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09-09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CHF的临床疗效做出较客观的评价。rn 方法:①以“(题目:黄芪注射液)and(题目:心功能不全or心衰or心力衰竭)—限定:人类”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不限制年限;②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进行Jadad评分,意见不统一者通过讨论达到一致;③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10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总样本量为711例。Meta分析显示,加用黄芪注射液,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P<0.001)和临床总有效率(P<0.001);对采用单平面改良的Simpson法测量的两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合并后结果提示加用黄芪注射液对LVEF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67);加用黄芪注射液与加用硝酸甘油对比,死亡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加用黄芪注射液对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P=0.21)。rn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可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不过根据目前的Meta分析尚不能得出最终结果,真正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CHF的疗效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严格设计的高质量RCT。
  • 摘要:日本由于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鱼多豆类多蔬菜)及医瘵技衍、健康保险的高速发展使心脑血管疾患死亡率年年降低。特别是脑血管疾患死亡率自1965年後以惊人的速度下降、10万人口中死亡人数由65年175人降低到2003年的102人(总死亡的12.5%)。其中、脑梗塞占64%、脑出血25%、蛛纲膜下腔出血12%。年龄调整後的心疾患死亡率从50年代到90年代四十年同几乎没有变化、9 0年代中期以後呈缓慢下降倾向。其中、缺血性心疾患的死亡率70年代曾一度增加、然後呈持统性缓慢性下降。与欧美相比、日本的心脑血管疾患死亡率较低、但是近年来馀食习惯欧美化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诱发动脉硬化的疾病发症率上升、将来有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凳症率死亡率的增高。对10万人缺血性心疾患死亡率1987年日本约是美国的18.3%、1998年是美国的31.0%、就是一个例子。
  • 摘要:其实,粥样斑块就是动脉内壁慢性疮疡的病理产物,而引起动脉内壁慢性疮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胆经郁热和心经气滞。胆经郁热入血则积热生毒,心经气滞入脉则气壅血瘀,热毒加血瘀结于动脉内壁则疮疡自成。因此,治疗粥样斑块当应疮疡论治,即:清胆经之郁热,行心经之气滞,并辅以生肌敛疮。rn 处方:山西青连翘800g(胆制),索马里正乳香、没药各100g(醋制)。共为末,过120目筛,每服10g,每日2-3次,疗程3个月×3。每一疗程做一次粥样斑块MRI诊断。连翘,入胆、心、肺三经,入胆经则清胆经之郁热,入心经则行心经之气滞,故以为君。臣以乳香、没药,入心、肝、脾三经,既能行气活血,又能消肿生肌,尤以治疮疡溃后久不敛口见长。三药共用,郁热得清,气滞得行,疮疡得敛,粥样斑块则随疮疡自消而自消。
  •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陈士奎危北海陈小野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第一版:2001 p50)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任务。同样对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也是人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方偏废都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说“中医就是研究功能的”,起码不能说“现代化的中医就是研究功能的”。
  • 摘要:再灌注治疗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治法,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者又包括直接PCI、补救PCI、延迟PCI和易化PCI等。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再灌注治疗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血脂异常(高脂血症)发病率日益升高,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的病理基础。As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As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的溃破、出血,随后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急症的主要内因。因此,如何调脂、抗As、抑制As斑块形成和稳定斑块,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其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多种活血化瘀药有调脂作用,活血化瘀防治As性疾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如何进一步提高活血化瘀药对于此类疾病的疗效、寻求更有效的中医药治法?值得我们深思。
  •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这三个危险血清指标的浓度与多重危险因素的关系,并探讨评估多重危险因素和监测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危险血清指标对诊治高血压病的意义。rn 方法:对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运动量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多重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参考2006年“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分层。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hs-CRP浓度,并采用ELISA法检测MMP-9和oxLDL浓度。分析比较不同危险分层与三个血清指标的差异和相关性,并且比较不同的并存临床情况下血清指标浓度的差异。rn 结果:危险分层为很高危的患者hs-CRP、MMP-9、oxLDL浓度均高于低和中危组[hs-CRP:(4.88±4.94 vs 1.77±1.02)mg/l;MMP-9:(245.0±156.1 vs146.7±71.7)ng/ml;oxLDL:(31.1±24.0 vs 13.9±12.2)ug/dl(P<0.01)],其中hs-CRP、oxLDL浓度亦高于高危组[hs-CRP:(4.88±4.94 vs 1.87±1.01)mg/l;oxLDL:(31.1±24.0 vs 16.8±16.3)ug/dl(P<0.01)]。危险分层级别与血清hs-CRP、MMP-9、oxLDL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32、0.35,P<0.0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或急性脑梗的患者hs-CRP、MMP-9、oxLDL浓度均高于无心梗且无脑梗病史组[hs-CRP:(5.38±5.48 vs 1.81±0.97)mg/l(P<0.01);MMP-9:(239.2±112.3 vs 176.8±128.1)ng/ml(P<0.05):oxLDL:(33.4±26.9 vs15.3±13.6)ug/dl(P<0.0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陈旧心梗或陈旧脑梗组患者hs-CRP、oxLDL浓度高于无心梗且无脑梗病史组[hs-CRP:(4.78±4.62 vs 1.81±0.97)mg/l;oxLDL:(31.0±22.1 vs 15.3±13.6)ug/dl(P<0.01)]。rn 结论:机体内血清hs-CRP、MMP-9、oxLDL浓度增高与多重危险因素集聚有密切关系。同时高血压患者已发生过危险事件是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一旦发生,其体内的hs-CRP、MMP-9、oxLDL浓度就会大大升高,这将会进一步加大患者的危险程度。在高血压的诊治上应该更加重视对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水平的评估,并且应该积极地监测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血清指标。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综合干预患者并存的多重危险因素,使患者体内异常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得到阻断或保持在较低水平,对于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晕船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variabilitry,HRV),分析心率变异性与晕船病的关系。rn 方法:88名健康学员根据航海中是否出现晕船反应分为晕船病组46人和不晕船组42人,分别采集其陆上安静状态下和海上航行中的短程心率变异,分析其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指标,判断自主神经功能状态。rn 结果: ①在陆上安静状态下,SDNN、PNN50、HRVI、VLF、LF、HF、TP指标晕船病组高于不晕船组,MRR、rMSSD在二组间无差异,而LF/HF晕船病组低于不晕船组。②海上航行中,晕船病组MRR、SDNN、rMSSD、PNN50、HRVI、LF、HF、TP高于不晕船组。VLF二组间无差异。rn 结论;晕船病者固有的自主神经张力较高,而且在发生晕船病时自主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特别是以迷走神经张力为主。心率变异性检测可以作为预测晕船病的一个敏感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中药芎芍胶囊与解毒中药黄连胶囊配伍大鼠含药血清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辛伐他汀)组、活血(芎芍胶囊)和活血解毒(芎芍胶囊+黄连胶囊)组,各药物组按其临床等效剂量的10倍进行灌胃,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作对照,1次/日,连续7日,末次给药后1h,采血制备含药血清。以ox-LDL为刺激物,造成HUVEC细胞损伤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HUVEC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内皮细胞表面ICAM-1、E-selectin表达。