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第四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第四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桂林
  • 出版时间: 2011-04-14

主办单位:中国医促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蛋白质代谢增加80%,能量代谢增加20%以上,营养物质消耗显著.因此对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EN)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1.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 SAP营养支持治疗越来越受到各国临床医师的重视.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 (ASPEN)依据循证原理提出,若SAP患者连续达5~7d经口摄入营养素不足,必须提供营养支持治疗.2006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协会(ESPEN)制定了SAP的EN指南:(1)尽可能行EN(A级);(2)EN不足时,必须补充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 (C级); (3)SAP合并瘘、腹水和假性囊肿时,管饲EN可成功施行;(4)大多数病人可管饲EN,必要时需补充PN(A级).英国新近也修改了AP患者的处理准则,首次将营养支持治疗建议纳入该准则.
  • 摘要: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黏膜的急性渗出坏死性炎症,因受累黏膜表面常有伪膜形成而得名.常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和腹部手术的病人,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发热,可并发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现已证实绝大多数病人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感染引起,并将其列入医院内感染性疾病.
  • 摘要:肝功能试验(liver function tests,liver chemistry tests)是对肝细胞损伤、无机阴离子排泄能力和肝脏合成功能的检测.主要用于可疑肝脏病者、非肝病患者常规检查、无症状者的筛查.肝功能异常的主要临床意义是提示肝损伤或胆汁流异常.肝功能的评估必须包括病人的症状、体征、危险因素、合并症、药物、疾病史、以及可能的实验误差.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酒精、病毒性肝炎的危险因素(静脉注射毒品、性乱交、同性恋、文身、穿耳、输血)、药物、职业暴露、其它(糖尿病、肥胖、NAFLD、遗传性肝病家族史等)
  • 摘要: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克无踪、对草快.性质:属有机杂环类非选择性、接触性、吡啶类除草剂.化学名称: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国外品名:Actor、Anuron、Buah、Emas-Haraco 等65 个品牌.1962年用于农业,是世界除草剂市场上第二大产品,我国是PQ最大生产和使用国之一.PQ接触土壤后快速分解,极少残留,对环境无害,对人畜具有较强毒性.PQ进入人体后,分布广泛,肺组织浓度是血浆10~90倍,肺是中毒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多因进行性肺纤维化致呼吸衰竭死亡.
  • 摘要: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但因供体短缺、手术损伤大、存在免疫排斥及费用高昂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因此,开展具有疗效好、侵入性小、并发症少等特点的干细胞移植具有潜在前景.但由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根据其生存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 摘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曾称为黑斑息肉,本病系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伴有粘膜及皮肤色素斑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疾病.目前研究认为也是一种肿瘤易感综合征.
  • 摘要:患者男性,69岁,因“纳差、乏力、腰腹痛5天”入院.既往有胃穿孔修补术病史.自诉于5天前开始出现食欲下降,伴乏力、腰腹痛及腹胀、畏寒、高热,体温最高为39℃,后出现呕吐胃内容物及解少量黄色大便,无呕吐咖啡样物,无解黑便及血便,无反酸、嗳气,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入院查体:T38.4℃,血压154/100mmHg,心率88次/分,神稍差,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皮疹,胸部呈桶状胸,听诊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 摘要:患者,男性,87岁,因反复吞咽困难6年于2011年2月4日再次入院.患者6年来反复吞咽困难,无法吞咽固体食物,曾诊为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狭窄.2005年因食管狭窄行探条扩张术,术后症状缓解,能进食,后反复发作,致无法咽下任何食物.2008年12月曾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就诊,考虑食管中段良性狭窄,于食管中段置放支架;术后能进半流质,一年后在广西医大更换支架.2010年8月31日因吞咽困难胃镜检查发现支架下端狭窄,局部病理为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肉芽组织和炎症组织,治疗稍好转出院.同年12月因食管支架下端进一步狭窄,直径约0.3Cm,在食管下段原支架上放置一抗反流覆膜支架,进食通畅.
