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
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

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5-05-23

主办单位:问津杂志社;开卷杂志社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做事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而做成事既得牛心左性,更得因缘凑泊.毛边文化小刊《参差》,目前已推出两期,深得"毛边党人"之喜爱.后面的这些流水账,是根据王振良、沈文冲日记缀合整理的,从中约略可以窥知,一份读书民刊的问世过程.
  • 摘要:民刊,一册册本不起眼的小刊物,发展到现在已呈现井喷态势.仅目力所及,全国的读书民刊即有大概五六十家.这中间,有的民刊甚至达到了很高的知名度,如董宁文老师主编的《开卷》,在圈内人气之高没有其他民刊可与之匹敌.此外,子午源老师主编的《水仙阁》、王振良老师主编的《问津》等民刊,体现了地域文化的浓郁特色;而卢礼阳老师主编的《温州读书报》、徐玉福老师主编的《悦读时代》(目前已停刊)等读书类报刊,则跳出地域局限,面向全国范围;还有如周立民老师执行主编的《点滴》,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站在内刊的前沿.这些刊物靠什么赢得众人的赞誉?我想说,保持个性特色是刊物发展的关键.
  • 摘要:这里所说的民刊,主要指当下活跃着的那些由爱书的读书种子们主持的民间读书类刊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民刊的生存,可以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跳一下没有问题,跳得好一些也没有问题,就是有些吃力罢了.这主要还应该是从经费上来说的.让民刊的质量高起来,也应该成为民刊的自觉追求。每份文稿都言之有物,有义有趣,这是作者的事,也是编者的事,众人齐心好撑船,大家一起努力,办好民刊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王安石诗里说“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论对民刊的读者,还是作者、编者来说,要把民刊弄得好一些,都都需要认真去做,或写或编或阅读或助力,呵之护之鼓励之乃至认真批评之,民刊的发展,才会更加繁盛起来。
  • 摘要:一、海河夜游记5月24日晚上,读书年会组织我们游览海河.我对海河有着另一种情愫,是因为海河发源地漳河源头就在我的家乡沁州,那里叫漳源村,也就该是海河之源了.几十年前,我到天津看望孙犁先生,他问我在天津还有什么事?我说想看看海河.他说天津没什么看头,但你从山里来,看看海河也不错.从耕堂出来,我一个人在海河边浏览,忽然感到气味非常的呛人,那是污水的味,泥淖的味,那该是海河的味,呛得我竟然有些头晕了.海河像一位粗头乱发的弃妇,油垢满襟的厨娘,叫人总想避而远之,我看到河里的水稠得如油,黑中透着点蓝,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海河,不是我想要看的海河啊!我故乡的漳河是尺泽清清,碧水溶溶,白浪飞跳,柳岸闻莺.怎么流到海河就成了污泥浊水,臭味熏天了?难道真的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了么。
  • 摘要:我作为绍兴《越问》杂志编委,受邀于2015年5月22日至25日赴津出席由天津市问津书院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暨藏书票艺术论坛.参加此次年会者约八十人.外埠代表报到处位于地铁二号线鼓楼站B出口对面的南马路816号夏日荷花酒店.
  • 摘要:今年5月份,在天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之前,我还有幸出席了天津市新闻出版局与今晚报社主办的中国阅读推广高峰论坛.一道参加此次论坛的,有好几位从江苏和上海来的熟悉师友,都是全民阅读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徐雁先生是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江苏首届读书节书香形象大使;陈子善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现代文学史料学专家;王稼句先生是著名学者,苏州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薛冰先生是藏书家、作家,南京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蔡玉洗先生是资深出版人,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译林出版社社长及凤凰台饭店总经理等.
  • 摘要:2014年株洲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期间,许多代表问及:藏书票拱花技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一个个回答真的很累,北京的一位作家就建议我,为下届活动创作一张纪念藏书票,我没加思索就同意了.
  • 摘要:2014年3月31日下午3时10分,夫子来新夏先生遽然仙逝,于今已有半年.在我心中,他并未远行.不仅仅是无时无刻的所思所念,还有远近友朋的缅怀与追忆,都让我时时感知他从未停歇的脚步.先生1923年农历六月初八日生,享年九十二岁。先生一生历经风雨,既有民族灾难、时代变迁,又有因政治运动而遭遇的人生坎坷,但他的不屈不挠、坚韧勤奋,非常人可比。听言观行,终其结果——先生功德圆满矣。
  • 摘要:作为中国读书类民刊的翘楚,《开卷》已走过十五年历程.我不知道"《开卷》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但至迟2005年4月11日,《江南时报》记者倪方六在《民间文化刊物<开卷>受关注》一文中,就已经使用了这样的说法.当时,正是《开卷》纪念创刊五周年.如今又是十年过去了,社会对《开卷》的关注度虽不断提升,但似乎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开卷》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以及她对其他民刊到底有哪些启示意义.这里谨就做些个人的浅陋思考,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既然《开卷》不容易复制,同时多数民刊又具有“不可持续性”的特点,那作为民刊如何把路走得更远呢?办刊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这时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三个倾向或说趋势值得关注,第一是地域化,第二是专题化,第三是学术化。
  • 摘要: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中国阅读推广高峰论坛上,谈到关于乡村阅读的一些问题,并举例谈了成都"3+2读书荟"的做法.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复兴,需要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走进社区,走进乡村.“3+2读书荟”是民间公益读书组织,依靠志愿者运行,虽成立只有三年,却拥有数百名志愿者,建设乡村图书馆,托管农家书屋,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这其中就有流动书屋,在一些村落的固定点上,每周送书下乡,读者也可以预定需要阅读的图书,这看似简单的送书活动,带动了地方文化阅读。
  • 摘要:天津读书年会的代表,住在鼓楼附近的夏日荷花宾馆,这里离古文化街很近.从报到之日起,每天清早都有与会的书友结伴到古文化街去淘书.虽然现在难见珍贵的好书了,但每次人们总有斩获.有人淘到茅盾的《世界文学名著杂谈》,有人淘到蔡天心的《初春的日子》,有人还淘到陈伯吹的《红面小母鸡》.浙江慈溪来的励双杰是研究方志和家谱的专家,他淘得一册慈溪人的家谱,虽花费千元,也很值得.这些书多数是从地摊上淘到的.书友们从淘书说到书摊,又说到实体书店,都痛惜实体书店正一步步消失,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 摘要:前不久,去天津参加读书活动,想起来新夏先生一年前已归道山,不免感慨.来先生在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均有建树,在南开大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这样一位文化老人,早已在不同的朋友笔下有所记录.我未曾与来先生有交往,能在书中感受学问之道,也是一种幸福吧.
  • 摘要:来新夏先生生于书香门第,青年时期的求学阶段是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度过的.他经历过硝烟弥漫的年代,遭遇过"文革"特殊生活的考验,可以说历尽坎坷磨砺,但内心深处蕴藏的老庄精神使其虚怀若谷,使得其对人生有着超然而独特的理解.他的文章,或认真求实、或诙谐幽默.有的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抨击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令人观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有的对生活的某个细节片段,刻画得细致入微,衣食住行,皆成文章,不禁拍案叫绝;有些学术性很强的文章又不乏严谨务实,条分缕析,层次鲜明,丝丝入扣,足以作为研究人员可资利用的翔实资料.
