(8~12)岁儿童各年龄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28.57%(148/518)、31.54%(211/669)、27.91%(187/670)、26.97%(192/712)、25.84%(207/801),不同年龄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423,P>0.05);未改水监测村、改水水氟超标监测村、改水水氟合格监测村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36.58%(117/320)、52.46%(192/366)、23.70%(636/2684),三种不同改水情况之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27,P<0.05). 结论:2011年-2015年江苏省饮水型氟中毒总体病情逐步得到控制,性别和年龄对儿童氟斑牙发生无明显差异,改水后水氟超标对儿童氟斑牙影响较大.
  •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苏省碘缺乏病现状,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效果. 方法: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在江苏省抽取3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抽取(8~10)岁小学生50名(男女各半、各年龄组均匀分布),检查甲状腺肿大情况、盐碘、尿碘、身高、体重.在被抽到学校的五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中30名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在被抽学校所在地选取5名家庭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在抽中学校所在村采集(2~5)份居民饮用水检测水碘.在抽中学校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选取20名孕妇和10名哺乳妇女进行尿碘和家中食盐碘含量测定.甲状腺肿大采用触诊和B超法;尿碘检测采用砷铈分光光度法(WS/T107-2006);水碘检测采用适合缺碘及高碘地区的水碘检测方法(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推荐方法). 结果:共检查(8~10)岁学生1524名,甲状腺肿大触诊法肿大42名,肿大率为2.76%,B超法肿大41人,肿大率为2.69%;检测(8~10)岁儿童尿样1523份,尿碘中位数为208.03μg/L;检测居民户食用盐盐样1524份,碘盐覆盖率为97.44%,碘盐合格率为96.43%,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3.96%,非碘盐率2.56%;学生和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识健康教育问卷知晓率分别为81.36%(2287/2811)和91.18%(424/465);采集居民饮用水60份,水碘中位数为16.83μg/L;分别检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尿样600、304份,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55.16μg/L、138.33μg/L. 结论:江苏省以省为单位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后的防治成效是持续的,人群碘营养缺乏的风险大大降低.
  •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颗粒污染物与城市人群焦虑的关系,为开展人群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基础. 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北京市某区居民进行焦虑问卷调查,记录调查期间距离居民区最近的环保站点的监测数据和北京市气象数据;并构建焦虑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空气颗粒污染物暴露与人群焦虑状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调查北京某区居民991名,获得有效问卷988,有效率为99.70%;检出有焦虑症状者122名,检出率12.35%.调查当日PM10暴露浓度每升高1μg/m3,焦虑发生风险的OR值为1.012(95%CI:1.002-1.022),未观察到PM2.5浓度升高对焦虑发生有显著影响(OR=0.994,95%CI:0.979-1.007).滞后1-7日的PM10浓度和1-7日的PM10滑动平均浓度均能增加焦虑的发生风险(OR值:1.010-1.027),其中,前7日滑动平均浓度对焦虑发生风险的增加影响最大;未发现PM2.5滞后效应和滑动平均浓度与焦虑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 结论:PM10浓度上升可显著增加北京市城区人群的焦虑发生风险,但本研究未观察到PM2.5对焦虑发生风险的显著影响.
  • 摘要:目的:以往研究表明PM2.5可引起氧化应激及健康损伤效应.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体外实验下,PM2.5的氧化损伤标志. 方法: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暴露于不同的PM2.5浓度下.细胞活力、氧化应激、DNA损伤标志物等被用于评估PM2.5的毒性效应.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M2.5可使HBE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高.并且,PM2.5暴露使HBE细胞内ROS、MDA及培养液中ACP、ALP、NO水平明显升高,以及细胞内SOD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相比,PM2.5处理的HBE细胞DNA拖尾比例明显增高. 结论:PM2.5可明显抑制HBE细胞的活性、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并且可引起DNA损伤及细胞凋亡.这一发现为PM2.5引起的健康损伤效应提供了证据.