rn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LDL刺激24小时后HUVEC细胞培养上清液IL-6、TNF-α水平及细胞内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E-selectin表达增高(P<0.01):活血中药含药血清组、活血解毒中药含药血清组及他汀组均可降低ox-LDL诱导的HUVEC上清液IL-6、TNF-α水平及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水平(P<0.01,P<0.05),活血解毒中药含药血清组较活血中药含药血清组炎症因子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活血解毒中药配伍含药血清对ox-LDL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蛋白激酶C(PKC)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探讨益气逐瘀法组方参元丹(SYD)的药理性预适应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274±42g,鼠龄4月左右,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再灌注组,假性缺血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药物预处理+缺血预适应组,药物预处理组,每组10只。分别造模、取血、取心肌组织。将心肌组织浸入10%甲醛溶液固定,脱水,封蜡,切片,染色。应用HE染色方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4倍镜下采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心肌梗死面积。将所取血液离心后取血清,应用免疫组化试剂盒对组织切片进行处理。20倍镜下观察PKC及HSP70表达情况。rn 结果:彩色病理图像分析SYD能够代替心绞痛的缺血、缺氧的刺激,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具有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PKC的表达情况:假性缺血预处理组的心肌组织中偶见微弱的一处表达。PKC在缺血预处理组、药物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及药物预处理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充分,提示PKC在大鼠的预适应样心肌保护作用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KC有大量表达;药物预处理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充分,视野下PKC表达的数量多,经典的阳性表达形态完好。提示缺血预处理与SYD均具有独立的药预适应样的心肌保护作用,能减少梗死面积和减轻其程度;药物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PKC有大量表达,与缺血预处理组数量无明显差异;不能排除SYD与缺血预处理在心肌保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并得到充分发挥。Hsp70在对照组、再灌注组、假性缺血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HSP70没有表达。药物预处理组HSP70有表达,药物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HSP70表达明显,考虑HSP70的表达与SYD的作用相关,SYD可能具有促进HSP70早期表达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在缺血预适应条件下得到强化,从而使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得到强化。rn 结论:SYD具有药理预适应样作用;SYD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PKC和HSP70的介导有关;SYD可能促进HSP70在早期表达;SYD预适应可以与缺血预适应协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痰湿体质与非痰湿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差异,以及这种异常与脂联素基因的多态性的关联。rn 方法:250例高血压病患者(痰湿质组137例,非痰湿质组113)进行血清脂联素检测,选择脂联素基因8个单核苷酸(SNP)进行相关性研究。rn 结果:1.痰湿质组和非痰湿质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分别为5.07±0.35μg/ml和6.41±0.39μg/ml,2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45);2.2组中脂联素基因8个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无显著的差异(P>0.05);3.脂联素基因SNP3224的TT、CT型的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明显低于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分别为2.580μg/ml±1.029、6.011±0.945μg/ml和5.113±0.968μg/ml、7.812±0.16μg/ml(P=0.017,P=0.021)。rn 结论: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不仅在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而且脂联素基因SNP3224的T基因携带者可能是脂联素异常的遗传特征。研究结果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高血压靶器官损伤遗传标志提供了一个标记。
  • 摘要: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斑块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探讨血脂康胶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NF-α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40只纯种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AS模型组、血脂康组(血脂康0.8g/Xg.d溶于2ml双蒸水配成悬液灌胃一周)、血脂康+甲羟戊酸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喂养8w后,经兔耳中动脉取空腹血标本测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进行主动脉血管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TNF-α的表达水平。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血脂康组血清TC、TG、LDL-C、V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模型组血脂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NF-α表达模型组最高,血脂康组及血脂康+甲羟戊酸组TNF-α表达较模型组下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血脂康胶囊可明显抑制AS的发生,具有降血脂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与减少兔AS血管TNF-α表达,抑制AS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含药血清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rn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记;采用复方丹参滴丸的含药血清体外定向诱导第四代MSCs,观察特异基因GATA-4的表达。rn 结果:大鼠MSCs细胞表面抗原CD90、CD106阳性,CD34、CIM5、CD31阴性。经含药血清、5-Aza体外诱导大鼠MSCs,细胞上清液中调节心肌发生的专有基因GATA-4的浓度有明显改变。rn 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能调控心肌发生的专有基因GATA-4的作用,启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方向分化。
  • 摘要:心源性恶液质即心力衰竭病程超过6个月,体重较原体重减轻7.5%,同时需除外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以及严重的肝脏疾病等。心源性恶液质综合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神经内分泌因素和细胞因子、代谢紊乱等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本文综述了心源性恶液质可能的发生机制,但仍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延缓心源性恶液质的发生进程。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舌象、脉象特点,并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舌象、脉象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来自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3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舌象、脉象、冠脉造影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相比,血瘀症的舌象、脉象明显增多,且比例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同时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比例也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证候以瘀血证为多,其舌象、脉象改变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CDD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MSCs移植后分化成活的影响,为中药干预MSCs移植治疗AMI提供动物实验基础。rn 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鉴定SD雄性大鼠MSCs,选用3-4代MSCs,梗死区多点位注射,移植于心梗模型大鼠体内。移植前用CM-DiL对MSCs进行标记,并观察移植四周后,MSCs在宿主梗死边缘区的分化成活情况,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宿主冰冻切片组织中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测定MI面积。rn 结果:流式细胞鉴定培养细胞表达CD90、CD106,不表达CD34、CD45、CD31表面抗原;术后四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冰冻切片,看到被红色CM-DiL标记的植入细胞并在同一视野看到了相应的CX-43阳性表达,MSCs移植斗CDDP组CX-43阳性表达理想;M I面积测定结果显示,MSCs移植+G-CSF组、MSCs移植+CDDP组、MSCs移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SCs移植+G-CSF组、MSCs移植+CDDP组与MSCs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CDDP可能通过多靶点诱导干预大鼠AMI后植入干细胞的成活以及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能显著减小梗塞面积。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全心衰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频数、频次及非参数检验对慢性充血性全心衰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慢性全心衰的病因分布仍以年老体衰,饮食失当,情志失调,外邪侵袭为主;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标实为血瘀、痰浊,兼见湿、热、阴虚、阳虚、水停;其发展过程中各证素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从临床资料方面研究了慢性全心衰的证候学特征。
