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第二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第二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04-08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分子流行病学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应用,本文将讨论在发展中出现的几个新问题。随着学科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目的更加明确:应用于传染病防治上更加突出;在分子诊断上应用更加广泛;DNA检验技术更加先进;我们应更加关注它所带来的教育和论理问题.
  • 摘要:目的:以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关系.rn 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对140例结直肠癌病例和343例对照的代谢酶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分析.rn 结果:采用单基因多态分析、同酶系基因多态联合分析以及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联合分析,仅在CYP1A1 m2/m2纯合基因型、CYP1A1 m2多态等位基因同时携带CYP1A2 734A多态以及GST M1缺陷型伴GST T1缺陷型观察到了显著效应,OR(95%CI)依次次为0.49(0.25~0.95)、0.53(0.34~0.82)和3.48(1.17~10.39).rn 结论:CYP1A1 m2多态、CYP1A2 734A多态可能降低机体结直肠癌的易感性,GST M1缺陷型、GST T1缺陷型则可能使机体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高。
  • 摘要:浅析国内外目前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的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以本实验室最近的部分实验结果为模型,着重分析PIRA-PCR和tetra-primer ARMS-PCR在分析SNP中的应用,为国内中小实验室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 摘要:目的:探明恙虫病病人皮肤焦痂内是否否有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DNA,病人皮肤焦痂能否作为分子生物学检测标本.方法:根据 Ot-Sta56kD外膜蛋白基因部分序列设计群、型特异引物,采用Nested PCR技术进行检测、分型.结果:4例恙虫病人皮肤焦痂提取的Ot-DNA经群引物扩增均阳性,Nested PCR基因分型的结果属于Kawasaki型.结论:恙虫病疫区病人皮肤焦痂内含有Ot-DNA,皮肤焦痂可作为检测Ot-DNA的标本,且检出率高.
  •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立母血中胎儿细胞内ε、γ血红蛋白基因表达的检测方法,简述了如何利用Gelworks 1D软件对mRNA及PCR扩增产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辨析了孕妇外周血中mRNA含量及其与胎龄和性别的关系,并就孕妇外周血中特异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作为产前诊断的可能性及应用前景进行预测。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患,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精神分裂证的终生串病率接近1%;在我国,精神分裂证的终身患病率高达0.7%左右,精神分裂症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向的痛基,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威胁社会的的安全与稳定。因此,确定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从而防治精神分裂症是医学界及至整个社会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精神分裂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DNA修复是细胞恢复正常的DNA序列结构,维持遗传信息相对稳定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本文对目前国内外DNA修复相关基因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研究对象包括:直接修复路径中的MGMT,碱基切除修复(BER)中的XRCC1,核苷酸切除修复(NER)中的XPD、XPA,错配修复中的hNSG2等.rn 尽管各项研究问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部分研究发现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及活性与肺癌的易感性有关.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该进行大型的队列研究确定DNA修复相关酶与肺部肿瘤的关系,为肺癌的有效预防提供线索.
  • 摘要: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2004.年3月31日前公开发表的全球有关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文献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探讨人种差异和出版偏倚对关联研究结果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包含8个独立研究的2418个病例和2946个对照,可分为10个比较对.XRCC1笫399密码子变异等位基因A在纯合子(AA:GG)和隐性模型[AA:(AG+GG)]的比较中分别增加1.14(0.94-1.38)和1.15(0.96-1.38)倍的肺癌危险度;由于第194密码子T等位基因的纯合变异较为罕见,我们仅进行了显性模型[(TT+CT):CC]的比较,得到的OR值为0.90(0.71-1.1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第399密码子与肺癌的关联研究不存在出版偏倚(P=0.734),而194密码子则存在(P=0.015).结论:rn XRCC1第399密码子和第194密码子的遗传变异有可能分别增加和降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造成目前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包括不同种族人群遗传背景的不同,现存研究样本含量的不足,出版偏倚和对照的选择偏倚,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HBV转基因小鼠孕期使用拉米夫定对降低母血HBV含量的作用及其对母胎安全性的影响,探讨孕期采用HBV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可行性.rn 方法:应用可高水平表达HBsAg的HBV转基因小鼠,分别从孕早期(孕第5天)和孕中期(孕第10天)开始给与拉米夫定(100mg/kg/天)直至分娩,对照组给与生理盐水.检测母鼠血中HBsAg、HBV DNA等感染指标的变化,同时从多阶段、多方面,用多指标观察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早期,使用药物对母鼠、胎鼠及新生鼠安全性的影响.rn 结果:21只孕期接受抗病毒药物的HBV转基因母鼠,无一例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对胎鼠无致畸作用,且不影响新生鼠早期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小鼠病毒DNA水平明显下降.rn 结论:HBV转基因小鼠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可降低病毒负荷,有助于减少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且对母鼠及其子代的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叉生分析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rn 方法:分析2×4叉生分析表核心信息,并与分层分析、单纯病例研究相比较.rn 结果:对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依赖于相加或相乘模型的选择.基于相乘模型交互作用的叉生分析其结果与分层分析和单纯病例研究一致,叉生分析还可计算相加模型的各项指标.rn 结论:叉生分析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中应得以进一步应用.
