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烹饪方式的餐厅以及交通干线周围的商场室内PM10和PM2.5浓度污染现状,为公共场所室内空气颗粒物的卫生标准及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依据公共场所与交通干线的临近程度或餐饮烹饪方式,分别抽取了商场和餐饮场所各2家作为调查点.采用LD-3C型激光粉尘仪和Sidepak AM510个人型气溶胶监测仪对商场和餐厅室内PM10和PM2.5浓度进行监测,同时记录场所内正在吸烟的人数、是否闻到烟味等情况. 结果:临近步行街的商场PM10和PM2.5质量浓度均值均远远低于临近交通干线的商场PM10和PM2.5质量浓度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烤餐厅的PM2.5质量浓度最大值为1090μg/m3,显著高于餐厨联通的中式餐厅的最大值666μg/m3.餐厨联通的中式餐厅与烧烤餐厅的PM10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286μg/m3和399μg/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餐厅和临近交通干线的商场中PM10和PM2.5污染严重,应加强对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的监管,并逐步建立室内空气质量风险评级.
  • 摘要:目的:PM2.5中的多环芳烃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畸作用,为了研究北京市冬春季室内外PM2.5中多环芳烃在雾霾过程中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室内外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方法:采集了北京市2015年冬季(11-12月)以及2016年春季(2016年3月)的室内外PM2.5样品,分析了室内外PM2.5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季节分布特征、来源,以及整个雾霾过程中多环芳烃单体的浓度变化,并针对室内PM2.5中多环芳烃进行暴露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和结论:研究表明,北京市雾霾期间室内外PM2.5中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相较非霾天气显著升高,室外浓度高于室内,但雾霾期间PM2.5中室内多环芳烃浓度也处于较高水平,最高浓度可达588.35ng/m3.PM2.5中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冬季高于春季,室内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较大.多环芳烃单体的特征比值表明北京市冬春季大气PM2.5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煤/生物质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混合源.通过计算PM2.5中的多环芳烃的毒性当量因子以及通过呼吸暴露途径对人体造成的终身超额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北京市冬季室内环境中成人和儿童多环芳烃的超额致癌风险水平分别为1.12×10-4和7.71×105,都远超过最大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中邻苯二甲酸酯(又称增塑剂)的分布特征及健康影响. 方法:2015年冬季和2016年春季分别在北京市室内外采集PM2.5样品,分析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水平、季节分布特征、来源,以及整个雾霾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变化,并通过计算PM2.5中的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通过呼吸和皮肤暴露途径对人体造成的终身超额致癌风险水平对室内PM2.5中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暴露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北京市雾霾期间室内外PM2.5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质量浓度相较非霾天气显著升高,室内浓度高于室外,雾霾期间室内最高浓度可达到1389.68ng/m3.PM2.5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冬、春季节差异则不大,浓度水平较高,室内浓度明显高于室外.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来自室内增塑剂产品的使用以及室外塑料制品工业及其他各种燃料源的排放.北京市冬季室内环境中成人和儿童DEHP的超额致癌风险水平分别为7.67×10-6和3.28×10-6,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DEHP的吸入暴露量和皮肤暴露量最高的是1-2岁的婴儿人群,随年龄增长,DEHP的吸入及皮肤暴露量就越小.
  • 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PM2.5对医院儿科门诊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基于泊松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流感、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后,分析2013年~2015年北京市大气PM2.5对某医院儿科门诊量的影响. 结果:研究期间,PM2.5日均浓度的中位数为67.0μg/m3(5.6μg/m3~519.7μg/m3).单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PM2.5对儿科总门诊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和儿科其他疾病门诊量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以当天的效应最强,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上述门诊量分别增加0.525%(95%CI:0.428%~0.622%)、0.589%(95%CI:0.473%~0.706%)、0.393%(95%CI:0.218%~0.569%).双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别引入PM10、SO2、NO2、O3、CO后,PM2.5对儿科总门诊量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略有变化,但仍有统计学意义;引入PM10、SO2和O3后,PM2.5对儿科其他疾病门诊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但引入NO2和CO后,PM2.5对儿科其他疾病门诊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北京市PM2.5浓度升高会引起医院儿科门诊量特别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增加.