  • 摘要:心衰正在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且医疗费用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故防治心衰一直是现代医学界中的研究热点,我们应用参附强心丸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气阳亏虚、血瘀水停型),并对其临床疗效再评价。rn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及南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气阳亏虚、血瘀水停型,年龄为18至85岁之间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进行临床观察。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多发且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表现为“三高三低”的特点[1],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如何有效治疗高血压,提高高血压控制率,降低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伤和致残致死率(脑中风、偏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如内科医生所熟知的“胃溃疡”的“三联”治疗(抗酸、保护胃粘膜、杀灭幽门螺杆菌),这里我们介绍高血压的“三联”治疗,即降压、调脂和或降糖、防栓治疗,以期成为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常规治疗,从而大幅度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 摘要:左心房位于心脏的左后方,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即左心耳,突向左前方,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冠状沟前部。左房后部较大,腔面光滑,一般有五个开口:后方左侧上下分别有左肺上、下静脉,后方右侧分别有右肺上、下静脉,前下方有左房室口。左房的肌纤维可延伸到肺静脉,形成肌袖,被认为是诱发和维持房颤的主要机制之一。rn 肺静脉口:左右四个肺静脉连接到左心房的部位称为肺静脉口。在MS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tomograpgy)或者MRA(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重建三维图像上,肺静脉面和左心房面交界处折角在此处最大,是确定肺静脉开口的主要方法。肺静脉开口的数目主要根据肺静脉的数量来定,但出现两个共干时,肺静脉口的数目就会减少。
  • 摘要:目的:以生脉胶囊为对照药,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胶囊组(方证对应),生脉胶囊组(方证不对应)和安慰剂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心绞痛症状体征、血瘀证计分变化,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和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量表(SAQ)评定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rn 结果:共纳入患者90例,试验过程中退出4例,脱落率4.4%,治疗后血府逐瘀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60.0%,优于生脉组和安慰剂组(P<0.05):治疗后1周,血府逐瘀组血瘀证计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与生脉组和安慰剂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血府逐瘀组血瘀证计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和生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三组SF-36和SAQ部分维度计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血府逐瘀组在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维度计分优于安慰剂组(P<0.05,P<0.01),同时,在BP、GH、SF、AS、AF、TS维度计分上优于生脉组(P<0.05,P<0.01);试验过程中,除血府逐瘀组1例患者诉胃部不适外,其余各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n 结论:和生脉胶囊相比,血府逐瘀胶囊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血瘀证积分和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更好,然而其长期作用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与痰浊瘀血密切相关,其病机关键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失调,导致痰浊停内,瘀血阻滞、痰瘀互结。本文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气亏虚及肝脾肾失调导致痰瘀互结4个方面论治高脂血症。
  • 摘要:目的:对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进行再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1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原来使用西药种类和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用通脉养心丸,对照组维持原来使用西药种类和剂量不变,疗程均为28天。结果:试验组在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心电图指标及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探讨LVEF≥40%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临床病因及危险因素。随访分析NSVT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是否需要积极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31日于华山医院心内科就诊、LVEF≥40%的NSVT病人182例和频发室早病人224例,其中前瞻性随访NSVT病人167例和频发室早病人192例。截至2009年1月31日,随访记录所有原因死亡、心源性猝死、冠心病心力衰竭住院等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SVT病人的临床危险因素;以频发室早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NSVT。组与频发室早组的基线资料、辅助检查指标、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NSVT组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分成3个亚组,通过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进行预后分析。rn 结果:回顾性入组NSVT患者182例,频发室早患者共224例。临床基线分析显示,在两组中分别有75.27%和74.55%的患者患有高血压病、分别有68.28%和62.50%患有冠心病,分别有27.47%和7.14%的患者患有心肌病。LVEF≥40%的NSVT与频发室早病人的主要心血管病因为高血压和冠心病,NSVT组心肌病的病例数明显高于频发室早组(P<0.05)前瞻性研究NSVT组共入组167例,频发室早组共192例,分别失访4例和1例,完成随访NSVT组共163例,频发室早组共191例。基线资料比较结果:在心超LVIDs值、是否有心肌病病史以及24h Holter室性事件总数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是否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衰史、心梗史,FBG、LVEF值、联律间期、平均心率P-R间期、QRS时间、Q-T间期值的大小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rn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心肌病为发生NSVT的独立危险性预测因素,其比值比(OR值)为36.307。rn 临床事件情况:NSVT与频发室早两组总体事件发生率(P=0.36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904)以及病死率(P=0.294)均无明显差异。rn 亚组分析情况:NSVT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非高血压组事件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P<0.005);②心衰组事件发生率高于非心衰组(P=0.042);③冠心病组事件发生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2)。rn 结论:LVEF≥40%的NSVT与频发室早病人的主要心血管病因为高血压和冠心病,NSVT组中的心肌病患者比例高于频发室早组,差异有统计意义。NSVT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高。与频发室早组相比,LVEF≥40%的NSVT病人预后良好,心源性死亡等临床事件的发生无明显差异。对于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发现的NSVT患者,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目前证据不足。
  •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胸部外伤后胸闷、气紧、乏力7月于2007年5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10月4日一次车祸导致脑部、胸部外伤,当时昏迷不醒,无休克表现,在广东中山市中医院住院,诊断为脑挫伤、肺挫伤、心脏挫伤。当时心电图、心酶、心脏彩超均提示前壁心梗。出院后活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乏力症状,无明显胸痛,为进一步诊治住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无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后心电图:v1~v4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约0.3mv;T波直立。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 摘要:背景与目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是继发于心肌缺血、心功能减退的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严重影响冠心病预后。IMR机制复杂,其中瓣环的扩张和变形被认为是产生IMR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IMR的干预目标。本研究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定量分析IMR患者二尖瓣环空间立体结构,筛选影响IMR的三维瓣环指标。rn 方法:选取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的患者45人为病例组,根据IMR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无明显IMR组(轻度及轻度以下MR,n=21,男17例,平均年龄64.6±12.5岁)及IMR组(中、重度MR,n=24,男16例,平均年龄66.84±10.9岁)。另选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者26人作为对照组(男17例,平均年龄66.8±8.7岁)。