  • 摘要:目的:在中国人群中探讨人类13q32区域内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rn 方法:研究对象是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91个核心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3q32区域内分别位于STK24、GPC6和LOC160889(EST)位点上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1886089、rs2892679和rs2282135进行检测.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分析基因型分布频率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用于数据基因型分析.rn 结果:①STK24、GPC6和LOC160889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②HRR结果显示rs1886089、rs2892679和rs2282135三个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P>0.05),TDT结果表明,父母和受累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传递不平衡(P>0.05),即杂合父母传递给患病子女的等位基因无差异;③STK24 rs1886089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两种临床症状真性幻听和情感淡漠有关联(X2=6.005 df=1P<0.05;X2=6.074 df=2 P<0.05).GPC6 rs2892679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贫乏有关联(X2=6.094 df=2P<0.05).rn 结论:在三个SNPs中,STK24 rs1886089和GPC6rs2892679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三种临床症状相关联,它们与精神分裂症疾病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5q33LOC345614 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rn 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91个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54110.rn 结果:rs154110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RR)显示,rs154110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X2=0.011 P>0.05);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杂合父母传递给受累子女与非传递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0.011 P>0.05);该位点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被害妄想、自责自罪妄想及其他妄想密切相关.rn 结论:5q33LOC345614位点rs154110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但其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被害妄想、自责自罪妄想及其他妄想症状密切相关.
  •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医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是近年来由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融汇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文以MTHFR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关系为例,介绍该领域研究中颇具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的基本格式.
  • 摘要:目的:探讨6号染色体短臂MHCⅡ类抗原区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的关系.rn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MHCⅡ类抗原区.基因上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106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进行传递不平衡(TDT)和单倍型相对风险(HRR)分析,同时对多位点构成的单倍体系统进行分析。rn 结果:rs1049060位点的C、G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rs701831、rs707954、rs1047992和rs129190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数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rs1049060-rs129190、rs701831-rs707954、rs1047992-rs1049060-rs129190、rs701831-rs707954-rs1047992和rs701831-rs707954-rs1047992-rs1049060单倍体系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P<0.05).rn 结论:在人类MHCⅡ类基因区可能存在两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等位基因.
  • 摘要:目的:了解SARS冠状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存活规律,并研完常用消毒剂灭活SARS冠状病毒的效果,为切断SARS冠状病毒的传播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SARS冠状病毒加标方法观察病毒在粪便、尿液及不同水体中的存活情况,采用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消毒污水中的SARS冠状病毒、观察灭活病毒效果.rn 结果:加标的SARS冠状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存活情况随温度而异,20℃、避光条件下在医院污水、生活污水和脱氯自来水中只能存活2天,在粪便中可以存活3天,在生理盐水中可以存活14天,在尿液中可以存活17天;4℃情况下,SARS冠状病毒在上述各种水体中均可以存活14天以上,在粪尿中可以存活17天以上.SARS冠状病毒在污水中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比大肠杆菌及f2噬菌体都低,在相同加氯量或余氯量情况下,氯制剂对SARS冠状病毒的灭活效果高于二氧化氯.当污水中余氯量保持在0.5mg/L(氟制剂)或2.19mg/L(二氧化氟)以上时可以保证完全灭活污水中的SARS冠状病毒,但对大肠杆菌和f2噬菌体则不能完全灭活.rn 结论:SARS冠状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时间短,对消毒剂敏感.
