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江苏省第十二届传染病学学术会议
江苏省第十二届传染病学学术会议

江苏省第十二届传染病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08-06-1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江苏省第十二届传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1α,25-(OH)B2BDB3B诱导HepG2细胞CYP3A4的影响。方法:将重组HBx真核表达质粒pcDNAB3B-X与pEGFP-NB1B质粒(转染对照)瞬时共转染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细胞对照组(对照组)、转染pEGFP-NB1B组(NB1B组)、转染pEG-FP-NB1B+1α,25-(OH)B2BDB3B组(NB1B+DB3B组)、共转染pEGFP-NB1B、pcDNAB3B-X4+1α,25-(OH)B2BDB3B组(X+NB1B+DB3B组)。每组有3个重复。同时以0.351μM1α,25-(OH)B2BDB3B诱导HepG2细胞CYP3A4表达72h,分别以RT-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pcDNAB3B-X+pEGFP-NB1B+DB3B组CYP3A4mRNA表达量是空白对照组的152%,而pEGFP-NB1B+DB3B组为397%;pcDNAB3B-X+PEGFP-NBIB+DB3B组CYP3A4蛋白诱导倍数是2.1,而pEGFP-NBIB+DB3B组是5.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x干扰了1α,25-(OH)B2BDB3B对HepG2细胞CYP3A4的诱导,提示HBx对CYP3A4的表达调控有抑制影响。
  • 摘要:目的:临床上对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b存在的机制及意义认识不明,有必要从克隆序列分析和分子免疫检测原理相结合的角度对此深入剖析。方法:收集HBsAg/HB-sAb持续共存CHB患者(X组)的临床和病毒学资料,以HBsAg(+)/HBsAb(-)患者(Y组)为对照。对S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其变异位点种类、频率、基因型、血清型。结合第三代微粒子酶免疫法的检测原理,深入揭示HBsAg/HBsAb共存的机制。结果:X组均无HBV特异性被动免疫史;6例中仅1例有干扰素治疗史,且在治疗前即为HBsAg/HBsAb共存。两组伺血清HBsAg及HBV DNA水平均无显著差别。X组HBsAg主要亲水区的变异显著多于Y组。发现若干新变异,也检测到G145R及少见的W196和C69终止突变。某些病例为基因型B/C、血清型adr/adw或adr/ayw混合感染,但同时也存在多种与型特异性无关的变异。结论:HBsAg(+)CHB患者体内可自然存在HBsAb,与抗病毒治疗及被动免疫无明显相关。不同HBV基因型或血清型混合感染并非HBsAg/HBsAb共存的主要原因。HB-sAg中存在多种未见报道的或常见的变异,是HBsA/HBsAb共存的重要机制,但并非惟一。HBsAb的存在并不总是病情改善的可靠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OIs)疾病谱及其与CD4+及CD8+T细胞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防治机会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2002~2005年收治的181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1例患者中,有104例发生了机会性感染,部分患者同时有多种机会性感染。本组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念珠菌感染(52.88%),其他依次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31.73%)、结核(TB)(21.15%)、食道肠道真菌感染(15.38%)、疱疹病毒感染(12.5%)及肺部感染(6.73%)等;各种机会性感染中,CD4/CD8比值显示结核与PCP组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按同时伴有机会性感染的种数分组,有机会性感染各组的平均CD4+、CD8+T细胞计数及CIM/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无机会性感染组;随着机会性感染种类的增加,CD4+T细胞数逐渐降低,CD4/CD8比值亦逐渐降低。结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多见于消化和呼吸系统,发生频率与CD4+细胞计数及CIM/CD8比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CD4+T细胞计数小于200/μl、CD4/CD8比值小于0.20,机会性感染明显增加,且随着病情进展同时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几率也明显增加,此可作为中国开展机会性感染预防的参照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基因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BCP及前C基因nt1762、nt1764、nt1896位碱基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10例急性乙型肝炎、68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18例肝癌患者血清中HBVDNA nt1762、nt1764、nt1896位碱基突变率分别为0、41.2%、69.4%、100%;急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正常对照比较P<0.05;HBeAg阳性感染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阴性感染者,前C/C变异株感染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非变异株感染者,P<0.01。结论:前C/C基因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病的慢性化及临床病情加重有关,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相关。基因变异及免疫调节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慢性感染者约1.2亿,约25%-30%会发病而肝功能异常。在HBV感染者中,约25%最终将死于重症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等HBV相关疾病。本文分析了乙型肝炎患者的身心症状及影响因素,并就改善乙肝患者身心症状的策略进行探讨。