剔除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1月内急性MI史;先天性心脏病;器质性二尖瓣病变;透声条件差;房颤、频发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不能配合检查。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3-1探头)在全容积模式下采集三维影像资料,使用TomTec 4D MV-Assessment软件对瓣环空间结构进行下线分析,分别得到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二尖瓣环的各类参数,包括:瓣环三维前后径(AP)、三维交界径(CC)、三维前外后内径(ALPM)、前瓣环长度(AAL)、后瓣环长度(PAL)、三维瓣环周长(AC)、瓣环球形指数(SI)、非平面角度(NPA)、瓣环面积(MAA)。rn 计算各参数在心动周期内的变化值(舒张末期一收缩末期)。比较三组间的二尖瓣环参数的差异,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影响IMR的三维超声瓣环指标。rn 结果: IMR患者二尖瓣环明显扩大,表现为多数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瓣环径线、长度、面积均较正常组增大;瓣环空间成角明显增大,瓣环趋于平面化;在整个心动周期中,IMR组与对照组相比,交界径的收缩、前外后内径和后瓣环长度的收缩均明显减小,瓣环周长的变化及面积变化分数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单因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NPA及前后径的动态变化与IMR程度呈负相关;舒张末期左房室前后径、NPA、前后径、前外后内径、前瓣环长度、瓣环周长以及收缩末期、舒张末期交界径和瓣环面积与MR程度呈正相关。rn 多元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前外后内径及非平面角度、舒张末期交界径和前瓣环长度、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瓣环面积以及前后径的动态变化为IMR的程度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方程为:MR=-8.987+0.069×NPA+0.406×ALPM-1.319×MAA-0.742×CCd+0.228×AALd+1.69×MAAd-0.294×△AP-0.034×LNEF。其中,NPA与MR的相关性最高(r=0.5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NPA≥158.05°预测中度以上IMR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1.5%,准确性84.6%。rn 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伴IMR者的二尖瓣环空间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包括各径线、周长及面积的扩大,同时空间形态上趋于平坦,在心动周期中瓣环的收缩也明显降低。收缩末期NPA预测中度以上IMR的最佳临界值为158.05°。三维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定量评价IMR患者的瓣环构型,有助于了解IMR的机制,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节段径向及圆周运动功能。rn 方法:选择入院行冠脉造影且无严重心律失常、透声条件良好、临床及超声资料完整,年龄<90岁的患者共50例。运用Simens Sequoia 512超声成像仪(3V2C探头)在VVI成像模式下采集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部的标准经胸左室短轴动态图像。运用Siemens公司的2.0版syngo US workplace工作站对左室短轴图像进行下线定量分析。将每个左室短轴切面分为6个节段,由12点起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测量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径向收缩期峰值速度(S-v)、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v)、位移(Disp)、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E-r)、径向应变(strain-r)、圆周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c)、圆周方向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E-c)、圆周方向应变(strain-c)等参数。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室壁节段运动评分及冠脉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的左室节段分为:正常节段,定义为室壁运动评分为1分且灌注该节段的冠脉狭窄小于50%(n=314);缺血节段,定义为运动正常但是灌注异常节段(n=265);心梗节段,定义为运动异常且灌注异常节段(n=227),对三组节段的各项局部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以评价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径向和圆周运动功能的影响。rn 结果:梗死节段的径向及圆周方向上的所有运动和变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损害,显著低于另外2组运动正常的节段,即正常节段及缺血节段;缺血节段尽管各收缩指标与正常节段无显著差异,但心内膜舒张期径向峰值速度及舒张期圆周峰值应变率明显低于正常。尽管中度狭窄(狭窄程度为50~75%)的冠脉灌注节段上述两指标即有显著异常(P<0.05),但是中度与重度狭窄的冠脉灌注区(狭窄大于75%,n=302)之间心肌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正常冠脉灌注节段比中度狭窄冠脉灌注节段比重度狭窄节段,E-v:.2.57±0.06 cm/s比-2.17±0.08 cm/s比-2.14±0.06 cm/s;E-c:1.56±0.04 1/s比1.28±0.07 1/s比1.18±0.05 1/s)。rn 结论:VVI技术能够定量评价梗死心肌径向及圆周方向的室壁运动异常,因此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心梗后心肌功能的异常,减少观察者之间的变异:狭窄冠脉所供应的心肌在出现肉眼可以识别的节段运功异常前就存在早期功能异常,尤其是内膜的舒张功能损害可能早于收缩功能损害。VVI技术能早期识别异常冠脉(狭窄超过50%)灌注区域的心肌节段功能异常,可能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对实验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心电图以及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律失常的确切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rn 方法:将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的28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防治组、养心颗粒治疗组、胺碘酮对照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做为空白对照组,于末次灌胃1小时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常规观察Ⅱ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RT-PCR法测定心肌ATP敏感性钾通道的表达情况。rn 结果:rn 1.心电图显示:能延缓家兔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的出现时间,减少持续时间,且养心颗粒防治组与养心颗粒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胺碘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2.RT-PCR检测显示:养心颗粒治疗组、养心颗粒防治组和胺碘酮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KATP mRNA/β-action mRNA比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养心颗粒防治组和胺碘酮组疗效为佳。rn 结论:养心颗粒能够明显延缓高脂饮食并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并可下调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 mRNA的表达,起到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益母草水苏碱干预NE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rn 方法:采用改良Simpson法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选用NE诱导制作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E(10-6M)组,Sta高中低剂量(10-4M、10-5M、10-6M)组及Car(10-6M)组。在药物作用的1d、3d、5d和7d后收集细胞,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细胞表面积,BCA法检测细胞蛋白含量,荧光微量测定细胞DNA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ANP和BNP含量,以细胞表面积、Protein/DNA比值以及ANP和BNP含量作为检测指标,观察益母草水苏碱对肥大心肌细胞的药效学作用。rn 结果:NE在刺激细胞3d后,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增大心肌细胞表面积及Protein/DNA的比值(P<0.05),成功制备出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益母草水苏碱作用于细胞1d后,Sta大中小剂量组与NE组比较,各项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母草水苏碱作用于细胞3d后,Sta大中剂量组与NE组比较可以明显降低细胞的表面积、Protein/DNA的比值及ANP含量(P<0.05),各组BNP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Sta小剂量组较NE组降低了细胞表面积(P<0.05),其它各项指标没有差异(P>0.05)。益母草水苏碱作用于细胞5d后,Sta大中小剂量组较NE组显著降低细胞的表面积、Protein/DNA的比值及ANP含量(P<0.05),各组BNP含量与NE组比较,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母草水苏碱作用于细胞7d后,Sta大中小剂量组与NE组比较,明显降低细胞的表面积、Protein/DNA的比值、ANP和BNP含量(P<0.05)。rn 结论:益母草水苏碱具有抗NE诱导乳鼠心肌细胞肥大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赤芍川芎有效部位(芎芍胶囊,XSC)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XSC低剂量组和XSC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行球囊导管血管损伤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继续高脂喂养,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5mg/(kg·d),XSC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芎芍胶囊0.24g/(kg·d)和0.48g/(kg·d),连续给药6周后,各组采血测血脂;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e C-reactiveprotein,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利用图像软件定量测量斑块面积(PA)、血管横截面积(CVA)及校正斑块面积(PA/CVA);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relatedantigen,FⅧRAg)蛋白表达。