  • 摘要:目的:了解收治SARS病人的定点医院污水中是否含有病毒和病毒核酸.rn 方法:采用载阳电荷滤材吸附浓集污水中的SARS冠状病毒,消毒前浓集污水2.5L,消毒后25~50L;采用VERO细胞培养及RT-PCR技术检测SARS冠状病毒.rn 结果:建立的阳电荷浓集方法对污水中加标f2噬菌体回收率平均127%,而SARS冠状病毒回收率只有1.02%.消毒前在309医院和小汤山医院污水的6天监测中均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核酸;消毒后,在309医院只有3天监测出病毒核酸,其余样品均未检出病毒核酸;两医院所有的污水回收液中均未检出活病毒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rn 结论:收治SARS病人医院污水中舍有SARS冠状病毒核酸,但没有检出活病毒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因此,在当时条件下,医院污水,尤其是消毒后污水传播SARS冠状病毒可能性较小.
  •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杭州地区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rn 方法:对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来源的食物中毒病人和散发腹泻病人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临床来源的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的O3:K?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分型(Ribotyping)、随机放大多态性DNA分析(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intergenic consensus PCR,ERIC-PCR)等.rn 结果: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本次调查的13起事件中的11起,为84.6%;另二起为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株,占15.4%;来见其他血清型.在散发腹泻病人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而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菌株分属7种O血清型,但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病人和散发腹泻病人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显示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rn 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问血清型分布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的、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优势流行.
  • 摘要:目的:了解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探索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关系.rn 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cle-specific PE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技术扩增新生儿外周血中母亲DNA,判定母-儿细胞转运.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关系.rn 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检测42对信息病例对中26例(61.90%,26/42)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母-儿细胞转运、孕妇PBMC HBV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40(1.42-49.74),8.78(1.23-62.69).rn 结论:母-儿细胞转运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 摘要:目的:基因-放射治疗将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构建了辐射诱导双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 γ-Endostatin,探讨pEgr-IFN γ-Endostatin基因-放射治疗在荷Lewis肺癌小鼠的体内抑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双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γ-Endostatin和单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 γ、pEgr-Endostatin.rn 小鼠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后36 h,接受5 Gy X射线照射,观察各组小鼠照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速率和平均存活时间;照后第15天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TL、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TNF α分泌活性,照后第10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酶切鉴定证明双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 γ-Endostatin构建成功.基因-放射治疗后第6~18天,双基因-放射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单基因.放射治疗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照后第15天双基因-放射治疗组小鼠脾脏CTL、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TNF α分泌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pEgr-Endostatin单基因-放射治疗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pEgr-IFN γ单基因-放射治疗组.结论:pEgr-IFN γ-Endostatin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质粒联合放射治疗可抑制小鼠移植肿瘤的生长、明显增强放疗的抑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辐射诱导IFN γ和Endostatin基因表达从而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有关,本研究为多基因-放射治疗应用到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确证饮酒模式与食管癌的关系以及ALDH2,CYP2E1,NQO1,XRCC1,p53等多态基因在食管癌病例和人群中的分布,探索可能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rn 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原发性食管癌病例220例,对照415例.PCR-RFLP的方法检测ALDH2,CYP2E1,NQO1,XRCC1和p53的基因多态性.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并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调整.rn 结果:CYP2E1、p53和食管癌的危险度元明显的关系.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脂指数、饮酒和吸烟后ALDH2 22基因型的OR是1.89(95%CI=0.9-3.7),NQo1 CT and TT基因型的OR为2.60,(95%CI=1.6-4.3),XRCC1 399 GG或GA的OR是1.68(95%CI=1.1-2.6).和携带ALDH2 11/12基因型且很少或从不饮酒的个体相比,经常或每天饮酒且携带ALDH2 22基因型者食管癌调整后的危险度为:4.37(95%CI=0.9-21.2).本次研究还显示NQO1可能和饮酒具有交互作用.rn 结论:ALDH2,NQO1,XRCC1可能影响个体易感性,其中一些多态基因型可能在中国人群中修饰饮酒对食管癌危险度的影响.
