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8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首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
第8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首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

第8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首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6-14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8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首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依据临床病理因素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和程度的可行性.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施行根治手术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95例进行期胃癌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多因素序贯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范围和程度的相关因素,建立一个评分系统,运用ROC曲线进一步验证.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施行根治手术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95例进行期胃癌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多因素序贯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范围和程度的相关因素,建立运用ROC曲线进一步验证。结果:本组病例中男778例,女317例;年龄为23-84岁;癌灶最大长径为1.0cm-20.0cm;胃下部癌699例、中部癌154例、上部癌123例、全胃癌119例;浸润深度:T2 784例、T3 282例、T4 29例;分化程度:中/高分化326例,低/未分化769例;大体类型:Borr.Ⅰ23例、Borr.Ⅱ164例、Borr.Ⅲ815例、Borr.Ⅳ93例;Lauren分型:弥漫型健状型666例,肠型315例,混合型114例。浆膜分型:正常与反应型95例,结节型305例,318例,多彩弥漫型377例。脉管癌栓阳性者248例;甸咧检取淋巴结总数为15-92枚,平均26.7110.5枚;UICC/TNM/N分期显示:N0 276例、N1 423例、N2271例、N3 125例;日本JGC/N分期显示:第I站(N1)305例、第Ⅱ站(Nz)468例、第Ⅲ站(N3)及以远46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肿瘤大小、浆膜类型、大体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郑睿薪口范围的独立因素。年轻(40岁)Borrmann Ⅲ/Ⅳ透浆膜、健状/多彩弥漫型浆膜及脉管癌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大、数量多。以总分为检验变量,淋巴结实际转移情况为状态变量,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Youden's指数最大原则得出判断淋巴结转移范围和程度的积分分界点分别为5,8分。预测淋巴结转移范围和程度的敏感度在90%左右,特异度在40%左右,粗一致率在60%以上,其阴性预测值相对较高,达80%-90%结论:从Ⅰ测进行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和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陛,但是尚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 摘要:通过探讨在相同手术器械的条件下,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行D2根治手术在早期远端胃癌治疗中的效果。回顾性分析65例早期胃癌得出如下结论:1.超声刀等手术器械的使用是腹腔镜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减少,同时也是手术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2.开腹条件下使用腹腔镜手术器械可以作为腹腔镜手术训练的一种方法。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3年来高龄胃癌立体定向精确放疗的长期随访数据,评价中晚期胃癌放射治疗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0.1-2012.12立体定向精确放疗的100例高龄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放疗的方法和剂量、放疗后病灶控制的情况、放疗后复发转移的情况、生存时间.研究结果:本组患者男76例,女24例,54-83岁(平均64岁)早期(T2-3NoMo)胃癌20例,中晚期(T2-4N1-3M0-1)胃癌80例,病理类型包括:贲门高-低分化腺癌、贲门管状腺癌、贲门粘液腺癌、贲门鳞状细胞癌;胃体中-低分化腺癌、胃窦低分化腺癌、胃角低分化腺癌。主要远处转移为多发肝转移、多发月积传移、腹腔、盆腔、颈部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模式:全部采用立体定向精确放疗。包括:姑息性胃癌病灶、淋巴引流区育线加速器适形放疗8例、姑息性区域淋巴结、肝转移灶伽玛刀放疗28例、胃癌病灶、淋巴引流区适形放疗配合局部伽玛刀局部加量放疗64例。放疗剂量:总剂量40-50Gy,胃病灶及淋巴引流区适形放疗1.8-2.OGy/20-25f,胃病灶局部加量伽玛刀放疗50%剂量曲线0.5-1.OGy/8-lOf;区域淋巴结、肝转移灶伽玛刀放疗50%剂量曲线2.2-3.OGy/8-lOf。放疗后复查患者进食困难明显减轻或正常进食、上腹部疼痛明显减轻。复查胃镜提示胃病灶缩小至消失、腹部CT提示胃病灶及腹腔淋巴结缩小,肝转移灶缩小。放疗后CR 40%,PR 60%。早期胃癌中位生存期16-26月,中晚期胃癌中位生存期3-18月,早期胃癌放疗后预后明显好于中晚期胃癌(p<0.01)。放疗后4%患者有轻一中度胃痛,进食差.研究结论:对中晚期胃癌立体定向精确放疗具有与手术封以的控癌作用,又能避免手术引起的创伤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已有周围脏器浸润或诉外转移的高龄中晚期患者放射治疗可起到镇痛、止血、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但靶区确定、放疗方法、治疗剂量的选择以及综合治疗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胃癌是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生和演进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Beclin 1在人类的细胞中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它参与细胞的自噬,分化,抗细胞凋亡以及肿瘤的演进.它在细胞应激时期是增加的,而在正常细胞周期是消减的.材料与方法:为了阐明Beclin1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来检测其在包含胃癌组织、邻近的非肿瘤粘膜组织和转移淋巴结节组织的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及实时PCR的方法来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Beclin1的表达.
