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09-2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云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颅脑外伤患者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8例,所有病例均在伤后4h内行颅脑CT扫描检查。ICP采用脑温、ICP监护仪持续监测,脑温、ICP监测探头调零后于术中或床边采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手术法置入,取发际内2cm,中线旁2cm相交处钻颅,平行矢状线、垂直双外耳道连线垂直置入监测探头,深约3cm,妥善固定。每日于穿颅处更换敷料。病人从术后或入院后立即进行持续床边监测,每小时记录1次,至ICP正常72h或死亡停止。结果:本研究中无1例发生与监测探头置入相关的颅内血肿、脑脊液漏和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3月后随访,14例预后良好,5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所有病例按照预后分组,其中死亡组的脑温明显持续下降,ICP随着脑水肿的加剧持续增高,与其他存活组的相应值比较,均差异显著。随着脑水肿的产生、逐步加重及缓解,保守治疗病例的ICP逐步升高,后又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颅内血肿术后的病人持续动态ICP监测,在病人的病理分析、药物选用、提高疗效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NELL2调控GnRH神经元进而参与性发育启动的可能机制。方法:针对大鼠NELL2基因,构建NELL2真核表达载体和4对microRNA干扰质粒,分别共转染HEK293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ELL2 mRNA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其中1对干扰效率最高的microRNA,通过重组方法构建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包装成慢病毒。对幼年期SD雌鼠侧脑室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病毒载体和干扰病毒载体,注射后分别于30日龄、35日龄及45日龄时各组大鼠处死10只,观察并记录大鼠阴门开启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日龄、35日龄及45日龄NELL2-microRNA病毒组NELL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说明本研究构建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在体内能够持续、高效的抑制NELL2基因的表达。实验过程中观察各组雌鼠阴门开启时间分别为:NS(33.8±1.47);V-neg(34.1±1.19);V-miR(36.9±1.37)。干扰病毒组阴门开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迟,说明NELL2可以影响大鼠性发育启动。结论:NELL2可以影响GnRH的基因表达。NELL2-microRNA慢病毒干扰载体在大鼠体内能够有效抑制NELL2表达,进一步抑制GnRH基因表达,达到延迟大鼠性发育的作用。
  • 摘要:目的:为了解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和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对门诊、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病毒病原的分析。收集506份门诊、270份普通住院和114份重症住院患儿的临床标本,经分层随机抽样,每组抽取90份,共270份标本进行病毒病原分析。其中门诊标本还进行了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住院患儿标本进行8种呼吸道病毒抗原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270份标本中运用RVP,病毒的总检出率为65.2%,除PIV2,229E和IFA-H1外,其余15种病毒及亚型均有检出。门诊组检出率为50%,普通住院组检出率为71.196,重症住院组检出率为74.4%,门诊组和另外两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门诊组共检出11种病毒及亚型,其中ADV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IFA-H3,EY/RH, hMPV,IFA, RSV-A, IFB, PIV3, NL63, HKU1和HBov;普通住院组共检出12种病毒及亚型,其中RSV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EV/RH,ADV, PIV3,hMPV, HBoV, IFA, IFA-H3, PIV4, IFB和OC43。结论:RSV和EV/RH感染引发的严重病情较为常见,PIV3易发较重病情;常见病毒以外的新发病毒也可引发较重病情。
  • 摘要:目的:探讨解淀粉芽抱杆菌或此细菌培养液是否导致Balb/c小鼠哮喘;探讨在解淀粉芽抱杆菌致Balb/c小鼠哮喘中IL-4, IFN-γ与NF-kB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探讨NF-kB对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信号转导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VA组、培养液组、细菌组,每组各10只,共40只。实验方法: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致敏/激发;OVA组以浓度0.02%OYA混合液致敏和2.5%OVA混合液激发;培养液组以解淀粉芽饱杆菌培养液致敏/激发;细菌组以浓度为10%fulml解淀粉芽抱杆菌致敏/激发。检测方法:在激发中观察四组的动物体征。结果:动物体征:OVA组和细菌组两组所有小鼠在激发雾化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点头呼吸、抓耳挠腮、弓背直立、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腹肌痉挛等表现;培养液组仅部分出现上述表现;对照组比较安静,无上述表现。肺功能:四组APTI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比,OVA组、培养液组及细菌组三组的APTI值极明显升高。结论:导致小鼠哮喘主要因子是细菌,进一步证实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免疫失衡性气道慢性炎症,NF-kB在哮喘炎症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NF-kB在气道粘液高分泌机制中起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氨茶碱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大鼠,8-12周龄,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氨茶碱治疗组各10只。