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0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

会议文集: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建都南京之后,国民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建设和改造。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兴场所,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与纯粹为政治而尘的中山陵相比,玄武湖公园更贴近民众生活,而成为其重点改塑的公园之一。对玄武湖公园改塑的过程既显示出政府及其权力的主导性,也展现出了民众的积极参与性,双方间有冲突又互相融合,在妥协中共同塑造出了一个新兴的公共活动场域。
  • 摘要: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知识界对西学尤其是日本的翻译和著述愈加重视,以此深刻反思战败的教训。在梁启超、章太炎等人宣传之下,种族、进化论和民族主义成为晚清流行的政治话语,并为种族革命提供理论支持。黄节所著《黄史》一书连载于上海《国粹学报》,由书五、记一、列传十八共二十四篇组成。其内容以宣扬黄种、区分种界为目的,取欧洲"西来说"、平等、人权等学说,左证中国传统学术之可贵。黄节认为,发扬中国上古学术的精神,即保存国粹,以拯救当下国势,才是民族主义之正题。本文通过分析《黄史》中的种族和民族主义话语,剖析黄节的国学思想和以史治今的学术倾向。
  • 摘要:一八九八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造片"借来的地方"的版图扩展至深圳河以南,占去新安县面积三分之二。同时,香港凭地理优越和水深海阔的维多利亚港,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转口港。辛亥革命以后,内地战乱频仍,反观香港却像人间乐土,因而吸引不少内地失业人士来港碰运气。尽管当时香港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工人的待遇仍得不到任何法例的保障。他们唯有组织工会,通过罢工行动,争取其合理待遇。一九二二年海员发动罢工,起初同样以争取加薪为目标,港英政府软硬兼施以为很快便会平息这次罢工。事与愿违,结果却触发海员大罢工,最终港英政府答应海员的要求,大幅加薪30%。是次论文主要研究海员大罢工之背景,并探讨是否正如港英政府所言国民党为这次罢工的幕后黑手。
  • 摘要:本文试图依靠早期《东方杂志》所载文章,来观察近代西医知识如何为特定人群所理解和接受。本文认为,庚子以后,“疾病”的政治隐喻由于其“象征性价值”而多为时人所运用。有人认为民众多病而孱弱的身体是造成国家内忧外患局面的病源。在爆发于1910年的东北瘟疫中,恰好西医展现出其能救人于危境的积极一面。基于这点,西医知识被作为强种之法来加以介绍和推广,并被寄希望于成为强国之“药方”。不过,之后西医知识以其“统治性技术”在中国传播中,并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
  • 摘要:本论将以清末民初江南地方司法记录为中心,通过分析其中的逃妻案件,呈现司法和生活现实处境的矛盾和互动关系,阐明当时的司法改革前后地方审判在处理私人婚姻生活空间中的发挥的作用和意义。逃妻案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就普遍存在的现象,此前已有很多研究证明。清末民初的司法变革前后的司法记录中的逃妻案件也是屑出不穷,与其相关的法律话语包括"背夫私逃","诱拐","和诱"。人们为何要将逃妻案诉之于法庭,当事者的主张和目的何在?被收录为供述书的女性话语诉求的是什么?反映出怎样的婚姻生活的现实困境?审判官在如何的司法理念下进行判断?与当事者如何进行互动?不同的司法文本下反映的情况有什么共同点和相同点。本论将主要通过清末民初司法改革中新建立的地方审判厅的司法档案,律师记录和同时期的地方官案牍进行解读,透过这些法律文本,话语所折射出来的逃妻案的诸象,分析地方审判在解决婚姻纠纷中的理念和价值观,其与现实的矛盾和关系,进而探讨清末民初的司法改革对婚姻生活的互动关系与现实影响。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香港百年来的报业发展。由于香港是中国对外窗口,也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窗口,因此香港的近代报业发展,也就成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职是之故,本研究将对香港新闻发展史的初期,与辛亥革命前、后期之报业发展做一论述,并对百年前香港报业与传媒发展做一比较,发现百年来香港传媒仍具有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多元化、国际化、比其它境外媒体更关心中国的共同特色;当然也因时空的变迢,产生高度市场导向、言论阵地的角色逐渐淡化的差异化现象。至于未来的香港新闻媒体发展史,可以考虑往新兴媒体如网络、手机等影音视讯,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兵团妇女口述访谈的研究,从兵团妇女劳作体验与婚姻体验这一角度,呈现一段不同视角中的兵团历史。探讨她们眼中的生产建设兵团、她们所经历的跨省跨民族的家庭婚姻生活。通过描述和分析当时的婚姻政策的历史实践,展示婚姻中政治图景,从一个侧面透视国家建设的政治运动与一个族群的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 摘要:明末清初以来,考据之风日盛,至干嘉时期蔚为显学,凡不通考据、擅言义理者,无不见屏于主流学术之外,宋明理学发展至此,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然而考据蓬勃发展之际,却也渐渐产生脱离现实的流弊,其以文字、声韵、训诂、典章制度为掌握圣学的唯一徒径,以及对欲的高度肯定,亦激起了部份学者对仁义道德废之不讲的恐慌。江藩《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出,更是正式宣告汉、宋两家各成门尸,否定了宋学的学术地位。