  • 摘要:目的:癌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而被破坏.目前的研究发现,在癌细胞粘附到间皮细胞之前间皮细胞就已经发生了改变:间皮细胞变圆或半圆形,进而细胞脱落导致间皮下结构暴露,形成裸区,癌细胞进而粘附种植。胃癌细胞诱导闻莫间皮细胞的损伤改变很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材料与方法:腹膜间皮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分别在光镜、电镜下观察间皮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侧间皮细胞调亡情况,western检测人间皮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情况。结果:(1)对间皮细胞进行光镜和荧光染色发现正常间皮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细胞排列致密,细胞之间密不可分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而接触胃癌细胞后的间皮细胞变细,胞质减少,细胞扫咧松散,细胞间连接打开,有的细胞受损脱落,脱落后出现大片裸区。(2)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照组的间皮细胞核形态规则核染色质均匀分布细胞核内。经胃癌细胞处理后细胞膨胀变圆,染色质高度凝聚,核膜皱缩,但完整.内质网膨胀。边缘化浓缩呈境界分明的细小团块状沿核膜内侧排列;核倡肖失,胞膜下陷;形成由质膜包裹内含完整的细胞器、核碎片等细胞内容物的凋亡小体。(3)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上清处理组间皮细胞生长抑制,并出现凋亡,其程度与时间成正相关。(4)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细胞能明显抑制间皮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并育目僧加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论:明确了在胃癌细胜衅占附到间皮细胞之前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对腹膜间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发现在腹膜转移早期胃癌细胞可以通过诱导间皮细胞凋亡对腹膜间皮细胞构成损伤和破坏,证明间皮细胞凋亡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在糖代谢模式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有氧充足的条件下,正常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进行葡萄糖代谢,而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方式进行糖代谢.通过对FBP2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上进行验证。得出糖代谢酶FBP2胃癌中异常表达;通过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过程的调控,影响肿瘤生长。因此,FBP2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胃癌临床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和临床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一步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80至200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就诊并手术治疗的494名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其他类型胃癌患者相比较,综合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通过统计看出3100例进展期胃癌当中,Borrmann Ⅳ型胃癌占494例(15.9%),手术切除419例,探查或改道75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Borrmann Ⅳ型胃癌有着与其他类型胃癌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Borrmann Ⅳ型胃癌好发于年轻女性,病灶较大经常累及全胃.镜下所见,Borrmann Ⅳ型胃癌常浸透浆膜并呈弥漫侵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浸润常见,但是肝转移相对较少.全胃切除是经常选择的手术方式,占所有可切除病例的45.7%(191/418).结论:Bormann Ⅳ型胃癌经常伴随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腹膜播散,本身就可以代裁中瘤已经处于进展期,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期尤为重要。不过,即使肿瘤已经处于进展期,只要能够切除还可以改善预后,翻门应该积极治疗此类患者。
  • 摘要:胃癌是世界第四大常见肿瘤,其死亡率在肿瘤相关的死亡中位列第二.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5.02/10万和26.08/10万,仅仅次于肺癌.胃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据文献报道,其5年生存率低于30%.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胃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临床胃癌病例中,早期胃癌患者不足20%.胃癌的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75%.很多病人在胃癌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胃癌肝转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至7%.肝脏即为胃癌远处转移高发部位之一.胃癌肝转移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胃癌肝转移尚无规范化治疗体系.
  • 摘要:UICC自1966年制定TNM分期方案以来,已有接近50年的历史,1997年的第5版开始将淋巴结转移个数作为分级的标准,至2009年第7版分期方案公布,N分期的淋巴结转移个数标准也进行了显著的修改,且仅将M1列为Ⅳ期,新版分期方案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的研究结论普遍一致,即能更加准确的评估预后.2009年的第七版UICC胃癌指南将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大于6个定义为pN3,并分期上除了M1定义为Ⅳ期、T1N3M0定义为ⅡB期外,其余pN3病例均归于Ⅲ期,其中又根据T分期不同分为ⅢAⅢBⅢC,本组患者的预后普遍不良,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pN3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而为合理治疗N3期胃癌提供参考和资料.
