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
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

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7-10

主办单位:中国古都学会

会议文集: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的古代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和水利防洪建筑设施遗迹保留至今已很不容易,它是历史的见证。我们责无旁贷地有义务把它保护好、管理好,一代代地相传下去。作为文保单位的城墙,每年都有艰巨的保护维修任务,因各地地理位置、气候差异不同,它的保护维修方式也略有不同,但维修技术是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和学习的,南京、西安、平遥的城墙是里外包砖,内为夯土。荆州、开封、商丘的城墙为外包砖,内是土城或石灰碴夯面一层层垒砌的,其他为石头和土城墙。总而言之,城墙作为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以规模宏大,构思巧睿,又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墙的维修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必须按照古建筑维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也就是罗哲文先生总结的“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四保存’原则”,在确保文物本体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现就我们在荆州城墙的维修工作中如何体现“修旧如旧”进行探讨,不妥之处,恭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 摘要:@@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围委员会制订并通过、国家文物局2000年批准向社会公布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序言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历史悠久的南京城墙,是我国现存最长的都城城墙,对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建筑、科技、都市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南京城墙是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之一。从1982年起,为了保护好南京城墙,制止乱占、乱挖、乱拆等破坏城墙的现象,南京市人民政府先后发布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告》、《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知》、《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又在《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特别是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6年4月12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2004年7月28日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南京市城墙保护管理办法>的决定》这一保护南京城墙的专项地方性法规,使南京城墙的保护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 摘要:@@襄阳城南依巍峨岘山,北临汩汩汉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得天独厚的特殊地形,造就了襄阳城的发展。但因历史原因,现存城垣周长7331米,整座城墙基本保持着明、清城墙的格局,是我国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特别是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达180米的护城河更是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称,为我国城墙典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1年,襄阳城墙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有的历史价值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襄阳城墙作为襄樊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促进经济、旅游等各行业的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时刻影响着襄阳城墙的保护,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襄阳城墙的历史环境风貌、城市空间布局,确保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 摘要:@@赣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城,是江西省所有城市中,保存地面文物最为丰富的城市,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宋城。