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中国狂犬病年会
2013年中国狂犬病年会

2013年中国狂犬病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3-04-11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

会议文集:2013年中国狂犬病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具有高安全性、无致瘤性,高免疫原性及持久的免疫保护性特点,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较好的一种疫苗。
  • 摘要:狂犬病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NS)急性病毒性感染为特征的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中对狂犬病病毒街毒株MRV所感染的小鼠脑海马CA1区的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显示,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几乎观察不到形态学改变,而树突棘数量显著减少,这些现象在MRV感染的16.5日龄胎鼠海马原代神经元上也得以确认.进一步发现,树突棘数量的减少与肌动蛋白丝(F-肌动蛋白)的解聚有关.据此推断,以上观察到的结构变化可部分解释狂犬病病毒街毒株感染鼠所表现的严重临床症状.
  • 摘要:本研究自2003年至2008年在国内8个省份采集的动物脑组织标本中共获得了77个P基因和63个M基因序列。以这些序列信息为基础对我国RABV流行株P基因和M基因进行了遗传突变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RABV流行街毒株与疫苗株及固定毒株相比其P基因和M基因均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这些位点对RABV的生物学特性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纯化的狂犬病病毒抗原标记胶体金,采用间接法制备了狂犬病抗体免疫金标检测试纸。利用筛选的狂犬病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制备了狂犬病抗原免疫金标检测试纸。经实验室和临床样本评价表明:2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需特殊仪器设备,适合在基层单位使用等优点。此外,还利用建立的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拯救了表达eGFP的重组狂犬病病毒,进而建立了新型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方法。与FAUN相比,此方法减少了荧光抗体染色的过程,大大节省了检测费用和时间。
  • 摘要:本研究于2008-2012年在云南省采集狂犬病病人以及狂犬和疫点安乐死貌似健康犬脑标本,用DFA和/或RT 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核酸,获得阳性样本107份。对其中不同来源的52株分离物进行了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全基因序列测定,经遗传进化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它们均为基因1型,分为4个进化群(YN-A, YN-B, YN-C和YN-D ),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本研究结果提示云南省可能在东南亚和中国内陆之间的狂犬病病毒扩散中扮演了一个通道或交换站的作用。
  • 摘要:本文阐述了山东省针对狂犬病暴露颁布了一系列门诊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案,从门诊建设标准、暴露人群处置技术规范以及暴露人群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建立起全省狂犬病暴露人群处置和监测网络。并阐述了促进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建设规范化的主要做法。门诊规范化建设促进了暴露人群规范处置和监测等各项工作,使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也成为狂犬病防治知识日常宣传的主要场所。
  • 摘要:为从源头控制狂犬病,重庆市兽医部门制定了预防狂犬病相关的文件,对兽医人员进行疫苗免疫、样品采集、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技术培训;同时,逐步提升农村地区犬的免疫率,通过媒体对大众特别是小学生进行了狂犬病防控知识培训;并积极与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以及FAO, WHO等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探索狂犬病防控新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市动物狂犬病人和动物病例数都显著下降。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1个地市的4562只犬只进行免疫情况调查及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有1601只犬只免疫了狂犬病疫苗,免疫率为35.81%,其中免疫合格502只,免疫合格率为31.86%。说明,广东省犬只狂犬病的总体免疫密度和免疫合格率偏低,无法起到很好的疫病防控效果。动物狂犬病的有效控制,尤其是犬只狂犬病疫苗的有效免疫,对人间狂犬病的发生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接种的疫苗无法产生有效的抗体水平,则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而且更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实际中应进一步推进高效疫苗的使用。
