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12-18

主办单位:;《中国会计评论》理事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资本市场的暴涨暴跌挑动投资者的敏感神经,造成市场极端波动和危机传染,因此,探寻稳定市场的因素及其机理非常重要.本文以南京大学联合证监会对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综合调查获取的特别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和分析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职能和组织职能与未来期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和组织职能具有"市场稳定效应";进一步的机理分析表明,市场稳定效应主要源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职能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生成的内因(管理层信息披露操纵倾向)和外因(信息环境的不透明度),而组织职能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生成的内因;最后还发现就稳定市场而言,内部控制质量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组织职能具有互补关系.本文结论对上市公司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防止股市崩盘和危机传染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价值.
  • 摘要:2001年8月,我国证监会颁布的《指导意见》规定了独立董事的任期制度,即一届任期一般为3年,最多连任一次.按照常理,独立董事在换届时会倾向于选择连任,而笔者发现,约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选择了不再连任.基于以上异象,对独立董事不连任原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独立董事会因为避免承担"声誉成本"、消耗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其自身独立性较高而不连任.这一结论不但给出了这部分独立董事不选择连任的原因,而且证明了独立董事辞职存在"滞后性",进一步解释了独立董事"辞职"的原因.
  •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以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依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别从总体内部控制缺陷和具体类别的内部控制缺陷两个方面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进一步考虑内部控制缺陷类别和内部控制缺陷等级的交叉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企业价值具有负向影响,其中运行缺陷披露、财报缺陷披露、重大财报缺陷披露和一般运行缺陷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著;公司规模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反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发现,本文一方面就未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为监管者、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相关建议;另一方面,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 摘要:本文以2009-2012年16个季度的所有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是否存在利用媒体报道来获取超额收益的潜在动机.研究发现:(1)媒体报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符合"注意力驱动效应",即媒体报道数量与股票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2)机构投资者会利用媒体报道的这一效应来获取股票超额收益,即机构投资者存在着利用媒体来制造信息噪音以引导市场热点的短期炒作行为,进而验证了"积极的媒体管理"假说;(3)机构投资者的媒体管理行为会加剧短期股价波动,带来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将机构投资者行为和媒体报道进行了有机结合,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研究结论也为如何进一步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和媒体报道提供了经验证据.
  • 摘要:本文尝试将身份认同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公司董事会治理之中,致力于探寻能够使经理行为与公司股东利益趋于一致的社会心理因素——内部董事的董事身份认同.本文以2005年-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了内部董事的董事身份认同治理效应:内部董事对其拥有的董事身份及与该身份范畴相应的社会期望、责任义务、行为规范的身份认同,使其具备了不实施有损公司长远利益行为的内在动力,这种鞠躬尽瘁的自我履约机制深受中国传统身份情结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寻目前强调董事会独立性、过度倚重独立董事的治理改革措施不尽如人意的可能原因之一:削弱了内部董事的董事身份认同治理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第一,拓展了公司治理文献范围,将身份认同这一认知因素应用于公司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之中,发现董事身份认同能够促使经理通过强化自我履约抑制有损公司长期利益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第二,提出了内部董事的董事身份认同是董事会独立性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的界限性条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有实证研究显示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绩效、代理问题解决之间呈现"偏离预期"的复杂关系的原因,为重新认识董事会结构及有效性提供新的视角和初步经验证据.
  • 摘要:文章以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股东关系的存在属性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1)大股东关系的存在属性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治理效率有显著影响;(2)与不存在大股东关系的独立型公司相比,关系型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3)该结论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子样本中仍然成立.可以看出关联大股东之间存在着相互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操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起到制约作用.
  • 摘要:IPO(首次公开募股)是公司有效对外融资、提升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IPO市场背景,本文以2003-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券商声誉、机构投资者持股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机构投资者持股越多,IPO抑价程度越低;作为主承销商的券商声誉较高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IPO抑价的负向作用会加强.本文探讨了券商声誉在机构投资者与IPO抑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券商声誉在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 摘要:在一个自然实验的框架下,本文考察了我国2007年《物权法》实施后,债权人求偿保护对终极控制下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债权人求偿保护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规模的影响是债权人保护带来的债权人激励效应和终极控制人规避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低的上市公司,法制改革所带来的债权人强势监管和求偿威胁导致两权分离度高的终极控制人的负向规避效应超过了正向激励效应,将更大幅度地缩减其债务融资规模(尤其是银行债务);(2)债权人求偿保护强化了短期银行债务的治理效应,相比两权分离度低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下两权分离度高的公司更大幅度地减少了债务期限结构中的短期债务融入,变相地增加了其对长期债务的依赖.