  • 摘要:拉米夫定能显著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和组织学,提高生存质量,延缓肝硬化进展,减少肝癌发生率。不同的《指南》、《专家共识》对拉米夫定治疗对象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述。本文对不同ALT水平的HBeAg阳性慢乙肝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进行观察。
  • 摘要:自身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生物学过程,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则是自身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组织细胞病理损害及其临床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就是指一组以肝脏病理损害和肝脏功能试验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分析了肝脏疾病的病因,并就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诊断思路进行浅谈。
  • 摘要: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人兽共患食源性细菌病是人兽共患病中最普遍、最常发生的一类疾病。消化道传播是人兽共患细菌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原细菌。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其中,人畜共患细菌病原污染控制呈现了更严峻的形势。本文分析了人兽共患细菌性疾病流行的原因,介绍了人兽共患细菌性疾病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并就其诊断治疗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戊型肝炎(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是我国急性肝炎的常见原因,诊断戊肝主要依靠抗-HEVIgM检测。目前检测试剂盒所用HEV抗原来自于1型病毒,而我国以4型HEV为主。而且,现有试剂盒存在较多的假阳性。因此,有必要对含有4型HEV主要抗原决定簇的第二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2,ORF2)多肽特性和抗原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抗-HEV IgM检测试剂盒,为正确诊断戊肝提供保证。rn 方法:用RT-PCR法从戊肝患者血清中扩增HEV ORF2基因片段,用T-A克隆法将ORF2基因插入pGEM-T载体,DNA序列分析,确定HEV的基因型。然后通过表达载体pRSET-C,在大肠杆菌中表达ORF2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多肽(459-607位氨基酸)以及其截短多肽(459-594位氨基酸和472-607位氨基酸),纯化后在不同条件下用SDS-PAGE分析其特性,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抗原性特征。然后以459-607多肽和472-607多肽为抗原分别包被ELISA板,用间接法检测已知戊肝患者血清和其他血清与这两种多肽的反应性,进一步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并用RT-PCR检测血清HEV RNA。rn 结果:经DNA测序,证实克隆的ORF2来源于4型HEV。含有ORF2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多肽459-607以及羧基端和氨基端的截短肽(459-594和472-607)均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DS-PAGE显示,459-607以及羧基端和氨基端的截短肽(459-594和472-607)均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DS-PAGE显示,459-607多肽在SDS和二巯基乙醇中,不加热时,能以二聚体和单体两种形式存在,100℃加热处理后,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而459-594多肽和472-607多肽,不管是否加热,都是以单体形式存在;说明ORF2多肽形成二聚体需要459-607位氨基酸。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HEV仅与ORF2 459-607多肽的二聚体反应,而不与单体反应;抗-HEV也不与两种截短肽反应。说明ORF2多肽的抗原性取决于ORF2的二聚体结构。用459-1607多作为抗原,间接ELISA法检测19例已知抗-HEVIgM阳性血清,结果均为阳性,69例已知抗-HEV IgM阴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说明459-607多肽作为检测抗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而19例抗-HEV IgM阳性血清均不与472-607多肽反应。对5例经Genelabs试剂检测为阳性、而与临床不符合的血清标本检测发现,这些血清既能与459-607多肽反应,也能与472-607多肽反应,且两者的OD450值相似。进一步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无一例抗HEV IgM阳性,巢式RT-PCR检测也无一例HEV RNA阳性,证实这5例血清均为假阳性。这些结果说明,如果血清能与472-607多肽反应,而且其程度与459-607多肽反应程度相当。则高度提示是因为非特异性吸附引起的假阳性。rn 结论:4型HEV ORF2多肽二聚体的形成依赖于459-607位氨基酸,459-607多肽的抗原性取决于二聚体结构。459-607多肽能灵敏地检测抗-HEV IgM,采用ORF2截短肽(472-607多肽)可以有效排除抗-HEV IgM检测中的假阳性。