  • 摘要:胃泌素(Gastrin)是一种多肽类激素,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的G细胞分泌,主要功能是促进胃酸分泌和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已有研究表明,胃泌素在胃癌、大肠、胰腺等多种胃肠道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可能作为一个生长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参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前期工作确定了胃癌组织中胃泌素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配对正常组织,在胃癌细胞系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为了进一步明确胃泌素表达水平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构建了针对胃泌素的RNAi干扰表达载体(Gastrin/pshRNA)并获得了在胃癌细胞系BGC823中沉默胃泌素表达的细胞克隆.系统分析了干扰胃泌素表达对细胞的恶性增殖能力,迁移侵袭、裸鼠致瘤性及相关基因及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摘要:目的: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和鉴定不同淋巴结转移能力胃癌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表达验证和临床意义分析,明确这些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淋巴结转移能力极强(小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能力极弱(大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的新鲜胃癌组织各12例进行比较。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伴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总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DPQuest软件对双向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寻找差异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TOF/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收集128例胃癌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4-3-3p和profilin-1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14-3-3p和profilin-1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4-3-3p和profilin-1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利用生存分杆降口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14-3-3p和profilin-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相比,共筛选出3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23个蛋白质点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高表达,8个蛋白质点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组织中,14-3-3p和profilin-1主要在细胞浆中表达,仅有少数细胞存在细胞核或细胞膜的表达;14-3-3p的表达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rofilin-1表达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在同一浸润深度(T2或T3),14-3-3p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rofilin-1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浆膜浸润,14-3-3(3高表达和Profilin-1低表达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4-3-3a高表达和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30.5%和46.5%,profilin-1高表达和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43.8%和32.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14-3一3p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比较蛋白质组学是筛选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蛋白的有效方法。14-3-3p和profilin-1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14-3-3p和profilin-1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14-3-3p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尽管Ⅲ期胃癌被认为可以施行根治性手术,但其生存率也较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可以长期生存.2009年第7版TNM分期将原属Ⅳ期的T2~4N3M0和T4N1M0归入Ⅲ期,对Ⅲ期胃癌病人的总体生存率产生了较大影响.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接受R0手术治疗,且长期生存(≥5年)的Ⅲ期胃癌病人,分析可能与之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表明,胃上部癌有明显独特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征,在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与胃中下部癌不尽相同.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5~2005年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实施手术的胃癌病例,主要探讨不同部位胃上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期找到他门的异同和对预后的影响,进一步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线索.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1995年1月一2005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病例纳入条件: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RO),既往无胃部手术史,术前未进行放化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远隔脏器转移;手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术后检取淋巴结≥15枚,去除残胃癌、全胃癌及两处或以上癌的和改道、探查的病例,对其中9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不同部位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的差异。术后随访率98.8%.按照日本胃癌学会制定的《胃癌处理规约》第14版将胃划分为3部分,其中胃上部癌118例,中部癌141例,下部癌673例.结果:上部癌男女比例8:1,显著高于中部癌为(2.5:I)和下部癌(2.2:1)(P<0.001);pT分期方面,上部癌TI,T2,T3,T4病例分别为7.6%,12.7%,52.5%,29.7%,中部癌TI,T2,T3,T4病例分别为6.4%,14.9%,51.1%.27.7%,下部癌TI,T2,T3,T4病例分别为11.1%.22.1%,42.2%,24.5%,各部位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二0.008).结论:胃上、中、下部癌临床病例特征显著不同;胃周淋巴结转移分布差异明显;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有差异;与胃中、下部癌相比,上部癌生物学行为特征不良.
