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陕西咸阳
  • 出版时间: 2009-08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讲到经方,谁都会马上想到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等一系列的方剂,一下子涌现出来的起码不下几十张方。这些方剂的古今运用及研究,实实在在有医案的记录和相关的报道,读起来引人入胜。毫无疑问,经方是由一张张方剂组成的,我们应该在临床上着力于每一张经方的具体应用和经验积累。但是,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主要谈谈存在于经方中的具有一定体系化的东西。所谓体系化的东西,应该是放下来平稳而无所偏倚的,特别是在寒温的运用上。笔者认为认识到这一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比掌握某些具体方剂的运用更为重要,这也可以认为是经方的灵魂所在。实际上,能够透彻地了解到这一点,将有助于用好所有的经方和后世方。同时,这也正是今天我们为什么必须重视经方的最根本出发点。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论述。
  • 摘要:为了规范《伤寒论》方治疗的证候,并评价《伤寒论》方的疗效,期望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医学评价体系,为研究伤寒论方疗效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可重复性奠定基础。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以证实哪些方剂对治疗哪些疾病有确切的疗效,哪些证候应具备何脉证,以此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为进一步提高《伤寒论》方的准确应用,做出贡献。
  • 摘要:中医治疗疾病包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对症治疗等方面。其中辨证论治学术体系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学术精髓。而辨证论治又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方证辨证等具体方法。其中方证辨证为当前争论与研究的热点之一。所谓方证,是与某个方剂具有良好对应与契合关系的病证。方证辨证是指在对脉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辨别临床病证与方剂的对应和契合关系的方法,也称为“方证对应”。该辨证方法首见于《伤寒论》。如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并有“桂枝证”、“柴胡证”等提法。如166条“病如桂枝证”,101条“如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经后世不断完善,方证辨证目前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探讨《伤寒论》方证辨证对当代临床实践的启示作用。
  • 摘要:泻心辈是以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为主药的一组方剂,专于治疗心下痞为基本特征的病证,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合称为泻心汤。加之类痞证的旋覆代赭汤、黄连汤等,皆是寒热并用法的名方佳剂。本文讨论的重点以《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为主,并旁涉诸家之见,综合分析泻心辈方证相应的规律。
  •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案例为媒质,以个案分析为切入点,以学生共同研讨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各级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行。近年来,案例教学被国内诸多中医高等院校运用于《金匮》教学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也对《金匮》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浅谈了体会。
  • 摘要:肺胀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随着工业污染加重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之势。寻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重新审视肺胀病的证治规律,寻求对肺胀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方法,以此揭示中医学治疗肺胀病的优势和特点,为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和依据,亦为文献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思路,使文献研究从古书堆中走出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澄本求源,古为今用。本文探讨了肺胀病古今医案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介绍了肺胀病证治规律与理论。
  • 摘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呼吸病证辨证内容论述较多而详备。《伤寒论》多集中在少阴、太阳病篇,《金匮要略》主要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水气病篇论述较多,其理法方药齐备,对后世呼吸病辨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由于篇幅受限:本文兹就张仲景辨治呼吸病的部分用药特点作以粗线论述。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以下简称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4.5/1×105。一般认为发病与遗传因质、性激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病变常累及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金匮要略》没有SLE的病名,但笔者在临床中,常运用金匮的理法方药来诊治SLE,本文谈谈粗浅的体会。
  • 摘要:惊悸病名,来自《内经》,具体论述辨证施治,出自《金匮要略》第十六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深入研究其辨病思路和论治特点,了解其研究概况,对全面继承和发展仲景学说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摘要:临床上,妇人产后腹痛为产后常见的病证之一,其产生的病因病机各不相同,鉴别诊断比较复杂。因其病证部位在腹部,各种病因所导致的产后腹痛会以种种形式表现于相应的腹部位置,故而诊察妇人腹部的某些病理征象显得较为重要。本文以《金匮要略》中证见产后腹痛的六个方证为代表,主要从狭义腹诊的角度来讨论各自的腹证特点,鉴别其产生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腹证的研究,进一步归纳出不同病因病机腹证一般规律,期望提高临床上对妇人产后腹痛及诸病的鉴别诊断及施治。
  • 摘要:“脾约”一词首见于《伤寒论》179条,其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伤寒论》247条又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因为247条有“其脾为约”一句,所以现在讨论的“脾约”其实都是讨论的麻子仁丸证。也就是说,“脾约”就是麻子仁丸证。在《伤寒论》中,“脾约”不是麻子仁丸证,麻子仁丸证与脾没有关系。现在的这种理解混淆了“脾约”和麻子仁丸证的概念,也将麻子仁丸证的病机复杂化了,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有必要加以辨析。
  • 摘要:四逆散出自《伤寒论》中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的组成为: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煎服法为:“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服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此条文列在少阴病篇,条文中只有一条主症,其余的均是或然症,对病机也没有明确解释,故而形成古今医家、注家观点不同的局面。笔者在此对四逆散的病机做一总结。
  • 摘要:仲景论及奔豚病的条文主要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中的四条,其中后两条在《伤寒论》中亦有,文字略有差异。另外,《金匮要略》中的枳实薤白桂枝证、桂枝生姜枳实汤证,桂苓味甘汤证等条文中亦有与“气上冲”类似的文字。接下来将在这些条文中探讨奔豚病的证治。
  • 摘要:“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属于营卫学说的范畴,语出《难经》第十四难。是五脏之损的治疗法则之一,其义是心脉受损者可以通过调理营卫的方法治疗。《难经正义》对其解释说:“心主血脉,心损者,宜调其营卫,使血脉有所资也”。《素问·痹论》、《灵枢·营卫生会》等篇均对营卫的生理和病理作了相关论述,从而奠定了营卫学说的基本框架,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从业者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指导着对疾病的治疗。及至汉代,张仲景“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为《伤寒杂病论》”,在论中提及营卫之处甚多,如《辨脉法》中云:“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等等。并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是知仲景继承并发扬了《内经》和《难经》的营卫学术思想。“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为心系病证治疗法则之一,而观《伤寒论》对心系疾病的治疗,对此理论也有多处的应用和发挥。本文分析了“损其心者,调其荣卫”的机制,探讨了调和营卫治疗心系疾病在《伤寒论》中的分类应用。