  •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007年后开通动车高铁的背景来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行为.运用DID的研究设计,本文发现开通动车和高铁能显著增强所在城市的企业创新活动,具体表现为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预期.进一步考察发现,非国有企业、制造型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幅度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接着考察了高铁开通促进企业创新的动态效应.发现开通动车高铁三年后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达到最大化;最后,本文分析了高铁开通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发现人才流动和信息环境的改善是促进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因;高铁开通后,企业的创新活动能更加及时的反映到公司股价中.本文的结论还回答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性效应.
  • 摘要:2009年伊始,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式推广了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理论上讲实施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加审计服务范围、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本研究以2007-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审计的视角实证地检验了XBRL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施XBRL报告可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增加审计收费,降低异常审计收费,同时公司治理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对XBRL的实施效果起着有益的作用.
  • 摘要:为了回应投资者改进标准审计报告的要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发布了新审计报告准则,其核心变化是:在标准审计报告中增加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标准审计报告的改进、管理层与审计人员的关系,对管理层就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人员沟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行标准审计报告相比,改进标准审计报告下,管理层与审计人员沟通的意愿更强.进一步发现,在管理层与审计人员关系一般的情况下,与现行标准审计报告相比,改进标准审计报告下,管理层与审计人员沟通的意愿显著增强;而在管理层与审计人员关系比较好的情况下,审计报告改进前后,管理层与审计人员的沟通意愿均比较强,且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管理层认为的投资者感知的信息不确定性,中介了标准审计报告模式对管理层与审计人员沟通意愿的影响.本文对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了解审计报告改进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以2003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企业的避税现象存在通过共同审计师的传染效应.与避税程度高的企业拥有共同外部审计师的其余企业,其避税程度也较高.企业的避税行为是企业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对这种活动具有监督和抑制作用.企业的避税行为通过共同审计师的传染效应体现出这种监督作用的系统性失效.进一步检验发现,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较高的地区税收征管强度对这种传染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 摘要:基于2007-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检验我国省级层面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客户——会计师事务所交易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省级"异常"1会计师事务所供给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客户选聘当地事务所的可能性增加1.4%,其中国际"四大"、本土"六大"及其他小所供给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客户选聘当地事务所的可能性增加1.6%、1.2%和2.7%.省级"异常"国际"四大"供给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审计费用将增加近2%,本土"六大"及其他小所供给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审计费用将降低1.5%和9.9%.论文首次从省级层面探讨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后果,丰富了审计相关理论,也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竞争策略、监管者评估不同地域间行业发展状况提供新的依据.
  •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换挡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区域就业水平,是"新常态"时期必须攻克的新难点.藉此契机,本文系统探究了工业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并揭示了市场化进程对此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微观企业创新显著促进了区域就业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进一步考察企业性质因素后发现,企业规模和产权属性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市场化进程因素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投资与区域就业水平的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 摘要:高管团队的薪酬分配在现有披露制度下仍然是个黑箱.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高管团队薪酬结构差异现状,并进一步从薪酬变动差异视角探讨了团队薪酬设置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国企高管团队中CEO与其他高管的激励薪酬差异不大,而非国企中两者差异显著,虽然国资委一再发文要求对国企高管实行差异化激励,但高管的薪酬结构并无显著差异,实质上并未拉开差距.此外,CEO与其他高管的薪酬变动差异也存在显著的激励效果,对国企高管而言,拉大CEO与其他高管的薪酬变动差异更有利于国企绩效增长,而在非国企中让两者趋于一致更有利于非国企绩效增长,表明团队薪酬设置仍然有优化的空间.尤其是对处于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国企来说,更需要考虑按贡献、责任和能力等将各高管的激励差异化;而对处于市场化进程较慢的非国企,应当加强法制和市场化建设以减轻因公司治理缺陷等导致的团队内薪酬变动失衡,进一步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中国转型经济背景,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风险之间的关系.以2006-2013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管薪酬总水平以及权益薪酬占比增加会推升公司未来风险,也即高管薪酬存在风险效应.同时,权力配置对高管薪酬的风险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公司内部管理层权力扩张会增强高管薪酬的风险效应;而机构投资者的制衡作用会抑制薪酬风险效应.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国有产权性质显著弱化了高管薪酬的风险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高管薪酬、公司风险以及公司治理类文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