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
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

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7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传承与创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肝脾相关理论根基起源于《内经》、《难经》,由《伤寒论》倡“肝病实脾”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在宋元明清医家的不断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在现代成为内涵丰富、诊断明确,便于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体系。肝脾相关理论阐释了肝和脾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机理及其证治方药的关系,对于指导治疗诸多疾病效果良好。
  • 摘要:《内经》认为,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称之为气机.对于人体而言,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机理论强调重视脏腑的各自生理病理特点和相互协调关系,对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特性认识逐步完善。肝胆脾胃之间,升降出入,互相平衡协调。脾血以濡,则肝木调畅升发;胃气以降,则胆汁降泄。脾升胃降,肝升胆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衡常则气血和畅,生生不息。
  • 摘要:肝脾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在治疗上,共同调理二脏,即“调肝理脾”有了理论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效如桴鼓。介绍了调肝理脾法在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中的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调肝理脾是临床上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治疗大法。调肝即疏肝气、泄肝气、清肝热、滋肝阴、养肝血、化肝(痰)浊、散肝癖、柔肝、镇肝等。理脾即补脾气、温脾阳、运脾气、升脾气、清脾火、祛脾湿、滋脾阴等。张教授根据疾病临床上所表现出的肝脾失调的不同证候类型,结合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将具体调肝法与理脾法配合应用取得了更佳的效果。
  • 摘要:陈彤云老师遵古不泥,勇于创新,在继承哈老、赵老大夫治疗经验的同时,结合当时疾病的发病特点,创立以散结消肿为主、助以扶正的治疗原则。有时在不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65年的临床实践中,陈彤云老师一贯治学严谨、好学深思,对医术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带徒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以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重视内治,善于师法前人,又乐于接受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用药博采众长。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总结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与学术风格。
  • 摘要:孙伯扬先生是北京市名老中医,行医60余年,学验俱丰,辨证论治重视先后天,处方平和,用药简洁而疗效卓然。文章介绍了孙伯扬先生辨证论治的贫血案,口疮案,尿潴留案三例临床实践病例,均取得了极佳的临床疗效。
  • 摘要:赵荣莱教授认为慢性腹泻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由于内伤情志,外感六淫,调养不当,或察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肝脾不和,脾胃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湿浊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早期多属实证,随病情发展,病程迁延日久,而变为虚实夹杂或寒热夹杂之证。中医治疗应针对病因病机,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与情绪抑郁有密切关系,服药同时必须辅以心理疏导。腹泻型患者因长期腹泻可伴有阴津不足,不宜过用淡渗利湿及过分燥裂之品。对腹泻型脾肾阳虚证患者应“阴阳互根”,补阳时要注意“阴中求阳”,在补阴的基础上补阳。特别对阳虚阴亦不足的患者,更要“阴阳双补”。
  • 摘要: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老师舒展胸阳、通利隔气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亦取得良好效果。大量反流性食管炎胸痛明显者舌质多有癖象,或舌质暗红,或紫暗,或癖斑癖点。盖因胸阳不振,胸服气机不畅,血运不畅之故,临证酌情合用丹参饮或加入白及、三七粉等活血化癖之剂,对缓解胸痛、促进食管炎症吸收效果尤为明显。
  • 摘要:本文根据郁老师有关卵巢癌的论述及治疗病例,总结郁老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癌的经验.指出医药在卵巢癌的治疗上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后的副作用,还对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摘要:周德安教授将“治病先治神”作为六治之首,总结归纳了治神系列法则与针灸处方,摸索创立了针灸“四神方”(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神门),其作为“镇静安神”的针刺方法,为“治病先治神”理论应用的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除辨证取穴外,常加用简化“四神方”(百会、神庭)以“治神”,目前针灸临症必用。在“四神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创立“治神十法”。