  • 摘要:目的:探讨PM2.5化学组分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3年-2015年间北京市PM2.5及其10种化学成分的逐日浓度、温度、相对湿度,以及7个区县人群逐日死亡数据;基于时间序列设计,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同时控制星期效应、死亡时间趋势、日均温和日相对湿度等混杂因素,定量分析PM2.5化学组分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的影响,并采用亚组分析探讨易受到PM2.5化学组分短期暴露的脆弱人群. 结果:PM2.5化学组分中K+和Mg2+暴露单日滞后1日对非意外总死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分别是0.13%(95%CI,0.00~0.26)和0.09%(95%CI,0.02~0.16).Mg2+单日滞后2天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为0.10%(95%CI,0.00~0.21).K+、Ca2+和Mg2+短期暴露均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其中影响较大的是Ca2+lag12.32%(95%CI,0.95~3.70);而OC暴露当日及单日滞后1天浓度每增加10.11μg/m3会分别增加2.62%(95%CI,0.15~5.15)和2.60%(95%CI,0.37~4.86)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亚组人群分析发现,(65~74)岁老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易受到NH:和5O42-的影响(P<0.05). 结论: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产物OC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PM2.5成分短期暴露可能会导致人群急性死亡风险增加;亚组人群中65岁及以上老人易受到影响.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2015年-2016年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和监测医院门诊量的关系. 方法:收集2所监测医院内科和儿科的每日门诊量及其分病种日门诊量数据,并收集同期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比较污染物浓度和医院门诊量的关系. 结果:日门诊总量在NO2的超标日高于达标日(NO2t=-2.748,P<0.05),且与NO2、CO的日均浓度呈正相关(NO2r=0.171、CO r=0.090,P<0.05).呼吸系统疾病的日门诊量在NO2、CO、PM2.5超标日高于达标日(NO2t=-5.859、COt=-2.854、PM2.5t-3.603,P<0.05),并与NO2、CO、PM10和PM2.5的日均浓度呈正相关(NO2r=0.302、CO r=0.278、PM10r=0.078、PM2.5r=0.139,P<0.05).循环系统疾病的日门诊量在NO2、CO、PM10、PM2.5超标日高于达标日(NO2t=-6.056、COt=-5.412、PM10t=-5.396、PM2.5t=-3.541,P<0.05),并与SO2、NO2、CO、PM10、PM2.5的日均浓度呈正相关(SO2r=0.168、NO2r=0.281、COr=0.224、PM10r=0.200、PM2.5r=0.136,P<0.05).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日门诊量随着PM2.5日均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增加趋势.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的日门诊量在NO2、PM10超标日低于达标日(NO2t=-1.998、PM10t=-2.679,P<0.05),与SO2、CO的日均浓度呈负相关(SO2r=-0.306、COr=-0.109,P<0.05).眼和附器疾病的日门诊量在PM10超标日低于达标日(PM10t=-2.825,P<0.05),也与SO2、CO的日均浓度呈负相关(SO2r=-0.211、CO r=-0.092,P<0.05). 结论: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增加可能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
  • 摘要:目的:本研究对南京地区横断面水、水源水、出厂水中12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OPEs)残留进行检测,研究其分布特征以及自来水厂对其处理效果.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检测方法,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对水样进行预处理,经固相萃取小柱富集水样,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种OPEs在采集的横断面水和水源水水样中被检测出8种,分别为磷酸三甲酯(TMP)、磷酸三乙酯(TEP)、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BEP)、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磷酸三苯酯(TPhP)、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HDPP),而磷酸三正丁酯(TnBP)、磷酸三甲苯酯(TCrP)、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EHP)、磷酸三(2,3-二溴丙基)酯(TDBPP)未在水样中检出;其中检出物质所占百分比前四位依次有TEP、TCEP、TCPP、EHDPP,平均检出浓度分别为420.48μg/L、95.43μg/L、73.69μg/L、19.57μg/L,水样中所有OPEs总浓度范围在330.28~1074.41ng/L之间,平均值为648.35ng/L.在出厂水水样中除TEHP外其余11种OPEs均被捡测到,其中主要检出物质所占百分比前四位依次有TPhP、T°CEP、TMP、TnBP,平均检出浓度分别为136.02ng/L、50.21ng/L、47.68μg/L、19.91μg/L,10份水样中∑OPEs总浓度范围在(293.00~355.55)μg/L之间,平均值为319.481μg/L. 结论:在水源保护区除了TBEP、TCEP、EHDPP外大部分OPEs与横断面水无差异,这说明OPEs暴露于水源水与暴露于地表水程度相似;水体中单个OPEs物质浓度分析发现,TPhP、TMP浓度在不断的上升,TEP浓度在各阶段水体中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表明没有出现降解的过程;除TCPP、TDCP、TCEP浓度出现降低外,其余OPEs浓度水平均未出现明显的处理效果,甚至在出厂水检出新的物质TnBP、TCrP、TDBPP,这说明水源水到出厂水的过程中暴露的OPEs并未完全处理降解.