  •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动物狂犬病诊断能力建设上,完善实验室建设能力,包括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及科研监测人员的职业技术,提高实验室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除了自身能力建设外,还要不断致力于狂犬病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以增强兽医防疫部门狂犬病诊断能力,推动各省狂犬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 摘要:针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各要素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监测有助于完善国家狂犬病监测系统职能,而建立完善的狂犬病监测系统是狂犬病防制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REFIT和M-ABT的结合,可以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本身、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进行监测,效果可靠。为全面开展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 摘要:本研究通过广泛的采样和数据收集,使用全面的系统地理学分析,对亚洲背景下中国的狂犬病毒的进化进行探讨研究,并进而深入了解中国狂犬病毒的系统进化与分子流行病学的联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亚洲范围内狂犬病病毒基因1型存在有6个不同的支系,来自不同国家的狂犬病病毒有着地域聚集性分布的特征,也就是说分子流行病学上的联系更多的是局限在区域范围内;国家间狂犬病毒的传播主要发生在邻近地区;这些对于国家间狂犬病的防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自2008年至2012年,本实验室采集来自浙江和江西等鼬獾狂犬病报道较多地区的鼬獾脑组织1650份,分离获得狂犬病病毒38株。对全部毒株的糖蛋白和核蛋白基因及部分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分析,并对主要结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我国犬源流行株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全部鼬獾狂犬病病毒均为基因1型,其中25株和9株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进化分枝,与犬源狂犬病病毒的同源性为85.7%-95.7%,同一分枝触灌狂犬病毒株间的同源性为97.8%-100%;鼬獾狂犬病毒株与犬源狂犬病毒株结构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与其进化关系平行,但糖蛋白、基质蛋白等均存在不同与犬狂犬病病毒的氨基酸变异。同时,有4株触灌狂犬病病毒处于犬狂犬病病毒分枝内,亲缘关系较近。
  • 摘要:本研究通过在市山区捕获的104只白腹管鼻蝠脑内分离到1株小鼠致死性病毒。经基因序列比对显示,该毒株的核蛋白核苷酸序列与首次分离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的IRKV一致性为92.4%,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IRKV分离株Ozernoe一致性为98.9%。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Irkut病毒种。通过动物攻毒保护试验显示,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不能对暴露后小鼠和仓鼠提供免疫保护。建议相关部门和个人应警惕蝙蝠狂犬病毒对国内居民健康的威胁,并积极支持开展相关防治产品的研制,预防蝙蝠传播狂犬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了解流行毒株核蛋白和糖蛋白的基因特征,并对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的核蛋白和糖蛋白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分别采用直接免疫荧光(dFA)和巢式RT PCR方法检测狂犬病病例和宿主动物标本的病毒抗原和核酸,对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和拼接,并结合已发表疫苗毒株基因序列对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贵州省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均属基因1型,但在核蛋白和和糖蛋白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水平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这些变异具有地域和时间分布特性。与常用的人用疫苗毒株比较,流行毒株与人用的CTN毒株的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结论:贵州省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仍为基因1型,但在核蛋白和糖蛋白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水平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此外,贵州省近年的流行毒株与人用疫苗株CTN和动物用疫苗毒株Flury的差异最小。
  • 摘要:犬、猫等宠物特别是流浪犬是国内狂犬病传播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国家林业局总结、借鉴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启动和推进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开展野生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带毒率、传播高风险区等本底情况;引进、吸收、转化狂犬病口服疫苗生产、应用等关键技术,设立重大专项,支持实施重点区域的狂犬病综合防控试点,将对扭转狂犬病防控的被动局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摘要:动物狂犬病的诊断大致上可分为疫情诊断、病例诊断和免疫(或血清学)诊断。这些诊断的判定均基于实验室诊断技术。其中,疫情诊断是疫病流行监测的重要部分,针对的是总体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的诊断;病例诊断是对散病例的诊断,具有定性确诊的目的;免疫诊断既可作为感染后期确诊的手段,也可作为疫苗在个体或群体中免疫效果的重要评价技术,尤其是群体的免疫诊断在指导狂犬病免疫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尽管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可对狂犬病做出疑似感染判断,但动物的生前诊断一般不能达到确诊目的。