  • 摘要:5月21日星期四6时至单位.代刘玉红局长起草中国阅读推广高峰论坛发言并传市新闻出版局.收到彭秀良先生传来的北洋三杰与天津主题研讨会暨《段祺瑞传》《冯国璋传》出版座谈会方案.营口市纵横书店寄来《金代艺文叙录》,99元.济南市三月风书店寄来《宋金戏剧史稿》,15元.填写《中国晚报功勋人物奖推荐表》并交总编室.
  • 摘要:法不孤起,仗缘乃兴.2015年5月,全国读书年会在天津举行,各地爱书人欢聚一堂,研讨全民阅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向甘州图书馆建议,设立全国著名学者、作家、藏书家捐赠文库,暨金张掖学者、作家、藏书家捐赠文库.古甘州历史悠久,是张掖市政府驻地.甘州区图书馆是张掖城区唯一的公共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所藏为明清甘泉书院官书及以后延续官府图书,8000册古籍典藏使甘州区图书馆成为大西北县级馆中为数不多的首批国家一级图书馆.值此张掖市图书馆新馆落成、甘州区图书馆即将全面迁入之际,响应贤者倡议,设立全国著名学者、作家、藏书家捐赠文库特藏,无疑是一大好事。桐城李国春语云,石室金匮,泽被后学,功在千秋。甘州图书馆历史虽久,但由于地处西部之西,藏书总量不足与新馆相称,社会捐赠,必将成为弥足珍贵的宝藏。仁者所捐佳册妥存后,收藏证亦当奉上。欢迎诸位方家方便时游历甘州,一览壮美山川。
  • 摘要:一上午坐高铁,到北京,再转车,抵达天津.坐地铁,到住宿的地方.办理入住登记手续,遇到一上海书友,但是名字想不起来了.在电梯,遇到厦门曾纪鑫先生,他说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已经为我签好名字了.简单饭罢,到曾纪鑫房间,他除了《历史的刀锋》,还有一本《千古大变局》,后者似乎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过.曾纪鑫先生是湖北人,现在在厦门,著作很多,功力不凡.在东莞会议上,有一面之缘,话不多,很沉实的学者风范.他也写过公安三袁中的一袁.看了一会儿闲书,准备休息.给中学同学冯明玉发短信,他从武汉调到天津工作.
  • 摘要:5月26日一早,蚂蚁与海洋书店店主李岛岛在微博上说:"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书店房东和住宅的房东都来催房租了,一共一万多……所以……手头没钱……要想办法凑房租了……本周四到周日上午正价书全部五折,特价书四折……看看能凑多少……求转发……"这消息真不幸.
  • 摘要:从《开卷》《日记杂志》亮相以来,新时期的读书民刊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么多年来,到底存在着多少读书民刊,据我的粗略估计,大约有上百种之多,这个数字里还不包括其他民间刊物中的,读书板块或栏目.书民刊研究这一块,虽有零散的文章从装帧设计、栏目设置、内容质量等方面作出论述,窃以为,还需要有对读书刊物的长期研究,并集中推出相应的研究刊物才是合适的。那么,这一份《读书民刊研究》,希望能为读书民刊的编者、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想资源,从而使读书民刊寻找到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读书民刊保存一份研究资料。
  • 摘要:"参差"这个词,最早见之于《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辞海》的解释是:"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而笔者今天介绍的《参差》,是一份去年创刊仅仅40页的小刊物,沈文冲编,天津市问津书院编印,刊名即叫《参差》.之所以起这么一个较为冷僻的刊名,据编者之一的杜鱼兄在编后记《"参差"闲弹》中说:"《参差》的名字,源自我与元卿等师友交流时的灵光一闪,并没有太多的深意."但我却以为虽然出自"灵光一闪",毕竟还是其来有自,大有深意.
  • 摘要:记得是七八年前了,列入傅璇琮、徐雁主编的"书林清话文库"中的拙编《毛边书情调》毛边本,在南通举办首发式暨"毛边书与现代新文学"研讨会之后,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刊载过陈学勇先生的相关报道,内中还传递了"小刊物《毛边党人》正在筹办中"的信息.
  • 摘要:随着《来新夏随笔自选集》的出版,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总有人转推来新夏先生的一篇随笔《闲话读书》,这大概是来先生最系统详实地介绍其读书心得的文章.文中强调的"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乎精"读书"十六字经",可谓鞭辟入里,嘉惠后学不浅.
  • 摘要:天津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开会前,民俗学者由国庆兄问我何时抵津,届时他要来看望我.报到的那天下午,他即来到我房间看望并签赠其新著《故纸温暖:老天津的广告》.天津会议期间他早晚陪伴我们,带我们去品尝天津风味的特色早餐锅巴菜.
  • 摘要:5月22日星期五阴刘显曾沈迦王振羽伟玲张元卿李传新周田田出差天津.首长送到机场,12时20分.两点四十经停青岛.地铁12站,4元.晚上徐雁说《籀园受赠书目汇编》收到.与韶毅同房间,818.夏日荷花开发票,服务员只想到自己,可恶.刘先生短信:今天17℃~31℃风不大日温差大.我意短袖衬衫再备件单外套可以了.会场周末若无安排,让马玉坤开车去五大道看梁启超故居.好吗?维强逗留青岛.王冬敏来电话,未接.
  • 摘要:2015年5月22日至25日,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暨藏书票艺术论坛在天津举行.我借由京津之地利而顺便赴津门一约,恰逢周末闲暇,算是故意而为之的偶然邂逅吧,只能说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了.于是,我在这个夏初的周末早早地乘高铁去往津门,以解早已产生的对天津卫的神秘之惑.
  • 摘要:2015年5月,山西作家杨栋先生来天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行前他给我发消息称:经常看你研究老广告美女图,眼馋.天津是个大码头,旧货市场一定藏着好东西,这次去争取也买一两张.我说好,愿有机缘.杨栋来了,操着浓重的口音,风尘仆仆,他说从沁源山里转了三趟车才奔波到的.刚一坐定,杨栋就从包里取出一张他新画的《恋人图》送给我,让人分明感到那画作还带着清新的乡野风.
  • 摘要:我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了1990年冬至1991年春间,由南京市新华书店、杨公井古籍书店和白下区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状元杯金陵个人藏书大赛"活动,虽然成功举办了"首届",联合主办方单位再也没有接着举行"第二届",但却让我从此在人海中先后幸遇了薛冰师和宁文老弟,并在订交后时有过从.后来或为书事,或为书人,远则同赴北京、上海、青岛,近则共会于南通、无锡、苏州等地,我与宁文多有同行晤谈,一桌用餐,甚或联床夜话之缘,廿余年间和而不同,却又共识日增.孔夫子云:"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既"直"又"谅"且"多闻"的宁文老弟,该是我在南京结识的不可多得的"益友"之一.