  • 摘要:目的:探索室外温度对江北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2016年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江北区儿童医院儿科门诊病人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日就诊量呈“v”形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最低的室外温度在23°C左右.日平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存在滞后效应,滞后天数在10d左右.低温时的效应高于高温时的效应.温度对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效应比对社区医院的强.结论:对儿科呼吸系统门诊病人而言,23°C是较适宜的温度.气温对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效应可能更强.
  • 摘要:目的:探索芍药苷对PM2.5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 方法:本研究采用析因设计,分别利用MTT法,TBA法及化学荧光法,测定不同剂量芍药苷对PM2.5染毒所致BEAS-2B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培养上清中MDA及细胞内ROS的含量的影响. 结果:随着PM2.5干预浓度水平的增高,细胞存活率显著性降低(P<0.05),并呈剂量反应关系(r=-0.759,P<0.05),随着共处理芍药苷干预浓度的增高,PM2.5诱导BEAS-2B细胞存活率下降的幅度明显降低(P<0.05),但未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P>0.05);同时发现PM2.5染毒可致细胞培养上清中MDA,细胞内ROS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芍药苷高浓度干预时,细胞培养上清中MDA,细胞内ROS含量较染毒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5). 结论:芍药苷对PM2.5所致BEAS-2B细胞的生长抑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芍药苷抗氧化作用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对人群健康影响领域研究热点. 方法:对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干旱与健康的国外文献进行分析,统计各主题词出现的频次,选择累积频次超过25%的主题词作为高频主题词.利用BICOMS统计不同的高频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主题词矩阵做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各类的文献内容,得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结果:共检出有关干旱与健康论文1067篇,得到高频主题词44个,通过这些高频主题词聚类得到了三个研究热点.以《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期刊发表的有关干旱与健康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2000年以后发表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增多,澳大利亚开展的干旱与健康研究相对较多. 结论:目前国外对干旱与健康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营养方面的影响、对传染病流行方面的影响以及干旱与精神压力相关研究.
  • 摘要:目的:了解气温与深圳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探讨气温在不同滞后天数下对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方法:收集深圳市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死亡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分析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在不同滞后期对不同类型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的影响. 结果: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中,日均气温最高33°C时,当天(lag0)死亡风险最高,RR值为1.090(95%CI:1.000~1.191);日均气温最低为6°C、滞后3d时死亡风险最高,RR值为1.041(95%CI:1.005~1.079).心脏病在高温当天死亡风险最高,日均气温达30°C时,温度每升高1°C,4周内(lag0-28d)累积死亡人数增加45.5%;低温对心脏病的影响滞后缓慢,持续时间长,危害大,日均气温达12°C时,温度每降低1°C,3周内(lag0-21d)累积死亡人数增加86.9%.高血压病在高温当天死亡风险最高,未见低温效应.脑血管病未见显著高温和低温效应. 结论: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高温效应急促,低温效应滞后缓慢,气温对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尽相同,以低温对心脏病的影响最为显著.