  • 摘要:黄教授认为进行脏腑辨证时,既要考虑本脏气血阴阳的变化,又要考虑到本脏与其他脏腑、各个组织器官的联系。治疗时,除对患病的本脏进行治疗外,还应根据五脏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五脏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黄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辨证施治以心为主,根据五脏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五脏功能。其中,尤为重视从调理肝脾入手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疗痰证创立化痰法、消痰法、涤痰法和豁痰法四法,祛痰作用依次增强。与祛痰四法相应的是针灸祛痰四方,即针灸化痰方、针灸消痰方、针灸涤痰方、针灸豁痰方。周德安教授对于针灸治疗痰证有其独到的方法,并制定了针灸系列处方,其组方严谨,并有验于临床,对于痰证的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两例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经验来探讨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的某些问题.指出肝硬化辨证施治虽已突破“不治之症”概念,但部分顽固病例治疗尚不满意。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病因病理进行很多研究,辅助诊断方法较多并且近年来有不少新的进展,临床体会对肝硬化治疗在强调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重视和采用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和某些药物,疗效可望进一步提高。
  • 摘要:危北海教授以《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思想精华为指导,依据李东垣的《脾胃论》中“胃肠内伤,百病乃生”的病因学说及“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的治疗原则,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总结出了“胃肠复元法”,并作为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推而广之,不仅用治消化系统疾病,对于很多内科疑难杂病及危重症也是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在肝病的治疗上,危老尤其注意健脾和胃,以保气血化生之源充足。危老常用的健脾益气药有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大枣、山药、薏米等。危老认为,治疗肝病要注意调理气血,这样才能肝有所藏,肾有所养,脾有所健,肝胆气机疏泄正常,病邪自去。
  • 摘要:危北海教授认为,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以化生气血。在病理变化上,倘若脾胃虚弱,失其健运之力,则脾胃不能升清降浊,则饮食补化中焦阻滞,可以产生院腹胀满、纳食不佳、呢逆反胃、暖气早饱、大便失调等症。在治疗上,应用升脾降胃之法治之,方用党参、积实、获荃、半夏、木香、焦四仙、厚朴、郁金、内金、大腹皮等。认为应把中医的脾胃内伤、正虚邪实的发病机制与胃粘膜这防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两者失衡而发病的学说观点结合起来分析,用来阐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病因病机,HP作为外邪,构成胃粘膜防护因子的减弱,同样具有重要的发病作用。认为肝脾互相影响,治疗脾胃疾病可用疏肝理气之法,治疗肝病也可用健脾和胃之法灵活应用。
  • 摘要:肝脾相关理论在肿瘤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大多数文献为经验总结以及临床研究,病种方面以乳腺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为主,主要针对的是胃肠道肿瘤,由前文分析可知,肝脾相关理论可以拓展应用到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等更多的肿瘤中去,也可将肝脾理论和其他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如针灸经络理论、六经理论等进行对比、结合研究,进一步挖掘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大多数医家抓住肝脾两脏生理病理上的联系,在治疗上各有侧重,今后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探讨从肝脾论治的相关分子机制,进一步在临床上在肿瘤耐药、肿瘤并发症、体表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进行验证总结,在较为严谨的方案设计的前提下,努力验证拓展肝脾相关理论在肿瘤中的应用思路。
  • 摘要:本文试通过分析肝脾理论与过度觉醒状态的关系,首次提出以调肝理脾为治则,探讨针刺在调节失眠过度觉醒状态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拟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分别初步探讨肝,脾以及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指“肝主疏泄”,即肝气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而不郁滞的作用。气机冲和条达,是人体气血正常运行与输布的重要条件,肝气司疏泄,调畅气机,保证全身气血运行通畅有序。“肝主疏泄实际主要包涵下述功能;诸如情志的条达,气血的流畅。饮食物的消化与排泄,水谷精微的输布与转化,除秽降浊等方面。从生化角度看,中医“肝主疏泄”与现代肝脏的生物化学理论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与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和胃相为表里。
  • 摘要:老年痴呆的病机以髓海不足、神机失用为本,痰浊血癖阻塞脑窍为标。脑髓的化生主要是肾藏精功能决定的,即肾藏精,精生髓,髓会于脑。同时,脾失健运,是水聚为痰和癖血阻滞的基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提出了健脾补土、益气升阳为基础治疗痴呆症,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文章总结了应用悦脾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及杂证诸病的某些类型,疗效颇好。此谓“有是症、用是药”,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 摘要:肝脾相关理论,起源于中医经典,发挥于宋金元明清,广泛印证于现代。现代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的理论高度提示中医学的肝、脾脏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肝脏以及脾脏在生理生化乃至分子生物学理论上的相关性和趋同性。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容易造成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精神因素在疾病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并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随着新时期疾病谱转变,肝郁因素在脾虚病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情志发病,重视肝脾相关,时代注入脾胃学说新的内涵。