  • 摘要:2015年5月的一天下午,正在天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的我,抽空拜访了著名的作家、诗人林希先生.记得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有篇哲理散文《石缝间的生命》,作者就是林希,写于1983年.见面寒喧之后,我们的交谈就从这篇文章开始.
  • 摘要:《鹤圃诗稿》存诗百余首,近两万字,举凡塞北风情、地理考证、监狱陋规等内容不烦枚举,其文献价值自不待言,有待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 摘要:要说困境,民刊的困境主要是经费不足。有些民刊要靠自己拉钱,有钱了就出一期,没钱了就停一期,什么时候又有钱了就再出一期。这种被动很无奈。直到有一天碰对了,哪位喜欢文化的大款 赏识上你了,投了笔钱,这个困境才不复存在或暂时不存在,你的日子才会好过些,刊物才会正常出版。但也有些民刊,连经费都没问题,譬如图书馆、文化馆的民刊,单位有这笔开支,所费不多,能保证一直办下去。这个困境等于压根儿就不存在。至于刊号,我一直不认为是困境。有个内部准印号固然好,但一些地方申请这个准印号比登天还难,三年五载也批不下来,只好没号。我们这些民刊都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违禁的话坚决不说,不惹麻烦,这个困境也等于不存在。此外,印数小也不是困境。过去都想多印,几千册上万册广为发行才叫办刊。殊不知印数小有小的好处,老有人想见见不着,老有人在四处寻找,这种让人惦记的状态,岂不更有意思。还有两点要说:一是民刊对官刊是种补充和促进。再者,编民刊的人都懂书,故每本民刊都做得像模像样,让不少无特色的官刊相形见绌。这两点是我们民刊足以傲视官刊而不必自责的。
  • 摘要:2015年5月23至25日,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在天津举办,各地文化名流、民刊主编相聚海河畔畅叙书情.事先几日,我对成都作家朱晓剑说,此般来津一定请你尝尝唯津门独有早餐"嘎巴菜".晓剑没到过津城,他很好奇,马上在网上检索到小文传我闲览.殊不知,此文正采自我的专著《天津卫美食》一书中.也好,算是他先预热.我说,一切待朋友们吃罢才更有感受.
  • 摘要:乡邦文献的挖掘整理,是一个地方文化历史传承的大问题.但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似乎我们忘记了这茬儿.所以,我们看见胡吃海喝的场景,却少见有人对乡邦文献"投去一瞥".前不久,跟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女老总聊天,说起这件事,颇有点寂寞在.她说,就是把我的沉香卖了也愿意做这样的事.这当是让人敬佩的事.但乡邦文献的整理,无疑不是有钱就能办得到的,需要有学识有想法的人来干,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摘要:已故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是天津沦陷亲历者之一.据来先生回忆,1937年7月29日中午,忽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巨响,房舍似乎在晃动.当时,来先生家住北站附近的新大路,正是日军要摧毁的地区之一.轰炸的势头越来越猛,一颗炸弹击中与来家距离很近的王家,王家房屋倒塌后,全家人葬身火海.来先生的父亲决定逃往住在意租界的友人涂某家避难,他和妻子搀扶着母亲,来先生则紧紧拉着年仅六岁的二弟之手.来先生的父亲领着全家奔向胡同口,一颗炸弹在他们附近爆炸,霎时灰土迸起……来先生一家跑出胡同后,路上满是逃难的人,他们沿着大路向意租界奔去.敌机看到下面的人流,开始俯冲扫射.人群像波涛一样,一会儿拥向东,一会儿挤向西,已经无法自主,只能人裹人地往前行进,有的人被机枪射中倒下,有的人捂住流血的伤口,跌跌撞撞地拥进.
  • 摘要:5月22日星期五本来上午还想去单位一趟,但是早晨起来,忙忙活活就中午了,打车直接去虹桥火车站.到了之后,吃了份大娘水饺,开车了.车上迷迷糊糊,睡了一觉又一觉,这个车也停了一站又一站,什么站都停.车上看闲书,到天津已经六点多.太阳还很高,很毒,是天津南站,空旷如郊野,洗手间都在车站外边.打车去夏日荷花酒店(后来弄明白,这里是老城厢的南大街).司机磕磕巴巴,一路上讲这两天,天津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用网络软件打车的私家车司机)在互相砸车,闹得很凶.出租车司机感觉自己利益受损害,但是挑头出来闹的人都被"收容"了.司机骂了一路,骂某些部门不作为,骂官昏庸……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常见景观,想来可怕.
  • 摘要:听书友中一些资深淘书者说,天津的旧书市场"有规模有货".乙未年的5月22号,到天津参加读书年会之际,迫切地惦记着感受"淘书"之乐.当日晚餐后,即与谭宗远先生等几位老师约好23号一早就去逛旧书市场.第二天七点整在由国庆老师指点下,打的到"民俗文化博览园",穿过一条尚未醒来的商业街,很快就进入旧书市场.
  • 摘要:5月21日星期四晴今晚乘T217次火车从泰州至天津西,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发微信:带本书去天津,在阅读中找寻我心中的文学.在火车上阅读《我心中的文学》,冯骥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印数2400册.想天津读书年会上或许能够见到冯骥才先生,届时可请先生题签留念.
  • 摘要:2015年5月23日至25日,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暨藏书票艺术论坛,由天津问津书院主办,在天津召开.我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我5月22日下午入住天津夏日荷花宾馆,到25日下午离开,虽短短三日,但趣事多多,摘录几条,与朋友分享.
  • 摘要:去天津参加全国读书年会,只带了十余册《微阅读》送送朋友,常看我博客里的"微阅读"是无需再送的,这本书里的不少文字都是脱胎于博客,只是在后期又在文字上做一些润色而已.天津是第一次去,熟悉的朋友倒也不少.初见的朋友唯有由国庆兄,他喜好老广告,写美食写民俗,各有不同的味道.他写的文章,我爱读,短短的文章,真是纸短情长.到天津的第一天晚上,跟朋友聚会尚未结束,他就已到酒店,于是,就先舍弃了酒局,到房间跟他一起喝茶聊天.
  • 摘要:5月22日星期五晴一早先从高桥坐高铁到上海虹桥,再转车从上海到天津,历时5小时20分,下午3时余到达天津南站.第一次到天津,对这座陌生的直辖市还是很有一些好奇的期待的.至夏日荷花酒店报到,从服务台得知沈文冲独自一人,拟与之一间.大厅遇甘建华,飘然而过.
  • 摘要:与安武林因为书而结缘,又因同在"读书风景文丛"出书熟稔.武林兄书名《读书如同玩核桃》,我想到父亲儿时的文玩核舟,就为武林兄专制一枚藏书票,画面为线装古书,左上方书"武林的书",右下方就将此核舟置入画面.武林兄接到这别具一格的藏书票十分高兴,专门寄来他的著作《爱读书》并题跋书上,见证了我们的友谊.