rn 结果:rn ①XSC高、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VEGF和FⅧRag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rn ②血清hsCRP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和XSC高、低剂量组均比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rn ③辛伐他汀组和XSC高、低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对血清总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P<0.01);辛伐他汀组还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n ④辛伐他汀组、XSC低剂量组和XSC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PA/CVA显著降低(P<0.01)。rn 结论: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具有一定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其机制除了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还可能与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有关。
  • 摘要:背景:我们新近证明:大剂量冠心Ⅱ号一次口服,通过增加冠脉血流量(coronary bloodflow,CBF)途径,来间接地减小心梗面积,其机理涉及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抑制心肌caspase-3活性,最终抑制心肌凋亡(zhao JL and Huang X et al,Phytother Res,2007;21:926-931;Zhao HW and Huang X et al,Tohoku J Exp Med.2008:216:309-316;王晓雨,黄熙等.中药材,2009;32:325-327,),进一步证实其作用是通过吸收的阿魏酸[ferulic acid(F)]、丹参素[tanshinol(T)]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l safflor yellow A(A)]发挥作用的,且FAT与母方均能增加缺血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Huang X et al,JEthnopharmacol,2009;121:268-273).冠心Ⅱ号一次口服还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保护心脏(Qin Fand Huang X et al,Phytomedicine.2009;16:215-221)。rn 目的:本文提出并验证假设:活血益心复方直接与间接抗凋亡受剂量-MBF的调控。rn 方法:本文拟同样用上述指标与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采用高剂量一次给药与低剂量慢性在冠脉结扎前长期慢性给药,其目的是:低剂量是否有效,机理是否相同,是否通过不影响MF具有同样的减小心梗面积而直接地抗凋亡。rn 结果:实验结果证实预期结果。rn 结论:活血益心复方大剂量一次给药,通过增加MBF,以FAT从线粒体途径间接抑制凋亡,而低剂量慢性给药不影响MBF,通过同样机制直接抑制凋亡。rn 意义:这种间/直接抗心肌凋亡受剂量与CBF/MBF调控的机制系首次报道,给心血管活血化瘀中药的精确机理研究抛砖引玉性,对于理解冠心病急救与慢性的治疗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参连养心宁络汤与倍他乐克”联合运用对肝肾阴虚、心肾不交型冠心病伴室性早搏患者、以及有冠心病高危因素伴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室性早搏发生率的影响。rn 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本研究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有明确冠心病(OMI,AP,PCI)或伴有以及有冠心病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同时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82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符合肝肾阴虚及心肾不交型,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对入选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的观察,以及治疗前后24h Holter的测定,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参连养心宁络汤加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rn 结果:治疗组对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24h Holter监测,治疗组可减少冠心病伴室性早搏患者,以及有冠心病高危因素伴室性早搏患者的24h室性早搏发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明显改善患者Lown's分级(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率、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治疗组不仅可明显改善肝肾阴虚、心肾不交型冠心病伴室性早搏患者、以及有冠心病高危因素伴室性早搏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可减少冠心病伴室性早搏患者、以及有冠心病高危因素伴室性早搏患者的室性早搏发生,改善Lown's分级。并且对心率、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效果及对心率震荡的影响。rn 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病人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8例,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基础治疗;缬沙坦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联合组32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600mg,每日2次)和缬沙坦(80mg,每日1次)。均治疗24个月。观察各组病人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LVMI)、心率震荡参数(TO、TS)、血压及胆固醇等变化。rn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缬沙坦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TO、LNMI降低,TS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6.618~20.469,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08~2.015,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组TO、LVMI、SBP、DBP均显著降低(F=14.64~33.07,q=4.297~11.231,P<0.01),TS显著升高(F=135.58,q=9.601~29.024,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组TO、LVMI降低(F=23.06~32.93 q=2.928~3.292,P<0.05),TS升高(q=13.740,P<0.01)。心率震荡参数TO、TS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r=0.519~9.635,P<0.01)。rn 结论:血脂康联合缬沙坦能显著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心率震荡及自主神经功能损伤。
  • 摘要:目的:自拟祛痰活血化瘀方剂逸心汤,通过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中医证候、心功能等变化,评价其对痰瘀互结型CHF的疗效。rn 方法:选择痰瘀互结型CHF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给氧、低盐饮食,口服氢氯噻嗪12.5-25mg,qd/bid;安体舒通20mg,qd;马来酸依那普利5-10mg,bid/氯沙坦钾50-100mg,qd;酒石酸美托洛尔12.5-25mg,qd/bid;地高辛0.125-0.25mg,q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用药基础上加服逸心汤,每日一剂。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中医证候、心功能分级(NYHA)、6MWT、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rn 结果:rn 1.中医证候、心功能分级(NYHA)、6MWT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6.67%、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6.67%、73.33%,对比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2.治疗后两组间临床表现积分分别为4.174±1.56和6.10±1.90,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3.血浆BNP水平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间血浆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n 结论:逸心汤治疗痰瘀互结型CHF,在改善临床表现、中医证候、心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改善CHF预后方面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是治疗痰瘀互结型CHF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人脑利钠肽)的浓度,提示其浓度的高低与四种中医辩证分型及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rn 方法:把17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BNP水平分为≥300ng/L为A组;300>BNP≥100ng/L为B组和BNP<100ng/L为C组共为三组。分别观察发病时间、冠脉病变程度、合并症、年龄、性别及中医分型的关系。另外在进行亚组分型,按发病时间大于4小时为观察组65例,发病时间小于4小时为对照组110例。观察BNP的水平。rn 结果:血浆BNP升高的患者多见于高龄、合并症多、发病时间长、冠脉病变多,同时属于阳气虚衰型;BNP减低的患者多见于低龄、发病时间小于4小时、无合并症、冠脉为单支病变,同时属于热痰血瘀型。单独观察BNP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发现发病时间小于4小时一组病例中,BNP的数值明显低于另一组。rn 结论: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不能完全反映心衰的程度,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还会明显升高。在多种危险因素情况下,BNP水平升高,心衰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它可以预示病情危重的指标。同时BNP水平可以做为中医辩证分型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确诊入选的147例ACS合格病例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非冠心病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遵循相关指南予以西医常规诊疗的同时,治疗组依照辨证施治方案规范中医诊疗,并进行中医特色情志干预及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诊疗,不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中医证候、心电图、心功能的变化及出院后半年内的生存质量改变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rn 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中医证侯及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93.06%、59.38%,均优于对照组的82.46%、84.21%、49.02%(P<0.05);治疗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及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流速比值(E/A)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各个时点(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72%和14.2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疗法对改善ACS患者心绞痛、中医证候、心电图、心功能和生存质量较非单元治疗有一定优势,且安全性良好。