  • 摘要:回顾国内近年来的狂犬病防治实践,总结经验,可以优化国内消除狂犬病的策略。狂犬病疫情下降归功于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主要原因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卫生部颁布了规章制度,对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的规范性和可及性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动物狂犬病防治措施得到一定加强;三是规范疫点处理,清除传染源;四是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和社会的参与。五是狂犬病的监测系统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疫情发现、形势分析、趋势研判、风险评估和防治效果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四川省当前狂犬病流行现状,针对疾病防治中存在的疫情监测系统不健全;宣传不到位,防范意识不足;防控工作未建立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四川狂犬病的防控对策。1、加大经费保障;2、突出重点,强化畜牧部门核心作用;3、强化犬只管理;4、强化实验室建设,确保狂犬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5、强化部门配合,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 摘要:本研究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细菌鞭毛蛋白,基因分别克隆到狂犬病病毒基因组中,拯救出可以表达GM-CSF或者鞭毛蛋白的狂犬病毒,命名为LBNSE-GMCSF和LBNSE-Flagellin。用肌肉注射一次免疫老鼠,运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两种病毒均能激活更多的树突状细胞。为了探索两种重组病毒增强免疫效果的原因,于初次免疫后采集领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血液进行流式细胞术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领下淋巴结及血液中,LBNSE-Flagellin和LBNSE-GM-CSF均可以显著激活更多的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而在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激活效果不明显,表明病毒免疫的激活主要部位是口腔而非肠道。
  • 摘要:本研究通过大数据量的系统进化分析和流行病学背景研究,分析三个不同的流行期是单一种群毒株再流行的结果还是不同流行期是由不同种群毒株流行引起的。通过对不同毒株群的不同流行期的地理分布的变化分析显示ChinaⅠ群在第三个流行期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狂犬病向新的流行区域扩散,ChinaⅠ群逐渐流行开来,而ChinaⅡ群仍局限于中国南部。ChinaⅡ群在第三个流行期的早期阶段流行并已在野生动物中建立,说明ChinaⅡ群在第二个流行期内也代替了之前的毒株群。中国狂犬病病毒种群替换可能是第一和第二个流行期间通过全国范围的灭犬运动控制狂犬病的结果。
  • 摘要:目的:根据近年全国狂犬病监测数据,分析国内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方法:利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6省上报的哨点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2012年,国内共27个省份报告狂犬病病例1425例,死亡1361人,报告发病率0.11/10万,报告死亡率0.10/10万。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11年分别下降26.01%和27.91%,与2009-2011年3年平均水平(2060例/年)比较,报告病例数下降30.83%。同时,北方城市报告发病率上升。结论:全国狂犬病疫情总体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北方地区疫情有上升和扩散的趋势。病例中的暴露后伤口处理,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情况都极差,成为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狂犬病的防控,需多部门联防联控,卫生部门应做好健康教育和暴露预防处置等工作。
  • 摘要:文章阐述了四川省1994年-2003年的十年间狂犬病发病始终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但2004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四川省狂犬病发病急剧上升,2007年到达高峰,然后逐年下降。其发病机制多为本地暴露,犬咬伤为主;病例伤口医疗机构处理率低;疫苗和狂免使用低,且不规范。针对此情况,四川省人大颁布了《四川省预防控制狂犬病条例》,各级各地成立狂犬病防治指挥部,在降低发病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为建立台湾蝙蝠人畜共通传染病监测资料及强化现有狂犬病监测体系,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家畜卫生试验所自2008年将蝙蝠丽沙病毒纳入狂犬病监测。采集135例外表健康蝙蝠的血清寄送至美国美国疾病管制局,检测5种丽沙病毒之抗体,结果呈阴性。此系台湾第一份蝙蝠丽沙病毒监测报告。