  • 摘要:董宁文(《开卷》执行主编):介绍到会的嘉宾(略).蔡玉洗(《开卷》主编,南京大学博士,凤凰台饭店原总经理):我们今天来的诸位朋友,介绍起来也是很费力的,也很辛苦.大家都介绍了,不管怎么介绍,这些朋友到一起都是一见如故,有很多朋友不需要介绍,心有灵犀一点通.
  • 摘要:夏春锦(以下简称夏):王老师您好!前几年您主持的民刊《天津记忆》,现在很少能见到了,能谈一下有关情况吗?王振良(以下简称王):我主持的民刊,《天津记忆》是最早的,也比较为读书界所熟悉.《天津记忆》在天津被昵称作"小白本",是国标32开不定期刊,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题签."小白本"2008年10月15日问世,由三五友人襄助约稿,我来修改、编辑、排版.
  • 摘要:近年来津沽友人多有提倡随艺生活者,所谓随艺生活,我的体会是生活中随处都有艺术的原料,随时都有将这些原料加工为艺术的机缘,关键在于是否有心将艺术引入日常生活,是否能行动起来,通过实践来用心打造与艺相随的生活.李云飞先生所编《方寸芸香:藏书票里的书故事》,便是以藏书票为例来说明随艺生活理念的,让人感觉到在方寸之间亦可活色生香.
  • 摘要:说到阅读推广,首先面临的是向谁推广和如何推广的问题.现在从国家层面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既然是全民阅读,有人就提出一个口号,叫"一个都不能少".从理论上说,这无可非议.于是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儿童、边远贫困地区居民、残障人士以至企业职工的阅读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而且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养成阅读习惯是根本,阅读应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 摘要:一、乙未年日记一页5月19日晴明天,将坐K546次火车去天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这是第四次参加读书年会了.收拾行囊,手机充电器,相机充电器,上网本,要用的笺纸,路上阅读的书,以及《微阅读》若干册.杂七杂八,也居然有一箱子东西.我在微博上说,这几天,参加读书年会的代表陆续集结天津.
  • 摘要:2015年5月22日至25日,我受邀赴津出席由天津市问津书院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暨藏书票艺术论坛.我是第一次去长江以北的北方,当然也是第一次去天津.22号下午到酒店报到后,我即奔赴南开大学北村10号楼,师母焦静宜女史接待了我.不久,《文汇读书周报》编辑朱自奋老师、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顾雷老师、萧山方志办钟丽佳老师亦来北村,大家在邃谷楼一起缅怀来先生,畅谈来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先生的寓所是20世纪50年代的教工宿舍,地板还是水泥地,四壁书架上除了书还是书,以及不计其数用大号信封装着的资料,先生都标有记号,可随时查取.先生"活到老,写到老"的形象跃然脑海.晚餐,师母特地安排在著名的"狗不理"款待我们,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黄立新先生也在被邀之请.我和黄老师都出席过2008年3月在萧山举办的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话题自然多多.
  • 摘要:每次参加天津市问津书院的活动,我都满载而归,收获大批的图书.这些书,又多是天津文史界师友们的著述.所以,读朋友们的书,成为我读书生活中的最大乐趣."问津文库"从2014年陆续推出,每一本书都是我关注的对象.在家中,这些书,放置在我卧室书橱伸手就可以触摸的地方.有时它就放在我的床头,供夜晚来看.
  • 摘要:如何做好读书刊物,是技术活.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可能读书作文都有不同的成就,但在办刊物方面,却欠缺许多.究其原因,对读书刊物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缺憾.诚然,读书刊物是办给读书人看的报刊,但同时也肩负着阅读推广的功能.它绝不是小圈子的孤芳自赏.本文就读书刊物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考,期待读书刊物能拥有各自的风采和读者.
  • 摘要:写稿人,对稿件的去处是有心思的,要么想着有格调的报刊,要么想着有品质的编辑,两者对稿子最心疼,是稿子的知音.《开卷》有格调,编者有品质,决定了写稿人对这份民刊的牵挂,对编者的惦记.我写稿,尤其是记人谈事的短文,写出了味道,就会想起《开卷》,我知道,《开卷》的编者挑剔,读者也挑剔,稿子在那里亮相,轻重会很快掂量出来.《开卷》是带着思考走路的,这就意味着路途遥远,路途泥泞,路途艰辛。《开卷》最初的作者庶几离开了我们,他们是拓荒者、引路人,他们以追求真理的目的,给《开卷》一个精彩的开始。他们呐喊的嗓子嘶哑了,他们攀登险峰的腿脚蹒跚了,他们流完了最后的泪水,他们走了,他们把下一个十五年留给了我们。我们——《开卷》人,何去何从?依旧带着思考走路,走下一段路,至少十五年。
  • 摘要:今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上,有一个令人鼓舞的主题——"《参差》创刊首发式".一种由沈文冲先生主编,以收藏、鉴赏、阅读毛边书为主旨的阅读民刊诞生了,这个按照会议议程仅10分钟的首发式,开得活泼而热烈.实际以这次会议为起点,还有一份民间的阅读报纸诞生,那就是甘州图书馆黄岳年先生主编的《张掖阅读报》.当与会的民刊编辑、作者、读者,翻阅着手中散发着油墨香的毛边刊物《参差》和《张掖阅读报》的时候,看到阅读民刊增加了新的成员,队伍又壮大了,都感到喜悦和鼓舞.大家在高兴之余,不免想到了今年停刊的《悦读时代》.《悦读时代》创办五年,执行主编徐玉福先生是个企业人,但又是一个执迷的"书爱人".五年来,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一定还有资金,把《悦读时代》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但几个月前,因为所依托的图书馆,不愿意再与之合作,不得不停刊了.所以这次年会还有一个主题"民刊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 摘要:今天,2015年5月28日,是我50周岁生日.5月23日那天上午,我和罗丹陪同来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的各地书友们游览天津意式风情区,步行至但丁广场,大家纷纷在但丁雕像前留影.我对南京著名作家、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说,但丁生于1265年,比我整整大700岁.
  • 摘要:读书刊物《开卷》,被誉为"小小《开卷》,做出大家文章".1999年,时任凤凰台饭店总经理的蔡玉洗有一个构想,他想在星级饭店中设置书吧,组织读书俱乐部,创办读书俱乐部的内部刊物.这个想法得到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作家薛冰和董宁文的赞和.2000年1月16日,他们在凤凰台饭店的书吧举行了首次正式的筹备会,书吧定名为"开有益斋",沿用清代金陵藏书家朱绪曾的斋号.内部刊物则以《开卷》为名,意谓"开卷有益".4月中旬,《开卷》创刊号问世,董宁文担任执行主编.
  • 摘要:乙未清明,正是先生仙逝周年之际,手捧《忆弢盦: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书稿,心中思绪万端,竟不知如何着笔.因为,书中凝聚着的无尽亲情、友情、师生情以至最淳朴的世情,令我铭感五内.先生一介书生,身后得到了"学人长存在民间"的缅怀,我深深感念每一位作者.