  • 摘要:目的:建立尿液中1-溴丙烷代谢物(溴丙酮、1-溴-2-丙醇)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方法:把小白鼠经呼吸道进行1-溴丙烷染毒制做动物模型,取染毒后小白鼠尿液于顶空瓶中,用动态顶空法进行样品处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外标定量法. 结果:采用动态顶空法对化合物进行浓缩、富集,DB-5MS(30m×0.25mm×0.25μm)型毛细管柱进行目标峰分离,EI离子源,选择离子扫描法(SIM)进行质谱检测,可对尿液中溴丙酮和1-溴-2-丙醇进行有效分离和准确定性、定量.批内重复性2.8%~4.9%,加标回收率91.8%~109.6%.染毒动物尿液中溴丙酮和1-溴-2-丙醇的检出率100%. 结论:动态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可对1-溴丙烷代谢物(溴丙酮、1-溴-2-丙醇)进行准确定性、定量检测,溴丙酮和1-溴-2-丙醇可以作为1-溴丙烷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 摘要:目的:了解市场上已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后的瓶装水标识状况.方法:在两年时间(2006.1-2007.12)里销售的瓶装水,详细记录瓶上标签的内容.结果:抽查了产自全国2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46种品牌的瓶装饮用水(200~620)mL.结论:瓶装饮用天然矿泉水标签抽查合格率为75%,“QS”符合率为100%;饮用纯净水“QS”符合率为91%;天然水的“QS”符合率为83%;添加矿物质的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的,但调查发现没有一种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取得了“质量安全”的许可。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空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常门诊量的影响,探讨不同亚群对大气污染的敏感程度,分析不同温度范围条件下亚群受其影响的相对风险变化. 方法:获取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每日门诊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线性泊松模型(GL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气象因素、“节假日效应”以及“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条件下,分析大气中六种污染物(PM10、PM2.5、SO2、NO2、CO、O3)与呼吸道疾病门诊暴露-反应关系.通过性别、年龄及季节等的分层分析,研究全年及冷暖季两种温度范围下男性和女性、15-60岁和≥60岁人群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并探讨单一天滞后与滑动滞后的关系. 结果:由单污染物模型结果表明PM2.5、SO2和NO2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门诊相对危险度分别增加0.4%,1.4%,1.4%.女性对PM2.5暴露影响(RR,1.005,95%CI,1.003-1.007)比男性(RR,1.003,95%CI,1.000-1.006)更加敏感.60岁以上老年人(RR,1.017;95%CI,1.006-1.029)对SO2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门诊风险高于15-60岁的人群年龄(RR,1.012;95%CI,1.003-1.022).而对于O3,寒冷期的相对危险比温暖期更显著.另外,与移动平均滞后模型相比,单日模型低估了呼吸道疾病的空气污染与门诊访问之间的关系. 结论:空气污染与门诊访问风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以减小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分析2013年-2016年上海市中署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年-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案报告,并收集各年6月1日-9月30日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报告9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61.3岁,男女性别比为1.9∶1,平均年龄男性小于女性.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63%)和工人(30.53%)为主.发病日期集中于7月下旬-8月初,发病时段集中于9:00-17:59,发病地区以郊区为主(78.95%).45.26%死亡病例发生中暑的地点是住所,31.58%发生在工作场所.97.89%的中暑死亡病例发生中暑当日最高气温均达到35°C,95.79%发病于热浪过程中.50.53%的死亡病例有基础性疾病.100%死亡病例住所内均无空调或有空调未使用. 结论:中暑死亡病例以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本地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人群,住所和工作场所是防控的重点场所;气温与中暑的关系密切.
  •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公共交通等候室乘客及工作人员对于吸烟和公共场所不设立吸烟室、全面禁烟的态度. 方法:在上海市内的机场候机厅和火车站候车室采用随机抽样法向乘客发放问卷,并对相应场所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问卷结果了解乘客和管理人员的控烟态度,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人群的态度差异. 结果:78.77%的乘客对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行为反感或非常反感,60.13%的乘客赞成或非常赞成在上海市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吸烟与不吸烟人群、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和学历的人群对在公共场所室内吸烟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且不设立吸烟室的态度上,吸烟与否、男性与女性以及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吸烟人群、女性、年轻和高学历人群更倾向于赞成不吸烟和室内全面禁烟.
