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6-09-23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健康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衡量指标.维护健康的重要方式是体育锻炼,其中,慢跑老少皆宜,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的关注和热捧.国内对慢跑的研究集中在慢跑对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几乎没有涉及慢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国外对慢跑环境的研究表明慢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设施环境的相关性.本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滨河绿地为例,对在其附近慢跑的居民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慢跑者对跑步路径选择的偏好,并通过对慢跑者整条线路的绘制,分析慢跑者跑步路径与其居住点、所在社区、附近城市街道及公园绿地之间的关系特征,最终根据研究结果尝试提出改善或营建城市慢跑环境的建议及策略,助力健康城市的建设.
  • 摘要:本研究将银川市中阿之轴二期景观设计项目的中国古典园林段作为试验性场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对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实践.设计过程以小气候实测数据为基础,辅助ENVI-Met气候模拟软件评价,验证了理论策略的改善效用.并创新性地设计季节性小气候适应场地,为解决小气候设计矛盾提供了新的方向.
  • 摘要:蓝图式设计向弹性设计转变的大背景下,研究物质环境与使用者行为相互作用对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使用者行为,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调查方法及相应的实践研究,随着科技发展,空间句法、大数据分析等调查分析手段开始出现在城市研究中.本研究在分类厘清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以济南市经过商业化改造的两个传统街区——曲水亭街、宽厚里街区为例,从建成区环境、使用者行为两个层面,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其进行物质空间评价和使用者行为研究,并对比调查结果和空间句法分析结果以探讨街区优势及问题.结果显示,曲水亭街较低的开发力度和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使原有空间格局和氛围得到保留,成为街道主要吸引点.宽厚里街区业态丰富,但无特色导向,业态及使用者消费行为对使用者在街区内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未显著拉长使用者停留时间.
  • 摘要: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继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十年间北京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类世园会.园区位于北京延庆区,毗邻八达岭长城、海坨山,横跨妫河两岸,占地960hm2.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综合规划中,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以"一心连世界,远山近水情"为规划立意、倡导多专业协同的系统规划方法.本园区规划具体设计环节表现为:(1)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格局,营造多样化的乡土生境设计和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保护和恢复已受损失的河流湿地.(2)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山水空间格局.(3)挖掘长城独特的农耕文明智慧和大地景观艺术.
  • 摘要:"水"对于古代浙北地区经济的盛衰至关重要,从城镇到村落的选址,常力求靠近水系并且通过营建水系河网来解决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园林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选取南宋绘画《西塞渔社图》,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其造园构思的背景、布局和匠意,并由此初步探讨南宋时期的浙北地区选取江湖地造园的思想基础和兴盛原因.浙北地区江湖地造园是南宋园林的重要特征,宋画《西塞渔社图》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视角解读这一现象,渔隐于江湖之上,多水泽汀岸、溪桥渔浦、洲诸掩映之境,造园可游、可居。作为传世宋画中堪称仅存的孤例,《西塞渔社图》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研究南宋造园艺术史需要具有相当的史学功力和修养,故谬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 摘要:城市绿地对于解决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城市绿地格局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特大城市的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同时绿地格局模式与大型绿地斑块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选取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在1∶25万北京DLG全要素矢量地图的基础上,通过GIS平台对北京市的绿地面积、形态、密度,交通路网结构、街区尺度,植被覆盖率等与绿地格局相关的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分析总结出北京市绿地格局的演变历史,现状模式、主要特征.并在以上基础上以大型绿地斑块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型绿地斑块的形成过程、分布特征,从中总结出北京自然资源、政府重大决策,绿道建设等相关因素对于大型绿地斑块分布的影响,最终得到影响北京城市绿地格局模式的因素.
  • 摘要:每个时代的园林都有其特征,凝聚在物质建构中深层次的民族价值取向是永恒的.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二元抗衡使人们尝试将传统意蕴与现代技术融合,中式内敛与西式开放杂糅.新中式设计思潮和实践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自我认知的困顿和自省,而该命题自近代以来便有迹可循.在全球文化融合导致设计趋同的背景下,国人应该智慧地参悟古典园林深层蕴含的东方朴素人地关系和审美意境,坚定本土话语权,以可持续的眼光,创造出属于当代中国的特色景观.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处于城市敏感地带的工业厂房不断面临拆迁或改造的命运,旧时代遗留下的工业遗址留给城市更新与发展是当今一个棘手的问题,既如何运用这些工业遗址进行改造与再利用.然而对于现代美学的视觉上,人们对废旧的东西开始慢慢地重视和重新理解,并且认为工业遗址蕴含着旧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广州,许多废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利用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由于倒闭或者搬迁的因素闲置的厂房并未能获得很好的利用,对于这一现象,通过现阶段对旧工业遗址改造实际项目的现状探析,以广州番禺区紫泥糖厂改造为例,在现代美学的视角下浅析广州旧工业遗址的更新与再利用.