  • 摘要:民间读书年会主办了藏书票论坛,大家纵论藏书票的历史,藏书票的发展,成了一场读书人的盛宴.会前,我们参观了藏书票名家"书"主题设计展、第二届天津国际设计周和北宁公园历史文化景观,感受到了天津的浓浓书香.这些被称为"纸上宝石""版画珍珠""书上蝴蝶""微型艺术"的小精灵,镶嵌在镜框里,华彩迷人,叫人不胜依依.我看到,华君武先生关于书的漫画被制成了藏书票,幽默风趣叫人会心微笑;日本浮世绘大美人制成了藏书票,叫人眼睛一亮;中国古仕女画被制成了藏书票,宛若红袖添香……还有外国流行的情色藏书票,画面上多是曼妙的人体,丰满的裸女,绽放出生命的光焰,描绘出艺术的诗意,这又是一种别致的藏书票.
  • 摘要:藏书票属于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舶来的艺术.从功能上来说,中国的藏书印章与之类似,均表明"某书曾在我家曾过我手曾经我眼"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书票的制作方式与作用也呈多元化.个人收藏把玩之外,如今一些出版物里的藏书票,多为一种装帧元素,可谓锦上添花.《读库》即如此.
  • 摘要:问津书院,既然以"书"名之,总该带些书卷气息.除了挖掘弘扬天津地方文化,我们设立了社区书吧(双槐书屋),免费向读者开放阅览;筹建了地方文献中心(雅雨堂),义务为学人提供资料.2014年,在李云飞先生支持下,问津书院延请著名版画家沈延祥先生等帮忙,向国内外征集藏书票二百余枚,本书就是应征作品的粹编.为了突出书香气息,我们选录的书票大多与"书"主题密切相关—或者画面展现了图书的形象,或者构思呈现了典籍的历史,或者内容再现了纸上的故实……此外,我们又酌收少量与"书"无关,但却能体现书票技法特色的作品.相信读者在欣赏这些艺术精华的同时,能够打开一个认识图书的独特窗口,品味其中蕴藏的关于"书"的故事.
  • 摘要:我与来新夏先生只有一次交往,是应苏州王稼句兄之邀,同去江苏泰州市.短短两天,行程匆匆,不过,座谈会上,江苏泰州的老街小巷之间,听他漫谈,极为快乐,也颇受教益.那一年,来先生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但精气神儿不弱于青年,长途跋涉后,依然声如洪钟,谈古论今,逻辑性强,出口成章,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尤为难得的是,他谈及文化现象,观点明确而犀利,毫不留人情面.哪里像一个耄耋之年的学者?有的观点我并不赞同,却钦佩他的思考角度和锐气.
  • 摘要: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沈文冲先生的勤苦推动下,终于编辑完成.虽然比我们最初计划略晚了些,但是她的问世,幸运地赶上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可以藉此就教于毕至的群贤,足以让编者感到欣慰.我不是"毛边党",毛边书固然也有一些,可从来未曾为毛边而毛边,就是说我插架的所有书籍,是不是毛边和要不要购藏,两者之间毫无干系.
  • 摘要:现在所说的读书民刊,大抵是以十二年前在南京召开的首届民间自办刊物讨论会为肇始,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民刊应该在国内还是比较多的,没有可能统计出具体的数量,几千种甚至上万种应该是有的.我们所了解的民刊,这些年在不断地创刊、休刊、停刊,也总有百余种之多.在天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上,就又欣喜地看到新创刊的《参差》和《张掖阅读报》等.可是,现在能看到的连续出刊十年以上的民间读书报刊,或许也就那么有限的几种,这或许可以从中体会到民刊发展的困境了.说到突围,确实是一件紧迫的事情了。民刊的办刊人以及作者都是喜欢读书、爱书之人,他们对书的感情可谓情有独钟。大多数都将读书视为日常生活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突围”二字听起来有点悲壮,我想读书本来就是修身养性、不求功利的纯个性化的事,没有必要强求都成绩斐然。具体说到办刊的思路,我觉得只要坚持自己的个性,有地方特色,不跟风,不媚俗,即使报刊的容量再小,也是具有其独特价值的。如果能坚持一种面目,或者一种格调,只要踏踏实实地持续出个三五年,那她一定会得到许多读书人青睐的。如若这样,我觉得“突围”也就不用再做讨论了,因为这份刊物业已走在柳暗花明的道路上了。从我的观察看,目下有几家刊物在编好内容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刊物的社会资源与影响力,适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编印一些衍生的刊物及书籍,这个事实证明,它们已走出或正在走出困境,突围对它们而言,似乎也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了。
  • 摘要:近日,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在天津举办,各地爱书人齐聚天津,共话书香、书事、书生活.事先,作家朱晓剑等朋友就约我一定要带他们去逛逛天津的旧书摊.5月22日,各地代表陆续报到并入住南马路的一家酒店.根据日程安排,5月23日上午9点读书年会开幕,8点30分代表们要从酒店集体乘车到北宁公园参会,行前还要吃早饭,如此算来,淘书的时间就变得很紧张了.5月22日晚间用餐时,我们又落实了时间,约定次日晨7点我在酒店门口等候.
  • 摘要:于藏书票,我不大懂得,只是见朋友有玩藏书票的,也就有所关注.早就在网络上关注倪建明先生.他所设计的藏书票,也只是在网上看看.2014年5月,我去芜湖,桑农兄陪我逛旧书店,店主拿出倪先生设计的藏书票,凹凸有致,与平时所见到的藏书票大不相同.据说在网上卖得很好.那天傍晚,桑农兄跟我沿着镜湖边散步,在一栋建筑边停下.
  • 摘要:2002年底,我通过《旧书信息报》(今名《藏书报》),购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的《汉籍外译史》(马祖毅、任荣珍著).当时,特别留意到该书"现代其他历史学家著作"部分的一句话:"历史学家来新夏(1923-)在35岁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北洋军阀史略》,1969年由日本桃源社出版了日译本,改名为《中国的军阀》."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在外国被翻译发行,这充分反映了域外对于学者水平的肯定.毕竟,在精彩纷呈的学术著作中,译者是需要择善而译的.
  • 摘要:天津是我向往的地方,自从得悉第十三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在天津召开,我就一直期盼着.一是可以亲近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二是可以见到相识或不相识的读书界的师友.我曾于前年(2013年)在上海参加过第十一届年会,当时交了一份全国读书民刊的读书笔记(发在《上林》杂志中),与书友交流.现将参加本次年会的所见所闻,作一个私人记录.
  • 摘要:自20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凭借长期积累形成的浓厚书文化情意,怀抱对当代读者阅读人文、科学经典图书和地方文献的缺失,及"国民阅读率"持续不断走低的多重忧思,对"轻、浅、泛阅读"风气和"数字阅读"习惯日益演变为社会新常态的深切关注,创意性地编印问世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阅读推广类报刊,旨在推介好书信息,培植读书人口,播送书香情意,改善和提升阅读质量,造就全民阅读的社会风气.