  • 摘要: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是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一工作能够为疾病的预测和预防提供基础信息,将会对21世纪的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起到深远的影响。目前,新基因的发现及其结构、功能的研究进展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其中的一部分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且有望带来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层面的广泛变革。世纪之交,面对人类医学和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跨越,面对日新月异的基因医学进展,流行病学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功能,将处于何等的地位,200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uman Geuome Epidemiology: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Using Genetic Information to Improve Health and Prevent Disease》一书向我们系统的阐述了这一问题。
  • 摘要:目的:研究中华民族基因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特点.rn 方法:取单个汉族个体基因组DNA及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24个个体等量混合基因组DNA分别构建随机文库,随机挑选重组克隆,使用pUC18引物单向测序,选择连续大于100bp非重复序列大于30bp的随机序列,与已公布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以此分析中华民族人群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特点.为了解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编码基因的影响,截取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两侧的序列与人类基因注释库进行序列的同源性比较,以了解单核苷酸多态性在编码区及非编码区的分布情况.rn 结果:通过对118285条所测随机序列的分析,得到1910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1214个插入、缺失变异序列,其中18001个位点被定位在人类染色体上,除17和12号染色体外,其他常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密度基本相同,而这两条染色体的分布密度较低.性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密度明显偏低.24个个体的混合文库比单个体文库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效率高,但两种方法得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类型没差别.在筛选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中,有16679个位于已被注释(annotation)的区域,9589个位于基因内,有274个位于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其中185个改变了氨基酸的编码顺序.对筛选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7107个(37.19%)是中国人与其他国家人共有的,2544个(13.31%)是中国人特有的.中国人特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TC,TG类型最多.rn 结论: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本均匀,没有明显的染色体亲向性,常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明显多于性染色体.混合个体构建的随机文库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效率高于单个随机文库.
  • 摘要:不同学科开展的肿瘤研究在实验设计、所采用的技术和建立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所不同,分子流行病学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结合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肿瘤遗传学技术,从人群角度分析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事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奠定基础.本文首先根据国际问肿瘤发病率的巨大差异论述了环境因素是癌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肿瘤发生的遗传基础、基因-环境之间的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即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破译DNA序列、研究基因表达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研究环境暴露与基因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关系、基因组顺式序列的改变和基因组生物修饰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基因表达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重要的课题.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工具的发展为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基因型和表型的确定能更客观地确定暴露史与肿瘤的关系,但是传统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仍然是我们研究肿瘤流行病学的基础.
  • 摘要:目的: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为模板,提出一种研究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新策略.rn 方法:分析步骤:在80例散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8例对照中,共筛检了多巴胺代谢通路上的18个代谢酶基因的52个SNPs,所得SNPs数据均分别经过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自创的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方法(PESCP和PEDE)的处理.验证步骤:对分析步骤中所得到的阳性SNPs位点,在95个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家系中进行了重复筛检,并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再次处理分析.rn 结果:在分析步骤中,共筛检到4个主要与疾病的易感性相关的SNPs型,共涉及7个阳性SNPs位点。在验证步骤中,使用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没有检出阳性位点,而使用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方法除一种组合外,其余阳性结果均再次被检出,其中COMT和ALDH基因的组合最具显著性。同时我们提出并建立了研究复杂疾病的系统研究策略.rn 结论:对于多基因疾病的易感基因研究,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比单位点分析更加灵敏和特异。在不同人群中对结果进行验证,对于复杂疾病的研究是必要的.
  • 摘要:目的:了解PBMC是否为HBV肝外复制场所以及PBMC与HBV宫内感染关系.rn 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间在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nPCR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sPCR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的HBVrcDNA和HBVcccDNA,并行序列测定;AS-PCR和hemi-nPCR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中母亲GSTM和ACEDNA;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HBV宫内感染影响因素的分析.rn 结果:①HBV宫内感染率37.75%(57/151).②孕妇及新生儿PBMc中检出HBV DNA cccDNA,经序列测定证实.③以母亲GSTM1、ACE基因作为的特异性等位基因,在42对信息病例中,61.90%(26/42)新生儿外周血血细胞检出母亲DNA.④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显示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HBV感染(OR=8.78)和母-儿细胞转运(OR=8.40).新生儿PBMC HBV感染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rcDNA阳性(OR=8.44)和母-儿细胞转运(OR=11.96).rn 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C中存在HBV复制,提示PBMC HBV复制的肝外场所;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可能途径.