哮喘模型组和氨茶碱治疗组于第1天、第5天和第15天每只大鼠腹腔注射含100mgS卵蛋白和100mg氢氧化铝的生理盐水1ml致敏,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致敏。哮喘模型组于第22天开始将大鼠放入自制的不完全封闭的有机玻璃箱内,用空气压缩泵喷入1%OVA溶液激发,每天1次,激发20分钟,连续1周;氨茶碱治疗组在每次卵蛋白激发前30分钟给予氨茶碱60mg/kg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激发。结果:哮喘模型组大鼠被激发后的行为学改变哮喘模型组大鼠在吸入OVA后不久即出现躁动不安,搔抓颜面皮毛等过敏症状,继而大鼠俯伏不动,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反复激发后大鼠毛色失去光泽,精神不振和反应迟钝。结论:哮喘大鼠体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支持哮喘发病中存在Th1/Th2比值失衡学说。氨茶碱具有调节Th1/Th2失衡的作用。氨茶碱可明显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中NF-KB及血清中IL-25的水平,有效改善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状况。
  • 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热性惊厥患儿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基因缺失或重复突变。方法:以小儿内科就诊的34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正常对照为6例在齐鲁医院健康查体的正常儿童,无热性惊厥、癫痫等惊厥病史,无家族史。操作步骤为基因组DNA提取;MLPA技术检测SCN1A基因;数据处理。结果:实验室结果34例患儿均未发现外显子缺失或重复。MLPA技术是近几年提出的一项新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它能够检测出传统的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不到的大片段的缺失或重复。结论:本研究在34例FS患儿中检测了SCN1A基因26个外显子,未发现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一般FS的发病与SCN1A基因大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可能不相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泌尿系结石的转归,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为进一步探讨三聚氰胺相关的泌尿系结石发病机制奠定临床基础。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就诊及住院的曾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患儿相关指标。疗效判断标准:以内科治疗结束时患儿结石情况决定疗效。将患者分为治愈组和未愈组。所有患儿自确诊之日起纳入观察病例。对患儿的疗效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确诊泌尿系结石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并记录患儿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19.95士9.89月。3半个月时有74例患儿的结石排出,1个月时有98例患儿的结石排出,3个月时有11 5例患儿的结石排出,6个月时有117例患儿的结石排出,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完全可以使大部分患儿的结石排出。结论:经过6个月的随访,大部分患儿的结石都能够排出。然而经过6个月的治疗,结石大小仍无变化的患儿,其结石直径都在12mm以上,且伴有血尿、蛋白尿,其中4例在确诊结石后经内科保守治疗4个月不见好转,选择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不仅可以获得地方儿科脓毒症的流行病学资料、更有助于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对脓毒症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还可整体改善地区性医院儿科的医疗水平,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科脓毒症的诊断标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淮安地区11家医院组成儿科脓毒症调查协作组,收集脓毒症患儿资料。小儿脓毒症定义为SIRS合并可疑或己证实的感染,或由可疑或己证实的感染导致的SIRS。以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有关儿科感染性休克的诊疗推荐方案。结果:与脓毒症病情及转归相关的各项生物指标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均出现增高的现象,而且AST, LDH、血肌酐及尿素氮在重症脓毒症患者中升高更加明显,往往提示病情重,预后不良。结论:小儿脓毒症主要集中在小于五岁以下的儿童,以肺部感染为主,病原感染以细菌最常见。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在地区医院早己广泛普及,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一些常用的生物指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患儿的病情变化。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小儿消化道畸形病例统计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基本情况。方法:对苏州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各种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的病例进行资料统计,统计内容包括产前检查、伴发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预后情况。对所统计的内容进行整理,予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其他系统畸形1149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中合并其他系统畸形86例,其比例为7.5%.其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246例中合并其他系统畸形36例,其比例为14.6,明显高于整个消化道畸形合并其他畸形的比例。在合并的其他系统畸形中,先天性心脏病(18例)、肾积水(10例)、21-三体综合征(8例),居前三位。结论:产前检查是发现消化道畸形的重要途径,部分消化道畸形可以通过产前B超检查发现。应重视和引进“产房外科”、“围生期外科”的治疗概念。消化道畸形类型复杂,且常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的发生率最高。