  • 摘要:春夏之交,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也是"来新夏随笔自选集"的责编,我带着这套凝聚了来新夏先生心血的自选集第一次来到天津,并到家中拜会了来先生的夫人焦静宜老师.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民间读书年会,见到了来自各地的读书人、爱书人,与他们的交流至今余音绕梁.而这一切,都是从与来新夏先生交往开始的.
  • 摘要:今年5月21日至25日,天津问津书院承办了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著名读书人汇聚津门,交流读书体会,共同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献计献策.我曾经参加过在淄博、上海、株洲等地举办的多届全国读书年会,此次受年会东道主委托,与著名作家、学者、藏书家陈子善、王稼句等先生一同担任会议主持人,并配合承办方接待各地书友.5月21日是会议代表报到日,傍晚,山西著名作家、藏书家杨栋先生风尘仆仆地赶到代表所住的饭店,他刚刚卸下行囊就找到我,郑重地送给我一个红色的纸包.我接过来,觉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四枚古钱.
  • 摘要:祁白水(白水):宁文先生好!今年上半年,可说是您最忙的一段,先是筹办《开卷》十五周年庆典,再是参加读书年会.先谈谈庆典活动吧.董宁文(宁文):2015年5月20日下午,由南京市作家协会、圈外艺术馆、卧龙湖书院联合主办的《纸香墨润——当代学人墨迹展》在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内凡德艺术街区A区的圈外艺术馆隆重开幕.陈四益、王学泰、郭启宏、郑雷、陈子善、王稼句、董健、俞律、常国武、宋玉成、蔡玉洗、速泰熙、薛冰、徐雁、萧平、乐泉、刘春杰、杨昊成、周立民、韦泱、陈学勇、子张、范笑我、李世琦、赵国忠、曾以约、侯萍、王心丽、宋苏晨、何平、徐为零、周音莹、曾立平、周晨、钱军、陈爰华、赵蘅、金小明、谢政、余新伟、吴海发、吴心海、沈文冲、严晓星、张叶、沈晓萍、杨靖华、陈卫新、周晨、邵川、乐晓菊、彭坚、葛继彬、张建智、李培广、彭林刚、王欲祥、尹引、汪恩奎、蓝薇薇、洪素珍、许进、喻婷、宋健、杨鑫、孙志洋、李景端、李海荣、鲁敏、余斌、刘俊、王洪、王斌、罗拉拉、蒋灿灿、周建新、徐向荣、李舜平、方群等来自北京、上海、石家庄、苏州、杭州、诸暨、无锡、淮安以及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画家、书法家、出版家、媒体人士以及部分《开卷》的作者、读者八十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 摘要:藏书票创作要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和个性化特色的深度,要在一种自我否定的理性思辨中,表达传统的、阅读的、文化的当代思考,要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在藏书票创作中立意的重要性,这才是藏书票创作的原动力。
  • 摘要:接到邀请的时候,心里很矛盾.去天津开读书年会,是读书人向往的事.可是手边的事情也很多,搁不下来.跟朋友说,朋友也做不了我的主.促使我下了决心的,是图书馆.图书馆新馆即将开始装修,我和馆里的同志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次去天津,既能开会,又可以得便考察京津地区的图书馆,算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请示,领导上也很支持,获得同意后订票.
  • 摘要:5月22日晴星期五长沙地铁运营了一周年,今早,我才第一次坐上自己城市的地铁.从湘江中路地铁站上车,20分钟后到火车南站.8时25分,G294次"和谐号"出发,经六省,含五省会,自南,绕东,向北,行程九个多小时,于下午5时40分抵达天津.这一趟,在岳阳经洞庭"出湖",在武汉过长江,在济南过黄河,在沧州过大运河,对我而言,算得上一场温故知新之旅.因为,从长沙到徐州,我2014年参加丰县笔会时走过,江苏徐州到山东兖州之间有枣庄站,这是一段新路;而从兖州经曲阜、泰安到济南,2013年我参加高唐笔会时走过,从济南到天津之间有德州和沧州,这又是一段新路.
  • 摘要:5月20日晴早上五时半起床,准备到天津参加民间读书年会,为天津友人罗文华、王振良、由国庆写对联三副.作画四幅,用旧笔写条幅八幅.甚有味,作小词记感想:一支旧笔,伴我数年,不忍弃之,又上几砚.饱蘸浓墨,想作对联,信手一挥,灵感突来.有金石味,有古人怀,有沧桑感,有碑帖颜.旧笔如友,伴我书斋,多写好字,流光溢彩.
  • 摘要:5月22日早晨,收拾去天津所带的东西,书把行李箱塞得满满的,照相机包和水杯只好另外携带.乘坐拼车11时到达泰安高铁站.休息一会儿,简单吃了午饭.四处嘹望一下,候车厅里大约有80%的人在看手机,百分之十的人在打电话,剩余的人在发呆.几百位候车人竟然没有一个读书的.当然,看手机一族不一定都在聊天、发微信、玩游戏,或许会在网上阅读.在公共场合捧一本书专心阅读的场景已很难见到了.
  • 摘要:作家之爱书,犹如"老鼠爱大米",天经地义.爱屋及乌,爱书的作家,亦喜爱上藏书票.因为一帧小小的书票,被誉为"纸上宝石""袖珍版画",玲珑剔透,溢满书香情趣.缘此,书票画家便顺水推舟,创作出不少以作家名字命名的藏书票,深得作家们欢心.作家成为藏书票的票主,传承着一种文脉。既是画家与作家之间的交流,一种友情的象征,亦是作为作家与书籍、与生活、与读者间的交流,其关系犹如鱼水相融,使作家更自由地畅游在知识海洋,从而为人类奉献出更多新的文学佳作,更多新的思想的结晶与甘霖。
  • 摘要:贾宝泉先生,河北邯郸人,自幼家贫,劳苦之余,学而时习之,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她第一次教他念"江南可采莲",成为他文学生涯的一篇精彩序言.从此,先生没入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上下求索,"左右逢源".某日,他登上了一个名叫"散文"的宝岛,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是这个岛上一眼清亮的"宝泉".
  • 摘要:一位历史学家为清史研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黄爱平主编的《清史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版)能回答这个问题.《清史书目》收录从1911年到2011年百年间中国境内以汉文发表、出版的清史研究著述(含译著、论集、工具书等),整理影印的清代文献档案资料等,涵盖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绝大多数重要书籍.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研究著作,包括总论、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边疆民族、宗教结社、教育科举、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考古、历史地理、中外关系、人物,凡十六大类;下编为文献档案,按内容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档案凡六大类.大类之下,均依据著述具体情形划分小类,小类之下或再分小目.全书计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
  • 摘要:现在新朋友见面,时常扫一扫微信,联系方式就找到了.可在以前,是要名片的.随身携带名片,聚会场所就能派到用场.一度,名片是身份的象征.每次参加聚会,少不得有人送名片,虽然明知道,送过名片以后,也未必有联系.这与今天的朋友聚会互相留电话,也差不多一个意思吧.