  • 摘要:目的:建立以证候因素为基础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方法,为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方法学借鉴。rn 方法: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方法,对全国12个省市的110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凝聚对高血压病证候因素辨证体系的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开展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及其四诊信息临床调查;通过数据挖掘、综合分析,评价该辨证体系的信度、效度,并分析各个证候因素的诊断要点。rn 结果:rn (1)拟定了包括气、血、阴、阳虚和五脏虚证候因素,肝阳上亢、肝风、肝火、血瘀、气滞和痰湿实行因素的辨证体系。rn (2)经过两轮咨询,专家评分的变异系数缩小,Kendall协调系数升高,经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专家对辨证体系的共识得到凝聚。rn (3)对社区筛选的32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调查数据显示以肝阳上亢最常见,占183例(57.2%),其他依次为肾虚、心虚、血瘀、阴虚、气虚等;证候多以两种以上证候因素组合的形式存在,最常见的证候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其中多数也兼有血瘀。rn (4)辨证体系的信度分析Cronbach信度为0.630,分半信度为0.605,系统的临床使用可信;辨证体系的结构效度合理,因子分析得到5个公因子,其中公因子1、2为虚证公因子,公因子3、4、5为实证公因子,与原先设定的证候分类的理论是完全吻合;效标效度分析表明证候因素组合的程度与高血压病危险度分组成正相关性。rn (5)获得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因素诊断的初步规范。rn 结论:以证候因素为基础的高血压病证候因素辨证体系能够获得多数专家的共识,临床应用可信、有效,是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的一条可行途径。
  • 摘要:目的:观察解毒中药虎杖配伍活血中药山楂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病理形态的影响和炎症因子的变化,以探讨中药解毒活血配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抗炎的可能调控机制。rn 方法:将高脂饲养的ApoE(-/-)小鼠分为虎杖组、山楂组、虎杖加山楂配伍组、血脂康组、高脂饲料模型组,并设ApoE(-/-)小鼠普通饲料对照组和C57BL/6J小鼠普通饲料对照组,共分7组,每组12只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7周,取血进行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取主动脉,光镜观察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κB蛋白表达。rn 结果:高脂饲养各组小鼠及普通饲料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均可见不同程度的As粥样病理改变。各治疗组给予虎杖、山楂、虎杖加山楂配伍、血脂康后均能减轻小鼠主动脉病变情况。NF-κB和hs-CRP作为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可反映As病变中的炎症状况。高脂饲料模型组血清NF-κB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普通饲料模型组;各给药组均能明显降低NF-κB和hs-CRP表达水平,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中以虎杖加山楂配伍组降低最明显。rn 结论:中药解毒活血配伍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NF-κB和hs-CRP表达发挥抗As的形成和发展,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通脉养心丸抗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利用原代培养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损伤模型,以通脉养心丸含药血清干预缺氧损伤后心肌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生化检测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酶(GSH)、一氧化氮(NO)浓度;ELISA法测定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浓度。rn 结果:与缺氧损伤组比较,通脉养心丸含药血清各剂量组能明显提高缺氧损伤心肌的细胞活力,通脉养心丸含药血清4g/kg组能降低缺氧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炎性因子IL-6、IL-1β浓度(P<0.05);通脉养心丸含药血清各剂量组能够显著升高SOD、GSH活性(P<0.05-0.01),降低MDA、NO浓度(P<0.05-0.01)。rn 结论:通脉养心丸具有抗心肌细胞缺氧损伤作用,抗炎、抗氧化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对补益心气的中药强心片和其主要的组成药物香加皮的有效部位提取物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价,了解补益心气的中药方剂的作用特点和机理。rn 方法: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观察药物对离体心脏心室压力及心率的影响。rn 结果:强心片和其君药香加皮的有效部位提取物都可以明显地升高LVSP,提高心脏收缩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强心片作用强度相对较弱,但作用更加平稳持久。香加皮的有效部位提取物对LVEDP有一定的升高趋势,而强心片却对离体心脏LVEDP有降低的趋势。rn 结论:强心片不仅具有单味香加皮所具有的增强心脏收缩能力的作用,而且对左室舒张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心悸宁浸膏粉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nward rectifier potassiumcurrent,IK1)的影响,探讨心悸宁浸膏粉在离子通道水平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rn 方法:急性酶解法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25、2.50、5.00g·L-1心悸宁浸膏粉细胞外灌流豚鼠心室肌细胞IK1,以内向电流成份于测试电压-110mV条件的稳态电流值、电导及外向电流成份电流峰值、峰值时的电导作为观察指标,观察1.25、2.50、5.00g·L-1心悸宁浸膏粉(每个剂量组n均为6)对IK1的影响。rn 结果:心悸宁浸膏粉1.25、2.50、5.00g·L-1对IK1内向电流成分的抑制率依次为9.544±5.81%、34.824±15.03%、59.52±25.58%,对IK1外向电流抑制率依次为23.944±7.45%、52.98±19.62%、71.42±23.01%,各组用药前后差异显著(P均小于0.05)。心悸宁浸膏粉1.25、2.50、5.00g·L-1均使豚鼠心室肌细胞IK1通道在每一测试电压下的电导降低。rn 结论:心悸宁浸膏粉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K1有抑制作用,相同浓度下对外向成份的抑制更强,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Ross教授1999年提出的“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已得到学术界共识。炎症介质在As斑块的起始、进展以及斑块的易损性(不稳定性)和最终破裂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将这一现代医学新进展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进行中西医结合创新性思考,我们认为单纯的活血化瘀对炎症病理环节作用显得不足,提出从毒邪致病理论对心血管病急重症中医病机与治则进行创新探讨的思路,于7年前提出,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心绞痛的特殊类型具有毒邪致病的特点,毒损心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解毒为其重要治法;后来又提出“毒、瘀致易损斑块”和“解毒活血法稳定易损斑块”的假说。相应提出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配伍可望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疾病的疗效。单核巨噬细胞经外源性致炎物质脂多糖(LPS)激活,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并吞噬大量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是早期As的标志。