  • 摘要:目的:分析2013年上海市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重症中暑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上海市夏季高温月期间逐日气象数据和高温中暑病例个案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中暑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2013年上海市共报告高温中暑病例730例,男女性别比2.16∶1,平均年龄54.86岁,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病例年龄分布较女性年轻.男性中暑病例主要发生在户外工作场所(39.28%)和住所(18.24%),女性中暑发生地以住所为主(39.83%).2013年高温中暑病例主要集中在7-8月,两个较长的高温热浪期间高温中暑病例数占所有中暑病例的83.70%.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对重症中署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温中暑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以户外作业和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农民以及居家老年人为主;主要发生在高温日集中的7、8月份,尤其以高温热浪天气更为严重;性别、年龄是重症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了解华北地区膳食中短链氯化石蜡(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的污染水平,对人群暴露风险进行评估. 方法:2016年在9个城市分别采集了9种膳食,共计81份膳食样品,采用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负化学离子源-质谱(on-lin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Chemical Ion source-Mass Spectrometry,GPC-GC-NCI-MS)测定了膳食样品中SCCPs含量并分析了其同系物的分布模式. 结果:膳食样品中SCCPs含量范围为(2.30~496.49)ng/g(湿重),并且同系物分布以低氯取代C16-C17的C10-/C12-SCCPs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华北地区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是在1.1%~3.8%之间. 结论:人群膳食暴露风险虽然不高,但是其较快的增长速度值得引起注意.测定膳食中的SCCPs含量并分析其分布模式,对于了解我国膳食中SCCPs的污染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对一起二次供水污染的调查分析,揭示室内空气污染对二次供水卫生质量的影响,为预防控制室内空气污染二次供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调查,提出污染原因假设,实验室检验证实.结果:抽样检测水样的臭和味与现场室内空气的气味一致;从室内空气和检测水样中同时检出高浓度的二甲苯、乙苯.结论:二次供水设施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可直接影响二次供水的卫生质量.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可造成二次供水污染.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地铁7号线地下车站试运营前公共区域空气质量.方法: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18204-2013)要求,对7号线地铁站厅站台空气温度、风速、CO、CO2、甲醛、PM10、细菌总数进行监测;按照《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GB9672-1996)对空气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5座站厅空气温度、风速、CO、CO2、甲醛、PM10、噪声、照度、细菌总数合格率均为100%;站台空气温度、风速、CO、CO2、甲醛、PM10、噪声、照度合格率100%,细菌总数合格率96%.结论:深圳地铁7号线地下车站试运营前公共区域空气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 摘要:目的:矿产开采和纳米材料的使用导致大量的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和水体,增加一般人群的环境金属元素暴露,本研究旨在以围孕期妇女头发中的金属元素作为环境暴露标志物,探讨其与胎儿神经管畸形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神经管畸形高发地区山西、河北省募集191例神经管畸形患儿及261例健康足月儿的母亲,采集母亲头发样本,剪取围孕期头发节段利用ICP-MS分析头发中的金属元素.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叶酸增补信息、出生缺陷史、孕期发热感冒及主动或被动吸烟等暴露信息. 结果:围孕期Ti暴露与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增加有关,未发现Ag、La、Ce、Pr、Nd与神经管畸形的显著关联. 结论:头发可以反映特定时间窗的累积暴露情况,可以广泛用于环境金属元素暴露评价.
  • 摘要:目的:了解太原市交通相关PM2.5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为交通环境的PM2.5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以太原市某交通路口为检测点,分别在冬季采暖期和春季非采暖期检测路口的PM2.5,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M2.5中的16种优控PAHs的含量,然后运用比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对PAHs的来源进行源解析. 结果:冬季采暖期交通路口PM2.5浓度(160.69±121.5)μg/m3,显著高于春季非采暖期交通路口的浓度(132.5±29.11)μ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我国空气质量标准;PAHs中BaP含量均超标,冬季路口超标尤为严重;不同的源解析方法结果显示,太原市交通路口PM2.5中PAHs主要为交通源(50.13%)、燃煤源(31.85%)和油类挥发(10.76%),冬季采暖期煤炭燃烧源要偏高一些. 结论:太原市PM2.5污染严重,太原市交通路口PM2.5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交通排放源、煤炭燃烧源、油类挥发.