  • 摘要: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研究员(1919-2000),少时因父母病笃,遂发奋学医济世,苦读经史诸家,精研岐黄仲景。他从1939年开始在西安应诊行医;1942年拜师于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先生;1943年经考试获国民党卫生部中医师证书;1944年随黄氏隐居长安樊川,致力于伤寒、针灸学的研究;1954年任教于西北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任中医科主任,先后多次举办西学中班;1965年调至陕西省中医研究所任所长;1981年起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为陕西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米伯让先生从医中医界享有较高声誉,60余载,精研歧黄,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尤重医德,在其对《伤寒论》研究之贡献可概括为几点。
  • 摘要:伤寒学术流派属于传统医学流派,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而创立,历代传伤寒学而有成就者数百上千,如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宋之韩祗和、庞安时、朱肱、许叔微,金之成无己等,明清以后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方有执、喻嘉言、张志聪、柯韵伯、钱天来、尤在泾、黄元御都是其中之佼佼者。师从仲景、研究《伤寒》、善用经方者自古至今绵绵不衰。从历史上看,历代凡中医学有所成就者,无不从《伤寒》而获得无限的智慧。作为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流派在中医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当代伤寒家继承前辈们研究《伤寒》、实践《伤寒》的经验和体会,在临床中继续发挥着经方的高效。
  • 摘要:一般认为,中医古籍中的“痰饮”之论,首先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而《内经》、《难经》与《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痰”字。今本《金匮要略》中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分类,但张仲景所论的是“饮”,其中的“痰”字乃是后人由“淡”字改来,亦即“痰饮”原为“淡饮”。
  • 摘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经方更是如此,方中药物的剂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效、主证。在仲景原著中,一些经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由于剂量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的方名,功效、主证亦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澄清原著各方组成药物的剂量和配比。其中,《伤寒论》中大黄剂量除了一般存在的古今换算的问题之外,尚有两处通过“碁子”来模糊描述,成为大黄剂量的一大疑窦。一处为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另一处则为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方后注所云“内大黄切如暮子”,此两条通过博碁的大小来表示大黄的剂量。历次版本的《伤寒论讲义》均注释“博碁子即为围棋子”,然而孙思邈《千金方》云“博碁子长二寸,方一寸”、“碁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暗示了碁子为方形的意思,两者显然存在矛盾。究竟孰是孰非,笔者在此对其进行粗略考证。
  • 摘要:本文以张仲景《金匾要略》与台湾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例,分析了医学与法律的类似性,以探讨医学与法律的关联。
  • 摘要:甘草,《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载其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可广泛应用于寒热虚实病证,甘草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药物,也是历代医家以及现代临床最常用的药物,素有药中“国老”之称。近年来随着对甘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促癌等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甘草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在临床处方中出现率最高。由于甘草的滥用,加之生态环境的恶化,甘草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加以保护。反观临床,甘草的高频应用是不是疾病确实所需呢?甘草的适应证与配伍是不是真的那么广泛呢?基于此,从“方书之祖”《伤寒论》对甘草的运用、不用甘草的方证、甘草与药物配伍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甘草的应用原则与配伍宜忌。
  • 摘要:半夏汤类方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包括大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和干姜人参半夏丸等,散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金匮·呕吐哕下利篇》、《金匮·黄疸篇》、《金匮·妇人杂病篇》和《金匮·妇人妊娠篇》,方方皆不离半夏降逆止呕之作用,是治疗“痰饮呕吐哕”为主证的一组方剂。其组方严谨,药味精炼,配伍灵活,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较好。半夏汤类方如前述共计七方九味药,其加减配伍以小半夏汤为中心,为治疗寒饮呕吐类病证的首选方。从药物组成看,都包含姜、夏二味。半夏辛温而燥,辛散水邪而降逆气,燥以去湿痰水饮;姜辛温而散水饮,温中而降逆气,二药共呈温散水饮,降逆止呕之功。其余各方皆根据具体病证,本文围绕此二味药进行剂量或药物的增减,兹列简表于后。
  • 摘要:自朱丹溪提出“痛泻”之名以来,临床对其理解比较狭隘。本文区分了痛泻广义、狭义之别,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病理、治法方药进行了分析,尤其对临床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肝郁脾虚型痛泻进行了理论探析,指出当归芍药散为其临床应用的主方,为经方的又一临床新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六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即“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方药组成有: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干姜、五味子,因其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且由六味药物组成,故笔者将其称为“六味小柴胡汤”。该方原文主治邪在少阳,胆失疏泄,影响三焦通调水道功能,水饮内停犯肺的咳嗽,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外感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胃肠炎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对本方证的认识及临床运用心得做一综述。
  •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杂病论》,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但笔者认为,对于仲景治疗脾胃病的名方——半夏泻心汤,还存在较多认识上的误区,有待进一步商榷。本文深入的探讨半夏泻心汤的病机、配伍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于临床大有裨益。
  • 摘要:《伤寒论》是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临床辨证论治专著,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书中方药虽历经久远,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仲师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精当,由此可见一斑。在总结、继承汉代以前医学成就的基础上,仲景于《伤寒论》中提出了系统的一套的治法原则,其中独具特色的即是寒热并用法。它是将寒、热两种截然不同的治法,创造性地熔于一炉,以治疗复杂病因所造成的寒热错杂证候。本文将就寒热并用法做一浅析。
  • 摘要: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书中所创制的经方,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迄今仍广泛有效地应运用于临床。本文从《水气病》篇的方药入手,探析其方药配伍规律,旨在进一步了解仲景遣方用药之特色,从而为临床治疗水气病开辟新的思路。
  • 摘要:张仲景对桂枝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运用之灵,用法之妙,堪称一绝。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膀胱、心、肺经,是一味十分重要的药物,其在经方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是仲景配伍组方常用药物之一。通过灵活配伍,可散寒发汗;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温中补虚;可温阳化气行水;可活血通瘀;可强心通阳;可温阳平冲降逆;可和解表里;可交通上下。温习经典,深感仲景运用桂枝配伍组方之妙,大大扩展了桂枝的临床功用。诚如张寿颐所言:桂枝“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经方中运用桂枝的经验十分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本论文,可以了解仲景对桂枝配伍运用的规律,探讨该药的配伍规律,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经方颇有现实意义。