  • 摘要:民间读书报刊的"困境"与"突围",是近两年民刊同人时常提起的话题.其实,所谓"困境"与"突围",我想不外乎是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就是编印报刊所必需的资金来源与优质稿源.刊行民间读书报刊,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办刊经费问题,即是解决一个"钱"字;其次就是内容,也就是说你解决了经费来源,接下来最棘手的事情,则是如何解决优质稿件的来源问题.一般而言,编辑者最担心的就是组织不到优秀稿件,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以为民间读书报刊在某种程度上,内容提升显得比经费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获得了经费,固然可以把刊物办起来,但若揭载的文章内容贫乏了无趣味,不能吸引读者,也就很难想象这样的报刊能持久地撑持下去.
  • 摘要:今年春冷,已是四月中旬,深夜为长篇小说体鲁迅传《苦魂三部曲》杀青而紧张写作时,还得穿上冬天的羽绒服.为了这部构思数十年、着笔十三年的最后的"功夫书",我拒绝了其他一切来往与邀约.突然收到快递.是一包书,包扎得整整齐齐,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足见寄者的郑重.好不容易打开来,见是《来新夏随笔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装帧精美,分《说掌故·论世情》《书卷多情似故人》《问学·访谈录》三大精装本.
  • 摘要:《开卷》杂志一开始只是南京凤凰读书俱乐部的会刊,是2000年4月创刊的,刊登一些文史大家写的小文章.这本杂志看起来很普通,可装帧设计还是大有来头的,设计者是著名装帧艺术家速泰熙.杂志只有薄薄的一个印张,黑白印刷,纸张轻盈,每期刊登的文章一般不会超过十篇,每篇文章也不过千把字.杂志的历史已有十五年了,其装帧一直不曾改变.刊出的文字清新恬静,轻松有味,富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人文底蕴.
  • 摘要:在天津民间读书年会上,又遇见陈子善先生.我今年编绘了一本《读书漫画》,就请他题词.他拿起笔,在早餐餐桌上写了句"幽默的读书人"相赠.我感到这个词儿真是好,读书人确实大多"幽默".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诗意人生.
  • 摘要:参加全国读书年会,有一个项目常常被忽略,那就是饮食.到天津去,不可不尝地方风味.老广告研究专家由国庆兄,早在网上神交已久.他不仅研究老广告,还对饮食文化多有涉及,并出版《追忆甜蜜时光:中国糕点话旧》《天津卫美食》《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等书,会吃会做,是行家里手.
  • 摘要:5月22日星期五晴北京·天津昨天把行李带到办公室,下午班后立在苏式面简单吃了点饭,即到包头站.立看行李,我到自动取票机取预订票.这趟车是K264次,20时25分准时发车,今天早上7时15分抵京.(北京活动略)午睡起来三点半,立即动身去车站.原来想买五点去天津的动车票,六点即可到会议所在的酒店,还不误晚餐.到了车站发现竟然买不上车票,最近的一趟也是20时15分的车,还是在天津西站下车.那也得买啊!这样的情况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没有预订.前两年,来天津参加来新夏先生九十大寿活动,也是从北京倒车,非常好买票,这次却是这样难买.
  • 摘要:中国当下的读书活动中,表演的成分越来越浓.从读书节的联翩起舞,到电视台的记诵竞赛,尤其是种种形式主义的统计数据成为衡量读书成效的标准,分明将读书当成了目的.读书不是目的,只是增长见识、认知社会、充实自我的途径.姑不论读书并非唯一的途径,从古人的"耳学",到今天的多媒介阅读,都可以有成效.阅读与记诵,就像咀嚼和吞咽,固是必经的过程,但如果没有消化和吸收,对于人体就不会有益处.会读书的人,不但善于吸收书籍提供的营养,融会贯通,而且能从中窥见作者的治学方法和途径,理解作者如何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作者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疏失。这种探索,对于自己的治学,会有很大帮助。
  • 摘要:今年的读书年会改名为全国读书年会,去掉了"民间"二字,引起了一些关注.你懂的,现在舆论与几年前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只是为了争取言论空间的可能性.二读书年会,意在为刊物负责人、作者搭建沟通的桥梁,旨在共同维护读书刊物的生存.最后一场讨论,应该是十分精彩的话题,可惜未能亲临会场,错过了机会,好在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沟通、交流.
  • 摘要:参加全国读书年会的书友,都来自各个地方.每个地方,都会有一批读书人,也都会有一批喜欢地方文献的读书人,这些人当中有的纯粹就是喜欢阅读这些与自己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文献,有的则从事整理、研究和传播,仅仅就浙江而言,桐乡的梧桐阅社、绍兴的越问读书会、诸暨的越览书社,都各自编辑出版了乡土文史杂志和小丛书,并且都很有特色.搞读书社,目的就是营造一种阅读氛围,喜欢读书的人,能够有机会相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虽然不一定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但时常见见面,话题中带着缕缕书香,身心得到愉悦,生活得到充实,总有一种美好的牵挂,一种隐约的期待,在彼此的砌磋中,得到一些温暖,一些认同,一些启发,这就够了。
  • 摘要:李传新(湖北省十堰市原《书友》《崇文》编辑)我以为,民刊是小雅.我编辑过没了踪影的《书友》《崇文》,也目睹了不少民刊的终结,甚至在津门听主事者说,某阅读报刚创刊即面临停刊危机.但民刊依然一拨拨兴起,《温州读书报》为先锋的一批图书馆报刊具备资金优势,已有燎原之势;《开卷》几易主办单位的坚守令人喟叹;《日记杂志》《书简》《文笔》的特色几近文化符号;而由《天津记忆》奠基并升华而成的《问津》及"问津文库"难以复制……如此等等构成了民刊个性化在东西南北的起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印数小,各有自己的小雅受众.窃以为民刊不妨静静地做一涓细流,编者用心做、读者用心读就好.小雅也有存在的理由.
  • 摘要:随着江苏、湖北、深圳等省市陆续出台推进全民阅读的"条例"或"办法",国家层面上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和《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也将呼之欲出.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等节点举办的各种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也将在2015年建树起新的里程碑,形成推动建设"书香中国",培育全民族"读书人口",倡导"读书好,读好书,善读书"的共识和合力,共同建设"阅读社会"的新常态.
  • 摘要:今年5月第一次去天津,当然晓得它是直辖市、北方中心城市,再就是它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明代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设卫筑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相对于北京、西安、洛阳甚至衡阳,它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 摘要:桐荫堂主人告诉我,"萧山图书馆辟有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室,颇受世人青目".我听后甚为惊诧.长河来氏,乃江南右族,世有隐德,向以簪缨文史称誉杭垣,来老更是当代史学耆宿,卓然名家.我们仰止有年矣!而一地方图书馆,竟不吝寸地寸金之利,决然拨专项设逾300平方米的桑梓名贤著述的庋藏之室,并免费供人阅览,真令我们这些耽于文化追求的"傻子",惊喜莫名,赞佩不已!于是,我有了赴萧然山下一窥究竟之行.