时至今日,赣州城仍旧保存有众多的宋代文史古迹,有宋代的古街区、古浮桥、古塔、寺院、文庙、石窟寺、瓷窑、城市下水道福寿沟以及与宋代文化名人结下不解之缘的八境台、郁孤台、夜话亭等等,而保存至今的赣州古城墙,则是我国唯一的宋代砖城,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拟就赣州古城墙的历史沿革和保护维修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 摘要:@@城头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古遗址,地处湖南省北部澧阳平原中间,在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位于澧县县城西北面,相距约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2001年,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先后11次对其考古发掘(其中1998~2001年与日本考古专家共同发掘),共揭露面积近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据考证,它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古城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300~6500年前)、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1992年和1997年,该遗址考古成果先后两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5年被优先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
  • 摘要:@@平遥古城始建年代据县志记载为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从始建年代推算,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目前城内还居住着4.2万居民,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1368~1911)的历史风貌。现存的古城墙基本具备了明初扩建时的形制特点,城内还保存了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等历代建筑,仍有大小街巷100多条,传统民居3797处,其中400多处保存基本完好,而街道两侧的商铺也基本保留了17~19世纪的建筑风貌。因此,平遥古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1997年12月,平遥古城因符合文化遗产遴选标准(Ⅰ)(Ⅱ)(Ⅲ)(Ⅳ)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 摘要:石灰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无机胶凝材料之一。石灰材料可塑性好,硬化较慢,强度低,韧性好,吸湿性强。它还具有一些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性能:如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吸水,而在干燥的环境下会放出水分;吸收二氧化碳等。但传统石灰材料硬化慢,在硬化时体积收缩较大,耐水性较差。中国大多数城墙的最初使用的胶凝材料是石灰,其强度和耐候均满足城墙的使用。在新的城墙维护、修缮等工程中,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研究。现在在发达的欧洲、美洲、澳洲国家,几乎所有砖石古迹及历史建筑,均采用石灰材料为基料的修复材料,或采用添加有活性水硬性组分的(水硬性)石灰(配方优化)的材料。因此,建议在中国城墙保护维修中,开展专题研究,包括:(1)古代以及固化的石灰类材料的机械性能、物理特点、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等的研究。(2)古代砌筑石灰配方的恢复研究。(3)用于城墙砖的砌筑石灰、勾缝石灰等配方的优化研究。(4)石灰质裂缝灌浆料研究。(5)城墙修复石灰类材料的生产(现代干粉技术)及现场施工工艺研究。(6)石灰类材料修复城墙的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 摘要:@@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独特、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秀美”的特色。作为古都开封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封城墙见证了开封辉煌的历史,传承了开封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开封的重要标志和象征。1996年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城墙始建于唐代建中二年(781),北宋时成为东京城第二道防御屏障,金代外扩南北二墙,明代包以青砖加固,经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水患后重新修筑留存至今,连绵老城区一周,周长14.4公里。城墙地面以上平均高8米,其中城墙雉堞高2米,海漫宽2~5米,底宽13~20米,有马面81座,城门路口12处,水门2个。
  • 摘要:@@在城墙不同部位、不同纵横外界面,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损、风化等现象。由于墙砖本身化学特质和物理特质,形成了其孔隙结构的亲水性(吸水率较高)和易被水(某种状态下)破坏性。黏土砖的微孔渗水结构:贯穿性孔隙;气孔隙和憎水性气孔;与气孔隙相连的毛细孔隙;封闭性孔隙;盲孔隙;瓶颈式孔隙;连接孔隙;微孔隙、胶体孔隙。水的吸收机制:黏土砖通过各种途径受到攻击和污染,绝大多数离不开水的吸收和媒介。
  • 摘要:@@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城墙全长35.267公里,基本完好部分长23.339公里,遗迹长1.692公里,遗址长10.176公里,现遗存聚宝门、神策门、清凉门、石城门四座城门。一常见病害分析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南京城墙,由于自然侵蚀、材料老化和人为损坏等原因,损伤严重,多种病害共存,主要表现在:(一)檐口墙体松动由于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城墙,尤其是墙顶和内外侧檐口处长满了杂树、杂草,其根系的蓄水和挤胀作用,导致檐口部分墙体灰浆严重老化失效,墙体松动甚至塌落。
  • 摘要:@@南京明故宫午门,旧称“午阙”或“五凤楼”,“五凤楼”之凤本属鸟类,所以午门也是朱雀门,亦是午朝门的简称。“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行政事务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朝”涉及到朝治和朝礼,周代伊始“朝”的布局,即有“三朝五门”(外朝、治朝、内朝;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明朝第一代君王朱元璋1367年在南京称王,洪武八年(1375)改建大内宫殿,建成的宫城位于南京城东,呈正方形,辟有六门,南边三门为左掖门、午门、右掖门;其余三面各设一门,日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午门在宫城南北轴线上,高8米,平面呈“Ⅱ”形,它的两翼向前伸出,高耸森严的城墙呈环保之势,显示皇天之严威与宏伟的气势。这种呈“Ⅱ”形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别的形式,1377年,朱元璋直接把阙门称作午门。