  • 摘要:目的:腹膜转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即使行胃癌根治术后,亦约有一半的病人出现腹膜的复发转移.本研究拟分析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统计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晓中瘤外科胃癌术后行辅助腹腔温热化疗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以探讨术后腹腔化疗的临床疗效。按照是否行腹腔化疗分为联合腹腔化疗组与单纯辅助化疗组。联合腹腔化疗组共88例,术后温热腹腔化疗后行常规辅助化疗.单纯辅助化疗组共70例单纯行常规术后辅助化疗.应用Kaplan-Meire生存曲线分析两组生存率的差别,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病例腹腔内复发转移的情况。联合腹腔化疗组于术后2-4周开始行腹腔化疗腹腔穿刺前嘱患者排空小便,平卧位,取反麦氏点为穿刺点,常规肖毒后,9号穿刺针垂直刺入腹腔,回抽无气体、肠液和血液,以430C生理盐水1000m1+5-FU250mg+顺铂40-50mg灌注入腹腔。每次化疗间隔2周,共2-4次。单纯辅助化疗组按照胃癌治疗指南行常规静脉化疗。结果:联合腹腔化疗组较单纯辅助化疗组的总体生存率稍高,但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检验得出P=0.15;如图1);浸润深度Mp(图2;P=0.33)的病人,以及淋巴结转移阴性(图5;P=0.84)的病例,生存分析表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别.浸润SS(图3;P=0.09)及已存在淋巴结转移(图6;P=0.14)的病人,虽联合腹腔化疗组的总体生存率略高但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癌灶侵透浆膜的病人(Se+Si),联合腹腔化疗组中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较单纯辅助化疗组延长14个月(P<0.05;如图4)Kaplan-Meire生存曲线显示腹腔化疗能够提高III期患者1,3年生存率,延长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P<0.05;如图7);观察期间治疗组腹腔复发转移率显割氏于对照组(10.23%vs22.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化疗近期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低热等,经对症处理后完成化疗.随访期内未发现相关的严重的化学性腹膜炎和肠梗阻并发症。结论:对于癌灶侵透浆膜(Se+Si)以及III期患者,根治术后辅助腹腔化疗能够提高总体生存率,并降低腹腔复发的机率。
  • 摘要:目的:为了解胃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菌群失调与腹泻的情况.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集总计159例胃肠癌患者,其中胃癌72例,结直肠癌87例(残胃癌,间质瘤等未列入).其中术后腹泻18例:胃癌2例;结直肠癌16例.观察指标:1.经病理确诊;2.入院时检查便常规、球杆比(是否已存在潜在菌群失调);3.仔细询问病史,有无便血、腹泻、排便规律变化等;4.如发牛腹泻,复查便常规、球杆比,给予微生态制剂、万迅、甲硝哩等处理。结果:术后腹泻发生率:胃癌2.78% ;结直肠癌17.78%。其中降乙交接以下肿瘤术后更易发生腹泻,与肿瘤位置低,手术破坏肌肉,神经,括约肌松弛有关。入院时便球杆比异常:胃癌44.44%;结直肠癌38.98%。其中降乙交界以下癌入院异常率30.2%。有55.56%的术后腹泻者在入院前即存在菌群失调,应该在入院时予以足够的重视(如微生态制剂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种类的选择)。讨论及结论:1、重视腹泻相关病史采集;2.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3.术前推荐机械性肠道准备法;4.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可选用甲硝哇或万古霉素;5.注意对腹泻患者的消毒、隔离。
  •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新版RECIST 1.1标准明确规定短径大于1.5cm的淋巴结可作为评效靶病灶,自此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终于有了明确规定的可测量病灶.但是,实际临床应用中有多少病例真正符合RECIST1.1对靶病灶的要求,胃壁厚度测量又能否作为评效的候补指标,尚需要进步研究解答.本研究以一组小样本病例初步探讨了新版RECIST标准在胃癌新辅助化疗评效的应用情况及临床应用和研究的相关对策.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61例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连续病例)入组本研究。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疗后2周期行腹部增强CT扫描。规范化前处置(低张,气充盈,呼吸训练),尽量保证两次充盈程度的前后一致。于癌肿最大层面,测量最厚处病变胃壁的厚度。测量淋巴结的最短径线>1.5cm者作为可测量靶病灶纳入,测量最大的两枚淋巴结,取平均作为靶病火。前后两次测量比较时注意保持测量位置的一致性。计算台疗后癌肿胃壁厚度及靶病灶淋巴结的退缩率.根据RECIS丁1.1标准规定判断疗效。Pearson相关分析用介两个指标退缩率的相关关系。结果:3例患者因未完成规范周期数的新辅助化疗出组,最终58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16例有符合RECIST符合条件诩介比例为27.6%,RECIST最终评效结果8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2例进展(PDX疗前癌肿胃壁平均厚度16.4土11.5mm短径,疗后平均厚度12.4士9.0mm,退缩率15.8%土7.8。淋巴结可测量靶病灶的平均疗前25.25士16.25mm,疗后为20.25士7.50mm,退缩率25.0%土15.3.疗后癌肿胃壁厚度和淋巴结短径退缩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r=0.925,P<0.001)。讨论:RECIST 1.1标准放宽了胃癌新辅助化疗评效的纳入指标限制,但是近乎严苛的靶病灶规定,又限制了该标准在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广泛应用,仅不足三成的患者可应用该。癌肿胃壁厚度的疗后变化与淋巴结靶病灶的变化趋势近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能作为评效的潜在补充手旨际.但是,胃壁厚度测量仍存在稳定性较差,主观性影响较大以及溃疡测量定位困难等问题,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明确其在评效应用中的价值及应用时的测量规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