  • 摘要:患者男,70岁,退休教师.因“反复腹泻、发热8月,加重伴消瘦2月”于2008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10月初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烂便,无脓血,量不多,每天3~4次,有轻微里急后重,伴少量黏液,无腹痛,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0C,双下肢水肿,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并活检诊断为“肠道组织胞浆菌病”,予抗真菌、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自行停药,症状反复发作.2008年4月腹泻次数增加,每天7~8次,为黄色稀水便,每次量约50~100ml,无粘液脓血便,伴脐周隐痛,腹胀,腹泻后腹痛无好转,午后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0C,乏力、纳差、消瘦,无咳嗽、咳痰,无咯血.
  • 摘要:患者,中年男性,反复全程肉眼血尿1月,膀胱镜示“膀胱肿瘤”,活检病理“肠型腺癌”,先后两次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CT仿真内镜“升结肠起始部外侧实质性占位”,考虑结肠癌膀胱浸润转移,手术探查见结肠回盲部质硬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固定,全小肠系膜、大网膜广泛大小不一转移硬结节,出现广泛转移.提示结肠镜对外生型结肠肿瘤诊断困难,CT仿真内镜有助于该病诊断.
  • 摘要:我院开展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已有近10年时间,由于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减黄效果显著,对于失去外科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是首选方法.现将其中1例诊治情况报告如下:患者李XX,女性,75岁,家庭主妇.因皮肤巩膜黄染、瘙痒、乏力3月余,伴上腹胀痛,尿黄,体重减轻,食欲差,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2007年5月10日转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病史.入院体检: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正常,慢性消耗病容,神清,自动体位,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上腹部轻度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未及包块,腹水征阴性,肠鸣音存在,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 摘要:患者,男性,60岁,住院号:353318,柳州车辆厂退休工人.因反复腹泻1年,伴消瘦、脱发2个月于2009—10—30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始无明显诱因经常出现腹泻,解黄色水样便,1-2次/日,偶有黏液便或鲜血便;偶有下腹阵发性钝痛,轻微、无放射痛,排便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未行诊治.于2个月前始腹泻加重,3-4次/日,同时出现食欲明显下降,食无味,指(趾)甲、毛发脱落,双手掌指皮肤变黑,双脚底鳞状脱屑,体重下降10kg.病后无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病后曾在某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胃镜检查示全胃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 摘要:患者张辉,男,39岁,入院3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腹痛,上腹部为主,持续性,疼痛较剧,疼痛无放射痛,与进食及体位改变无明显关系,无活动受限,无恶心、呕吐、反酸,无厌油腻,无畏寒、发热、眼黄、尿黄,无尿急、尿频、尿痛、肉眼血尿,无心悸、胸闷、胸痛、气促,无关节痛、皮疹,无咳嗽、咳痰、咯血、黑便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给予“雷尼替丁、依诺沙星”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患者自发病来,食欲、精神欠佳,小便未见异常,大便近4天未解,肛门有排气,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结核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偶饮酒、抽烟.
  • 摘要:患者男性,46岁,因食欲不振伴恶心,呕吐半月余,发作性呼吸困难1周入院.半月前,患者于醉酒后出现食欲不振,伴恶心,呕吐,中上腹部隐痛,无发热,腹泻,黄疸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查ALT137U/L,AST97U/L,血淀粉酶237U/L,尿淀粉酶2145U/L,考虑“急性胰腺炎”,以禁食,补液和抑酸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1 周前,住院期间突发呼吸困难,深度呼吸,伴神志模糊,氧饱和度80%,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转入我院.病后饮食,睡眠较差,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降低.既往史:24年前因感冒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曾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自述病理未见异常.
  • 摘要:患者女性,37岁,因间歇性发热1+月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无寒战,伴出汗,乏力,心悸,头昏,眼花,伴右上腹疼痛,无咳嗽,咳痰,胸痛,咯血,腹泻,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关节痛,脱发等不适.病程中有皮疹.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治疗无效(具体不详).为明确诊治就诊于我院.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8-39.5℃,睑结合膜稍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平,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肝于肋下6㎝扪及,质韧,光滑,边缘钝,无压痛.脾于左肋下2㎝扪及,质韧,无压痛.腹部未扪及包块.