  • 摘要:@@欣逢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决定,由中国古都学会、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南京市城建集团、南京市文化(文物)局主办,南京市博物馆协会,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承办的“城墙科学保护论坛暨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南京隆重举行,调离文物工作岗位多年的我,且已是年逾古稀的老朽,承主办单位的抬举,特邀与会,深感十分荣幸!为了取得兄弟单位专家们的指教,敬撰小文,作为引玉之砖。
  •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而城墙则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举世闻名、空前绝后的南京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基本完好段25.091公里,遗址10.176公里,护城河全长31.159公里。举目国内外,现存最长、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城墙当推南京明城墙。600多年来,大地沧桑,历史苍凉,古城墙巍然屹立,默默地注视着周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都记录着“古往今来多少事”的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 摘要:@@战争历来就是人类用以解决彼此间政治、经济……乃至个人矛盾最激烈和最后的手段。它的起源乃始于动物为争取自我生存而引起的原始斗争。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今日的几千年间,就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这类暴烈行动,它们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所形成巨大的灾难性破坏,以及给人们带来难以统计的性命牺牲和财产损失,都是历代文史记载所罄竹难书的。然而,这些残酷和惨痛的现象,在人类完全进入大同社会以前,也就是能够完全克服自我的无穷贪欲以前,恐怕还将存在和延续。
  • 摘要:@@我对城墙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只能根据一般的认识谈一点看法。一关于城墙的性质与功能《宣言》讨论稿中将城墙定为“古代城市闭合的防御性构筑物”。从初始建造目的看,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城墙建成后的使用情况看,即用平战结合的目光来审视,则可看到:有战事时,城墙是防御性构筑物,平时则是市民登高游览之处,发大水时又是防洪围堤。古人登城游览的记载、诗文甚多,而城墙是登城集会的重要场所。三国时曹魏邺城西城墙上的铜雀三台、江南三大名楼、五代江宁城墙东南角楼伏龟楼、宋代苏州城墙上的齐云楼等,都是结合城墙建造而成为时人登临雅集之所。州府的子城城楼还作为谯楼(鼓楼),供计时、报时之用。我到南京上大学,第一次登上鸡鸣寺后的城墙,俯瞰玄武湖,远眺紫金山,为其壮丽景色所震撼,使我对南京城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后就常喜登临游眺。城墙还是春天踏青、放风筝,秋天登高、赏月之所,它已不再是单一的冷冰冰的军事工程,而是和城市居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游娱平台。
  • 摘要:@@城墙,作为一种建筑形态,是高大雄浑的体现,是古老沧桑的化身,是安全稳同的象征。城墙,作为一种抽象符号,代表了历史与文化,代表了坚韧与挺拔,代表了宽厚与博大。走在城墙脚下,仰望它那巍峨的身姿,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 摘要:@@正阳门巍然屹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都城的正南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为隆崇。正阳门不仅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军事防御和礼仪制度,也承载了老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初沿元大都旧称为丽正门,正统年间改今名。因此门位于皇城的正前方,故俗称前门。现存的正阳门城楼、箭楼,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建和民国初年改建的成果。正阳门自明代建成至今,历经多次修缮、重建、改建,其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如今,正阳门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一座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老北京城的一种象征,愈加受到关注。
  • 摘要:@@中国的城墙历史悠久,《吴越春秋》中载:“鲧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可知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对城墙的功能作了明确记述,特别是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山东章丘城子崖、湖北天门石家河等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存在不同规模的城墙。由此可以看出,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但随着岁月的沧桑巨变,我国数以千计的城墙已不复存在,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城墙不仅为后人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墙的保护与建设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广大城墙保护丁作者认真探讨。