  • 摘要:目的:建立了饮用水中典型抗生素的测定方法. 方法:通过对液相色谱条件、串联质谱条件、固相萃取柱类型、水样pH和洗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饮用水中磺胺、喹诺酮、β-内酰胺、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增效剂、精神类等七类合计61种典型抗生素的测定方法. 结果:抗生素的检出限在(0.003~0.4)ng/L,定量限在(0.02~1.3)ng/L.大部分抗生素在(0.2~40)ng/L范围内,相关系数良好(R2>0.99).低、中、高三种浓度加标回收率在36.9%~125%.精密度(RSD)在1.1%~17.7%.可满足对实际水样的测定. 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饮用水中抗生素的多残留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了血液和尿液中12种抗凝血杀鼠剂(异杀鼠酮、杀鼠酮、杀鼠灵、杀鼠迷、氯杀鼠灵、敌鼠、氯敌鼠、溴敌隆、鼠得克、氟鼠灵、溴鼠灵、噻鼠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QTrap LC-MS/MS)的检测方法. 方法:血液和尿液首先用优化的快速分散固相萃取方法(QuEChERS)提取和纯化,以5mM乙酸铵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经ACQUITYUPLC BEH-C18柱(1.7μm,2.1mm×50mm)分离,按照多级反应监测(MRM)→信息相关采集(IDA)→增强子离子扫描(EPI)→谱库检索的模式进行分析. 结果:12种抗凝血杀鼠剂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样品在三个加标水平(1×LOQ,5×LOQ和10×LOQ)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8.2%~10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12.3%,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1~0.05μg/mL,定量限(LOQ)为0.02~0.10μg/mL. 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较好,适用于血液和尿液中12种抗凝血杀鼠剂同时快速测定,已被成功应用于多起疑似抗凝血杀鼠剂引起的中毒案例的筛查.
  • 摘要:目的:分析2016年常州市大气PM2.5暴露对老年人(≥65岁)死亡的影响. 方法:收集常州市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的居民死因个案资料和同期常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监测资料,采用Possi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细颗粒物(PM2.5)对老年人(≥65岁)死亡的影响. 结果:2016年常州市大气PM2.5浓度年均值为49.5μg/m3,老年人(≥65岁)平均每天总死亡59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7例,循环系统疾病死亡22例;全年PM2.5非达标日老年人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均显著高于达标日(P<0.05);在单污染物模型中,大气PM2.5浓度(lag1)每增加10μg/m3时,老年人日总死亡数和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92%(95%CI:0.32%~1.53%)和1.96%(95%CI:0.36%~3.58%),大气PM2.5浓度(lag01)每增加10μg/m3时,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增加1.35%(95%CI:0.16%~2.54%);多污染物模型中,单独引入SO2后,PM2.5对老年人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的影响均有所增加(P<0.05),单独引入NO2或同时引入SO2和NO2后,PM2.5对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的影响均丧失了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同时引入SO2和NO2后,PM2.5对老年人日总死亡的影响有所增加(P<0.05). 结论:2016年常州市大气PM2.5污染对老年人死亡有影响,显著增加老年人每日死亡数、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
  • 摘要:目的:建立全血中38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 方法:血液冷却至室温后,在氮气环境下,倒入装有10.0mL纯水的进样瓶中,依次加入消泡剂和同位素内标,充分震荡摇匀后,进样瓶加满纯水,上机测定,采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检测38种VOCs的含量. 结果:加标浓度为0.738ng/mL、1.88ng/mL时,回收率在72.7%~121.7%之间,RSD为0.1%~16.2%. 方法:在(0.045~5.76)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系数均大于0.995,血样进样量为5.00mL时,方法检出限为(0.03~1.81)ng/mL. 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量样品的生物监测,适用于人群中VOCs内暴露测定.
  • 摘要:目的:大气污染会对心理健康和神经系统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通过对大气污染对人群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检索和回顾,总结大气主要污染物(SO2、CO、PM、黑炭、金属等)和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对人群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及影响机制. 方法:按照研究目的进行文献检索,检索了2012年1月-2017年6月间发表的相关文章.主要使用的检索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包括中国知网、万方、PubMed,选用的关键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焦虑症,中枢神经系统,认知,认知功能,认知衰退,抑郁,痴呆,轻度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神经认知功能,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系统,眩晕,空气污染,颗粒物,特细颗粒,精细PM,交通,单独和组合搜索;另外通过搜索到的研究的引用文献列表,筛选其他相关论文.最终筛选出39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结果:大气污染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导致抑郁、焦虑症,甚至增加自杀风险;同时对人体认知功能也有一定损害,且伤害多集中于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不同污染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生理机制不同. 结论:大气污染会对人群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对于其影响机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假设阶段.
  • 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 方法:收集北京市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逐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以及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呼吸系统疾病门诊资料,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控制了气象因素的影响后,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当天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明显.PM2.5、PM10、NO2、SO2当日浓度每上升10μg/m3,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OR值分别为1.0066(95%CI:1.0058~1.0075)、1.0048(95%CI:1.0041~1.0056)、1.0259(95%CI:1.0237~1.0280)与1.0229(95%CI:1.0198~1.0259). 结论: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短期升高可能导致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增加.