  • 摘要:本文阐述了狂犬病网络实验室监测建立的发展历程。随着实验室监测的建立,为国内狂犬病病原学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使国内狂犬病整体防控能力和专业人员素质得以提高并使狂犬病预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可能。随着狂犬病网络实验室监测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也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只有加强人兽狂犬病监测信息的统一管理,系统体现狂犬病总体分布和疫情发生发展趋势,科学的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才能提高对狂犬病的研究分析质量、降低决策风险,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甚至消灭狂犬病。
  • 摘要: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早于人们了解病毒及其致病和免疫机制.正确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灭活疫苗,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狂犬病的发病,鲜有失败案例的报道.此外,也可以对野生动物,宠物和家畜进行口服和注射接种细胞培养来源的疫苗.然而,狂犬病在世界的许多地区仍然流行,每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原因是,一旦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则没有办法阻止狂犬病的发生.另一个原因是,CNS对狂犬病毒的免疫反应太弱,无法快速产生抗病毒免疫。当前的新型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的暴露后疫苗,特别是一次注射即可完全保护的疫苗。针对该问题,利用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系统,构建表达先天免疫系统组件的修饰型狂犬病病毒,实验表明直接接种这种病毒可以引起快速有效的抗病毒反应,可以预防和治疗RABV感染。
  • 摘要:为了能在国内推广一种质优价廉的狂犬病检测方法,研制了狂犬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符合率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 经过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狂犬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敏感性高、特异性良好,与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方法比较结果符合率高,对临床检测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笔者针对人狂犬病暴露后出现的伤口分级、降低伤口内病毒含量、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伤口处理、肌内免疫程序、免疫持久性、异常反应的处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狂犬病疫苗暴露后应从肌内注射程序、皮内注射程序入手。同时,从1-week ID schedule和1-week IM schedule两方面阐述了暴露后免疫程序研究最新动态。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应当在2020年消除狂犬病必要性。并从狂犬病社会知晓度和重视度、经济实力、疫情面积、疫苗生产能力等方面对其有利条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以不高于目前实际已付出的高昂代价,实现WHO倡导的在2020年消除狂犬病的目标。
  • 摘要:通过对新分离的猪源狂犬病病毒(GD-SH01)全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为了解析该毒株的来源及国内其它流行毒株的关系.将来自病猪的脑组织制备成乳液,颅内接种3天龄的乳鼠和6周龄的成鼠.结果显示,该毒株在乳鼠脑内传代5次后,病毒在乳鼠脑内的繁殖趋于稳定.F5代病毒还能致6周龄昆明系成鼠,表明该毒株为强毒.将病毒接种于BHK-21、NA、Vero细胞,发现该病毒在NA细胞的繁殖效率更高,第四天病毒滴度最高(1.0×104FFU/mL).
  • 摘要:目的:分别测定6代次CTN-1V、aG株及3代次PV2061株病毒糖蛋白基因序列,并研究3株病毒致病力稳定性。方法:RT-PCR方法扩增各代次病毒糖蛋白基因组序列,分别将产物克隆入pGEM-T载体中,测定并拼接序列,应用DNAStar和Mega4.0软件包中的相应软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并与近期国内分离且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狂犬病病毒街毒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分别测定5代次CTN-1V株、6代次aG株及4代次PV2061株病毒病毒滴度(FFU/ml)和细胞荧光滴度(FFU/ml),采用1g(FFU/LD50)指标来对病毒的致病力进行评价。结果:株病毒各代次糖蛋白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3株病毒糖蛋白均传代稳定;3株病毒致病力指标均在0.00-0.60之间;糖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3株病毒均与我国近期分离的街毒株均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中CTN-1V株病毒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街毒株高度同源。结论:CTN-1V、aG及PV2061株病毒糖蛋白传代稳定,且与国内近期分离的街毒株高度同源,3株病毒各代次糖蛋白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致病力研究,为完善毒株的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美国在家养动物、家畜的免疫,野生动物免疫,流浪宠物管理,美国狂犬病报告、检测系统,动物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及暴露后处理规范等方面阐述了控制狂犬病的成功经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