  •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读结合实地调研,考证杭州西湖景区的历史声景资源并从中选取现存有价值的声景名胜进行现场录音,合成设计集文字讲解与图文资料为一体、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杭州西湖景区有声游赏地图.有声游赏地图的设计不仅使人们获取传统的视觉地图引导,又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听音的简单操作,随时随地倾听、直观感受杭州西湖的声景,更普及了杭州西湖声音审美的文化内涵。这一视听结合的游览地图设计除了增加广大游客了解杭州的听觉维度,也为盲人、视障人士提供聆听、感知杭州的途径,尝试了记录、传播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新途径,会大力推动杭州西湖景区声景的保护管理与旅游开发。本地图还具有制作技术简便、信息更新及时等优点,对其他景区数字游览地图制作、标示牌设计等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居住区作为人们每天使用的最亲密的室外环境,在冬季同样也大多凋敝灰暗,显得破败没有生机.而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也是更多地考虑春夏秋三季的景观效果,对于冬季景观经常回避或忽视.本文从气候对于景观设计元素的限制条件入手,分析各景观元素在冬季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多年工程设计实践,提出北方地区冬季景观设计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考虑的模式,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更好的改善居住区冬季环境的舒适度,鼓励人在冬季也更多地使用户外环境空间.
  • 摘要:都市农场作为当前城市中一种创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分为生产性都市农场和景观性都市农场两种.本文阐述了营建景观性都市农场的意义,着重探讨了景观性都市农场的分类及其在国际上的典型实践范例,并基于当前的成功案例归纳出了营建景观性都市农场的几点策略,以期能够为此类研究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拓展新的思路.
  • 摘要:广西私园是岭南私园的重要分支.广西作为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自治区,其私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以广西三大私园雁山园、明秀园、谢鲁山庄为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与其他地区的私园进行对比,从私园的区位、规模、禀赋和主人的身份、情怀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广西私园的五个特点和"本于天然,融于天然"的特色.评判私园的造园水平高低关键看思想、技术和意境,其他均为次要要素。中国私园的造园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和隐逸思想,广西私园反映出这些思想,但在技术手法和意境上,广西私园与其他地区存在差距。广西私园写实为主,写意为辅;直观表现山水,缺少文化底蕴和意境;造园手法相对粗放,园林大而不精,品质不高。
  • 摘要:随着中央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政策扶持,村庄环境治理、宜居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正逐步推进.本文以延续乡村生活方式为目的,对乡村景观规划中的村民主导式公众参与程序进行探讨.以牡丹江三道关村为例,从村庄的类型发展定位、格局形态、风貌特色、产业景观挖掘、资源整合与保护利用等内容出发,用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农民编制决策结果,整合分析,并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建设便民、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互联网+模式下的公众参与,为以新视角新数据研究老问题提供了可能.时空间行为是一种理解人地关系的视角,通过自发地理信息收集数据、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研究了北京市中心城,即城六区的街道体育活动的时空特征、运动偏好,以期更好地为体育设施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的量化和体育设施的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和建议,提供城市的体育服务功能和街道活力.
  • 摘要:本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城市公园声景感知与景观美景度以及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具有特定声景感知特征的城市公园中,声景安静度、景观美景度以及游憩满意度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景观美景度比声景安静度对游憩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此外,特定声源的感知特征与三者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关系,其中声景安静度受城市交通声的感知频率以及对音乐声和歌唱声的偏好度影响较为突出,景观美景度受特定机械声的感知频率以及自然声的偏好度影响较为突出,游憩满意度受特定机械声的感知频率以及城市交通声的感知强度较为突出.研究结论为城市公园景观和声景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我国资源约束压力持续增大,生态红线管控日益受到重视,加强生态红线管控,迫切需要协调不同部门机构、土地所有者及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制度性生态空间是政府通过控制规范,期望获得严格的保护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但制度性生态空间内部社区、居民、村民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政府重视,使得"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和"自下而上"影响模式产生冲突.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本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景观学等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济南市南部山区的空间冲突,探讨制度性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利用冲突的内在原因.