  •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大气污染(PM2.5)对儿童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11和2015年0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杭州市下城区191名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两次肺功能测定.结果:杭州市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2015年1月份最高,最大值为286.4ug/m3.男生肺功能指标受PM2.5影响较女生更明显,高浓度下市区儿童男生FVC、FEV1、PEF、V25、FEV1/FVC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杭州市区学龄儿童肺功能下降与大气污染(PM2.5)有关,出现肺功能异常的危险性男生高于女生,且主要影响大气道功能.
  •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最近被广泛的应用于环境流行病学,它有助于发现疾病在环境中的分布、为疾病提供病因线索、确定环境中的暴露人群及评估人群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剂量.随着技术的跟进及信息共享的便捷,将会在流行病学乃至公共卫生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索环境PM2.5暴露对人体DNA甲基化的影响,初步评估DNA甲基化异常在PM2.5引起人体心血管健康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从上海市健康大学生群体中招募志愿者,分别开展固定群组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在固定群组研究中每位受试对象需要进行4轮的个体PM2.5实时监测以及健康体检,检测血中炎症、凝血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细胞因子.同时检测这些因子编码基因的DNA甲基化指标.在随机对照研究中,采用随机双盲交叉的设计,评估使用真、假空气净化器后,PM2.5暴露浓度改变对细胞因子及其编码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对DNA甲基化的影响.建立中介模型,评估DNA甲基化异常在PM2.5引起细胞因子和血压改变中介导作用. 结果:(1)在固定群组研究中,个体PM2.5的急性暴露会显著降低相关基因DNA的甲基化水平.TNF-α甲基化降低,在PM2.5所致的TNF-α蛋白升高过程中,发挥了20.4%(P=0.01)的中介作用;ACE甲基化降低,在PM2.5所致的ACE-2蛋白升高过程中,发挥了15.3%的中介作用(P=0.02).(2)在随机对照研究中,同样发现了PM2.5降低细胞因子相关DNA甲基化的趋势,其中CD40LG甲基化率降低可介导17.8%的PM2.5升CD40蛋白的作用(P=0.02). 结论:短期PM2.5暴露可降低人体DNA甲基化水平,部分介导PM2.5引起血压升高、心血管系统炎症等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典型空气污染严重区域下空气质量短期变化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 方法:选择济南市空气质量环保监测站宝胜电缆监测点2km范围的一所小学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三至五年级的4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分别测量空气质量较好情况下(空气质量指数小于100)和空气质量较差情况下(空气质量指数大于100)持续7天暴露后的小学生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速峰值(PEF)、25%FVC时的用力呼气流量(V25/PEF75)、75%FVC时的用力呼气流量(V75/PEF25).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肺功能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同时进一步进行性别分层、年级分层分析. 结果:共计149名小学生完成了两次肺功能检测,其中男生占55.70%(83/149),各年级学生比例基本一致约为30%.相对于空气质量较好时,空气污染短期持续加重暴露后的小学生肺功能指标FVC和FEV1均出现显著性降低.同时,性别分层后结果与总体一致,但按年级分层后,仅三年级学生结果与总体一致. 结论:空气污染的短期持续加重对小学生肺功能存在显著性急性影响,同时提示低年龄段的儿童更为敏感.
  • 摘要:目的:评价2013年冬季上海两社区学龄期儿童在校日PM2.5暴露水平. 方法: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北部郊县某社区分别选择一所小学(A校和B校),每校3-5年级各选择一个班级,对教室、学生活动频繁的走廊和校园开展PM2.5实时8h连续监测2天,同时调查2天内学生的时间活动模式和身高、体重;参照美国环保局《暴露参数手册》,评价儿童在校日PM2.5日间暴露剂量,Willcoxon秩和检验用于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A、B两小学PM2.5暴露量中位数(Etotal)分别为989.44μg/(m3.h)和1158.24μg/(m3.h),在校平均暴露浓度(TWA)中位数分别为123.68μg/m3和136.26μg/m3,暴露量和个体平均暴露浓度两校无统计学差异.A、B两校学生的单位体重潜在暴露量(Epotential)中位数分别为14.89μg/(kg·d)和18.92μg/(kg·d),个体日均潜在暴露量(Edaily)分别为568.61μg/d和720.06μg/d,B小学生单位体重潜在暴露量和个体日均潜在暴露量均高于A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2013年冬季上海雾霾污染期间,学龄期儿童在校环境PM2.5暴露浓度较高.明显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综合儿童身高、性别和呼吸速率评价,儿童日暴露剂量也较高.