  • 摘要:患儿,男,8岁,以呕吐伴呕血1天为主诉于2005-10-13入院.否认吃海鲜及不洁食物史,大便未排.既往有间断腹痛黑便贫血史.否认阳性家族史.体检T36.5°C R25次/分HR100次/分BP87/58mmg 神清,精神差,反应可,贫血貌,呼吸平稳,唇及颊粘膜见黑色色素沉着,咽红,颈软,双肺呼吸音稍粗糙,无罗音,心音有力,率齐,无杂音,腹软,脐周及中上腹压痛,四肢肌张力正常.入院血常规:HB8.6g/l、RBC276×109、WBC5.2×109、N 65%、L30%、M5%、BPC145×109.大便常规:黑软,潜血阳性.胃镜:胃窦部溃疡(活动期),12指肠球部分叶息肉,HP(++);肠镜:结肠结构正常,未见异常.
  • 摘要:患者男性,45岁,因“乏力、纳差2月,尿黄7天.”于2010年8月27日入住我院肝病科.患者于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下感全身疲乏无力懒于活动,胃纳差,食欲减退,饭量减少为原先的三分之一,厌油腻饮食,无腹胀或腹痛,无恶心或呕吐,无返酸嗳气,当时自行休息后乏力、纳差不适无明显缓解,近一周来尿色逐渐变黄,色如浓茶水样,尿量无减少,外院就诊查肝功能:肝功能:TBIL:427.4umol/l,ALT:2620IU/L,AST:2708IU/L,A/G:40/28,HBVM:HBsAb: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余阴性,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门诊拟"病毒性肝炎"收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皮肤瘙痒,无鼻腔及齿龈出血,无头晕心悸,无意识障碍,睡眠可,大便正常.
  • 摘要:本综合征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本院开展大肠镜20余年,检查1万余例,发现1 例予报告.患者左×,女,28岁,职工,因长期粘液血便,腹痛,于1994年12月5日来院门诊.体检:消瘦、口唇、指、趾皮肤散在大小不等色素沉着,指、趾甲有皱纹(当时有照片).心肺无特殊,腹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胃镜见胃窦散在小息肉,大肠镜检查大肠各段见许多大小不等的息肉,大至花生米,小如米粒大,尤以左半肠大小息肉密集,个别有蒂,大的息肉伴糜烂、出血.病理:腺瘤性息肉伴非典型增生Ⅰ-Ⅱ级.当时大的息肉给电切,并用中成药济生乌梅丸等治疗一年余无效.1年后腹部发现肿块,2年后死亡,无家族史.
  • 摘要:患者、女、44岁.因左上腹包块4个月伴肝区不适2个月,腹胀、发烧2周于2008年3月10日入院.4 个月前病人出现上腹不适,触及左上腹部包块,光滑、无压痛,伴乏力,偶有恶心、呕吐,无呕血及黑便.2个月来病人左上腹包块渐大,伴腹胀及肝区压迫感.当地医院诊为肝硬化腹水,保肝利尿治疗,效果欠佳.2周前病人开始发烧,高达39℃,给予青霉素治疗,效差,便来我院就诊.10年前间断性服用避孕药数次,母亲10年前死于“肝硬化”.查体:体温38.3℃、脉搏10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5/65mmHg.神志清、精神差、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脸结膜苍白.
  • 摘要:POEMS综合征又名Crow-Fukase综合征,为一种较为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不明,现认为是一种与浆细胞疾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我科收治1例表现为POEMS综合征的Castleman病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70岁,汉族.患者于2006年1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进食后加重,无腹痛、恶心、呕吐、返酸和嗳气等.感胸闷、气促,活动后加剧,伴阵发性咳嗽,咳少许白色黏液痰,无咯血、胸痛、发热和盗汗.
  • 摘要:患者女性,27岁,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10天,停止排便、排气3天”入院.患者自诉于2010年12月9日午饭后突然出现腹痛,为中上腹部,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两侧腰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脂肪酶升高(具体不祥),行上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可能,诊为“急性胰腺炎”予住院内科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住院期间每日出现午后发热,最高达39℃,无畏寒、无盗汗,期间曾行腹腔穿刺抽出60ml暗红色液体,3天前起无肛门排气、排便,为进一步治疗转我院急诊科就诊,急诊腹部CT示:1、小肠机械性肠梗阻2、少量腹水3、右下肺叶炎症,拟“急性胰腺炎?”收住院.既往有剖腹产手术史,个人史无特殊.