  • 摘要:目的:分析皖籍汉族人群SLE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中PDC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情况,探讨PDC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SLE易感性的影响.rn 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22名SLE确诊患者和143名正常对照的血标本,用酚-氯仿-蛋白酶K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DNA单向测序法进行SNPs检测和筛查.rn 结果:PDCD1基因7809位点的基因型全部为G/G型,PDCD1基因7872位点存在C和T两种多态性,PDCD1基因8162位点存在G和A两种多态性,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11.85,P<0.05).PDCD1基因7872位点,病例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1%、41.8.3%、22.1%,对照组分别为51.7%、35.0%、13.3%,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7.411,P<0.05);PDCD1基因8162位点病例组G/G、G/A、A/A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1%、20.3%、28.6%,对照组分别为57.6%、20.8%、22.6%,两组间等位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7.547,P<0.05).rn 结论:中国汉族人群PDCD1基因7809位点不呈现单核苷酸多态性,7872位点和816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SLE的易感性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1号染色体上F11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健康对照114例)1号染色体F11R基因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数据管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等位基因A、G的频数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意义(X2=0.498,P>0.05);AA、AG.两种基因型频数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也无统计学意义(X2=0.533,P>0.05).结论:1号染色体上的F11R基因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 摘要:目的:对2004年6月30日前已公开发表的有关XRCC1基因194/3994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危险性关系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rn 方法:根据各研究间异质性情况,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探讨人种差异和出版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rn 结果:XRCC1 Arg194 Trp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在4.8%-34.1%,亚洲人群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族人群;XRCC1 Arg399Glu变异等住基因频率在非洲种族人群中显著低于其他人群。rn 未发XRCC1 Arg194 Trp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关联.XRCC1Arg399Glu变异型纯合子较野生型纯合子引起乳腺癌合并OR值为1.11(95%CI0.96-1.23),亚洲人群合并OR直为1.42(95%CI 1.06-1.91),其他种族人群合并OR值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2个位点的研究均存在发表偏倚.rn 结论:194密码子的遗传变异可能与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无关;399密码子变异可能会增加亚洲人群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在本Meta分析中,由于存在发表偏倚,不能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尚不能确定XRCC1 194或399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需进一步进行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研究以获取更为明确的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HBV基因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可能关系.rn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扩增得到包括hBV前C/C区和前S/S区基因的2.5 kb基因片断或前S/S区1.2 kb基因片断,克隆、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比较母婴HBV基因序列的差异.rn 结果:4对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HBV序列共得到43株,都属于HBV C基因亚型、adr血清亚型.HBV前S/S区序列中,新生儿序列的差异性低于母体(t=2.447 P<0.05).每一对母婴序列间的平均相似率为99.47%、99.39%、99.37%和99.46%;母婴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每对母婴序列间的进化距离都比较小,分别为0.4、0.8、1.2和0.3.母婴序列间均存在1个或数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母体内的优势株和新生儿体内的优势株不一定相同。rn 结论:母体内的优势株或弱势株都可以通过宫内传播感染新生儿,可能与其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提示HBV的宫内传播存在基因选择性.
  • 摘要:目的:了解在对树鼩进行全身X线照射后,能否提高其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rn 方法:将树鼩分为A、B、C三组,A组(10只)和B组(4只)均通过股静脉注射总量为2ml/只的HCV混合病毒(由1a、1b、3三种亚型病毒组成),A组在接种病毒前不做任何处理,B组在接种病毒前每只动物接受750cGy的X线照射,C组(4只)接种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在树鼩接种前及接种后每隔一段时间,抽血化验HCV RNA,抗-HCV,ALT,必要时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包括光镜和电镜)及组织HCV RNA检测.rn 结果:A组树鼩中仅有2只(20%)出现一过性HCV病毒血症,而B组树鼩中有一半(50%)出现HCV病毒血症,在不同时间抽取的血中多次检出HCV RNA,病毒感染持续时间较长,树鼩感染的主要是1b型HCV,病毒浓度在104-103之间.感染树鼩ALT升高,肝脏有典型炎症表现.rn 结论:X线照射可以提高树鼩感染HCV的成功率,而且病毒感染持续时间较长,模型较为稳定.