  • 摘要: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影印《四库全书》,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如何影印的争论,并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当时社会上的重大文化事件。基于不同立场,社会各界充分表达了自身的诉求,其论题也超出了专业性的范围,进而扩展到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教育的普及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深入探究这场论争,不仅力图完整的还原这场对当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论争,更期待以此来考察文化与政治、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
  • 摘要:唐德刚先生,作为海外华人中从事口述史的开拓者,其口述史理论大致可以总结为,是以他的社会转型论为认识本体,广泛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方法,以一对一的口述访谈为手段,以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人群和事件为访谈对象,去倾听受访者他们的声音,再把所得的口述资料与官方史料相互印证、补充,以探求和发掘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脉络的史学方法与路径。这一重要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口述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摘要:十九世纪末,美国和法国相继出现拍摄电影的技术,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电影移往西岸加州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才出现转捩性的发展,包括电影公司经营企业化,银行大笔资金挹注电影拍摄,长篇电影的出现等等,这些发展开始让美国电影业者将影片当作商品,积极开拓市场,好莱坞电影因而成了美国电影的代言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电影制片萧条,更给予好莱坞占领全球电影市场的空间。当大战进入尾声,好莱坞电影传播于全世界,中国亦无法抵抗其入侵。从二0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渐由美国片取代法国电影的地位,开始独占在华电影事业,在中国最大的电影市场-上海,更清楚显现美国电影的身影。因此本文以三0年代美国电影在中国报纸广告字段逐步占领的篇幅,作为研究的起点,探讨美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带动报纸广告刊登样式转变,另一方面带起上海市民新娱乐。上海影戏院数量隋之成长,1足以证明电影这种新式娱乐方式,已在城市中深耕立足。另外本文也欲从三0年代上海引进美片的电影公司着手,分析其在中国实际流通的管道,厘清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放映硬件结构。
  • 摘要:清末中国传统纪年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知识分子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激烈论争,并提出了各种革新纪年的方案,其中也包括来自于西方的“耶稣纪年”,这些方案都有以“西方”为标准的取向。民国建立之后,政府为了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纪年方式使用“阳历”,并用民国纪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重审“废止旧历,普用国历”。由于来自西方的“耶稣纪年”本身所具有的“洋历”和“宗教”色彩,影响了这种“普遍的”纪年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因而消解“耶稣纪年”的宗教色彩和“西方”局限,重构其“普遍性”则成为当时政府和知识分子的重要考虑。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习俗的改造,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影响了纪年变革,最终促使“耶稣纪年”蜕变为“公元纪年”,并确立了“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计量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摘要:上海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中心,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的大型出版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书局是构成上海书业生态坚实的基础。光绪十三年(1877年),浙商何瑞堂开设鸿宝斋书局于上海英租界,1956年方才停止营业,历时69年。该局可按经理人的更替,划分为三个时代:沈静安时代、乌仁甫时代和丁方定时代,而这三个时代恰又对应了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繁盛、衰落与终结。以石印书局为主体的书业公所是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同业组织。作为创建者之一,鸿宝斋一直在书业公所中拥有较高地位,并为维系公所的运作和发展贡献颇巨。
  • 摘要:华侨产业不仅涉及海外侨胞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国内归侨侨眷的日常生活。在特殊的战后初期不断涌现的侨产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点。当时的侨产纠纷类型分为代管类、误封类、侵占类、盗卖类、典赎纠纷类、强占类等7类。广东侨务处是接受侨产纠纷申诉和处置侨产纠纷的协调办事机构。虽然当时的国民政府主管部门曾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试图保障侨产利益、以慰侨望、以强侨心,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由于体制原因、人为原因、腐败原因以及时局因素,战后初期1945-1949年国民政府侨务部门在处理广州市侨产纠纷问题上收效甚微,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从而直接挫伤了侨胞感情。