  • 摘要:患者女,44岁,农民,于2007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头痛,多发生于夜间,体温最高达39℃,伴寒战,继而出现左下腹隐痛,持续性,无放射痛.2007年5月下旬患者开始出现解洗肉水样便,日约10余次,每次量约50ml,不伴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当地予止血、输血、抗感染等治疗半个月无明显缓解,故送我院进一步检查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和睡眠欠佳,伴头晕、乏力,无盗汗、腹胀,无鼻衄及牙龈出血,尿色较黄,无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体重无明显下降.
  • 摘要: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临床非常少见、生长缓慢,具有恶变倾向,起源于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系统.APUD系统是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又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diffuse neuroendocrine cells),现已发现40余种之多,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器官及内分泌腺体内:在中枢存在于下丘脑-垂体轴和松果体,在周围存在于胃、肠、胰、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及肾上腺髓质.从这种细胞发生的肿瘤,可以统称之为APUD瘤.因为类癌细胞有嗜银性,又称为嗜银细胞瘤;因为类癌能产生许多肽类和胺类生物活性因子(主要有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故又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的组织结构与癌类似,但发展缓慢(病程在10-40年间),有良、恶性之分,又极少转移,这些与癌不同,故称之为类癌.1.2 病因与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与消化道息肉、炎症有无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类癌分泌的血清素(5-羟色胺,5-HT),对周围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支气管也有强烈收缩作用,对胃肠道节前迷走神经和神经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胃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多.类癌产生的生物活性因子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类癌综合征.引起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5-HT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部分作用.5-HT 经肝产生的代谢产物能使肺动脉瓣及心内膜下纤维化,可使右心瓣膜发生病变,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缩短增厚、僵硬、联合粘连,导致心功能不全.正常情况下,食物中摄入的色氨酸仅2%左右被用作5-HT的合成,98%进入烟酸及蛋白合成的代谢途径.但在类癌综合征的病人,60%的色氨酸可被瘤细胞摄取,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成5-羟色氨酸(5-HTP),再经多巴脱羧酶变成5-HT,部分储存于瘤细胞的分泌颗粒内,其余部分直接进入血液.5-HT经肝、肺、脑中的单胺氧化酶(MAO)降解成5-羟吲哚乙酸(5-HIAA)自尿内排出.起源于中肠系统的类癌病人血清中5-HT 水平升高,而尿内5-HIAA排出增加,临床出现典型的类癌综合征.前肠系统类癌往往缺乏多巴脱羧酶,不能使5-HTP转变成5-HT,5-HTP就直接被释放进入血液,因此病人血清内5-HTP水平升高,而5-HT不升高.病人尿中5-HTP及5-HT排出增加,而5-HIAA增加不明显,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典型类癌综合征.
  • 摘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关于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定义是:原来不存在肝硬化的患者26周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和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于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根据肝衰竭病理组织学的特征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ALF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ALF是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急性损伤后发生肝性脑病、凝血机制障碍和其他肝功能衰竭表现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本文就目前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治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 摘要: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疾病,其中约有5%消化道出血发生在小肠,诊断比较困难,由于过去小肠是盲区,故这部分小肠出血又称为隐源性出血(obscure GI bleeding,OGIB).2000年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对隐源性出血定义为:经过包括胃镜、结肠镜在内的检查手段检查仍不明起源的持续或反复消化道出血.隐源性出血可分为隐蔽出血和显性出血,隐蔽出血表现为反复缺铁性贫血和/或反复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显性出血则表现为反复黑便或血便.鉴于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漏诊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在考虑诊断OGIB之前应充分排除上消化道和结肠以下的病变.
  • 摘要:本文对功能性胃肠病诊断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包括把握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原则,充分认识亚型分类和病情分级对治疗的指导意义、胃肠功能检查在诊断与治疗中作用、精神心理因素对诊断的影响、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的重叠现象等.