  • 摘要: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分析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原因,就如何正确认识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科学地合理使用中药进行了探讨。
  • 摘要: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保持发扬中医传统优势和特色,我校自2006年始尝试在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中创立“经典与临床型方向班”。该方向班除了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以外,重点加强对中医经典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被誉为医方之祖,中医治疗杂病的典范。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后期的提高课程,也是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该班的《金匮要略》课程,在理论课阶段,教学难度与深度都相应高于其他五年制本科班,而实践环节也要突出中医经典特色。因此,对于该班的《金匮要略》教学,应该既不同于其他五年制本科生,也不同于《金匮要略》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而是应该建立一套紧密联系《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系统教材,使之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行之有效。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医临床辨治疑难重症的基础。该书所蕴涵的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全过程,是中医学最精华和最有魅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伤寒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掌握中医经典思维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伤寒论》的讲授过程中,发掘、概括和总结张仲景辨证思维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辨证思维的方法,不仅授学生于“鱼”,更授学生以“渔”,为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和诊治疑难杂病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多媒体信息化技术,首创“多媒体临床案例库”辅助教学,并以此推动教学改革,包括编写案例版《伤寒论》创新教材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教学评估研究,深化“经典回归临床”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及社会效应。在《伤寒论》教学改革实践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此取得了特有的原创性、真实性教学资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案例库的建设及基于案例库的教学改革。
  • 摘要:《金匮要略》是中医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也是四大经典课程之一。金匮是汉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1700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开展《金匮要略》案例教学多年,在“摸爬滚打”中获得了一点粗浅的体会,以求能抛砖引玉。
  • 摘要: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该病居妇科四大病证之首,与女性机体的诸多病理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虽然《黄帝内经》中即有对于该病的相关论述,后世诸多中医学家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相关的发挥,而其理论渊源的核心则均来自医圣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的论述中。《金匮要略》开创了月经病理、法、方、药系统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治疗月经病树立了标准。现代中医学认为月经病的病因为外感寒、热、湿,内伤七情、体质因素和饮食劳倦、多产及房劳;病机概括为肾、肝、脾功能失调,气血失调,冲任损伤:总的治疗原则为调经,具体的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肝等。本文介绍了《金匾要略》中月经病之病因病机及《金匾要略》中治疗月经病方证辨析。
  • 摘要:《伤寒论》在讨论小便异常时除“小便不利”外,尚有“欲小便不得”、“小便难”、“小便少”、“淋”、“便血”、“不尿”、“小便己阴疼”、“苦里急”、“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等。根据《中医诊断学》对小便不利的解释:小便不利,是指排尿困难,尿量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的症状。所以,小便不利应当包括:①小便量的改变,表现为总量减少;②便次的改变,表现为尿次的增多或减少;③小便色、质的改变,表现为黄、赤、浊、石等:④小便时伴随症状,如溺时疼痛、灼热、小腹拘急、滴沥滞涩或闭塞不通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小便不利的论述,但证治尚不完备。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之先河。该书中有40余个方证,涉及小便不利的辨治,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本文仅从治法学角度对仲景辨治小便不利作一归纳,供学习参考。
  • 摘要: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篇中,张仲景论述百合病证治的内容尽管只有九条,但涉及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治则、正治法、救误法,变证治法、用药后的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示人以规矩准绳,给人以启迪。探讨张仲景辨治百合病的思路,对于深刻理解仲景论百合病之本义、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以及更好的防治内伤杂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现谨此探析。
  • 摘要: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纵观《金匮要略》中仲景对眩晕病症的认识,共有十余张方子治疗本病,分析其病机,可将其分为三类:①虚证眩晕,②实证眩晕,③水气病所致眩晕。而尤以水气病所致眩晕,仲景论述最详,所出方证最多,本文将分类叙述之。
  • 摘要: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见于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腹痛,产后腹痛,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等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妇人三篇中,最早提出妇科疾病分类与辨证论治的方法。以脉证为依据,定出理、法、方、药,有内治法,亦有外治法,方药配伍精当,奠定了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基础,使妇科学初具规模,并为其分科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堪称为妇科学之鼻祖。腹痛在《金匮》妇人之妊娠、产后、杂病三篇中均有涉及。妇人病种繁多,症状复杂,唯有腹痛一症在三篇均有详实论述,足见仲景对其重视程度。本文将详细剖析腹痛一症的病机治法以及方药,以期对临床辨治腹痛有所裨益。
  • 摘要:《内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又云:“肾脉微小为消痹”。此三者亦即后世所谓上、中、下三消也。然仲景所论消渴,实则仅中、下二消,何也?论中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跌阳脉主候胃气,即为胃脉,故当就跌阳以诊定。浮为胃中阳气有余,气盛而外达则脉浮,故日“浮即为气”。数脉主热,热即烁胃而耗津,则能消谷。消烁不已,则热结于中,伤津耗液,而大便坚,大坚即是大便坚。夫气盛,则热迫膀胱而溲数,溲数则津液偏渗,无以润大便,大便必坚。以便坚与溲数相搏,则津液更耗,徒能消谷,而中消之病成矣。又云:“跌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此条乃前条之更详之,亦论中消之病机及脉证。笔者就仲景论治消渴浅谈了一些看法。