  • 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泰州市2起自来水污染事件发生情况,为提高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供对策.方法:对2起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进行事件原因等分析.结果:2014年泰州市疾控机构共参与处置分布于2个区县的2起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以污染原因分,3起均为水源水受污染.以污染环节分,3起均为水源污染.结论:泰州市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时的组织指挥、部门协调、现场控制、紧急救援的综合应对能力;加强公众信息交流,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
  •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海河流域细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水平. 方法:分别在天津海河流域上、中、下游典型地点设置采样点并采集水样,以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为对照,以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碘伏和苯扎溴铵为研究对象,然后利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试验评价水样中细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水平. 结果:ATCC25922对次氯酸钠的MIC和MBC均为250mg/L,对碘伏的MIC为90mg/L,MBC在(90~120)mg/L,对苯扎溴铵的MIC和MBC均为60mg/L.而各采样点水样对次氯酸钠的MIC和MBC在(850~1350)mg/L,对碘伏的MIC和MBC在(120~270)mg/L,对苯扎溴铵除南运河采样点水样外的MIC和MBC在(90~270)mg/L,均高于对照标准菌株. 结论:天津海河流域存在对次氯酸钠、碘伏和苯扎溴铵具有一定抗性的细菌,其对人群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水质中的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离子色谱(ICS)方法.实验选用IonPacTMAS19阴离子交换分离柱,采用浓度梯度洗脱方法,考察了淋洗液浓度、柱温以及常规阴离子对样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浓度在5~2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LOD)分别为1.35和4.50μg/L.加标回收率为90.1%~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8.9%.该方法简便、快速,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对济南部分水厂实际水质样品的分析,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潍坊市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关系.为客观评价空气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收集潍坊市0-14周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从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收集潍坊市2016年大气污染资料及气象数据资料.采用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并控制一些混杂因素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 结果:2016年全年共收集到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每天就诊的0-14周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资料132524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GAM滞后分析结果表明PM2.5、PM10、sO2、NO2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有影响.多因素GAM分析结果表明,PM2.5、PM10、SO2、NO2、O3日浓度每增加10ug/m3,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将会增加,其日门诊量的RR值及95%置信区间将会分别增加4.52%(3.96%-5.09%)、0.39%(0.13%-0.66%)、1.01%(0.57%-1.45%)、4.08%(3.32%-4.85%)、0.35%(0.17%-0.53%).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日门诊量亦会受到星期几效应的影响(P<0.05). 结论:在空气污染严重和寒冷干燥的天气状况下,能增加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儿童在此天气状况下更应该注意防护,减少出行,从而减少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污染源的增加,近地面臭氧(O3)浓度不断增加,如今已经成为城市低层大气重要的污染物之一.近地面臭氧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对人呼吸系统具有强有力的刺激性,通过产生反应性中间体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膜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和过氧化的能力,对支气管上皮造成严重损伤.低浓度臭氧的暴露能够使气道功能发生改变,刺激肺部的致病反应对支气管上皮的损伤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建立乙腈直接超声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制定样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方法:乙腈直接超声提取,经针头式滤器过滤,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TM BEH C18(1.7μm,2.1i.d.×150mm)色谱柱,荧光检测器PM2.5中PAHs浓度,外标法定量. 结果:15种PAHs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0.001~0.023)ng/m3,加标回收率82.7%~98.5%,相对标准偏差0.177%~4.091%. 结论:该方法高效、简便可靠、灵敏度高、分析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PM2.5中多环芳烃的检测.
  • 摘要:目的:从太湖水体中分离筛选高效的藻毒素降解菌,初步研究其降解藻毒素机制,为太湖水体中藻毒素污染治理提供高效微生物菌株与理论依据. 方法:以藻毒素粗提物为主要碳源氮源,分离筛选高效降解菌株,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扩增藻毒素降解关键基因mLrA,分析其在藻毒素粗提物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标准品中的生物降解过程和主要降解中间产物. 结果:分离得到1株高效降解MC-LR的菌株m6,经分子鉴定为鞘氨醇单胞菌,并含有mLrA基因.在藻毒素粗提物和MC-LR标准品中的平均降解速率分别为0.6mg/(L·h)和2.5mg/(L·h),主要降解中间产物经鉴定为线性MC-LR、四肽和Adda等. 结论:分离出的MC-LR降解菌为鞘氨醇单胞菌,该菌株对MC-LR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可能通过酶途径降解MC-LR.