  • 摘要:自从线阵扫描的超声内镜问世后,超声内镜从单纯的检查,发展到超声内镜下介入穿刺活检,进一步发展到超声内镜下的注射术(EUS-FNI),使得超声内镜下的各种治疗得以开展.胰腺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腹腔神经丛的阻断术(Celiac plexus neurolysis,CPN) 是通过注射无水乙醇到腹腔干周围的腹部交感神经丛,破坏神经信号传递,以缓解胰腺癌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腹痛.腹腔神经丛的阻滞术(celiac plexus block,CPB),是注射激素类药物到腹腔干周围的交感神经丛,阻断神经信号传递,以缓解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顽固性腹痛.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金属血管内支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应用的范围之广,使用量之大,在同期出现的医疗器械中无一能与之匹敌.到目前为止它与Seldinger技术、球囊导管一样被列为介入放射学技术的三大里程碑.
  • 摘要: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相关影像学、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2010年(共8年)收治的136例GIST 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GIST,主要从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表现、B超、CT等影像学表现、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136例GIST患者中,年龄分布18~82岁,平均53岁,其中40~49岁29例(21.3%),50~59岁33例(24.3%),60~69岁29例(21.3%),男性:女性=1.72:1.结论:GIST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男性较女性多见.胃部最常见,其次是小肠,其它包括直肠、网膜及肠系膜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也可无自觉症状而体检发现占位性病变.
  •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75例白塞病患者初发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治疗及疗效的情况.结果:75例白塞病患者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至2010年住院病人.其中女29例,男46例,女:男为1:1.58,年龄10岁至74岁,平均年龄37.13岁.发病年龄9岁至74岁,平均发病年龄35.26岁.其中10例<20岁(13.33%),16例>50岁(21.33%).结论:白塞病是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以血管炎改变为基础的免疫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以反复的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和眼部病变为主要特征,并可累及关节、胃肠道系统,针刺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0年我院收治缺血性肠病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20~91岁,平均56.3岁,患者先后经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CT,肠镜,病理等诊断为缺血性肠病.急性肠系膜缺血39例,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动脉血栓4例,非闭塞型肠系膜缺血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2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7例.46例患者表现为腹痛43例(93%),便血17例(37%),腹胀12例(26%),恶心,呕吐5例(11%),腹泻4例(9%).结论:1.对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警惕缺血性肠病,另对于存在有肝硬化,肿瘤,腹部手术,高凝状态等非老年患者也可能出现缺血性肠病.2.彩色多普勒,增强CT,肠镜等检查有助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确诊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①20例患者,年龄17~30岁,平均25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5例.单胎16例,双胎4例.男胎14例,女胎6例.孕31周~不满37周13例,≥37周7 例,平均孕周36周.②临床表现:20例患者入院时发病2~60天,平均11.5天.结论:妊娠急性脂肪肝是发生在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尽早终止妊娠及积极配合支持治疗是提高母儿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类癌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住院的病人中确诊为消化系统类癌的病例43例,并回顾分析其的诊治经过.类癌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1.05,年龄跨度为20~84岁,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病程为6天~30余年.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组病例表现为:腹痛24例,腹泻8例,消化道出血10例,黄疸及便秘各2例,体重下降6例.结论:1.类癌在临床上较少见,消化系统类癌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消化内镜下所见与其他占位性病变亦不易鉴别,需行病理检查,内镜下活检诊断符合率高,本组病例达88.18%.
  • 摘要:患者男性,67岁,因“腹痛、腹胀4天余”入院.自诉于入院4 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腹痛,为间歇性脐周隐痛,伴有腹胀、乏力、食欲减退、咳嗽、咳痰等,曾于门诊行腹部B 超示:肝实质回声增强,胆囊增大,腹水.胸片示:符合支气管炎改变,主动脉性心脏.腹部平片符合肠炎改变,后拟“腹水查因”收住我科.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无过敏史,无食用鱼生史.入院时查体:血压162/82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罗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稍膨隆,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 摘要:患者女性,46岁,因“反复腹痛伴解稀烂便2月余”入院.自诉入院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反复出现腹痛,以下腹部间歇性隐痛为主,时可自行缓解,无转移痛及放射痛,伴腹胀、畏寒、嗳气、消瘦、乏力等,同时伴解黄色稀烂便,为每天解1-2次,每次量不等,时有解粘液便,无里急后重,无午后低热及夜间盗汗等表现,无咳嗽、咳痰,无纳差、厌油等,门诊腹部B超提示腹水.