  • 摘要:@@寿县古城墙位于淮河南岸安徽省寿县,北纬32°34′40″,东经116°46′45″,海拔高度为27.9米,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国务院于2001年公布寿县古城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县古城墙,北宋熙宁至宋嘉定年间(1068~1219)重建。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现寿县古城墙除南城墙和东南城墙为南宋重建外,其余城墙应始建于战国晚期,即楚寿春城时期。寿县古城墙即是楚都城址宫城范围的重要依据,也是战国以后寿春城城址演变的线索,并且从战国一直延续到现代仍发挥着城防及防洪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摘要:@@根据南京市文物局《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与抢险维修研究》课题组的计划安排,2005年11月28日,该课题组正式与江苏省测绘局进行工作洽谈,并拟订“科学测绘南京明城墙现状”的工作计划。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测绘工作于2006年1月18日全部结束。该项调查包括对南京明城墙现存遗址、遗迹、基本完好等三大类状况的调查和城墙长度、高度、宽度测绘。同时还完成了对现存城墙与护城河的间距、现存护城河宽度等多项基础数据的调查和整理,基本达到课题组的预期目的。
  • 摘要:@@宋元时期,南京的都城地位尽管已失,其建置虽仅为州,为府,为路,但作为东南重镇,其等级远过于全国其他同级政区。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南京一度作为留都,是仅次于临安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时人称曰:“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雄山为城,长江为池,舟车漕运,数路辐辏,正今日之关中、河内也。”这一时期的城邑规模、格局虽因南唐之旧,但经过两宋多次大规模的增创改筑,其面貌已远非南唐旧观,城垣更为雄伟牢固,各项城防设施更为完备,为此后元代继续沿用,并初步奠定了明初京师南半部之基本格局,在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南宋建康府城,《景定建康志》有比较翔实的记载,为其时城垣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然而十分遗憾的是,这样一座重要城池却迄无专文研讨,与之地位颇不相称。本文检索史料,在笔者以往南唐都城城垣研究的基础上,就南宋建康府城的沿革,城垣的历次修筑,城垣、城门及其附属建筑,城壕及跨壕桥道等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及全面的考察,以求教于学界师友。
  • 摘要:@@明代南京城池,建造于我国冷兵器成熟期与火器发展期的互融时期。随后,南京明城墙经历过多次战火,其中太平天国时期的城池攻防战尤显突出,特别是太平军在攻城、守城方面应对得当,办法极多,攻能寻其弱,守则张其强。从公元1853年3月7日至1864年7月19日,太平军与清军围绕南京城池展开的大小战斗,难以计数。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全城合围,并很快破城。时间大约从1853年3月7日至3月19日,仅十余天。第二阶段为太平军撄城固守,清军两次建立江南大营重兵围攻城池,均遭溃败。时间应从1853年3月下旬向荣第一次建立江南大营始,至1860年5月上旬太平军全线击溃和春第二次江南大营止,历时7年零2个月。第三阶段为湘军曾国荃兵临城下,开始对天京抵城围攻,直至天京城被清军收复。时间应从1862年5月底曾国荃进驻雨花台时起,至1864年7月19日湘军炸开龙脖子城墙攻陷天京时止,时为2年零2个月。
  • 摘要:@@南京修筑的城池,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三个时期。即六朝建业城(229~589)、杨吴南唐城(937~975)和明初的南京城(1368~1420),其中尤以明初南京城墙的影响深远。本文侧重以明初的南京城墙、城门和护城河为论述对象。一南京城墙沿革南京最早的筑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初的冶城,位于今南京城两的冶城山,属于冶炼作坊的营垒。尚无考古发现,也并非正式的城池。公元前472年建造的越城,属于军事城堡,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南京最早的古城。越城在构造中的用材及工艺,迄今并不明确。而随后建造的金陵邑城,开始有了依山筑城之说。其后直到秦、汉(前221~220),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多座规模不大的城池,在其规模、形制和用材方面,均滞后于中原地区的城池,但已使用夯土筑城技术并在城外掘有护城河。
  • 摘要:@@作为同时期世界上最长最坚同的南京明城墙(特指京城城墙),以其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且又雄伟壮观的形象,至今仍然被人们认为是古都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并每天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来此参观游览。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明城墙,如今南京人民正为明城墙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努力。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也是目前南京地区唯一一处人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作为与明城墙同时期的产物,明城墙与明孝陵之间有许多雷同之处,但局部地方又有所区别。本文就南京明城墙与明孝陵之间在营造理念、使用材质、砌筑技法等方面作简要的对比,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 摘要:@@近年来,随着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城墙抢险维修的开展,城墙考古调查、发掘和城砖铭文的收集、整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于深入了解南京城墙历史沿革、建筑结构、维修状况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一对城墙修筑时段的新认识南京有2470年建城史和450年都城史,先后10个朝代在此建都。史学界通常以公元229年孙吴都城建业为南京历代都城之始,六朝建康城为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南唐金陵府城为第二个发展高峰;宋、元两代沿用南唐都城为府、路治城,城垣沿用南唐旧置,未作大的改建新修。明初定都南京,集历代城池之大成。大规模的营建,奠定了600多年来城市的基本格局,成为南京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历朝历代对南京城墙都有不同程度的营造、修缮、改建工程,除14世纪中叶建造的城墙之外,其他的城池仅见诸文献,而其遗址至今基本无存。