  • 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水体中不同形态砷的方法,并测定济南水体中不同形态砷的含量. 方法:水样经0.15mol/L硝酸溶液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经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形态砷含量.采集常见水体样本,测定其中的四种形态砷含量. 结果:As3+、As5+、MMA和DMA的检出限分别为0.27、0.39、0.36、0.59×10-3m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9.17~94.54%、90.45~96.41%、91.06~97.34%、91.25~93.80,精密度分别为1.81~3.93%、1.11~3.05%、1.59~3.29%、1.52~4.10%.20份自来水、纯净水、泉水中均未检出四种形态砷,10份池塘水中有1份检出As3+,含量为0.43×10-3mg/L. 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水体中不同形态砷含量,济南市自来水、纯净水和泉水中未检出四种形态砷,部分池塘水中存在As3+污染.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人体尿液中肌酐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方法:尿样用10mmol/L乙酸铵∶甲醇(95∶5,V/V)溶液稀释100倍,过0.45μm滤膜,经Atlantis dC18色谱柱分离,以10mmol/L乙酸铵-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紫外检测器吸收波长在230nm时测定,标准曲线定量. 结果:尿肌酐在0.08-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定性检出限(LOD)2.2μg/mL,定量检出限(LOQ)7.2μg/mL;实际尿样在2μg/mL、20μg/mL和50μg/mL三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3.62%~104.09%,相对标准偏差0.96%~1.78%. 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可应用于测定人体尿液中肌酐浓度.
  • 摘要:益生菌是调节机体微生态失衡的有效途径.肝功能异常影响肠道微生物,慢性肝衰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血管等疾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亦受环境、遗传等复合条件影响改变菌群组成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倡益生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改善机体微环境,提高生命质量.近年来,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方面的研究飞速发展,对肠道益生菌研发已经达到一定成果.呼吸道作为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其优势菌群已经有相关报道,但对呼吸道益生菌的探索尚不十分明确,优势菌是否可以制成益生菌制剂尚有待探究.
  • 摘要:目的:动态了解淮安市育龄妇女碘营养状况及执行碘盐新标准后尿碘含量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连续5年对淮安市6个县(区)抽样乡镇的育龄妇女进行尿碘监测,共检测7656份尿样,数据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09年-2013各年度尿碘值小于100μg/L的样品百分率分别为9.41%、15.99%、18.19%、15.34%、9.78%;大于300μg/L的样品百分率分别为43.98%、30.05%、34.70%、6.61%、4.60%:(100~300)μg/L的样品百分率分别为46.61%、51.96%、47.10%、78.05%、85.62%.2013年大于300μg/L的样品所占百分率为5年中最小,(100~300)μg/L样品百分率最大(2013分别与2009年-2012进行x2检验,x2=611.97、424.78、553.75、27.61,P<0.01;2012分别与2009年-2011进行x2险验,x2=546.79、320.48、422.47,P<0.01).2009年-2013各年度尿碘值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为268.9(161.3-455.7)、210.2(126.3-355.2)、218.2(121~387)、143.0(109~214.9)、144.5(115.5~202.6)μg/L(2013年尿碘中位数与2009年-2011年尿碘中位数作t检验,t=4.8,P<0.05;2012年中位数与2009年-2011年作t检验,t=4.9,P<0.05). 结论:盐碘调整过渡期淮安市育龄妇女碘营养状况趋于适宜.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烟台市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分析污染来源,为农村改水及对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2014年-2016年对烟台市12个涉农县市区3705处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实施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烟台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硝酸盐浓度较高,硝酸盐含量均值为26.31mg/L.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中表4规定限值(硝酸盐≤20mg/L)进行评价硝酸盐超标率为46.91%.水质中硝酸盐的浓度在枯水期、丰水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0015,P>0.05),出厂水和末梢水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x2=0.0008,P>0.05).不同区域的硝酸盐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性. 结论:烟台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应选好水源并加强水源地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