  • 摘要:目的:探讨腭心面综合征中缺失的膜转运蛋白基因(claudin 5transmembrane protein deleted in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CLDN5)和组织细胞周期调节缺陷基因(HIR histone cell cycle regulation defectivehomolog A (S.cerevisiae),HIR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rn 方法:在173个汉族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中,以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对CLDN5基因rs739371(G/C碱基改变)和HIRA基因rs1473109(G/A 碱基改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检测.应用基于家系的连锁不平衡方法分析基因型数据,具体方法包括连锁不平衡程度(LD)检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及TRANSMIT双位点单体型分析.rn 结果:(1)CLDN5基因的rs739371 及 HIRA 基因的rs1473109位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内.(2)TDT结果提示CLDN5基因rS739371及HIRA基因rs1473109与精神分裂症无连锁及关联。(3)TRANSMIT双位点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rs1473109-rs739371单体型系统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X2=3.2442,v=3,P=0.355).(4)CLDN5基因的rS739371位点基因型与精分症的阳性症状影响妄想相关联(X2=8.639,ν=2,P=0.013).HIRA基因的rSl473109基因型分布与精分症的阳性症状思维连贯性障碍相关联(X2=5.979,df=2,P=0.050).HIRA基因的rs1473109基因型分布与精分症的阳性症状关系妄想相关联(X2=15.427,ν=2,P=0.000).rn 结论:对于本研究的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CLDN5及HIRA基因本身或其附近的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相关.
  •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的环境与遗传危险因素并进行归因危险度评价.rn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南京地区121例原发性胃癌病例进行环境危险因素调查,并对相关酶系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环境危险因素及遗传危险性在胃癌发生中的归因危险度.rn 结果:南京地区人群中,胃癌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为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吸烟、三餐不定时、食用腌制食品等四种;遗传危险因素为CYP2E1和NAT2 M1基因多态型.环境危险因素与遗传危险因子的人群综合归因危险度达69.7%.结果显示胃癌的发生主要是环境危险因素与内在遗传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rn 结论:对胃癌的干预应同时考虑环境危险因素和遗传危险性,在了解个体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对其相应的环境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达到Ⅰ级预防的目的.
  • 摘要:目的:建立HBV体外感染HepG2细胞的实验方法。rn 方法:培养HepG2细胞传至6孔板中,以3毫升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的孵箱中培养。24h后进行HBV体外感染HepG2的实验.感染组用HBV阳性血清(HBV DNA 3×109copy/ml,用DMEM按1:3稀释,滤过后使用)0.5m1,阴性对照组用HBV阴性血清.实验开始后HepG2细胞继续孵育24h,而后用0.01M PBS彻底清洗各细胞培养孔涤完毕后各孔加入舍2%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PBS洗后每隔12h收集各孔细胞培养上清一次.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HepG2细胞中的HBVD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组细胞上清中HBV DNA的含量.rn 结果:HBV阳性血清感染组,在PBS洗后12h的细胞培养上清中ELISA可检测到HBsAg阳性持续到84h.HBV阳性血清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和HcpG2细胞中HBV DNA PCR阳性,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HBV DNA PCR阴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组洗后的HBV定量为阴性,而在PBS洗后36小时、84小时的上清中HBV的量达到5×105和3×106(copy/ml).rn 结论:HBV阳性血清进行HBV感染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明山东恙虫病疫区病人、鼠、螨体内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流行株Sta56基因型别及序列特征.方法:根据Ot-Sta56kD外膜蛋白基因部分序列设计群、型特异引物,采用Nested PCR技术进行检测、分型,将群引物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并用双向测序法进序列测定.结果:28株恙虫病东方体山东分离株提取的Ot-DNA群引物扩增产物经SnaB Ⅰ、HhaⅠ,HinfⅠ酶切后呈现2种不同的RFLP图谱,经与已知序列的Ot内切酶图谱相比,其中26份Ot内切酶图谱与日本地方株-Kawasaki株具有相似的酶切图谱,但缺乏Hha Ⅰ的酶切位点。该结果与Nested PCR基因分型的结果相一致.从这26份中选出B-16、FXS2株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与Kawasaki型相应DNA片段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22、95.21%,而与其它5株Ot同源性均少于75.87%,该片段的Hha Ⅰ酶切位点GCGC变异为GTGC结构.另2株(FXS4,LHGM2株)与Karp参考株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碱基序列测定结果,与Karp型相应DNA片段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3.03、96.45%.结论:山东恙虫病疫区病人、鼠、螨体内Ot流行株型属于日本Kawasaki型,但有一定的遗传学差异,山东恙虫病东方体Sta56基因Hha Ⅰ酶切位点GCGC变异为GTGC结构;在鼠、螨间还存在Karp型Ot.