  • 摘要: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案1例,患者经病例讨论、全面思考并细致调理,中西合用,疗效满意,发挥了中医药在急危重症中的独特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安心颗粒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A.假手术组,B.模型组,C.卡托普利组,D.安心颗粒小剂量组,E.安心颗粒大剂量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术后2周,给予药物灌胃。6周后,监测大鼠心率(HR)、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上升和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左室心肌组织STAT3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与A组比,B组HR、SAP、DAP、LVMI、INEDP升高(P<0.05),±dp/dtmax降低(P<0.05),心肌STAT3蛋白表达活性增高(P<0.01);与B组比,C组、E组HR、SAP、DAP、LVEDP和LVMI降低(P<0.05),±dp/dtmax升高(P<0.05),D组SAP、LVMI降低(P<0.05),-dp/dtmax升高(P<0.05)。C组、D组、E组心肌STAT3蛋白表达活性均降低(均P<0.05);与D组比,C组和E组LVEDP降低、±dp/dtmax升高(均P<0.05),但心肌STAT3蛋白表达活性E组低于C组、D组(均P<0.05)。表明大剂量安心颗粒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作用优于小剂量组,并可抑制心衰大鼠心肌STAT3蛋白表达活性,呈剂量依赖性。rn 结论:安心颗粒可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抑制STAT3信号传导通路,有延缓心衰形成的作用。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ture,CHF)是指因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损害了心室的充盈和射血的能力而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气促,疲劳和液体潴留。这些异常将损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丧失劳动力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心力衰竭预后严重。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心衰的主要病因,也是老年人面临的新的健康问题。rn 中医在古代就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的描述,经过2000多年的无数代医学家临床验证: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明确疗效。近年来,现代中医药专家,结合中医理论借助现代医药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依据。
  • 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纤维颤动波取代了正常P波。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研究显示[1],年龄每增长10岁其发病率约增加1倍,在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而到了80~89岁为8.8%,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其中血栓栓塞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北美洲,每年至少750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房颤有关[2],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非瓣膜性房颤,不伴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人工瓣膜置换的房颤,将会越来越多。Brannwald[3]指出,房颤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SXBXW)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安全性。rn 方法:对口服麝香保心丸6丸/日至少12月的冠心病患者回顾性研究,记录服药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长期口服麝香保心丸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rn 结果:22例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的冠心病患者服药剂6丸/日至少12月(12-60月,中位时间18月),中位累积剂量2190丸(1095丸-12775丸),不良反应为轻度胃部不适1例(4.5%),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无明显差异。rn 结论: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目前无依据提示长期用药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
  • 摘要: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aortic arch IAA)临床上少见,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时期死亡[1],能长大成人者罕见。近期我们发现一例成人型主动脉弓离断病例,并行心导管造影检查,现报告如下。rn 患者,23岁,体质量55Kg,大学毕业生。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一周入院,住院号0372207。患者于一周前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来我院进一步诊治;平时无胸闷,胸痛,气逼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体检:T36℃,R18次/分,P88次/分,Bp130/80mmHg(左上肢)Bp135/82mmHg(右上肢)Bp140/86mmHg(左下肢)Bp142/85mmHg(右下肢)。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位自如,口唇及四肢无紫绀,心脏体征:心尖搏动点位置正常,胸骨左缘2-3肋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界大小基本正常,胸骨左缘2-3肋可闻及粗糙吹风样Ⅳ/6收缩期杂音,向心前区广泛传导;化验: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均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右上肢95%,右下肢90%。
  • 摘要:背景和目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regurgitation,IMR)是冠心病广泛存在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IMR和左室(Left ventricle,LV)重构关系密切。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LV重构局限性较大。本研究采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定量分析LV容积及功能,研究OPCAB术后LV重构的逆转和反流改善的关系,更好地了解IMR发生机制,以指导治疗。rn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12月间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且术前三维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0例,除外:术前合并重度IMR需同时进行二尖瓣环成型者、先天性心脏病、器质性二尖瓣病变、透声条件差、房颤、频发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能配合检查的病例。根据术前是否有IMR将患者分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组(轻或中度MR,n=20,年龄68.7±9.4岁)及单纯冠心病(CAD)组(无明显MR,n=20,年龄72.5±7.8岁)。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的采集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3-1探头)在全容积成像模式下进行。使用QLab-3DQ Advanced软件,下线分析LV三维容积,得到LV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容积—时间曲线及EF等参数。同时,并测量舒张末期的左室球形指数(SI)。所有量化指标均用其体表面积(BSA)标准化。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三维超声心动图、IMR程度、NYHA分级、院内和随访期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前后LV重构和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间差别进行比较。rn 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因素等均无显著差异。术后平均随访13.4±4.5月。两组的院内及随访期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NYHA分级改善未见明显差别。与术前相比,IMR患者术后LV容积明显缩小,左室形状得到明显改善;下后壁节段的平均容积显著缩小;同时伴随反流明显改善(术前值比术后值:2.65±0.41比2.02±0.52p<0.01)。IMR组的术前LV整体容积(LVEDV)、舒张末期SI和下后壁节段平均容积比CAD组显著增大,术后上述指标恢复到与CAD组无显著差异。但术后IMR组下后壁各节段平均EF值仍比CAD组显著减小。手术前后IMR组LV容积(LVEDV、LVESV)缩小的绝对值比CAD组明显(IMR组比CAD组:LVEDV和LVESV分别为7.43±4.02ml/m2比4.67±2.81ml/m2;5.22±3.29ml/m2比3.25±2.34ml/m2,p均<0.05);LVESV改善百分比也较CAD组明显(IMR组比CAD组:17.47%±10.20%比11.65%±7.26%,p<0.05)。随访期间IMR组中有9例反流程度得到改善(△MR>=1+,年龄65.9±10.3岁)。和反流无明显改善的患者(△MR<1+,n=11,年龄70.9±8.3岁)相比,改善者具有较小的术前INEDV(未改善组比改善组,59.19±7.12ml/m2比50.72±6.48ml/m2,p<0.05)和术前SI(未改善组比改善组:0.614±0.061比0.528±0.058,p<0.05):且术后SI缩小更加明显(改善组比未改善组:0.097±0.035比0.034±0.028,p<0.05)。rn 结论:单纯行OPCAB术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转LV的整体和局部重构,提高LV功能,改善轻中度IMR的反流程度。术前LV重构程度较轻的患者,术后LV重构和反流改善更明显。运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重构可能有助于预测OPABG术后IMR的转归。
  •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人参、三七组方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信号蛋白VEGFR-2、Ras、MAPK表达的影响。rn 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上VEGFR-2、Ras、MAPK蛋白表达和人参、三七组方大、中、小剂量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中药大剂量组VEGFR-2、Ras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中药小剂量组MAPK、Ras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bFGF组VEGFR-2、Ras、MAPK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n 结论:人参、三七组方可促进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上VEGFR-2、Ras、MAPK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益气活血中药促进内皮增殖,产生促血管生成的基础。