  • 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HRGC/HRMS)对血清样品中的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进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中加入同位素内标,采用C18固相萃取柱提取,正己烷和二氯甲烷联合洗脱,经过无水硫酸钠、硅胶、酸性硅胶净化,真空浓缩后进样分析.结果:该方法检出限为pg/mL水平,大多数多氯联苯的平均回收率在81%~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8.7%.大多数有机氯的平均回收率在66.5%~105%,RSD为2.2%~12.5%.结论:应用本方法测定了人血清中的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结果准确可靠.
  • 摘要:目的:研究高校教室的室内温度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分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适宜温度,为高校教室室内温度的合理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某高校教室为实验对象,利用空调控制室内温度,分别在凉爽环境(17.07±0.20)°C、中性环境(21.07±0.50)°C和暖和环境(27.51±0.69)°C下,对10名大学生进行主观感受调查、学习效率测试以及生理参数测试,分析室内温度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结果:教室的室内温度对于受试者的热感觉有显著影响(P<0.05),在中性环境时感觉最为舒适.温度对于受试者的情绪状态无显著影响(P>0.05).暖和环境时,受试者不良建筑综合征显著(P<0.05),而在凉爽环境下最轻.温度对受试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自我评价有显著影响(P<0.05),中性环境中最高,暖和环境下最低.除注意力(P>0.05)以外,温度对与感知、思维、学习与记忆能力相关的学习的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受试者在中性环境中的学习效率较高,而在暖和环境中,学习效率明显降低.温度对于受试者的心率快慢有显著影响(P<0.05),在中性温度环境下的心率要明显比暖和和凉爽环境慢;受试者在不同温度下血压的变化并不显著(P>0.05). 结论:教室的室内温度不仅会影响人的感观和舒适度,也会对学习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当采取措施合理控制高校教室室内温度.
  • 摘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本文以苏锡常地区作为典型案例,根据笔者多年律师经验,总结苏锡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相关法律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建议以苏锡常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样本,从立法、执法等方面完善农业生态保护法律规制,以避免农业环境生态恶化现象的蔓延,尽快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
  • 摘要:水质指数评价法是将大量水质监测结果经统计处理后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数值,从而对水质进行评价的方法.操作过程一般包括参数选择、分指数的计算、权重分配、终指数计算4个步骤.本文回顾了水质指数评价法的发展历史,综述国内外常用水质指数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对比分析其优缺点,使之更好的应用于我国生活饮用水质量评价工作.
  • 摘要:目的:调查海口市学校水质处理器净化前后饮水卫生监测指标变化,评价饮水卫生状况. 方法:采用配对采样设计,2015年3-4月采集海口市39所学校57台水质处理器净化处理前后的水样,对细菌总数、pH、硝酸盐等14项指标进行测试,比较净化前后的卫生指标的差异性及不同指标测定结果的关联性.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以及《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对饮水卫生状况进行评价.数据统计分析利用SAS9.2软件进行,未说明情况下以P<0.05判断其显著性. 结果:调查所采集的市政末梢水经反渗透纯水机净化处理后,93%的饮水能达到直饮水标准,6个检测指标测定值降低,浑浊度与耗氧量及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与总硬度及氟化物的变化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非市政末梢水经超滤膜净水器处理后,81%的饮水能达到直饮水标准,4个检测指标测定值降低,3个检测指标测定值升高,细菌总数与总大肠菌群、pH与浑浊度、氯化物与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的变化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海口市市政末梢水卫生状况良好,非市政末梢水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经水质处理器净化处理后,饮用水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并不能完全达到直饮水标准;净化处理过程中,大部分检测指标降低,也存在升高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二次污染;部分检测指标的变化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公共场所集中通风系统新风量状况.方法:2013年-2016年对杭州市70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指标进行检测.结果:2013年至2016年新风量的合格率均值为67.14%,不同检测年份、不同场所类别和集中空调不同安装年份间新风量合格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1.170、1.798和1.793,P>0.05).结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状况不容乐观,希望场所能加强对新风量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集中空调新风系统的管理,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 摘要:目的:调查居民家庭空气净化器的基本情况、卫生状况和空气微生物净化效果,为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问卷法调查空气净化器的基本情况:拭子涂抹法采集过滤膜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自然沉降法采集空气微生物. 结果:本研究共调查了65台HEPA型空气净化器.过滤膜表面微生物共鉴定出56种细菌.过滤膜前后表面的细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8.8CFU/cm2、0.4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64,P<0.001),且两者正相关(r=0.357,P=0.004);真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0.8CFU/cm2、0.0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8,P<0.001),且两者正相关(r=0.352,P=0.004).