  • 摘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论述历节病,原文以“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疼不可屈伸”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痹证是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亏虚而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由此可见,历节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病的发生以人体正气亏虚为内因,同时与风寒湿等邪气密切相关。历节病的表现以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以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因此研究历节病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历节病与相似病证鉴别诊断;分析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情况。
  • 摘要:肠道吸附法不能明确划归中医八法之一,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治法,尤其是张仲景著作中多有体现,总体上属于驱邪类。肠道吸附法既有下法之效,也有清、消法之用。在现代医学中,肝脏、肾脏功能不全,或者尿道疾病,往往导致有毒物质蓄积,如血氨升高,肌酐升高和高血钾等,小便不利尤其少尿或者无尿时,病情进展较快。这类疾病古人是怎样治疗的?从论治体系相对较完整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来看,通过肠道将有毒物质和水等排出体外是常用治法,如少阴病(少阴病本属虚)用大承气汤,黄疸病用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硝石矾石散等。当然,这种治疗可能只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甚至有些药物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是有毒的,不适合的,但对于古人而言,急则治其标,可以缓解症状。现代临床尿毒症用大黄等灌肠,可以明显延缓透析周期,也说明通过肠道治疗这类疾病的确有效,跟古人的方法不谋而合。本文主要探讨肠道吸附作用,至于药物的其它功效,如止血、止痛暂且不表。
  • 摘要:07年某校建立了“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一结合,二强化,三提高”为创新点;以培养出“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标。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二者的优点,引入本科生导师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等措施,提高学生坚定的中医信念和对中医的热爱程度,提高其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技能。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是该实验区的特色之一。根据实验区建设方案的要求,笔者在《伤寒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探索,获得较好的效果。
  • 摘要:2009年上学期,由第一临床医学院指导,在04中西医临床专业最后一学期,根据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结合本学院优势,开设了临床经典、科学研究两个方向提高班。共有73名同学选择了经典提高学习班,选定了《古今经典医案选读》和《经典名方临床应用》两门课程。教学安排包括课堂学习6周,临床实践6周。考试为撰写心得,要求内容原创、发自内心,有个人见解,文字浓缩。通过撰写心得,抒发了同学五年理论学习、尤其见习一年的感慨,以及对经典学习的思考,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本文现归纳总结。
  • 摘要:医学教学研究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培养医师提供证据的教育研究,其重要性可以和药物疗效评价的研究相提并论。随着中医学正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实践的推广,中医教育也需要从基于经验的教育模式(opinion-based education)向基于证据的教育模式(evidence-basededucation)转变,为社会培养出具备更高从业能力的现代中医师,从而能提供更好的中医医疗服务。教学本身作为一种学术干预,同样需要科学的证据来指导其行为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当中医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采取相应的教学干预活动时,他们的教学干预很可能对对学生学习成果有着更直接的影响。科学的证据来自于实践性的科学研究,获得这些证据的重要来源即是公开报告的教育研究。因此,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报告至关重要。本系统综述将对《伤寒论》课程教学研究文献进行资料综合分析和严格评价,以了解《伤寒论》目前的教学研究报告水平的现况,并提出未来中医教育科研报告的格式标准的建议。
  • 摘要:对“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1999-2008年发表的与“伤寒论”相关的论文选题进行分析,认为选题方向可概括为:学术史及版本校勘,<伤寒论>与境外医学,名家学术思想,病证规律,经方应用,诊疗思想与方法6个方面。提出研究生选题要结合个人特长、课题方向,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要处理好创新研究与学科特点之间的关系,不可一味求新、求变。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主干课程之一,其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医继续教育、临床人才培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刚刚接触本门课程的本科生,往往囿于原文解读死记硬背,难以感受到学习《伤寒论》的实用价值,影响学习效果。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入热点、设置问题、围绕案例积极改善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效果。
  • 摘要:加味小承气汤是由《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化裁而来,该方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活血凉血育阴的功效,经临床验证加味小承气汤(清毒汤)治疗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安全有效,用后可以迅速改善症状,抑制内毒素的产生,提高机体清除内毒素的能力,是重型肝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加味小承气汤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机制,笔者采用了硫代乙酰胺所致肝损伤模型的方法,具体实验如下。
  • 摘要:小肠黏膜上皮是机体代谢最活跃的场所,小肠乳膜上皮细胞终生进行不间断的自我更新,而位于肠隐窝部位的肠黏膜上皮干细胞则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补充在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因此,小上皮细胞的凋亡脱落、受损坏死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本研究主要采取该法检测小肠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
  • 摘要: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探讨白虎清解汤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氧化应激的动态干预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流感病毒感染后,随病程的发展,小鼠血清及肺匀浆MDA含量逐日上升,总SOD活力逐日下降,反映了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机体内存在明显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其抗氧自由基损伤的能力下降。白虎清解汤在降低小鼠肺组织MDA含量,升高SOD活力方面优于利巴韦林,特别在提高组织SOD活力方面疗效突出,提示白虎清解汤在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而减轻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肺脏氧自由基损伤方面优于利巴韦林。因此,抗脂质过氧化、调节氧化一抗氧化系统平衡可能是清热化痰祛癖中药复方白虎清解汤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 摘要:中枢神经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在人的情绪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人脑存在着多种5-HT受体亚型,其中5-羟色胺2A受体(5-HT2AR)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是科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海马是人脑边缘系统的一个结构,参与人的情绪调控,5-HT2AR在海马的表达情况和抑郁症发作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对海马5-HT2AR的表达和慢性应激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前期研究表明加味四逆散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本方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着多种调节作用,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慢性应激大鼠海马5-HT2AR及其mRNA的表达,探讨抑郁发作与海马5-HT2AR及mRNA表达的关系和加味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的神经基础。