  • 摘要: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心肌能量物质肌酸,从心肌能量代谢入手研究慢性心衰心气虚证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梗后心衰动物模型。利用1H-NMR分别对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心肌能量物质的检测,比较同时间点两组及不同时间点各组心肌能量物质的变化,探讨慢性心衰心气虚证与心肌能量物质代谢的关系。rn 结果:CHF模型大鼠出现了明显的慢性心衰和心气虚证的表现,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下降,术后3、6、9、12周模型组±dP/dt max分别为(单位mmHg/s)3490.7±262.9和3303.2±304.1,3303.8±189和3069.6±122.4,3457.0±440.9和3103.6±371.6,3044.5±242和2640.0±245.0,同期假手术组分别为3942.7±78.7和3664.4±25.9,4324.1±45.0和3926.8±52.0,4368.0±251.0和4148.5±313.4,4510.5±338.2和4413.4±2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H-NMR检测表明CHF心气虚模型大鼠心肌能量物质含量显著下降,术后四个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肌酸含量分别为213.6±48.1,171.3±39.7,249.7±116.3,171.7±38.1;同期假手术组分别为452.7±49.4,414.9±31.9,427.0±32.4,445.2±5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统计显示左室收缩功能与心肌能量物质含量正相关,6、9、12周±dP/dt max与对应时间点心肌肌酸含量呈显著相关,三个时间点r值分别为0.888和0.856,0.852和0.805,0.839和0.907。以+dP/dt max为应变量Y,肌酸含量为自变量X,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2644.245+3.548X,经方差分析,决定系数为0.599,F=37.349,P<0.01,回归方程有效,X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74;以左室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为应变量Y,肌酸含量为自变量X,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2318.115+3.702X,经方差分析,决定系数为0.576,F=34.027,P<0.01,回归方程有效,X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59,说明能量物质肌酸的含量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正相关。rn 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了心气虚证与心肌能量物质代谢障碍存在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对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干预作用。rn 方法:大耳白家兔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再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四妙勇安汤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8周、给药后16周经家兔耳缘静脉采血,给药后16周末进行取材,检测血脂、CRP、MMP-9,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斑块稳定性综合评价,并观察组织MMP-9及NF-rBp65亚基表达情况。rn 结果:模型组血脂、血CRP、血MMP-9及主动脉MMP-9及NF-rBp65亚基表达均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斑块内部成分综合分析显示,斑块纤维帽较薄、脂核面积大、斑块以巨噬细胞和脂肪为主,胶原及肌动蛋白含量较少,显示出不稳定斑块的病理学特征。辛伐他汀降低TC和LDL-C上效果明显(P<0.05或P<0.01),而四妙勇安汤在降低TG和LDL-C上也有较明显作用(P<0.05),两药物干预组血清CRP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妙勇安汤在降低血MMP-9上作用明显优于辛伐他汀(P<0.01),同时,四妙勇安汤在增加斑块表面纤维帽厚度、改善纤维帽与内中膜厚度比值、减少斑块内脂质含量、增加肌动蛋白含量、降低血清和斑块MMP-9表达上明显优于辛伐他汀(P<0.05或P<0.01),而在减少主动脉NF-kBp65亚基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四妙勇安汤具有调脂、抗炎、抑制基质降解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通冠胶囊促进动脉损伤内皮修复的分子机制。rn 方法:建立大鼠左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治疗组给予通冠胶囊水煮液(600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mg/kg),模型组予生理盐水(10ml/kg);8周后,取材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颈动脉内皮损伤处内膜面积(intima area,IA)、中膜面积(media area,MA)和内膜/中膜面积比(IA/M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和eNOS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NO水平。rn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IA和IA/MA均小于模型组(P<0.01),治疗组、对照组血管内膜VEGF、eNOS表达和血清NO水平与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通冠胶囊促进损伤内皮修复的分子机制可能与VEGF-AKT-eNOS-NO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全国部分中医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的AMI患者临床特征,中西医治疗状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rn 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全国部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出院的AMI患者进行登记,ACCESS建立数据库,SPSS15.0统计软件对AMI的临床特征、治疗状况及病死率进行描述。rn 结果:人口学一般特征,总发病的平均年龄65.95±12.44岁,超过一半的中医院AMI入院患者为老年患者。男女比例为1.9:1。对比显示中医医院AMI患者年龄高于西医医院,女性比例高,伴随疾病、并发症及病死率均高于西医医院。中医证候显示实证以血瘀、痰阻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8.06%、42.96%;虚证以气虚、心阴虚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2.43%、21.12%。AMI患者的总再灌注治疗率为43.69%,其中急诊PCI占总病例20.5%。药物治疗中ACEI、β阻滞剂、阿斯匹林和降脂药分别为66.00%、66.27%、91.50、76.14。946例患者使用中药静脉制剂,使用率为86.47%,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参类制剂。394例患者使用中成药,使用率为36.01%,中成药在AMI治疗中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外,在辅助治疗、改善临床次要症状方面充当重要角色。575例患者使用中药汤剂,总使用率为52.56%。本研究中中药汤剂主要以以下三种治法为主:活血法(477例)、益气法(332例)、化痰法(303例),可以组合成以下5个常用主方:生脉散、桃红四物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二陈汤(温胆汤)和四君子汤。本研究中中医医院AMI患者的病死率为11.15%,这一结果低于同课题组2005年北京地区中医医院15.8%的病死率。rn 结论:与本课题组既往研究结果相同,中医医院患者显示除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年龄大、女性比例高、伴随疾病及并发症多。AMI患者中医证候实证以血瘀、痰阻为主,虚证以气虚、心阴虚为主。中医医院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治疗方面在不断进步,中医药广泛得到应用,但中西医结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摘要:目的:本研究评价了中药鹿茸液对CHF大鼠心功能、心肌细胞凋亡及Ⅰ、Ⅲ型胶原和AQP2的影响,初步探讨鹿茸液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n 方法:动物实验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作了心肌梗死后形成的CHF模型。观察了鹿茸液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强心作用,以超声心动测量大鼠心功能变化,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及Ⅰ、Ⅲ型胶原和AQP2的影响。rn 结果:rn 1.造模后CHF大鼠心脏泵功能出现明显下降,鹿茸液能够明显改善CHF大鼠心脏泵功能,可提高EF、FS%、CO,较心衰值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鹿茸液中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在改善EF、FS%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鹿茸液中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rn 2.鹿茸液各剂量组CHF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低,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鹿茸液中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鹿茸液中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rn 3.鹿茸液各组Ⅰ、Ⅲ型胶原表达较模型组低,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鹿茸液中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鹿茸液中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rn 4.模型组大鼠。肾脏髓质集合管AQP2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高,鹿茸液中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QP2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但鹿茸液中剂量组比卡托普利组AQP2mRNA的表达高。鹿茸液高剂量和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AQP2mRNA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其下调程度远不如鹿茸液中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提示鹿茸液能减少CHF模型大鼠AQP2mRNA的表达。rn 结论:鹿茸液对慢性心衰大鼠的左室形态、心功能有改善作用;能够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少Ⅰ、Ⅲ型胶原沉淀,并且能降低CHF大鼠AQP2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左室重构。鹿茸液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并能延缓和制止心衰的发展进程,改善预后,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临床研究前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