  • 摘要:《味书轩》是嘉兴市图书馆自办的一份民间小刊物.2014年4月开始提议运作,7月份编出试刊号,距今正好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共编出了四期杂志,分别就"纪念来新夏先生""纪念吴美娟女士""好书有约""纪念陶诚益先生"做了四个专题,受到中老年读者的肯定.关于刊物的后续发展,目前似乎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明确目标群体。根据刊物读者的反馈,喜爱《味书轩》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批人对电脑和互联网相对陌生,且一时难以掌握电脑与互联网的使用和操作,他们还是更习惯看从小就开始阅读的纸质刊物。这个群体人数并不少,做好了一样可以为民刊的发展赢得天空。二是提升刊物质量。既然我们的时效性、便利性都远远比不上互联网,那就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是应该下功夫提升所编发文章的质量,确保每篇文章都是值得流传后世的。这也是《味书轩》越来越偏重乡邦文献整理路子的原因所在。
  • 摘要:读淘书记,总是觉得是快乐的事.天津的旧书市早已闻名,时常看见由国庆、徐凤文两位淘书大咖在微博上写淘书记,很精彩.于是也就想跟着他们去淘书.事先跟国庆商量淘书的地方、时间,他说先去踩点,也别提前告知书摊,以免书摊坐地起价,那淘书就少趣味了.
  • 摘要:2015年5月22日,与《上林》主编童银舫兄赴天津问津书院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下午到达指定的夏日荷花酒店,拿到了王振良兄和他的小伙伴们精心准备好的会议资料.让我砰然心动的是,年会日程安排中,23日星期六、24日星期日两天的早上5点半到7点半,就是逛"古文化街旧书摊",并且注明"代表自行安排,打车约九元".一大早逛俗称"鬼市"的古玩市场,那是以前常干的事.但旧书摊也需要起得这么早的,却是第一遭,所以很自然地充满了期待.2006年我到过天津的沈阳道古玩市场,在市场门口喝到了用大锅支起来烧滚的羊杂汤,那个鲜,至今想起来仍能舌底生津,馋涎欲滴.尤其是在市场内还看到了一函六册的《杨氏族谱》,光绪年间刻本,摊主介绍说是杨家将的家谱.只是索价要2000元,跟那时候的行市有不小的差距,终于没有出手带回.
  • 摘要:小引断断续续地写了半辈子的日记,但若有人问日"什么是日记"?我却不免一时犯难起来.网上一搜,莫衷一是,让人更糊涂.查阅汉英双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日记"解释为是对"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并补充说,"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 摘要:2015年5月22日至25日,天津,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这是我第四次参加读书年会,从2012年第一次参加东莞年会以来,上海、株洲、天津,刚好一次没落下.之所以一旦参加就无法割舍,因为年会充满着吸引力,每次来,感受到真诚,感受到书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与情怀.
  • 摘要:去天津参加读书年会,少不得去看看书店的生存状态.从网上看到的信息是少有特色的独立书店,但在天津的朋友圈里,可也有好几家值得一逛的书店,比如荒岛书店,比如天泽书店.跟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朋友聊天津的书店事儿,得到的信息几乎是对这林林总总的书店少有关注.
  • 摘要:案头的"来新夏随笔自选集"三种,是五月间在天津问津书院举行的该书首发式上拿到的.几个月来不时翻看,脑中老回旋着一些问题:我能理解来先生和他的学术吗?怎么才能理解呢?后来感觉到,对于来先生这样卓有成就的文史学者,品读其专著外的著述,比直接消化其学术专著当更能接近先生文心,阅读才自由起来.
  • 摘要:2015年5月,全国读书年会在天津举办,各地爱书人齐聚天津,共话书香、书事、书生活.事先,成都作家朱晓剑约我一定要带他去逛逛津地的旧书摊与新书店.朱晓剑是5月21日下午到津的.当晚,读书界名流陈子善、王稼句、徐雁、薛冰、董宁文等也已抵津.友人莅临,我自然要到酒店问候一下.晚餐后,由我引路,大家一起外出散步,彼此边走边聊,诸位也说起准备在津逛书摊的事,王稼句和徐雁还讲起他们在宝岛淘书的小故事.
  • 摘要:2003年4月,"非典"爆发.这之前,我们已经在着手编辑《芳草地》杂志创刊号,大约4月下旬,杂志印讫,跟"萨斯"一起来到人间.起初设想编这本杂志,是给朝阳区业余作者弄一块自留地,省得他们辛辛苦苦写出的东西没地儿发.但我的领导,文化馆馆长徐伟说:要做就做得像个样儿,档次要高,别弄得谁也不爱看,那样还不如不出哪.这话点醒了我,让我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乃至全国的教授、作家、学者,跟他们沟通,请求他们支援.这个转变了的方针,与当时已经风行的《书友》《开卷》等民报民刊倒是不谋而合.
  • 摘要:来新夏先生逝世已经半年了,令人怀念.从最初与来先生相识,至今已三十年了.第二次见面是2008年10月在山东淄博的第六届读书年会上.我平时与来新夏先生打交道并不多,但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先生虽已驾鹤西行,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令人尊敬的长者,他的学术造诣值得称道,但他与图书馆事业的关系,也是他生平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页.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开路先锋之一,不可忘却.
  • 摘要:5月20日星期三南京晴昨日一早,乘318路转地铁至东站,8点11分高铁,约10点到宁.与维强打车到南京师大出版社,门口恰逢苏州王稼句,二楼见王裕祥,一起至敬师楼入住,余在312房间.午餐时人已齐,北京赵国忠、嘉兴范笑我、湖州张建智、扬州韦明桦陆续来到.下午回出版社,论证裕祥起草的《竹枝词》编辑出版规程,南京薛冰亦到,又有出版社张元卿及负责人.会议约两小时,主要是稼句、薛冰、笑我三人出主意,我等陪衬而已.晚餐在朱××火锅店,与宁文邀约的十五年纪念活动嘉宾汇合,两桌.餐后约侯璞来,在宾馆一楼茶厅聊天.璞者,余初中同学也,原名卫东,热衷于书画投资.今早又送来画册,颇为前卫.
  • 摘要:一本薄薄的刊物,只有二十多页,从2000年创刊开始,至今已经走了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每个月印行一本,已出版了180期.这本月刊就是《开卷》,而2015年,正是《开卷》创刊十五周年.功不唐捐,为纪念这不平凡的十五年,《开卷》征集到了百余位《开卷》的作者、读者为祝贺《开卷》十五周年所作的贺词以及墨迹,并于7月19日在长沙子闻榭艺术空间进行展出.这次展览不仅汇聚了许多文人墨迹,数位文化界的名家也以此为契机棨戟遥临,包括杂志主编董宁文先生、湖湘四老之一朱正先生、策展人曹隽平先生在内的二十多位作家、画家、出版家,都应邀出席了展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