  • 摘要: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做到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收住河北省邯郸市妇幼保健院的3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以及2008年和2009年河北省死亡的19例患儿。将所有病例分为重型组231例、危重型组73例、死亡组19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在其病程急性期采集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后,置于冰柜中冷冻保存待测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行血常规、心肌酶、血糖及病原学等辅助检查。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岁以下288人,占89.2%。0.5岁-1.5岁年龄段C组所占比例高于其它两组,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男孩所占比例高于女孩为1.67∶1.2,318例患儿有发热症状,C组较其它两组体温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心率有助于提早发现重症病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搪升高、心肌酶增高、脑脊液蛋白升高是患儿短期内病情可能加重恶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淮安市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发病、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成立淮安市围产新生儿医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协作组,前瞻性收集2010年全年淮安市所有接产医院分娩的新生儿、所有入住淮安市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资料。所有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整理,所有资料应用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151家接产医院共收集出生新生儿信息60,615例,出生率11.4‰。男性32,406例,女性27,874例,出生性别比为116∶100。平均出生体重3,441±491g,低出生体重儿占2.80%,死亡率为8.83%。住院新生儿中26.8%需要吸氧治疗,8.6%需要辅助通气治疗,99.2%给予抗生素治疗,9.3%接受了激素治疗,1.3%使用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住院新生儿治愈率为34.9%,好转率为56.2%,未愈或自动出院总数为330例,放弃死亡总数为163例,转院占1.7%。结论:早产儿率、低出生体重儿率低于既往全国的抽样调查研究。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高于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但是可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的状况。研究表明肺炎、黄疸、败血症、HIE、颅内出血、窒息仍然是新生儿住院的最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为具有可疑感染指征高危儿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以决定是否应用抗生素,发现临床上存在的抗生素过度治疗现象,进而减少新生儿不必要抗生素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与分组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新生儿,按有无感染或可疑感染分为三组:临床感染组50例,可疑感染组50例,对照组50例。患儿入院后均立即于股静脉采血2.0ml进行IL-8, CRP、血常规等检查,各组按各自规定使用抗生素。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在抗生素应用7天后,再进行IL-8,CRP、血常规等各项检查,直至痊愈或出院。结果:各组治疗前后IL-8, CRP水平比较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未治疗前IL-8, 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临床感染组显著高于可疑感染组和对照组,可疑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白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感染组、可疑感染组未治疗前IL-8,C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临床感染组治疗14天后、可疑感染组治疗7天后IL-8,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测定血清IL-8和CRP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可以减少新生儿不必要抗生素应用。
  • 摘要:目的:为了解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现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病毒种类与季节、年龄、性别的关系,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对常见七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分析。结果:样本病毒检出情况5954例患儿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结果共630例,总阳性率10.51%。其中IFV A阳性6例;IFV B阳性4例;ADY阳性22例;RSV阳性378例;PIV1阳性5例;PIV 2阳性2例PIV 3阳213例;混合感染3例。七种呼吸道病毒发病率依次为RSV>PIV 3>ADV>IFY A>PIV 1>IFV B>PIV 2。结论:男性儿童感染呼吸道病毒的阳性率比女性患儿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3为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致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同季节有一定的流行规律。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MPP患儿BALF中hBD-3含量及其与BALF中MP 16S rRNA拷贝数;了解hBD-3在防御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0年11月在我院住院肺炎患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留有双份血清。