  • 摘要:@@南京明城墙自建成以来,就在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南京城墙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到有13个。其中典故2个,民间传说11个。一历史典故与南京明城墙相关的历史典故,最为世人熟知的两个,一是关于南京城门的,一是关于南京民俗的。(一)城门典故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书中提到的“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简称为“里十三,外十八”,是有关南京明城墙的最常见的典故,被各类诗文广泛引用。
  • 摘要:@@2000年11月21日至24日,正当世纪之交,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市文物局召开了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通过了《中国古城墙保护准则》。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城墙保护的专业规范性文献,也是中国第一个显著借鉴国际相关宪章准则并试图应用于中国城墙保护操作的专业规范性文献。虽然不具备行政约束力,但这一会议以及这一文献的诞生,可赋予其两个历史性的标志或象征意义。其一,标志或象征中国的城墙保护事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艰辛努力,于实践上、于理论上已有很大进步,开始自觉靠近国际先进水准;其二,标志或象征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城墙保护事业,势将全面融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和合作领域。时隔7年,2007年11月11日至14日,还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在国家文物局的赞许下,在中国古都学会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发起并主办,将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墙保护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将开展“城墙科学保护论坛”理论研讨并将通过中国城墙科学保护的《南京宣言》。虽然,原订意大利卢卡市城墙代表团和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国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与会,由于遭遇意外事故而推迟来访,但主办者意欲加强国际城墙保护对话、理解进而增进国际城墙保护交流、合作的主旨,就已经反映出或意味着中国城墙保护事业既站在了世界的高度上,希冀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充实中国遗产保护的思想武库,比肩看齐国际遗产保护先进水平;但同时也正面临着更深刻、更复杂、更强大的压力与挑战。本文所议所论,正是缘此主旨而生发。
  • 摘要:@@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近30年。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而建成的都城城垣。建成后的南京城分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2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南京明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历史上中国城墙建筑技术的成就,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墙设计独特,一改《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建造南京城垣,“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形成了非方非圆,成不规则形状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南京明城墙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建造特点而形成了多种建筑结构,这也为同类城垣所仅有。
  • 摘要:@@大会安排我说一下,我谈几点感想吧。昨天看了南京城墙维修,正好有前湖段,是我做的设计。我就把这个设计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前湖方案设计是把两段明代城墙断面露出来,其实是三个方案之一。开始有一个方案,之前有专家来过,对坍塌段提出过把它连起来,中间做五个券洞。我来之前已经有这么一个方案,后来作为方案之一。我觉得这个方案有什么不好呢?五个券洞太有形了,这原来是石墙,做成五个券洞是什么意思呢?而且是门的形式。这只是备选方案。第二个方案,作成两段,墙面堵住,立意是把明城墙内部结构露出来,看到历史,这也是历史信息展示,这个方案初衷是希望在保护中看到历史信息,将历史信息呈现给大家。还有一个方案是有点想入非非的方案。两段封堵其实是想把两段做成坍塌状,当时设计是希望自然些,可是施工中有问题,如果起步很低的话,小孩来攀岩就很危险,所以实际上做成坍塌面,起步的高度必须在3米以上,然后一道道做上去,因此效果与实际的想法有距离,没有获得坍塌面的效果。所以设计说明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方案,想法跟施工各方面牵涉,要实现这个想法因素非常多。这样一个想法也希望通过剖面看到内部砌筑情况,这个我们现在封上看不到了,现在用的封堵砖都是就地用坍塌的砖砌筑。而内部的砖其实是欠火候的砖,发红的那种,不是青砖,内部干码的,没有砌筑材料。你希望做一个剖面把这样的结构露出来,然后又希望是一个坍塌的面,难度就非常大,所以后来就做成这个样子。当时我也是想,是不是专门另烧一批欠火候的砖,然后做表面的封堵,这样断面上看可以看到芯和皮的结构,也非常困难。所以做到现在,这样设计,这些想法也是在里面的,但做出来后还是有很多遗憾的。