空气净化器开启前后空气细菌总数中位教分别为5.5CFU/皿、3.0CFU/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26,P<0.001),且两者正相关(r=0.590,P<0.001).经偏相关分析,过滤膜前表面细菌总数与空气细菌总数正相关(r=0.501,P<0.001),真菌总数与实际使用时间正相关(r=0.340,P=0.008);过滤膜后表面真菌总数与实际使用时间正相关(r=0.459,P<0.001),与清洁保养负相关(r=-0.269,P=0.037). 结论:空气净化器过滤膜上的细菌种类繁多,膜前微生物污染程度严重于膜后.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空气细菌总数,但二次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空气细菌总数、实际使用时间、清洁保养状况是影响过滤膜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本研欲观察环境空气污染物对每日儿童下呼吸道疾病(CLRD)的短期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452天)南京每日空气污染物,天气及CLRD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和广义相加模型评估6种空气污染物(PM10,PM2.5,NO2,SO2,O3和CO)对CLRD的影响. 结果:发现PM10,NO2和SO2浓度的四分位间距(IQR)增加可显著增加每日CLRD数,并具有6天的累积效应(估计效应:2.8%,95%CI:0.6-5.0%;4.1%,1.2-7.0%;5.6%,2.6-8.6%).未发现PM2.5,O3及CO的IQR浓度变化与CLRD之间的关联.在寒冷季节,PM10,PM2,5,NO2以及SO2的升高可显著增加CLRD数(3.6%,1.5-5.7%;2.4%,0.34.5%;4.9%,2.9-7.0%;6.3%,3.7-9.0%).此外,PM10,NO2,SO2对女性及>27月龄儿童的影响比对男性及≤27月龄者更明显. 结论:该研究表明,短期环境PM10,NO2及SO2暴露与CLRD数增加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南方某工业区环境铅镉联合暴露对儿童智力和神经行为影响. 方法:选择南方某金属污染重点防治区所在镇为暴露区,相邻上风侧的镇为对照区,按照年龄分层分别抽取暴露区和对照区镇一级小学(9~11)岁在校学生266名和264名,共530名学生,进行智力和神经行为测试,同时采用ICP-MS方法检测血中铅、镉含量. 结果:暴露区儿童血铅(65.89μg/L)、血镉(1.93μg/L)几何均数显著高于对照区儿童血铅(37.21μg/L)、血镉(1.07μg/L)(p<0.05);暴露区儿童IQ值显著低于对照区(106.23±12.84vs103.38士10.76,P<0.05),暴露区儿童划消数字、连接数字、目标追踪3个神经行为测试项目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区儿童(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铅含量不仅与IQ值呈现显著性负相关(β=-4.16,P=0.001),而且与划消数字(β=-0.96,P=0.025)、连接数字(β=-1.54,P=0.002)、目标追踪(β-11.85,P=0.001)均呈显著性负相关,而血镉仅与目标追踪有显著性负相关(β=-31.21,P<0.001).未发现血铅和血镉对智力和神经行为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 结论:环境铅、镉暴露能分别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但环境铅、镉长期低剂量联合暴露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评估济南市大气重点污染物(PM2.5、SO2和NO2)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效应的急性影响. 方法:收集2013~2015年济南市逐日气象、空气污染物和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集中供暖效应分别进行PM2.5、SO2、NO2与逐日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单污染物模型分析、滞后效应(lag1~lag3)和累积滞后效应(lag01).计算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的ER(Excess Risk)及95%CI(95%Confidence Interval).敏感性分析实施双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分析.同时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2013~2015年济南市逐日PM2.5、SO2、NO2及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呈现出一致的周期性、季节性特征,相应的年均值为95μg/m3,73μg/m3、55μg/m3及8人.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μg/m3,PM2.5(Lag1)、SO2(Lag0)、NO2(Lag0)可分别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0.52%(95%CI:0.09%~0.96%)、0.73%(95%CI:0.13%~1.33%)、1.67%(95%CI:0.19%~3.17%).性别分层分析发现三种污染物对女性的死亡风险高于男性. 结论:济南市大气污染物(PM2.5、SO2、NO2)均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效应存在显著性急性影响,且女性更为敏感.气态污染物对济南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更大.
  • 摘要:目的:定量分析济南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对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的急性影响. 方法:收集2013-2015年济南市逐日气象、空气污染物和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分别进行SO2、NO2与逐日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的单污染物模型分析、滞后效应(lag1~lag7)和累积滞后效应(lag01~lag07).计算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风险增加的ER(excess risk)及95%CI(95%confidence interval).敏感性分析实施双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分析. 结果:2013-2015年济南市逐日SO2、NO2及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数均值为73μg/m3、55μg/m3及17人.SO2、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日(Lag0)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风险可分别增加0.41%(95%CI:0.10%~0.72%)和0.99%(95%CI:0.27%~1.71%),同时存在显著的累积滞后效应. 结论:济南市大气污染物SO2、NO2均对居民心血管疾病应急呼叫事件风险存在显著性急性效应.