  • 摘要:目的:在中国北方人群中探讨PTGS2/PLA2G4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rn 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中国北方汉族168个核心家系的基因型.rn 结果:PTGS2基因的两个SNPs(SNP1和SNP2)与PLA2G4A基因的一个SNP(SNP3)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rn 结论:在中国北方人群中PTGS2/PLA2G4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无关.
  • 摘要: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正常食道黏膜、食道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食道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食道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86例食道鳞癌、47例食道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42例癌周正常组织cox-2的表达.结果:食道鳞状细胞癌、食道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ox-2表达显著增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分别为2.67±1.77和2.19±1.79,而正常食道黏膜组织的cox-2无表达或表达极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0.71士0.46.蛋白质免疫印记检测的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结果相似.在食道鳞状细胞癌、食道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cox-2表达与细胞增殖活力显著相关,而在正常食道黏膜组织二者无相关关系.食道鳞状细胞癌cox-2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性别,癌肿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等无关.结论:cox-2在食道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食道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细胞增殖活力有关,提示cox-2在食道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可能是食道鳞癌的防治靶点.
  • 摘要:临床和流行病学最新研究证明,宫内感染及炎症反应可造成发育中胎儿的脑损害,而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是小儿脑瘫发生的最重要病理基础,宫内感染又是新生儿脑白质损作的重要然险因素。积极开展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脑瘫致病机制和损害特征,可为进一步探讨病因及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着重对宫内感染引起的胎儿发育、脑组织投寄机制、病理特征、敏感评价指标、药物性脑损伤保护等方法进行研究。
  • 摘要:目的:构建辐射诱导表达载体pEgr-hPTEN并研究其体外稳定转染联合X-射线照射对恶性胶质瘤细胞SHG-44增殖、细胞周期进程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rn 方法:以脂质体介导携有外源野生型PTEN基因的辐射诱导表达载体pEgr-hPTEN,体外转染人胶质瘤SHG-44细胞,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并扩增培养,以Westernblot法检测PTEN基因的辐射诱导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及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研究稳定转染联合0-10Gy X-射线照射对胶质瘤细胞生长速率、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凋亡等特性的影响.rn 结果:稳定转染PTEN基因的SHG-44细胞PTE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可被辐射诱导增强,5Gy以内PTE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稳定转染联合X-射线照射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使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5Gy以内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肿瘤抑制作用更明显,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数明显增加.rn 结论:体外hPTEN基因-放射联合治疗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具有显著的肿瘤抑制作用.
  • 摘要:1984年以来在日本分离的本土麻疹病毒被分为3个基因型C1、D3和D5,而中国自1993年以来流行的绝大多数麻疹野病毒被定型为H1基因型.2000年在日本东京检测到一株由中国输入的H1型麻疹野毒株.本文对该中国株H1型与日本株C1、D3及D5的H蛋白及抗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1株H蛋白的分子量为78K,与A和C1株相似,而D3和D5株的H蛋白显示了较高的分子量:80-82K.一些芝加哥型D3在39℃与在33℃和37℃生长一样好,但其他株在39℃的生长却减少到33℃和37℃的1/100或1/1000.实验证实,一些D3和H1株能从较低的中和抗体水平逃逸,证明最近流行的麻疹病毒有轻微的抗原改变。
  •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Msp Ⅰ,Exon7两多态性位点三种基因型患食管癌易感性的差异,及二者间的联合作用.rn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PCR方法,比较CYP1A1、Msp Ⅰ、Exon7三种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和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rn 结果:Msp Ⅰ三种基因型在食管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Exon7三种基因型在食管癌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Msp Ⅰ与Exon7间存在着协同关系.rn 结论:Msp Ⅰ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遗传易感性有关,CYP1A13’端非编码区和第7外显子同时发生突变更加重患食管癌的风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