  • 摘要:@@南京名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京城部分全长35.267公里,饱经沧桑600余年。因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损伤,现存实体长度21.351.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城墙之一。其雄伟壮观,为世人仰慕,中外游客来到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南京明城墙,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进城,南京明城墙已是南京市一张有形的名片。她是南京历史的纪录,南京文化的代表,南京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建筑的范例。正如国家历史文化明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孝燮先生所言:“南京明城墙是明代的三个都城(一是凤阳,二是南京,三是北京,作者注)乃至全国所有的城墙中,它的文化品位是最高的,工程技术是最高的……”还进一步指出:“……世界瞩目的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就容不得我们犹豫,因为南京明城墙已到六百岁的风烛残年阶段,必须要我们采取更加主动的保护,而主动保护第一要素就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 摘要:@@从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和筑造城垣的特点来说,人们通常把城墙和护城河两者合起来,称之为城池。因此,护城河与城墙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护城河既是护卫南京城墙的河堑,也是南京城墙墙体整体构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城墙修浚护城河的工程量比修造城垣要少,这主要得益于护城河的许多地段利用了天然河堑。
  • 摘要:@@南京城墙大规模抢险维修工程始于20世纪末,尤其是自1999年至2006年的7年间,南京城墙维修呈现出高峰状态。据统计,这7年间维修城墙共计22个地段,总长度达15.382公里,占全部已修城墙75%以上。①由于工作关系,本人有幸成为这7年城墙大规模抢险性维修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修了几年城墙,一直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或总结一下,常常是一个项目未完,新的项目又开工,甚至几乎同时开工几处。现在有了些时间可以回顾所做的工程,既有欣慰,也有遗憾。客观地说出来,只是对7年工作有个交代。
  • 摘要:@@肇庆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流域中下游,扼两广交通之咽喉,控西江之干道,为岭南军事重镇,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元鼎六年(前111)置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至北宋元符三年(1100)称端州,后升为兴庆府,政和八年(1118)更名肇庆府。肇庆是历代州府的所在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始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182年间为两广总督府治。肇庆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现存重要文物遗迹300多处,其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物就是始建于宋代的城墙。它是广东主体保存基本完整的宋代城墙,也是我国极为罕见的宋代砖筑城墙。肇庆古城墙历经近千年而得以幸存,重要的还是它的防洪作用,这是国内绝大部分城墙所没有的。肇庆古城墙为我国宋代城墙的研究和南方筑城史、中国城市防洪建筑物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肇庆古城区规划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何使古城墙在新一轮的建设浪潮中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
  • 摘要:@@作为中华文明进程标志的古城墙,自上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直至明清,绵延不断,闪耀着民族文明之光。5000年风雨历程之后,古城大多湮于地下。留在地面上的古城,也大都破败不堪,特别是土质城墙,颓废尤甚。随着国家的强盛,把保护文化遗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土质城墙保护,目前还没统一完善成熟的技术方案,但各地都在根据本地区特点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本文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濮阳戚城遗址古城墙保护维修工程所采取的施工技术,谈一点体会。
  • 摘要:@@南京市明城墙多处由于防水和排水设备的缺乏和老化,雨水渗入墙体,造成内部积水,对城墙的骨架产生威胁,加之多年的风化、霜冻雨雪侵蚀、紫外线照射等等影响,墙体多处出现开裂、膨胀,有些地方甚至有了坍塌的危险。这几年,南京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对城墙进行了修缮与维护,使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 摘要:@@在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是仅次于治水的大工程,为筑城,人们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与人力。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让世人瞩目,而数千年来中国大地上建造的都城、王城、县城等大大小小的城墙连接起来又何止一个万里长城!因而对城墙的起源与发展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一 城墙的起源远古时期,古代先民在大自然的生存中遇到危险很难及时抵御,因而他们常常居住在山洞中和树干上。随着人类对自然适应能力的增强,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在广阔的平原和河谷地带聚居繁衍。为了防范野兽和其他部落的侵袭,他们在聚集地周围挖下壕沟,并将所挖的土堆积在壕沟内侧,形成一道防护带,以此来保护自己。伴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定居生活越来越稳固,部落周围的防护带壕沟也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其居住地周围都有一条五六米宽的壕沟,其内侧有一条高高的土坡作为一种集体安全的防护体,这就是城墙的萌芽时期。