  • 摘要:目的:探讨济南市大气污染物O3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影响. 方法:收集2013~2015年济南市逐日空气污染物、气象资料和居民呼吸系统死因数据,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DOW)、节假日效应(Holiday)和集中供暖效应(Warm-heating)等混杂因素,采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进行分析,计算O3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的ER(Excess Risk)及95%CI(95%Confidence Interval).敏感性分析实施双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拟合.同时进一步对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2013~2015年济南市O3日均浓度为102μg/m3、日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为8人.O3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在Lag3和Lag05时,分别增加0.95%(95%CI:0.28%~1.63%)和1.70%(95%CI:0.27%~3.16%).男性和女性的ER值差别不大,但65岁以上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显著增加. 结论:济南市大气污染物O3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具有显著急性影响,65岁以上老人更为敏感.
  • 摘要:目的:了解济南市饮用水中水碘含量的现实分布状况,为政府决策以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方法:本次水碘含量调查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涵盖了济南市12个区(县).针对不同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采样方法.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碘. 结果:调查了12个区(县)的652个行政村,采集1134份水样,水碘范围在(1.0~281.1)μg/L,中位数为2.7μg/L,其中水碘<10μg/L的占79.4%,(10~150)μg/L的占18.2%,(150~300)μg/L的占2.4%,没有>300μg/L的水样. 结论:济南市为主要的低碘地区,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存在部分适碘及少部分高碘地区.
  • 摘要:目的:评价济南农村土壤中重金属铅、镉和铬污染状况,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2013-2016年,每年7月在济南市章丘区随机选择5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4个行政村作为采样点,共采集样品80份,对土壤铅、镉和铬含量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农村土壤铅、镉和铬污染程度. 结果:济南农村土壤镉、铬、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05mg/m3、65.21mg/m3和23.65mg/m3,土壤中铬超标率为1.67%;pH值大于7.5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1.311,pH范围在6.5~7.5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429. 结论:济南市章丘区农村土壤质量整体尚好,但存在镉富集及铬点源污染现象,应引起关注.
  • 摘要:目的:探讨济南市猩红热发病人数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措施预防控制猩红热疫情暴发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济南市猩红热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压、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6个因素.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确定最合理滞后期,拟合基于类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探讨各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 结果:日平均气压与猩红热发病呈正相关,平均气压每升高1hpa,猩红热发病风险增加1.237%(95%CI:.0.253%,2.231%).平均温度对猩红热发病的影响存在阈值,温度≤7.7°C,温度升高1°C猩红热发病风险减少3.653%(95%CI:1.252%,5.995%).相对湿度与猩红热发病关系也存在阈值,相对湿度≤73.0%,相对湿度每增加1%,猩红热发病风险减少0.674%(95%CI:0.241%,1.104%);相对湿度>73.0%,相对湿度每增加1%,猩红热发病风险增加1.781%(95%CI:0.033%,3.559%).其他各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的作用不显著. 结论:气象因素在济南市猩红热发病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济南市PM2.5的浓度特征、重金属元素的季节变化以及相关性研究,为济南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根据济南市工业分布特征,选择空气污染相对较重的历城区的和污染较轻的市中区作为两个采样点,检测PM2.5质量浓度和金属元素浓度变化. 结果:PM2.5质量浓度为79.7ug/m3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平均浓度二级限值,PM2.5质量浓度和金属元素浓度的全年整体趋势都是由高逐渐降低,保持相对平稳,再逐步升高,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历城区高于市中区.Be和Al可能来自同一污染源;Sb、Pb、T1、As、Mn可能来自同一类污染源,其中Pb、T1可能还有其它共同污染源;K、Na、Fe可能来自同一污染源;Li、Ba、Cu可能来自同一污染源.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济南市PM2.5中金属元素季节性变化明显,尤其是冬季受到气象条件影响PM2.5污染最为严重,PM2.5污染来自多种不同的污染源,根据不同污染源提出相应对策.
  • 摘要:目的:分析济南市2016年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儿童内科门诊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急性影响,并与2013年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描述性分析逐日内科门诊总量和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空气污染物、气象因素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计算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采用基于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评估大气颗粒物与儿童就诊量的急性效应,控制时间趋势、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等因素,进行大气颗粒物(PM2.5、PM10)与儿童门诊总量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滞后效应(Lag1~Lag4)和累积滞后效应(Lag01~Lag04)分析,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1岁、1-4岁、5-9岁和≥10岁)的人群脆弱性. 结果:2016年济南市PM2.5和PM10的日均浓度均值分别为73μg/m3和138μg/m3.儿童内科门诊总量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的日均值分别为1802人次/天和716人次/天.PM2.5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当日门诊总量分别增加0.30%(95%CI:0.02%~0.57%)和0.22%(95%CI:0.06%~0.38%),当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分别增加0.37%(95%CI:0.04%~0.72%)和0.29%(95%CI:0.09%~0.50%).女性效应值略高于男性,随年龄段增加效应值有逐渐升高趋势.本次门诊总量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暴露风险显著低于2013年研究结果. 结论:济南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升高与儿童内科门诊总量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存在显著急性效应,且女性较男性敏感,年龄增加敏感性增强.空气质量改善,儿童门诊就诊健康风险可出现降低趋势.