  • 摘要:从《金匾要略》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发展到李东垣《脾胃论》,脾胃学说不断被充实并加以发挥,如薛立斋注重脾肾,叶天士创立胃阴。结合时代特征,《金匾要略》论述颇有深意:肝脾同提,突出了肝脾相关性,开创了肝脾同治的先河,肝脾相关理论提示人们在顾护脾胃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调肝,即“脾病调肝”,疏肝平肝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固中,即“肝病实脾”;脾胃学说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健脾升阳,同时也应注意和胃养阴,完整的脾胃学说还提示人们要注意肝脾相关性,既要从肝论治,也要顾护脾胃,即肝脾同治。治疗上,肝气乘脾证应顺从肝喜柔和之性而治,以柔肝健脾为法,突出一个“柔”字,重用白芍;而肝郁脾虚证则宜顺从肝喜条达之性而治,法当疏肝健脾,强调一个“疏”字,方选逍遥散,重用柴胡。当然,若脾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以健脾为要,重用白术、云荃。肝脾同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然临床尚需鉴别二者主次先后,提倡肝脾同调这样往往能更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也为人们治疗疑难重症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 摘要:笔者认为肝脾不调证基本包括了肝旺脾虚证、肝旺脾困证、肝郁脾虚证及肝郁脾湿证等。肝脾不调是由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核心病机的临床常见证候。中医某一证候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证候实质研究的基础,肝脾不调证是包含了多个具体证候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肝郁脾虚证。同时,脾胃相为表里,脾升胃降不仅是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同样事关全身气机的条达,因此,肝脾不调应包括肝脾和肝胃不调的诸多证候,难于将脾胃截然分开。
  • 摘要:王应麟教授认为中医学是集儒、释、道于一体的汉学文化。坚持学习中医、发展中医要立足遵循中医的理论体系。王老临诊最大特点:四诊合参,尤重望诊,经常是患儿家长尚未叙述病情,王老师先将患儿的饮食、睡眠、脾气、排便、汗出及所患疾病等情况特点准确描述。王老师在临床实践中,继承并发扬了祖传望上愕的宝贵经验,有其独到的临床实用意义。
  • 摘要:文章总结了贺普仁以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经络病变时“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针灸治病就是调理气机”的学术观点以及“病多气滞”的病机学说和“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组成的“三通法”理论,对许多疑难病症进行治疗的临床经验,指出贺普仁教授从医七十年,精研内难,通览甲乙,将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总结提高,并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学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一些疑难杂症、陈疾旧病,主张毫针、火针、三棱针、梅花针、拔罐、艾灸等多种方法配合运用,力求改变以前单针治病的思想。
  • 摘要:孙教授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时十分重视观察舌象的变化,由此可以测知疾病的轻重进退和风、火、痰、虚、癖的病因病机。孙教授认为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的病机病证有:风寒乘虚外中;痰血癖阻经络;痰热挟肝火上扰;肝阳风动;气虚血癖等证型。因此,又须辨明病变机理,以为治疗用药之依据。认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证之一是经络痹阻,所以十分重视应用通经活络的药物,而且一贯擅长使用各种中药剂型应用于临床。
  • 摘要:赵荣莱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以肠动力减弱为主,诊断该病必须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以免漏诊、误诊而延误病情与治疗。临床所见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秘”为主,虽有肠道腑实之标实,但究其病因大多因虚而致,或因津血枯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或因气虚无力,大肠传导失司,推动乏力。临证当以详辨,审因论治。治疗宜扶正攻下,在通腑的同时必须注意调补阴阳气血。气血阴阳之虚,责之于脾胃肾,并与肺有关,因此调补脾胃及肾在便秘发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或滋养胃肾之阴,或补益脾肾之阳气亏虚,使大肠得以濡润、温养而传导恢复正常。
  • 摘要:危北海教授认为,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以化生气血。在病理变化上,倘若脾胃虚弱,失其健运之力,则脾胃不能升清降浊,则饮食补化中焦阻滞,可以产生院腹胀满、纳食不佳、呢逆反胃、暖气早饱、大便失调等症。在治疗上,应用升脾降胃之法治之,方用党参、积实、获荃、半夏、木香、焦四仙、厚朴、郁金、内金、大腹皮等。认为应把中医的脾胃内伤、正虚邪实的发病机制与胃粘膜这防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两者失衡而发病的学说观点结合起来分析,用来阐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病因病机,HP作为外邪,构成胃粘膜防护因子的减弱,同样具有重要的发病作用。认为肝脾互相影响,治疗脾胃疾病可用疏肝理气之法,治疗肝病也可用健脾和胃之法灵活应用。