  • 摘要:1950-1966年间,福建的戏曲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戏曲改革期间,福建各地举办了戏曲研究班,进行“改人”。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福建戏曲教育在探索中取得多样化发展和成就。最初,各剧种创办了剧种训练班。随着“大跃进”的到来,福建戏曲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戏曲院校纷纷出现,戏曲教育以成熟的学校教育为主,以专业剧团训练为辅。
  • 摘要: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公共汽车事业稳步发展,日趋繁盛。抗战前,公共汽车已成为南京市民出行之主要工具之一,并在此地诞生了我国最大的商办公共汽车公司。究其缘由,道路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及《首都计划》的倡扬,实为该业兴盛的关键所在。
  • 摘要:英国植物猎人福琼在1848-1851年,以及1853-1856年于中国的科学调查活动,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得以在印度建立茶园的关键性因素。不过在东印度公司聘请他之前,他先受雇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来华搜集与调查观赏植物。在调查过程中,他曾乔装打扮潜入一些内陆地区,如福建、浙江与安徽等名义上禁止外人造访的省份,带回许多新种的观赏用植物。当他调查时也顺便参观了中国的茶园,了解红茶与绿茶的制造过程,茶树的种类等。此次经历引起东印度公司的注意,促使他们聘请福琼调查中国茶种与茶叶制造技术。福琼成功地达成东印度公司的期盼,为公司在印度建立茶叶工厂。本文藉由十九世纪的游记、回忆录、书信、杂志、百科全书以及科学调查报告,叙述福琼于1843年至1845年在中国收集观赏植物的经历,主要想说明十九世纪英国学界热爱植物研究的情形,理解东印度公司派遣植物猎人的历史背景,并进一步理解中国茶叶贸易衰落与英国科学调查盛行的因果关系。
  • 摘要:在近代的中西医纠葛中,中医往往被意指为国故,而西医则被赋予科学的意涵。近代中国在『科学』与现代化的浪潮下,西医有着『救国』的象征意涵。这风潮对病人有多大的影响呢?医疗选择会怎么与社会互动呢?医疗的价值还是纯粹取决于疗效吗?被世变左右的医疗又反映什么价值观呢?对此,一个穿插中西医疗选择的案例,就或许有助我们厘清中西医的纠葛与当时的医疗/社会情境。本文以梁启超的身体为舞台,观看舞台上的各类演出。梁晚年患血尿,中医、内科、外科都曾上过舞台,并引起医疗的争议。因此,各种言论与诠释在梁的身体上刻意的运作。它们创造了梁启超医疗的『身体经验』,而梁启超身为一位公共人物,这种名人的『身体经验』就成为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感受。透过『梁饮超血尿医疗』这个集体记忆,可从中探索各类诠释建构出的『历史』究竟代表了甚么社会需求。
  • 摘要:近代中国有系统且逐步全面引进西方医疗方式、制度、教育于军队之中始于清末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以及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有别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西医中的外科治疗对于外伤的处理方式较能符合军队作战中,军队人员负伤后所需的立即处理,大幅降低军队伤员的死亡率与伤后复原速度,因此,西医在清末也跟许多西方科技-样应用于中国军队之中。本文以国防医学院为例,谈军医教育系统之整并与改组。
  • 摘要:在新儒家群体当中,徐复观思想史诠释之理路具有鲜明独特之处。他摒弃西方线性进化史观,从传统文化固有的思想脉络出发,立足于“心的文化”史观,重新审视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在中西古今的纠葛缠绕中,在现实忧患人生的体悟中,走出了一条反求诸己的独特的思想史研究路向。身处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作为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徐复观主张一个中国思想史研究者首先应对传统抱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对传统的解读和诠释,虽然不能不参照西方,但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以中释中的立场。现代中国学者在面对古人时,应当在以古释古和居今释古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梳理徐复观思想史诠释理路,不仅有助于了解新儒家群体阐释传统思想理路之丰富多元之一面,亦可为提倡古典学本土化建设的当下提供诸多可资之深思。
  • 摘要:“联邦”是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术语,但它并非汉语中原有的词汇,而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制而来。“联邦”一词最早出现是用于对译英文中的united States,但随着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加深,“联邦”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它开始被用于对译英文federal一词,并最终固定下来。以“联邦”一词为例,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模式,即西人创制、国人定义,但是国人在定义的过程中不得不以西人创制的新词为基础,这也正反映了中国近代思维的困境。
  • 摘要:本文即拟以一九五○至六○年代的台湾四健会为讨论中心,除探讨战后台湾乡村青年藉由参与「国际农村青年交流计划」所产生的国际经验外,更希望透过史料,进而检视其时代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