  • 摘要: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病,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伴耳鸣、耳闷感,或迷走神经核激惹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缓慢,或腹痛、腹泻,甚至晕厥等)。回顾近20年来中医对梅尼埃病的治疗,尤以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加味者为多。水通道蛋白(AQPs)是一族对水有特异通透性的膜蛋白,它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膜上,对动、植物调节水转运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了AQPs的13种亚型,它们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尤其在与液体分泌和吸收有关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含量颇多。不同的AQPs亚型与各部组织水肿及水代谢疾病有关。
  • 摘要:胸腔积液是许多疾病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中等以上积液可见胸部饱满。基于其临床表现,医家多将之归属中医“悬饮”范畴。悬饮是指水饮停积于胁下的一种病证,以胸胁胀痛,咳唾、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临床医家运用《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苓桂术甘汤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s)是一组细胞膜转运蛋白,在水的跨膜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QPs表达的异常与水液代谢失常有着密切关系。鉴于胸腔积液的病理特点以及悬饮的病机都与水液留聚胸胁部位有关,因此笔者借助豚鼠胸腔积液模型,结合水通道蛋白对水代谢的重要作用,选择温阳健脾化饮的苓桂术甘汤合泻肺消饮的尊苗大枣泻肺汤予以治疗,观察此二方对模型豚鼠胸膜间皮细胞AQP1表达的影响,以期揭示上方治疗胸腔积液的部分作用机理。
  • 摘要:大承气汤证是《伤寒论》阳明病中的一个主要证型,广泛见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仲景创立大承气汤以治,其确切疗效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尚没有大承气汤证动物模型的明确报道,有关该证的研究多依赖临床,有关攻下法的研究多以离体肠管为对象,或者借用与西医有交叉的不同疾病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这必将受到诸多限制,不能得出真正符合中医理论的结论,深入的、前瞻性的研究难以开展。因此,本研究初步复制大承气汤证动物模型,以期为中医临床的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炎症性肠病之一,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和持续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UC在欧美国家患病率约占0.4%0~1‰,在国内未见精确的统计报告数据,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虽然目前UC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已明确免疫反应异常是其发病中的重要的环节。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TLRs)/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NF-κB的抑制蛋白(IκB)是此通路的中间环节。
  •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调节受损及/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在防治方面主要针对改善和减轻IR及其所带来的多代谢失调。中医学重视从整体上进行调节,特别是中药复方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各个组分异常方面有着广阔前景和一定的优势。本项目以既往泻热祛瘀、益气养阴降糖三黄片(加味桃核承气汤)为研究基础,进一步挖掘该方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
  • 摘要:《伤寒论》三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常用于治疗阳明燥热与糟粕互结的一类证候。长期以来,关于三方的临床运用研究颇丰,多以“痞、满、燥、实”的有无以及偏重进行划分,“燥、实”为主者,治以调胃承气汤;“痞、满”为主者治以小承气汤;“痞、满、燥、实”兼备者,治以大承气汤。从字面上看,似乎条理清晰,但细心玩味,却大有令人难以把握之感。从文字涵义分析,“燥、实”讲的是病机概念;而“痞、满”则突出的是症状概念。那么,病机概念与症状概念又如何在一起相提并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通过对方剂的药物组成而推导出来的结论。因为用了芒硝,就推断“燥、实”程度重;看到用了厚朴、枳实,便猜测“痞、满”表现突出;因为硝、黄、枳、朴均用了,就得出“痞、满、燥、实”兼具的结论。
  • 摘要: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的证治"395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85条亦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丸剂变成汤剂者为理中汤。本方是治疗寒客中焦的代表方。如脾胃素虚,寒湿内阻,或寒湿直犯中焦,或三阳病误治失治,均可损伤脾胃,以致寒客中焦,寒湿内盛,运化失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腐,脉沉缓弱。治当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用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载附子理中汤乃理中汤加附子而成,是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四肢拘急的方剂。清·汪昂著《汤头歌决》云:“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笔者曾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举数例进行总结。
  • 摘要:由于现代生活的紧张繁忙、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和饮食结构的不断精细油腻,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长迅速,致死率高,不但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动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或心律失常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虽然未引起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在临床上确实能解决问题,长期以来(默默)地为赤县神州的广大市民的健康长寿做了不少的贡献。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比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因此,值得我们去钻研探讨,并加以发掘提高。自古以来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运用经方治心血管病,成效令人鼓舞。现采用经方治心血管病,结合一些名家学者的用药经验,广采搏搜,取精用宏,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做一简述。
  • 摘要:经方即指伤寒、金匮方,其疗效经后世广泛验证,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指导作用。临床疑难病证颇多,相信不少同行常感到无证可辨、无方可用,此时必首推用经方,而且可以灵活化裁,不拘泥于原方,屡获良效。
  • 摘要: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经典古籍,不仅是中医各科的基础,更是中医妇科临证必备的教材,对于治疗现代妇科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现举验案3则进行介绍。
  • 摘要:柴胡桂枝汤出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柴胡桂枝汤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并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方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今摘录验案3则,以示同道。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属中医胃痞范畴。本研究于2005年3月~2009年2月以半夏泻心汤加穴注足三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吗丁啉治疗作疗效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黄芪桂枝五物汤与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为后世常用方剂。临床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在虚性汗出基础上,见身体麻木、疼痛、瘙痒以及风疹等体表病症,或心悸等心系病症即可应用。金匮肾气丸典型适用证在纳食尚佳、舌苔薄白不腻的基础上,有腰痛、下肢冷痛、夜尿多等肾阳虚象中的一证即可;不典型的适用证则为一派肾阳虚证象而见舌苔黄厚腻,此本虚标实,可以加大泽泻、茯苓用量来驱除湿邪,同时减少熟地、山药用量防止过于滋腻。从补阳功效分析,前者主要是补益体表卫阳和心阳,后者阴中求阳,温补肾中阳气;从祛邪功效分析,前者偏于疏散在外的风寒,后者重在温化在里的水湿。本文介绍笔者临床运用二方的经验体会。