  • 摘要:郁老对每一个乳腺癌患者治疗前都要详细了解病史,明确患者的全身机能状况,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以往及目前进行的治疗,各脏腑、气血的功能情况,作为整体衡量的依据:同时详细掌握肿瘤病灶的情况,了解肿瘤的大小、种类、发展浸润情况和肿瘤自然进展快慢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估后,抓住主要矛盾,确立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针对肿瘤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段。无论是中药协助乳腺癌术后恢复、中药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巩固期治疗减少复发转移、单纯中药控制肿瘤还是晚期复发转移患者的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 摘要:郁仁存教授认为胰腺癌的病位在肝、在脾,常因外感湿邪、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腻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痰湿蕴聚、癖毒内结,日久不散,积而成瘤。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单纯中医中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指出中医药与放化疗、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联合治疗胰腺癌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治疗胰腺癌注重整体观念,微创治疗注重病变局部,以消除局部病灶为重点。中医药与物理治疗相结合,即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这是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模式。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独特的治疗方式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兼顾了整体与局部、宿主与癌肿、症状与疾病等方面,取长补短,日益在临床肿瘤治疗中显示出重要价值。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类消化道动力障碍型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能完全明确,其治疗仅局限于对症治疗,长期疗效不尽人意。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运用辨证论治思想体系治疗,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本病的病机及治疗,中医界泰斗们也致力于调理气机升降。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认为GERD的病机为脾升胃降、肝升肺降的功能失调。针对胃气上逆特点,治疗着眼于“通降”,大法为和胃降逆。疏肝和胃、降逆制酸、调畅气机的治法贯穿治疗的始终。在此基础上,结合辨证,即根据患者病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证型及兼夹症状,灵活加减,以求遵循中医整体观与个体辨证施治理论。田德禄教授承丹溪思想,认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胆热挟胃气上逆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生理上强调“通”,病理上强调“滞”,治法上强调“降”。故治当首重在通降胃之气机,并拟成经验方“实痞通”。
  • 摘要:笔者对周德安教授“治病先治神”之思想及其在针灸临症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简要论述。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治病先治神”这一重要思想必将在针灸临症中越发显示它的重要性。
  • 摘要:黄丽娟教授临床治疗介入术后再发心绞痛,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在治疗上强调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宁心的同时应重视调肝、理脾、温肾。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等脏器关系不可忽视。只有从根本上改善脏腑正虚之症,才能很好的防治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应从整体观念着手,推求其本,审证求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此外黄丽娟教授认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临证时要坚持辨证论治,不同的患者应灵活加减用药。因患者的证型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如七情变化、四时季节的影响、工作生活环境既往合并症的变化(血压、血糖)等,所以不能一方不变或完全用中成药治之。处方时要做到四诊合参,重视问诊、望诊得到的客观而真实的资料,注意体现“天人合一”观念。
  • 摘要:危老师依据中医理论认为,从脾胃系统的功能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小肠主顺达,大肠主传导,肝主疏泄等。脾胃、小肠、大肠是人体消化食物水谷精微的主要脏器,其功能同时又受其他脏腑的影响,其中肝的疏泄和转枢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以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和气血津液,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rn 由此可见,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个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并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以上这是言其生理之常,若是出现病理之变,则可以产生一系列临床症候。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故脾胃病发病多以肝郁气滞型为疾病初发时期的基本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则可以衍生出其他证型,或为兼证,或为并病,一般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其病位在脾胃大小肠,涉及肝脏,由气及血,由实而虚。rn 治疗则应依据上述特点,协调肝胃,恢复升降,达到“六腑以通为顺”,以利胃腑通降,是抓其关键而治。气机阻滞中,升降失司为其主要病机所在,而肝起到气机升降中的主要疏泄调节作用。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两者相互为用,胃纳为脾运的基础,若胃气不降,则传化无由,津液不生,奎滞成病,不仅所进之食糜不能顺利下行,移送给小肠及大肠,而且消化之水谷精微亦不能转输全身,导致整个消化运动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疾病。故疏肝降胃是临床迅速缓解症状的重要手段。