  • 摘要:城镇化建设的急速推进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而古代雨水管理的智慧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通过图底分析、结合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对传统街巷道路、建筑院落的排水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归纳分析:三坊七巷在布局、道路排水、路面铺装、建筑蓄一排水的结构方式的优劣性,为城镇道路、绿化建设等提供参考.
  • 摘要:在高密度人居环境的背景下,恶劣的户外小气候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对户外公共空间的使用.本文以实践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手法并验证实测结论为目标,以银川市"中阿之轴"文化景观工程设计项目下沉商业步行街段落为对象,通过实测分析场地小气候问题.针对问题,以"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的研究基础为设计依据展开设计,并通过软件对设计方案的小气候改善效果进行模拟检验.旨在探索将小气候适应性设计手法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进一步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策略的科学性.
  • 摘要:室内静态化的生活方式导致亚健康人群数量急剧增加,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户外活动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师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研究选择在春寒料峭的春季,对寒地典型城市哈尔滨,以移动测量方法实测兆麟公园健身步道微气候效应,阐释典型景观特征对微气候因子的调节机理.首先,采用实地观察与调查问卷方法,筛选一条使用频率最高的健身步道为测试路径,在测试路径上选取9个典型的空间截面作为测试点,用移动测量的方式记录沿途微气候数据,并用测量法获得典型景观特征数据.其次,通过山体、水体的不同空间位置以及不同植被类型对健身步道微气候效应的对比分析,阐释典型景观空间特征对健身步道微气候因子的调节机理.本文研究旨在为寒地城市公园健身步道微气候优化策略的提出,提供数理依据.
  • 摘要:上海的近代历史公园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典型产物,普遍具有极高的风景园林遗产价值,其现状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与使用要求,近年来亟待更新改造.但如何平衡"保护遗产价值"与"适应城市发展、多元化使用需求"这两个方面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复兴公园为例,尝试使用Delphi权值咨询法及行为注记法,从遗产价值与使用行为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上海近代历史公园空间格局量化评估并叠加分析,旨在基于二者交叉分析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细致落实的公园价值保护与更新改造策略.
  • 摘要:文章立足天津七里海古泻湖湿地,针对其独一无二的贝壳堤、牡蛎礁等地质遗迹与古泻湖湿地共存的特征,提出了以保护地质遗迹为先的古泻湖湿地修复策略.研究首先分析了研究区域自然地质遗迹及古泻湖湿地资源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提出了"保护为主,以科普及旅游为辅"的保护发展模式,以期为天津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恢复及珍贵地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经验.
  • 摘要: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矛盾,如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渐凸现,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长沙浔龙河生态城镇的规划设计的分析,对生态城镇实践中的民生型城镇化进行了有益探索.浔龙河项目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试点项目,呈现了一个将占地31.4公顷的省级贫困县转化为生态新城的城镇复兴.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及优化,推动城镇经济发展;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干预,探索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结合的景观的设计途径;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的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城镇的生态弹性功能.
  • 摘要:媒体通过丰富城市的视觉环境,改变了城市景观"看"与"被看"的"观看"方式:一方面,大众开始习惯按媒体呈现的内容建立对城市景观的印象;另一方面,相较于本身的功能定位,城市景观逐渐被人们以媒体的角色进行创作与解读.媒体对当代城市景观的重构,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不同文化及审美倾向,推动城市文化的交相演替;也可以丰富不同人群的生活体验,间接促进城市空间的多元发展.同时,人们仍需注意媒体所引发的城市景观媚俗化现象.
  • 摘要:历史园林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成为广泛关注的艺术园林作品.我国的历史园林面临着消失和被破坏的窘境,法律法规、规划政策与管理模式上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保留下来的园林仅仅被作为旅游景点进行透支性开发利用,活动形式单一,未真正起到城市开放空间的价值及作用.英国历史园林有着较为完善保护体系,也重视其发展与利用.海德公园作为伦敦最大的历史园林是发展与利用的成功案例.本文在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法律法规等方面着重分析海德公园的利用与发展过程,对其内进行的各类活动类型进行详尽的阐述,分析其丰富多样活动类型的动因,并结合我国历史园林的现状,为其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历史园林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既承载着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也需要满足当代市民的休闲游憩的需求,因此历史园林的合理发展与利用不可忽视,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历史园林的现状与特征,在借鉴国外优秀发展和利用经验的幕础之上,让历史园林的得以良性地发展。
  • 摘要:随着城市高密度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在城市空间内优化生物多样性的途径.生境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承载者,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对城市生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在生物多样性设计规划上,提出了上海市黄浦区生物多样性优化的设计策略.