  • 摘要:本文现结合对大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外感高热一例患者的疗效观察,浅谈了经方临床运用的一些问题及体会。
  • 摘要:失眠亦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轻者有入睡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而不易再入睡,也有时醒时寐等,严重者则整夜不寐。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笔者通过几则病案介绍一下我辨明阴阳,使用经方治疗失眠的体会。
  • 摘要:叶天士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框架。后世医家据此,把温病“营分证”基本标准界定为:“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并由此明确其病位属里而位居气分之后的基本格局,即认为温邪的传变是由卫及气、由气及营、由营及血的。然而,这与张仲景《伤寒论》外感病营卫主表、气血主里的分类原则发生了矛盾。难道伤寒所犯之营卫与温病所害之营卫是不同的营卫吗?难道伤寒、温病干扰机体,所病之卫则同一、所病之营则各异吗?其实不然!只要稍加考证,便可发现,叶天士在表达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之说的同时,也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之明文,间接表达了温病运用营卫气血理论与《伤寒论》是一致无二的!那么,伤寒营病多属于表证,温病“营分证”显属于里证,此矛盾又应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伤寒、温病同属外感,所犯营卫同属一处,只因病因不同,因而病机各异,现症、治法也就自然大异了!具体论证限于篇幅,仅列证。
  • 摘要:《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全书系统总结了东汉及之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开创了热病与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展现了中医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其诊治特色。如果通读了《伤寒论》与《金匾要略》,并且融会贯通,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伤寒中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本文分别进行论述。
  • 摘要:《素问·灵兰秘典论》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仲师全面继承了《内经》心为诸脏主宰的观点,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十分注重顾护心君,防止疾病向危重不治发展,亦体现了仲师从脏腑整体观出发阐述治未病,防其传变的重要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浅探以呈管见。
  • 摘要:什么是“弗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弗协调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能处理经典逻辑中的矛盾关系,也能够容纳矛盾,不取消矛盾,但不能从矛盾推出一切的逻辑理论。从A和□A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一般不能推出任意命题B。弗协调逻辑又称为不协调逻辑、次协调逻辑、超协调逻辑、矛盾逻辑、悖论逻辑与亚兼容逻辑等。经典逻辑是否认矛盾,认为矛盾是不可能的,必须从“人”的思维中祛除,当然也要从逻辑系统中排除。一个经典逻辑系统是具有协调性的,即不矛盾性。协调性即不矛盾性定理,是经典逻辑系统的一个基本定理。弗协调逻辑是迄今能处理不协调性的唯一一类的逻辑理论,也是非经典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
  • 摘要:中医辨证论治,自仲景伊始,即强调“病证结合”。辨“证”之要,强调分型论治,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分型论治是根据临床证象所表现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分别辨证,从而随证立法,依法处方,是为“大异”,只要尊重四诊所展示的事实依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一般中医都能明辨。但一直以来辨“病”之意,反诲而不明,仅以对症统之,忽略了“辨病”实质是强调抓住一个疾病的共性病机这一“小同”,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故撰本文,以期能明仲景“病证结合”的真正内涵,更好的发挥经典著作的临床价值。
  • 摘要:“中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药学的不朽经典,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结出的厚重成果,所以《伤寒杂病论》通篇都体现着“中和”的文化精神。本文试总结归纳。
  • 摘要: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写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人无不熟知并传诵之,可谓是其治未病思想的代表性论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仅是仲景示例而为,在《伤寒论》中更是充满了对治未病思想的阐述。本文仅就太阴病“宜服四逆辈”与“上工治未病”的关系进行粗浅分析,以飨同道。
  • 摘要:既名研究,就要有研究领域,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着的相应对象,依据研究者立足点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不同的工具接近研究对象,证实或揭示对象的存在和所以存在。方证相应作为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要研究它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研究方证相应。要研究方证相应,就要证明方证相应的存在。要证明方证相应的存在,我们首先要讨论什么是方证相应,或者说我们应如何使用方证相应。无疑方证相应可以分解为方、证、相应三部分,其中方为方剂,证为证候,相应意味相适应、相符合,其中的“相”字意有相互、交互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行动。如此笔者围绕着“方剂”“证候”与“相应”三个语词展开讨论。
  • 摘要:关于《伤寒论》中“伤寒”的含义问题,学术界一直广有争议而未有定论。众所周知,张仲景当年所著名《伤寒杂病论》由“伤寒”部分与杂病部分两大板块组成。“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杂病部分即今之《金匮要略》(下简称《金匮》)。本文即首先论述可从《金匮》的角度探讨“伤寒”的含义问题。
  •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GRF)是各种肾脏病自然发展或失治、误治,导致肾功能渐进性减退,直至功能严重丧失,多个系统、脏器受累,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现今临床较为常见。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且本病较为难治,绝大多数难以逆转,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进入终末期肾病,病死率较高,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西医学仅有对症治疗,至今尚无针对病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和恢复肾功能损害的有效药物。在病情较重时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手术治疗,虽可使部分患者的病情暂时减轻和少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但由于费用昂贵,且有副作用,移植肾来源匮乏、移植后排异反应及肾的存活时间有限等问题,很难广泛普及。慢性肾衰相当于中医水肿、关格、癃闭、肾劳、肾风、溺毒等病证的范畴。本文现扼要叙述笔者对本病分期辨证、选用经方为主进行治疗的方法和经验。
  • 摘要: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方由柴胡、黄芩、半夏(洗)、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笔者曾概括其功效云:“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不仅如此,祁坤《外科大成》云:“用小柴胡汤加味,肝胆经部位热毒瘰疠,及一切疮疡,发热,潮热,兼小腹胁股结核,囊痈,便毒,或耳内耳下生疮,”可作为运用本方之参考。
  • 摘要:中医的外感病学说,在汉代之前统称“热病”,到了《难经》、《阴阳大论》之后,逐渐转化为“伤寒”。在这个大格局的变化过程之中,张仲景承前启后,进行理论传承与创新,吸收<难经>广义伤寒学说,继承《阴阳大论》重视寒邪致病特色,改进《素问·热论》六经分证体系,扬弃传变按日期的学说,主张辨证论治,创立半表半里学说,阐发三阴虚寒证的突变理论,丰富外感病的治疗方法。他使中医外感病学说,由理论推理走向临床实际,诊治体系空前丰富,后世医家有法可依,临床疗效大为提高,他的著作被尊为经典,他本人被称为医圣。
  • 摘要:热病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急性病,包括了《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论述的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急性病,故又称外感热病。热病的概念是根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理论来界定,认为热病是因伤寒所致。然而,《难经·五十八难》对广义伤寒的论述则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故热病实际上是包括了《伤寒论》所论六经病证以及温热性的外感疾病。也有学者认为热病包括了具有发热表现的内伤疾病,万友生指出:《素问·热论》篇所论寒温热病虽属外感,但《素问·刺热篇》所论五脏热病则属内伤。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都能引起发热,而凡具有发热的外感、内伤疾病都可称之为热病。其实热性病应是指人体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发生的各种不同热型的发热性疾病,因而包括了伤寒、温病、温毒、温疫等,基本上也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本文介绍了六经辨证应用于外感热病的特点,举例阐述了热病应用六经辨证临证;就六经辨证应用于外感热病的局限性及重构外感热病统一辨证体系的趋势进行探讨。