  • 摘要:肝脾理论对当今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中医肝病的治疗更是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肝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顾护脾土。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众多,中药抗病毒多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性多苦寒,久服必败坏脾胃,临床治疗时更应注意寒凉药物的用量,同时加用健脾药味。在治脾的过程中亦不应一律健脾益气,还应根据辨证用药,证属脾呆则芳化,证属脾湿则祛湿。肝脾理论不仅可应用于肝病的治疗,还可应用于肝病的预防及起居调摄。肝病患者应规律作息,禁食生冷、辛辣、油腻,饮食清淡,注意顾护脾胃,可明显改善预后。由上可见肝脾理论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应用表明肝脾理论可靠实用。
  • 摘要: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肺脾常虚”、“心肝有余”。脾不足,不仅表现在脏器娇嫩、功能尚不完善方面,也表现在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及它脏乘侮。“肝有余”并非真正有余,而是因小儿“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用以说明生长旺盛;另外,小儿患病后也容易出现烦急躁动、惊风抽搐等外似实证的表现。正是因为小儿这种特殊的生理特点,临床上非常容易出现肝脾不调的病证。肝脾功能失调,旁及五脏六腑,机体功能失常,可出现多种病证,因而伍鸿基先生提出“小儿疾病多在肝脾两脏”。因此,调肝理脾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即非常广泛。小儿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病机虽涉及心、肝、脾、肾等诸多脏器,但肝脾是其关键,调肝理脾为诸多治法中最为重要的法则。
  • 摘要:肝脾失调不仅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治未病理论密切相关。调养脾胃是治未病的重要原则。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直接影响着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机体体质的好坏以及正气的强弱。
  • 摘要:肝属木,脾属土;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升发,脾主升清;肝藏血,脾统血;肝脏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胆为肝之余气,附着于肝,以通降为常;胃与脾相表里,主收纳、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肝升胆降,脾升胃降,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肝脾不和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衡。调和肝脾是协调肝脾功能的治疗大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的“和法”。调和肝脾必须要根据肝脾的生理特点顺势而行,首先要注重疏肝健脾,一要疏肝理气,防止肝郁乘脾;二要健脾补气,防止脾不升清,脾虚气滞,或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滞,气机不畅,导致土奎木郁。其次,要注意调理气血。因为肝藏血,又主疏泄,以条达为顺,体阴而用阳,而脾主升清,又主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和则气机调畅,气血冲和,阴阳平衡。肝脾不和则气机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百病由生。在临床中有肝病有肝火旺、肝气郁、肝气逆、肝血虚、肝阴虚、肝阳亢、肝血疲、肝(胆)湿热等之分,脾病有脾气虚、脾气滞、脾气陷、脾阳虚、脾阴虚、脾湿盛、脾(胃)湿热等之别,临证可见木郁土奎、土奎侮木、木旺乘土、肝郁脾虚等证型,故治疗有疏肝、泻肝、清肝、养肝、柔肝、散肝、镇肝等调肝之法,也有健脾、运脾、升脾、温脾、清脾、祛脾(痰湿)、滋脾等理脾之法。临床上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 摘要:白塞氏病根据其内脏系统的损害不同而分为血管型、神经型、胃肠型等。本病病机为心脾积热、外感邪热、阴虚火旺、阳虚浮火四者。白塞氏病目前诊断以眼-口腔-外生殖器症状为依据,并且病史>1年,反复发作3次以上。本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急性发作期一相对稳定期一恢复巩固期,临床应当分期论治。
  • 摘要:文章介绍了血小板减少性紫斑、血小板功能低下、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病的辨治经验,指出有时补气养血药难于满足血的消失,尤其是靠输血维持者,血色素下降趋势较快,生血较慢,必须采用补益精髓,如牛、猪脊髓油脂炒面粉加红糖调服,也可用于后期调养巩固方法。当然鹿茸粉与河车粉同服,生血效果较好。以上各血证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以互相参照运用。
  • 摘要:中医学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温振英认为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阴阳气血在人体内每日每时昼夜都有变化,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尊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根据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单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症、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特点。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尊从这一特点。根据中医整体观念,预防为主的辨证论治观点对待疾病的防治,温老认为其实质是着重于扶正祛邪的法则。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