  • 摘要:目前城市热岛效应等小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较为显著的下垫面来说,有必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来明确其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本文以建立湿、热等小气候要素与城市街头绿地下垫面的关联特性为研究目的,以北京城市街头绿地为研究对象,以1~10hm2为研究尺度.对砖、石、木、塑胶、花岗岩、草坪等灰垫面和绿垫面;以及相同材质,不同颜色灰垫面对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及热应力指数等小气候要素进行了实测.分析测试数据,研究城市街头绿地灰垫面种类和颜色与小气候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以调节改善小气候为导向的城市街头绿地设计的优化对策.
  •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出现对历史建筑、文物、古物等相对独立的实体物件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档案的保护方法和相关实践,但对于区域性、开放性的另一类历史遗产——历史公园的数字档案的记录缺乏研究.建立城市历史公园数字档案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引导历史公园保护更新,还能通过多角度展示和公众参与等模式拓宽历史公园保护途径.本文提出城市历史公园数字档案归档项目,利用TGIS技术思想建立四维历史公园数字档案结构框架,运用ArcGIS平台及相关数字技术,从数字档案内容、档案组织管理、检索展示方式三个方面以复兴公园为例对城市历史公园数字档案进行阐述说明,并提出城市历史公园数字现代化展示的策略.
  • 摘要:本文以缓解雨水系统排水压力、减小校园雨洪灾害危害、减少水资源浪费以及优化校园景观环境为目标,以增加雨水入渗途径,延长雨水滞留时间、多样化利用雨水资源作为基本景观策略,探讨可持续校园雨水景观系统的构建方法,根据雨水径流过程,从源头、中途、末端分别采用不同的景观雨水措施,在校园内开展可持续雨水景观系统构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本文的研究通过探讨构建适合我国校园的可持续雨水景观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应用验证这一方法,为建设缓解校园雨洪问题和其他场地的雨水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环境心理学能直接指导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帮助设计师营造宜人的室外环境.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认知维度,本文介绍了自然环境偏好的产生机制.同时,提出了运用环境心理学指导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工作框架.并以自然环境偏好理论为例,基于这一理论,在不同层面提出了优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策略.这些层面包括单一景观元素层面与多种景观元素层面,视觉层面与空间层面.这些策略与方法能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指引,促进建设优质的景观空间.
  • 摘要:微气候舒适度与环境满意度关系密切,国内研究者多以物理环境参数与主观问卷调查进行两者相关性分析,而忽略了人体自身的生理参数.本文引入人体生理参数指标,结合物理环境参数、主观调查问卷等数据,更全面的分析人体舒适度和满意度的相关性.选取哈尔滨兆麟公园为实验地点,收集有效问卷114份,并对不同性别、年龄的50位游客进行生理参数的测试.比较不同环境下人体主观舒适度和客观生理参数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分析人体舒适度和环境满意率之间的相关性.