  • 摘要: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之先河,把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归纳为三阴三阳,使后世医者有证可辨、有法可依、有方可用。为了便于疾病的诊断,仲景六经各设提纲一条,作为六经疾病诊断的标准。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病的特征。六经病提纲反映了六经病证的特征。(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卷下》)“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尤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读书者须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只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可见六经提纲之重要,学习六经辨证,首先明了六经提纲的意义,才能掌握六经辩证的方法。
  • 摘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目前已推广到多个学科,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自主学习、面对现实问题为特点,符合《伤寒论》需要反复研读、反复临床实践的经典课程特点,因此,我们尝试着把PBL教学法引进到《伤寒论》的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近几年在国内西医院校和中医药院校均有尝试。根据中医学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讨论,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这些应用大多以临床课程的案例教学为主,在中医基础课程尤其是经典著作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报道。因此笔者尝试在《伤寒论选读》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寇宗爽,生卒年不详,曾任宋承直郎澧州司户曹事。其书《本草衍义》20卷撰成于1116年,当时曾由太医学博士李康等看详,并于三年后的宣和元年(1119)由其侄、宣教郎解县丞宗约,校勘镂版印造颁行,但此本现已不存。本文介绍了《本草衍义》中所载仲景相关内容。
  • 摘要:《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遭散乱,后经王叔和编次整理,才得以幸存。其后又迭遭变迁,所以出现疑文、错句在所难免。同时,该书成于一千八百年前,医学上的名词术语和行文的语法习惯都有其时代特点,因而正确的注解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金匮》的一些注释不当的条文进行具体分析。
  • 摘要: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朱肱先于大观二年(1108)著成《伤寒百问》一书,大观五年(1112),张蒇作序并改名为《南阳活人书》,至政和八年,朱肱又重新校正,修改百余处,于杭州坊镂板刊行。此书对后世伤寒研究极大,本文现就其学术进行探析。
  • 摘要:喻昌为江西清代名医,治伤寒学,有突出贡献,是伤寒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家之一。本文研习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尚论篇》,分析其治伤寒之学的思路、方法,学习其学术思想。
  • 摘要:喻嘉言,清代著名临床医学家,对《伤寒杂病论》有较深的造诣,在重视《伤寒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仲景有关杂病证治亦颇有心得。其著《医门法律》一书因其临床的实用和独特的体例,被后世医家视为必读之书。《医门法律》实为阐发仲景《金匮要略》一书的奥旨。他说:“顾穷源千仞,进求《灵》《素》《甲乙》诸书,文义浩渺,难以精研。用是参究仲景《金匮》之遗,分门析类,定为杂证法律十卷”,对参考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很好的历史资料。书中尤其对痰饮病的认识有精辟见解,既继承《金匮要略》对痰饮的理念,同时又提出个人见解,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其中观点可供后世借鉴与取法。喻嘉言在综合、归纳、提高的学术思潮影响下,立足于临床实践,尝试勾划出较为全面的辩证论治体系,简洁清晰,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制约力。这些虽然大多数是对前人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理论上的升华,给后世医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探讨了痰饮病发病主要在胃的观点。
  • 摘要:张仲景与叶天士既善临证治疗外感与内伤杂病,又创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仲景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奠基人,并且其方药配伍精当,他的著作记载的方剂,至今临床仍大量应用。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发挥三焦分证之理、临证诊断尤重辨舌验齿之法、阐明络脉病理论、开创络治法之先河,其学术思想是构建温病理论体系的基石。本文试从几个方面研究对比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以求指导临床诊治。
  •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它是在反对主流的生成语言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它驳斥绝对语言任意性,主张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对应映照关系,认为语言是心理的表征,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是思维和认知的结果。目前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象似性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语言结构,认为句法结构是非任意的,有理可据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即“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结构中的句法象似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语言使用者把他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过程映现在句法形式上。本文现把六经病中符合象似性特点的典型条文做一阐释。
  • 摘要:方剂辨证是近些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全新辨证方法。具有简便易学,便于传承,实用性强,疗效确切之特点,自从我们提出建立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后,相关研究也愈加深入和广泛,但大都局限在面上的理论探讨,没有进行一个一个方证的具体研究。笔者计划以经典方证为基础,系统研究三百个方证的辨证施治,最终完成“方剂辨证论治方法学”。大承气汤证是三百方证之一,此方证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是临床常见方证之一,所以常见于诸古代医案、医著及近代杂志医书中。大承气汤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论述相对比较全面,主证论述较多,但缺少舌诊。脉象在后世论述中变化也较大,而近代重点是临床报道,理论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伤寒杂病论》以来,有关大承气汤方证进行全面总结,以方剂辨证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归纳和现代统计分析的方法,确立大承气汤证的主证、兼证,对大承气汤证的病因病机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大承气汤提供依据。
  • 摘要:大、小建中汤两方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建中”命名,顾名思义其功能是建补中焦脾胃,临床以治疗脾胃虚寒证为宜。两方组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其组成方义和临床应用也当有显著差别。本文现做一综述。