  • 摘要:目的:建立定量检测阿德福韦耐药HBV毒株含量的方法并用于临床分析。rn 方法:根据ADV耐药HBV rtA181和rtN236变异特征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适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变异株的含量,并对32例ADV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病毒学反弹、不充分应答或部分应答患者进行ADV耐药HBV毒株定量检测和序列分析。rn 结果:1)准确性、特异性检测显示本试剂(rtA181试剂、rtN236试剂)对变异株质粒符合率100%;对野生株质粒符合率100%;2)灵敏度检测显示变异株和野生株质粒按1:1000混合时,a/b(HBV DNA定量值与rtA181变异株的定量值之比)或a/c(HBV DNA定量值与rtN236变异株的定量值之比)小于1000;未服用过ADV药物的临床病人血清的a/b或a/c大于5000;3)根据结果判定标准32例临床病例rtA181位点完全变异株或变异株占10%以上、变异株占10%以下、完全野生株或变异株含量低于检出极限分别为6例、14例和12例;rtN236位点完全变异株或变异株占10%以上、变异株占10%以下、完全野生株或变异株含量低于检出极限分别为1例、7例和24例。4)直接序列分析发现6例患者血清HBV存在rtA181变异,其中1例存在rtA181和rtN236双变异,其他26例未发现ADV耐药相关变异。4)测序发现rtA181变异位点患者1、5、6以野毒株为主,患者2、3、4以变异株为主;而定量分析患者1-6 a/b分别为:8.32、1.66、0.93、1.76、1.03、7.13;患者5rtN236T变异以野毒株为主,对应a/c为3.11。rn 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能定量检测阿德福韦耐药HBV毒株含量,具有极好的准确性、特异性,混合株灵敏度初步定为1:1000,使用该方法可以更早发现ADV耐药变异。
  • 摘要: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阻断方法。方法:57例HBV-DNA≥106copies/ml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至分娩后,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对照组28周起使用HBIG200IU行宫内阻断治疗。结果: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零,且无母婴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5.15%)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孕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方法:对无锡地区22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临床症状、肝活检及血清学检查的动态观察研究。结果:5年间,220例中有35例出现临床显性发病,约占总数的15.9%。56例行2次肝活检,23例行3次肝活检,原肝组织正常者几年内相对稳定,病理很少变化,原有病理改变者不易恢复。HBsAg年转阴率为1.55%。HBeAg年转阴率为5.4%。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大都有异常,临床是否发病与肝脏炎症分级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慢乙肝患者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9月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s比率、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慢乙肝患者外周血Tregs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乙肝患者外周血Tregs比率逐步下降,治疗6、9月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治疗3月时,Treg比率无明显下降的慢乙肝患者(29例)中ALT复常率(12/29约41%)显著低于Treg比率明显降低的慢乙肝患者(P<0.01);HBVDNA水平降至检测水平以下的慢乙肝患者(30例)在Treg比率明显下降的慢乙肝患者中所占比例(7/7 100%)高于Treg比率无明显下降的慢乙肝患者(23/29约79%),但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6、9月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11%、19%、25%,其中7例(19%)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在治疗3、6月时CD4+CD25highTreg比率均已降至正常人水平。结论: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了快速抑制HBV复制,还能降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率,且治疗早期Tregs比率下降的患者易于实现Hbehg血清学转换。
  • 摘要:药物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物性肝病。本文对8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做一总结分析。
  • 摘要:目的:了解SSeCKS(src suppressed c kinase substrates,src抑制的蛋白激酶C底物)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分离正常大鼠的HSC,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SSeCKS mRNA的表达变化。以蛋白质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HSC的SSeCKS蛋白的表达变化。制作肝纤维化的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内SSeCKS和cc-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和定位。结果:初分离的HSC表达低水平的SSeCKS mRNA,培养活化后的肝星状细胞SSeCKS的表达增强,在肝纤维化组织中,SSeCKS阳性细胞增多,阳性细胞多分布于肝窦周围,与α-SMA阳性细胞的分布一致。结论:HSC在体外活化过程中SSeCKS表达增强,因此,SSeCKS可能参与HSC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中的作用。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认为活化的HSC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抑制HSC活化是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之一。在体外培养或体内中毒、炎症、肝脏损伤过程刺激HSC发生一系列表型和功能的改变,静止的HSC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表型转换,细胞增殖能力和收缩能力增加并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