  • 摘要:@@2007年5月24日至27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这些组织派员和17个国家的64位专业人士考察了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的维修工程,并就所了解到的情况和相关理念问题进行了畅所欲言的讨论。会议形成了两份文件,一份在会议上完成并通过,即《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中文本发表于2007年6月15日《中国文物报》,以下简称《北京文件》)。另一份文件经过热烈的讨论,没有来得及在会议上完成,后来由世界遗产中心发给国家文物局,即《关于北京世界遗产地保护与修复的评价与建议》,目前尚未发布(以下简称《评价与建议》)。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国际权威机构组织共同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文件。”(见2007年6月15日《中国文物报》的局长访谈)我结合学习文件的粗浅体会,谈一下对我国古代城墙保护的想法。
  • 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演绎出一幕幕列国分疆、统一融合的战事,伴随着进攻与防守的厮杀、利矛与坚盾的较量,同时产生了军事工程。军事工程,在中国的古籍中一般被称为筑城,它是指保障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生存力,以及阻碍敌军行动,并增加其伤亡的各种工程设施。从广义角度而言,军事工程不过是“盾”的扩展与延伸。中国古代的军事工程,基本上是以城池、长城为主体的筑城。为叙述方便,本文分为城池筑城、长城筑城、海防筑城与野战筑城几部分。
  • 摘要:@@南京有一句俗话,用于形容某人不知廉耻:“脸皮厚的就像是城墙拐弯似的。”我第一次听到此话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觉得形容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一句极具地域特色的俗语。随着我对南京明城墙了解的渐多,对这句话更是有了深刻的理解。显然,南京的城墙是经常拐弯的,且拐弯处的墙体不是简单的直角边,而是由于弧形而向外鼓突的,让人联想到人们鼓突的腮帮。问题是,为何这城墙老是拐弯呢?南京明城墙的整体形态之不规则是十分著名的,关于这一自由多变的形态之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其中比较著名的也许是关于堪舆、宇宙图形体现的“南斗与北斗聚合形”星相图说,①也有以“粽子”或其他形状来形容的。
  • 摘要:@@屹立在我们伟大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正阳门,是明清两代都城——京师顺天府内城的正南门,因其位于皇城和宫城的正前方,又俗称前门。正阳门坐落在老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上,内向“仰拱宸居”,外向“隆示万邦”,具有威天下而昭礼仪的“国门”地位。因而在京师诸门中,形制最隆崇,规模最宏大,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也是北京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阳门自始建至今,时越七纪,朝跨三代,其间经移位、更名与多次重建、修葺,虽沿革异形,但踵事增华,形制益备。正阳门的修建与沿革的历史,大体上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元大都时期的丽正门(1267~1368)时期;二是明代初年北平府丽正门时期(1368~1403);三是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北京城丽正门时期(1403~1436);四是明正统元年至清末正阳门时期(1436~1911)。
  • 摘要:@@在冷兵器时代,古代城垣主要作用就是作为军事设施防御外患,保护城内人员安全。福泉在周末至春秋时为且兰国邑,战国时称国邑,秦为且兰县,汉武帝时为群柯郡治且兰县,史称“汉故且兰侯邑”。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平越卫指挥使司。明清及民国间称平越,或卫或道,或府或州,风风雨雨600年。《通鉴辑览》称为“边方冲要之地,苗蛮丛聚之墟”。京滇池古驿道上的平越城,为“会城之藩篱,播(四川播州)之襟带”,历为兵家常争之重镇。明王朝建立后,朝廷采取“调北征南”、“调湖广填云贵”、“戍边军屯”和“土流并治”、“以夷治夷”的政策,大量汉人迁入平越。同时各级官吏对少数民族残酷镇压和剥削,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矛盾重重。苗、布依等少数民族是“三年一小反,七年一中反,三十年一大反”,起义造反不断。洪武十四年(1381),平越卫第一任掌印指挥李福为保障一方安全,大兴土木营造了平越卫土城。二十四年(1391)张信接掌卫事,甃石为城,历十年,于建文元年(1399)竣工。《平越直隶州志》载:“平越卫城墙,周长一千五百丈,高二丈二尺,广一丈五尺,门四,月城三,城楼四,警铺四十五。”卫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城门洞均用加工成长方形、方形的巨大料石垒砌而成,砌墙拱洞的灰浆是用石灰、桐油、糯米粉调制而成,黏合力特别强,墙面料石过细钻,灰口平整光滑,工艺精湛。按朝廷规定卫城准开四门,南北门洞较高宽,分别长17.3米,宽4.8米,高6.3米;东门次之,洞长20米,宽4.2米,高6米;西门洞最小,长8米,宽4.4米,高3.9米,门洞安装6寸厚的铁筋木质大门,昼开夜闭。南、北、东三门建有月城,外设壕沟吊桥,以利战时防卫。城门洞上建有城楼,南门为通化门,城楼称雄镇楼;北门为广武门;东门为宣和门,城楼称山黎峨楼;西门为泰宁门。四城楼系穿斗式木结构,四角翘檐,盖陶筒瓦,崇宏雄丽。城墙外侧砌设垛口,雉碟规整,敌楼完备,城门坚实,锁钥京滇,雄居黔中,“论贵东城郭固,不能不以平越为冠也”(康熙《贵州通志》)。