  • 摘要:目的:分析主要大气细颗粒(PM2.5)的急性暴露对济南市急救呼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与季节性、节假日效应、周期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2016年济南市主要大气细颗粒(PM2.5)的急性暴露对总急救呼叫量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65岁和≥65岁)应急呼叫的影响.结果: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叫总量可增加0.46%(95%CI:0.12%~0.79%),最大效应值出现在当天,PM2.5浓度的升高对男性以及65岁以上的群体具有显著风险.结论:2016年济南市市大气PM2.5污染增加了人群应急呼叫量.
  • 摘要:目的:分析2016年济南市PM2.5中金属元素的组分特征及来源,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济南市空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选择污染较重和污染较轻的两个检测点进行采样,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19种金属元素浓度. 结果:2016年济南市PM2.5质量浓度范围为(11.0~274.0)μg/m3,夏秋季节低于冬季取暖季节.PM2.5中钠、钾、铁、锌、铝、铅6种元素含量最高占总浓度的97.14%.富集因子研究发现,铝、铍主要来自自然环境;铬、锰、镍、锂、钠、钾、钡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锑、砷、镉、汞、铅、硒、铊、铜、锌在PM2.5中明显富集,说明这些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非常显著.济南市PM2.5中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1、施工和道路扬尘2、有色金属的工业粉尘、垃圾燃烧和汽车尾气3、地面扬尘和岩石风化4、石油燃烧的5、煤炭燃烧.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济南市PM2.5中金属元素来自多种不同的污染源,根据污染源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
  • 摘要:目的:全球变暖是目前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做好高温天气与中暑病例的管理与预防是迫切所需. 方法:对2011~2016年济南市高温月期间的气温和中暑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高温日、热浪期发生的中暑病例比例,分析高温热浪与中暑病例的滞后效应. 结果:6年间共监测到中暑病例507例,集中分布于7、8月份.68.0%(345/507)为重症中暑,男性多于女性.期间共计出现83天高温日和7次高温热浪,分别导致了全年68.8%(349/507)和72.0%(365/507)的病例出现.热浪与中暑病例的发生存在滞后效应,一般为1-4天,最大效应发生在滞后1天. 结论:济南市高温天气逐渐呈现出温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征,高温中暑病例与高温天气密切相关,尤其是高温热浪及其滞后效应应当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 摘要:目的:分析济南市大气重点污染物(PM2.5、SO2和NO2)对当地居民应急呼叫事件的急性影响. 方法:描述性分析2016年济南市逐日应急呼叫信息和大气污染物、气象指标.采用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定量评估污染物与居民应急呼叫量的关联强度,模型中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与季节性、节假日效应、周期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应急呼叫风险采用超额危险度(ER)及95%Confidence Interval(95%CO表示.进一步探讨性别(男和女)、年龄(<65岁和三65岁)的脆弱性. 结果:2016年济南市居民应急呼叫事件总量为43966人次,日均120人次/天(80~183)人次/天.PM2.5、SO2、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应急呼叫量分别增加0.46%(95%CI:0.12%~0.79%)、1.25%(95%CI:0.36%~2.14%)、1.35%(95%CI:0.53%~2.17%),且最大效应值均出现在当天.三种污染物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明显,但对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影响效应模式不同. 结论:济南市大气中PM2.5、SO2、NO2均对居民急救呼叫事件存在显著急性影响,且存在性别和年龄效应差异性.
  • 摘要:目的:研究极端气温对济南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的影响及敏感人群. 方法:收集济南市2011至2014年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逐日死亡资料和同时期的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泊松回归模型,分析极端气温对济南市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死亡人数,死亡风险的影响. 结果:极端低温暴露(寒潮)显著增加了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日死亡人数(P<0.01).极端高温暴露(热浪)仅对居民非意外死亡日死亡人数有显著影响,对主要死因别死亡影响不显著.泊松回归结果显示,寒潮暴露显著增加了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死亡风险(P<0.01).热浪暴露增加了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卒中的死亡风险(P<0.05),但对呼吸系统疾病和COPD死亡风险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全部人群不论性别与年龄均是寒潮敏感人群,但仅有老年人(≥65岁)是热浪敏感人群. 结论:极端气温均可增加济南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日死亡人数与死亡风险,全部人群均是寒潮敏感人群,≥65岁老年人是热浪敏感人群,在极端气温期间应针对敏感疾病人群采取预防与救治措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