  • 摘要:目的:研究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基因变异特征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作实验组和110例非家族聚集性CAH作对照组;用基因芯片法检验前C1896和BCP1762、1764双突变;并肝组织活检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和肝纤维化计分。结果:实验组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77.7%)显著高于对照组(60.0%),X2=4.5626,P=0.0044;实验组炎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u=6.3397,P=0.0000;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者中单独BCPT1762/A1764双突变者炎症计分显著高于与无此类位点变异者和单独前C区1896变异者,t’=8.0111和7.958,t'α=2.1651和2.059,P<0.05。结论家族聚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计分和纤维化计分较高与是否家族聚集无关,而与BCP1762和1764的变异率较高有关,其因此造成的肝组织损害也较严重,这也是家族聚集感染者容易长期携带病毒并慢性化,甚至是易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
  • 摘要: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证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国是乙型肝炎和肝癌的高发地区,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肝癌与慢性肝病的合并发生率是50%-80%,在肝癌病人中HBsAg阳性高达70%-90%。近年来对HBV基因分型的研究发现HBV基因型与临床表现以及临床预后有关,为了解本地区肝癌病人HBV感染情况和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本研究对肝癌病人的HBV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进行了调查。
  • 摘要: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及核昔类似物两大类,其中核昔类似物化学结构简单便于合成,具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发展最快、在临床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但核昔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需要长期用药,疗程也不易确定,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停药后复发等问题,影响了其应用。本文对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常见的耐药与停药后复发病例的处理对策与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
  • 摘要:肝硬化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而且缺乏特别的治疗方法,治疗费用昂贵,因此病人入院后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分析了引起病人心理异常的社会原因,并针对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 摘要:据统计,主要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有抗生素类治疗、解热镇痛剂类、抗结核药类、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消化系统疾病药等多类。本文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及服药护理等多方面,就药物性肝炎引发重型肝炎的护理进行浅谈。
  • 摘要: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CA-MRSA)的临床表现以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为主,部分严重小儿病例可进展为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自此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病例报道不断增多,研究愈加深入。现就CA-MR-SA的流行状况及特征作一综述。
  • 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本文论述了人兽共患传染病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分析了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特征,介绍了宠物引起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疾病类型,并就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防制对策进行探讨。
  • 摘要:2003年以来,在野禽中不断发生H5N1的流行,并传播至家禽,继而造成人类感染流感H5N1的病例不断发生,受累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受威胁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预防流感大流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介绍了人和动物感染H5N1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现状,并就禽流感防治策略进行探讨。
  • 摘要:猪链球菌是一种可引起人兽共患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途径造成人体感染,严重者可致死亡。本文介绍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并就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浅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