  • 摘要:@@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东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市城区南部睢阳区,整座城池由土城墙(城郭)、砖城墙、城湖三位一体构成,结构紧凑,平面布局独特,外圆内方,有“钱形金戈之象”。城湖面积广大,远远看去,砖城部分就像坐落于面积广大的湖中,如海市蜃楼般缥缈变幻,犹如镶嵌在豫东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墙是我国明清古城中一件优秀作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期待着更多的古城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本文仅就商丘古城墙的防御功能作一些简要论述,不当之处请指正。
  • 摘要:@@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180多年的历史。宁波城墙拆毁于民国时期,除子城南城门海曙楼外,地面上已无城墙痕迹。宁波的城墙虽已不存在,但在对埋藏在地下的城墙遗址的保护,尤其是在城墙遗址发掘研究和城墙相关史迹保护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 摘要:@@砥洎城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西北隅,建筑在沁河岸边的一巨大磐石之上。三面环水,北临沁河,因沁河曾称“洎水”,此城池像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得名“砥洎城”。该城坐北朝南,原只有南大门一处,门额上书“砥洎城”三个大字。清顺治六年(1649)又在城北修建瓮城,依沁河开北门,匾额为“山泽通气”。占地2.3万多平方米,周长704米。建筑年代为明崇祯期间,为防农民起义军所建。但此前,其中的很多建筑已经存在。城中院落与院落有暗门相通,街巷与街巷由过街楼相接,丁字街巷扑朔迷离,地下暗道悠长,是华北地区难得的一座防御性堡寨式民居,其城墙建筑极具特色。清代著名的数学家、汉学家,曾任江西吉安、安徽庐陵知县,松江、江苏、江宁知府的张敦仁就出生和生活在这里。
  • 摘要:@@沁河流经阳城县后,从屯城至润城一段,明清时称“洎水”。洎,有四层意思:一是往锅中添水,二是肉汁,三是浸润,四是及、至之意。我不知古人为什么把这一段河流叫“洎水”,我却知道“洎水”确有“肉汁”,营养丰富,浸润、哺育了这一带独特的秀丽山水、人文景观。明清时的灿烂辉煌已载入史册。
  • 摘要:@@南京通济门为明初京城的南门,系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乙酉诏中军都督府督罪囚所建。①通济门坐北朝南,门垣共四重。在城门内,左右各有瓮洞若干,即所谓藏兵洞。②渐次往北,尚有三座内瓮城,其形制与现存的明代聚宝门(20世纪30年代初改称中华门至今)瓮城相似,但平面略呈舟形。从清代实测地图上按比例尺测算,通济门及其瓮城实为明代南京京城13座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③从位置上看,通济门居明初京城南面三门之中,十分显要,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卷四关于南京通济门不许出丧的记载,④似乎也可为通济门在明代南京京城诸门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提供一例可资依凭的注脚。从明太祖朱元璋1386年新建通济门,到1645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夜启通济门“出狩”,⑤通济门可谓见证了朱明江山由兴至亡的潮起潮落。入清后,通济门瓮城在继续承担着交通与军事方面的功能之外,还因为“正月十六走百病”的风气而增添了些许民俗色彩。⑥20世纪50年代,在南京兴起的拆城热潮中,通济门瓮城及其两侧的城墙也不可幸免地被全部拆除,⑦仅存通济门之地名沿用至今。
  • 摘要:@@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为团长,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周金良为顾问、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兴平、南京城墙管理处处长葛维成和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组成的南京市文物代表团一行5人,应意大利卢卡市政府的邀请,于2005年5月22日至5月30日对意大利卢卡市及其他有关城市,进行了访问、洽谈和考察。此行的主要任务,一是与卢卡市有关方面就建立和开展南京与卢卡古城墙保护科学合作项目进行洽谈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意向书;二是与卢卡市有关方面就今年中国十运会和第五届南京文化艺术节举办期间,在南京举办卢卡市城墙历史文化展览的原则性事项进行洽谈,并具体考察其展览资料和技术要素;三是对卢卡市及意大利其他典型城市的古城墙及其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为今后的科研合作和技术合作奠定一定的情报基础。
  • 摘要:@@多少年来,在法国的平原、山区、海岸都有城墙建筑,它们成为边境和商业城市的最佳的防守屏障。法国的城墙可分为若干历史时期,城墙的不断发展与武器的演变密切相关。法国最著名的城墙建筑师有:沃邦、蒙塔朗贝尔、阿克索、塞雷德里韦尔、马奇诺等。长期以来,普通民众对城墙的所象征的权力与蕴含的魅力却知之甚少。今天,人们重新审视和发现这些城墙的价值,并且把它们用于文化和旅游休闲,使它们成为法兰西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本文主要为大家简单介绍法国城墙发展的历史,以及19世纪以来,法国政府为保护国内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最后部分重点介绍与城墙有关的颇具规模的一个“欧盟计划”,该项计划的实施将同时提升法国北方城市、比利时与荷兰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当然,这篇文章不能详尽介绍全部的法国城墙,一斑以窥全豹,希望能为大家进一步了解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 摘要:@@开封是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自北宋建都东京城以来,历经金、元、明、清诸朝,开封城外皆开挖有护城河,至今在开封城墙西、南和东三面外仍保留有其遗迹。尤其是自明朝用城砖筑砌开封府城以来,护城河与城墙组成了相互配套的城防体系和古城格局,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依存,逐步构成为开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的主要标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