  • 摘要:街道空间作为城市户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小气候适宜性对行人甚至周边居民至关重要.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研究植被覆盖、街道走向、街廓高宽比三要素对街道夏季热环境和热舒适的综合作用,以期得出提高街道小气候适宜性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避免现实环境中其他因素干扰,本研究使用ENVI-met4.0模拟街道空间小气候,对植被覆盖、街道走向、街廓高宽比对小气候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的推进,LID在城市雨洪管理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以华中科技大学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方案分析、实地调查的方式,对设计后的场地进行实施效果评估.结合校同总体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基于景观学视角提出项目的改进建议,旨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性结构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及现状条件,结合专家访谈的内容,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基础上,结合高校校园空间的特性及规划设计原则,分别从建筑、道路、绿地及广场、水系四个方面梳理"海绵校园"规划设计策略,为海绵校园建设及校园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 摘要:岭南园林以其"疏朗通透,兼蓄秀茂"的特点,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的重要部分.近几十年,学者们不断在探索传统园林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与创新,以期在满足大众娱乐的同时保留古典艺术与地域特色.莫伯治先生作为建筑师,始终坚持地域特色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他将传统的岭南庭院营造之法用于茶楼酒家的建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酒家园林".笔者以莫伯治先生的学习与创作经历为主线,通过分析北园酒家、白云山山庄、白天鹅宾馆几个主要的设计作品,探讨岭南园林现代实践的造园手法,剖析其中的园林符号,以望能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 摘要:目的:基于构成学的研究视角,探析历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设计类获奖作品的构成特征及其实践应用,并找出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和空间语言.方法:通过量化分析具有不同构成要素的ASLA案例,基于各项综合指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空间构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植物和铺装,不同景观类型中其要素变化曲线的幅度基本一致,说明植物和铺装作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基本适用于ASLA案例中的,同时也是可以被参考以指导景观设计的.结论:可以将景观设计看作功能化的空间构成,将构成学中不同界面的构成要素在现实环境中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通过具体环境特点进行构成要素的选择和搭配,丰富景观的空间构成.
  • 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有所放缓,人们开始对过去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进行反思之时,风景规划作为一种有着先进思想意识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风景规划是2009年通过的《全球风景公约》中提到的一个宽泛但饱含深意的概念,它指出风景规划为:以管理、提升、保护或恢复景观为目的,负责任的、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或行动制定的过程.德国在进行风景规划方面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对其风景规划起源发展、规划体系以及风景规划特点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德国的风景规划核心内容均是针对土地的利用方式规划和行为决策完善,并以此为切入点将中德两国的风景规划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希望风景规划在我国现有规划体系内能找准位子,融入目前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去,以便真正发挥合适的作用.
  • 摘要:在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农村保障性住房由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其房屋更像是一个冰冷的仅提供居住的机器,缺乏很多老年友好型的设计.本文以黄梅向窑村廉租房设计为例,从老年人环境行为的视角,充分关注老年人对活动范围和周边环境的需要,通过对廉租房社区内老人的访谈和问卷,以及村内廉租房现状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将其重点从老年友好型的住宅设计、适宜农村老人传统生活的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三个方面融入廉租房的设计中,从而探讨一种廉租房设计与老年人环境行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 摘要: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校园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大的历史核心区(抗日战争之前的建成区)是我国从传统书院向近代大学校园转型的重要个案,其对近代教育理念的适应性空间诠释,对中西元素的选择性转译和创意性糅合,均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校园选址、方案构思、项目实施三个角度入手,认识到校园的建设和整体景观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藏山得水""天圆地方"等思想,也运用了西方开敞式校园的设计理念.同时关注建设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比校园景观设计与建成的区别,追溯校园历史核心区规划演变历程,并探析其景观营造意匠.最后,为校园后续建设提出参考和建议.无论是武汉大学还是其他高校的建设,都应该充分考虑校园历史的引导和传承,营造真正有品质的校园环境.
  • 摘要:研究瑞典响应自然基础上地域性景观特征的生成机制,有助于探讨全球视域下景观发展本土地域性途径.结合文献考证,解析20世纪瑞典地域性景观特征的三个形成背景:(1)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自然环境的基底;(2)传统文化艺术中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3)自然成为社会民主价值观下功能主义实践的手段.并以具体实践案例,通过景观要素、空间组合、活动组织等图式分析,归纳了瑞典地域性景观营建的四方面关键途径:(1)景观空间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在城市中再现自然地区景观空间形态;(2)运用地域性自然景观要素;(3)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相融合;(4)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总结以本土自然景观要素的设计语言为载体,融合社会价值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是再现地域性景观的可由途径.由此为以后现代化下城市的地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是一种可持续土地利用方法,可用于协调生态旅游区中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南溪湿地生态旅游区为例,基于GIS平台,对中小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明确其空间、功能和结构特征,以利于明确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目标和实践应用方法.研究成果对旅游区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其他绿色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国内外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频有发生,城市公园具有为居民提供防灾避难、救援等保障生命安全的功能.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服务范围的合理划定成为国家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的重要前提.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中,根据公共空间的防灾等级确定防灾避难服务范围的方法,并不适合高密度社区内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服务范围的划定,可能导致其对应疏散范围内的人数过大,使实际的人均有效面积低于规定的人均有效面积.本文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结合Building EXODUS软件进行疏散模拟,对其防灾避难服务范围的划定方法进行探讨,分别得到满足最佳疏散比率的安全范围、满足最佳疏散半径划定方法的安全范围和满足最佳疏散距离的安全范围三种方法.模拟结果发现,三种方法划定的防灾避难服务范围对应的疏散人数接近公园可容纳的人数,又极大缩短了不必要的时间延误.同时,总结了三种方法所适用的场地类型.高密度社区内城市公园防灾避难服务范围划定方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疏散优化策略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 摘要:随着当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老旧街区中往往出现了大量的"剩余空间",这些大大小小的"剩余空间"不仅仅造就了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和具有明确使用权的空间之间的隔离,同时还割裂了街区公共空间与归属不同个人和团体的私有空间的隔离,成为一个个"空间碎片".本论文以郑州市管城区南学街平等街组团为例,通过设计调查和空间句法分析,得出了城市老旧街区中的"剩余空间"诞生的根源是城市街区中公共空间破碎化现象和公共空间使用效率低下现象下的结果.