  • 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方剂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从器官到组织,从细胞到分子,多水平、多方位、多指标、多靶点的研究成为可能并日益深入。而由于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对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日益精确。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医方之祖”的经方以其“方小、药精、效宏”的优势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他们以经方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拆方实验研究,从不同层面探索经方的作用规律,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对经方的认识,让古老的经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课题组明确提出了“拆方依法,法依病机”的研究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研究实践中,有效地指导了实验项目的开展,为经方拆方实验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 摘要:仲景大黄、杏仁药对的作用,体现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为后世继承和发展,现代对此药对的运用主要体现于宣白承气汤方,多用于肺炎类疾病,而明确提出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几乎为空白,有待于临床和实验室的进一步研究。
  • 摘要:腹痛是临床常见证之一,《金匮要略》对于腹痛的论述及辨治用药,散见于有关篇章,大部分方药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故有必要探讨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仅就书中腹痛用药规律及特点,做一探讨。
  • 摘要:通过几年的教学及临床,笔者体会到对《伤寒论》的学习最好的莫过于“以仲景文释仲景意”,这样对其条文的理解,才有可能接近或符合仲景之本意。因此笔者拟从仲景原文出发对“大青龙汤”功用的理解略陈管见,请同道指正。
  • 摘要:薏苡附子败酱散见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篇》,原文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一般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用于肠痈已成脓的治疗,可以排脓消痈,振奋阳气。其方药组成很精炼,即蕙苡仁、附子和败酱草三味药物,但配伍严谨,疗效卓着,本文将详述。
  • 摘要:《伤寒论》流传千百年,示人以方,示人以法,其方被历代医家沿用并发展至今,其法也启示并指导着历代医家在理法方药上的探索。仲景的《伤寒论》一直贯穿着固护正气的思想,保阳气,顾津液,正气强盛才能抗邪有力,正气浩然才无邪气匿藏。人体感邪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候时,扶正驱邪两相兼顾,既使正气得助,又使邪气得除,机体恢复阴平阳密。本文分析了麻桂合方病机方证及其运用。
  • 摘要:中医经典,是指内经学、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中医学科,俗称“四大经典”。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防病治病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是中医精华所在,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内容,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主要内涵。它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中医是传统医学,没有很好的继承就不会有大的发展,多年的中医教育充分证明:“学经典,做临床”是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必由之路。多年来中医经典教学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在课堂范围以经解经。近年虽有改革,但并未有创新性的改变,严重影响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笔者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中医的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特提出了改革措施。
  • 摘要:《伤寒论》由东汉张仲景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学专著,它首创六经辨证,以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为其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之特点,又有临床学科之属性,堪称重要的桥梁学科,因此,本文提出学好《伤寒论》对于增强学生的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是专、本科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增强和拓宽接受高中后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使成人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因此,学历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人的学习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认识和掌握成人的学习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对他们的教育和在校学生的教育一视同仁,就不能体现出成人教育的意义。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问题。研究成人教育模式,对于创设有效学习环境,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大有益处。因此,笔者对成教学生《伤寒论》的课程教学与考试模式进行了探索改革。
  • 摘要:《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学习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籍,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中诊治内伤杂病的专书。其创立了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的诊疗体系,内容涉及到中医内科、外科、妇科病、皮肤科病、精神病等范畴。它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同时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有启迪思维,延伸基础知识,贴近临床的特点。它是前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然而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寓意深奥,如果因文释义,对于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没有临床经验的本科学生来说,难免会感到枯燥难懂,甚至怀疑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故将这门联系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程讲好,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中医热情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随着中医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更好发挥经典理论与经方的治病潜力,在金匾要略教学中怎样保证教学质量,怎样培养创新研究型中医人才,需要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进行进一步地探讨研究。笔者通过近几年教学心得,谈谈自己的体会。
  • 摘要:经过五年的《伤寒论》PBL,教学尝试,体会,将PBL引入到中医教学,必须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深化教学理念,PBL,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互动中,主动而积极地学习知识,并培养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技巧。教师的角色由一言堂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与促进者,而不是教导者、领导者、是非评判者。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教案设计要合理,教学目的要明确具体,要立足于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并且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状况,以便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规划课程。第三、编写情景教案,情景案例能原始地反映病人发病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全面、仔细地思考问题,且情景案例亲和性好,较少枯燥。第四,优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采用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学生量表、学生评教师量表的形式,达到多元全面综合评价,以激励学习为原则。如此,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四,优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采用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学生量表、学生评教师量表的形式,达到多元全面综合评价,以激励学习为原则。如此,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摘要:《金匮要略》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个方面,内容较多,现就下利病辨病思路与据脉凭症判断疾病预后做以探讨,进而掌握仲景对下利病的辩证思维特点和病机转变规律,这在理论与临床上均有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