运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肺炎MP特异性抗体,以双份血清MP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作为MP感染确诊标准。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镜检收集各组BALF并离心,其中MPP组中10例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7-14天后进行两次纤维支气管镜镜检收集双份BALF。用ELISA方法检测BALF上清hBD-3蛋白含量并用双缩脲法检测上清总蛋白含量。结果:MPP组、非MP组与对照组hBD-3蛋白含量分别为227.99±37.25pg/mg,232.17±17.40pg/mg, 340.98±19.6 pg/mg, MPP组及非MPP组hBD-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MPP组hBD-3的含量与非MPP组休相比无显著升高。结论:MPP患者BALF中β-防御素3蛋白含量较正常组显著低,且减低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MPP患者BALF中β-防御素3蛋白含量与患儿炎性指标CRP以及MP 16 S rRNA基因拷贝数呈负相关关系,通过治疗患儿MP拷贝数明显降低,β-防御素3蛋白含量上升,提示β-防御素3的降低与MP数量以及上皮细胞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甲磺司特在哮喘防治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雄性成年SD大鼠50只,分为五组:对照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IPD早期干预组即IPD(A)组和IPD晚期干预组即IPD(B)组,各组10只。在实验0天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总数与百分百。结果:大鼠哮喘模型的建立:与Control组相比,在激发过程中,Model组大鼠逐渐出现烦躁不安、挠鼻、呼吸急促、点头状呼吸、发钳、活动进食减少或俯卧不动、出现竖毛、毛发失去光泽甚至脱毛、反应迟滞等哮喘样表现。激发7天后,Model组大鼠动物气道高反应性测定显示气道反应性增高,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组织病理显示:气道周围明显炎症改变、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气道上皮细胞脱落,粘液分泌明显增加。BALF细胞学显示EOS百分比明显增加,提示哮喘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结论:IPD能够降低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性,部分抑制气道炎症、抑制EOS的募集。IPD能抑制肺组织IL-5的基因转录,降低BALF中IL-5的含量。IPD早期干预作用与BUD有相似的抗炎效应。
  • 摘要:目的:探讨IPD对哮喘大鼠IL-5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哮喘防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取4周龄雄性成年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布地奈德混悬液干预治疗组、IPD致敏阶段干预治疗即IPD早期干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四组大鼠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腹腔注射10%卵蛋白混合液1ml致敏。BUD组在每次激发前泵雾化吸入BUD,IPD(A)组与IPD(B)组分别从致敏阶段和激发阶段进行IPD灌胃干预治疗。结果:Model组大鼠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开始出现哮喘样表现;激发7天后,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显示Model组大鼠气道反应性增高,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HE染色肺组织切片形态学检查显示:气道周围明显炎症改变,气道平滑肌增生、杯状细胞增多、粘性分泌物明显增加,提示哮喘大鼠模型构建成功。结论:IPD能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降低气道高反应性;IPD能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中IL-5, GATA-3的mRNA与蛋白表达;IPD早期干预治疗与BUD有相似的抗炎效应,IPD晚期干预治疗也具有部分抗炎作用;IPD降低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性、减轻气道炎症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肺组织IL-5,GATA-3的表达有关。
  • 摘要: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怎样更有效地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医疗路径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个体化处理,以保证患者能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理念。30年来,我国医学界已制定了系列临床指南和有关文件,我们也应看到现有的文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制定文件的组织者极为杂乱。循证医学的理念已被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科学研究诸方面所认可,国家和区域性循证医学中心相继成立,相关专著业己出版。尽管指南是指导临床路径的最高级别的文件,实际上要求每一个临床指导性文件均达到指南的标准,尚有很大差距。指南的实施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儿科医生单一的力量难以完成指南的具体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协助。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所属学组2008年以来按照循证医学的原理,制定了系列相关临床循证指南,为我国儿科临床指南的制定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一些新的相关疾病的循证指南也正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指导下陆续策划制定,随着各种指南的问世和不断完善,我国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路径必将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