  •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以美和功能为前提,本其质上是思想的寓所和表达意义的场所.在造园时必须注入文化主题,使形式与内容一致.笔者通过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中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以下结论: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题名、布置、装修、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优雅华贵的形式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典范.对当下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摘要:棕地的修复与再生是恢复城市生态自然以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下关注棕地到绿地再生过程中基于污染物治理的GROs(Gentle remediation options)风险管理策略.该策略目前主要应用于欧洲实践,其在土壤修复以及污染物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包括多项基于植物、真菌以及细菌的修复技术,通过植物提取、降解以及原位固定等方法来解决棕地污染物问题.相较于传统污染物治理技术,其成本低,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为应对其实际应用中的障碍,欧盟第七框架研究计划下的GREENLAND项目为其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工具与实践指导.本文分析GROs策略在棕地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及挑战以及基于该策略的GREENLAND项目实践,探讨其作为环境友好型污染物治理策略在棕地修复以及社会与经济层面上的作用与效益.以期为我国棕地治理及景观再生项目中的污染物治理提供借鉴.
  • 摘要: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多样、降雨分布不均,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在针对不同气候特点的地区时,需差异化对待,要根据当地降雨特征等做出相应的判断,采取适应的措施.四川省雅安市以年均200d以上降雨日和年均1800mm的降雨量,被称为中国的"雨城".本文以雅安市雅舟公园设计为例,探索在多雨地区采用生态措施调蓄和回用雨水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彩石溪"生态雨洪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 摘要:异质性导致了全球景观多样性,正是异质性才促进了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通过对景观异质性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分析,可以得到该区域主要的和需要修复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了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当地的生态目标尤为关键;然后针对性选取适合本区域安全格局的评价因子,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优先识别和保护自然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维护这些服务的空间格局,同时注意生态源地、廊道等选择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以GIS作为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区域安全格局,再根据当地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安全格局,维护这些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的低安全格局是城市发展不可突破的刚性格局,中、高安全格局是城乡未来发展有韧性的弹性格局,同时相应地制定评价标准和格局优化策略.
  • 摘要:文章将城乡绿地系统看作自组织复杂生命体,通过明晰自组织广义概念,运用自组织理论来分析概括城乡绿地系统空间演变的三种阶段性特征,定位上海城乡绿地系统所处的演变阶段.并深入分析上海城乡绿地系统空间演变中表现明显的自组织创造条件特征(开放性、涨落、非平衡),以及城乡绿地系统空间的复杂性增长特征.目的在于明晰城乡绿地系统所处阶段及该阶段演化规律,进而判定影响城乡绿地系统未来空间演变的他组织规划手段是否合理.
  • 摘要:景观绩效系列(LPS)是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LAF)为可持续风景园林所搭建的网络交流平台,旨在明确绩效评价内容,提供量化评估方法,分享成功案例,受到颇多学者及从业者的关注.本文将从LPS的评估工具展开,对已开发的22项工具在评估内容、使用方法、所需数据、评估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探讨LPS工具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景观绩效研究提供借鉴.以促进可持续风景园林设计为目标,中国应积极开展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建立研究计划,引导团队研究风景园林可持续设计的特征,不同尺度、不同项目的绩效跟踪研究等研究课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景观绩效理论研究框架;完善并开放国家和地方气候、资源数据库;研发适用于我国的评价手段与工具,推进我国可持续风景园林的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