  • 摘要:患者杨XX,男性,72岁,ID:1080672859,主因“咳嗽、咳痰7月余,腹部不适伴纳差19天”门诊以“食道憩室、肺部感染?”于2011年2月1日收入消化内科,当地医院多次查血象异常,食道钡餐食道憩室伴瘘形成、多次胸片提示肺部感染.
  • 摘要:患者女,62岁,退休.因“乏力、黄疸半年余”于2010年7月7日入院.患者自述于入09年12月左右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身目黄疸,当时无腹痛、发热,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腹泻等.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肝功能检查发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后收入院住院治疗,予护肝及对症治疗,症状及肝功能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复查发现转氨酶反复增高,并因此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及检查,曾行腹部MR、全身PET/CT检查,未发现明确的肝损病因,予护肝治疗后转氨酶可下降,但停药后再次增高,今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院.
  • 摘要:患者谭XX,男性,42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发热1年余,再发1月余”于2011年1月9日入院.患者自诉于2009年4月份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无向他处放射,伴发热畏寒,体温最高达40℃,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腹胀腹泻,无身黄、尿黄、目黄,无关节痛,无呕血及黑便等,病后到当地医院诊治,经治疗(具体不详)后好转.但同年7月份上症再发,再次到当地医院诊治(具体不详),病情稍缓解,之后到区某医院住院,诊断“1.胆总管扩张原因待查;2.慢性胃体、胃窦炎症;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ERCP”治疗2次均未能成功,随即出院.出院后病情稳定,未再发热、腹痛.
  • 摘要:韦XX,男,64岁,因“腹痛伴纳差、呕吐、消瘦3月余”于2011年1月15日入院.现病史:患者自诉于3月余前食用炒熟的发霉南瓜子后出现腹痛,初始脐周明显,后为下腹疼痛,呈持续性灼痛,无放射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进食后约10多分钟至数小时即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咖啡样物,无隔餐食物,呕吐后腹痛无缓解.大便2-3次/日,质烂,,便后腹痛可稍缓解.病后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予治疗(不详)后症状无好转.于2010-10-16入住区某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轻型)”,予抑酸、抗炎、补液、抑制胰腺分泌、胃肠减压等治疗1个多月,于11月21日症状好转出院.
  • 摘要:患者男性,67岁,广西隆安县人.反复发热2年余,加重2月,于2010年10月就诊.入院前2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40度,多见于夜间发热,时有上腹部隐痛,呈阵发性,未向它处放射,无畏寒,无午后低热、盗汗,无恶心、呕吐,无乏力、纳差,无腹胀,无明显消瘦.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9.2℃,呼吸22次/min,血压108/74mmhg.神清,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心肺(-),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摘要:黑斑息肉综合征又名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万.以粘膜与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错构瘤样息肉为特征,去年我科诊治2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34岁,汉族,因反复下腹痛、黑便半年入院.入院查体:生命征正常,轻度贫血貌,口唇及口腔粘膜、双手、双足见大小不等散在片状黑斑,余无阳性体征.
  •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妊娠30周,进餐吞食较大鸡肉块时,有吞咽受阻感,随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而停止进食,但不适持续,2小时后呕吐咖啡样物1 次,量约200ml,内含新鲜血块.来院急诊,体格检查:孕30周,急性病容,生命征正常,心肺未见异常;化验血红蛋白:102g/L.请妇产科会诊,B超检查胎儿无异常,胎心监测,表麻下行急诊胃镜检查示:食管入口黏膜充血潮红,距门齿约17 cm开始食管左侧壁见大片白色膜状物附着,延续至距门齿约30cm,以活检钳钳夹,质软,可移动,上缘与周围食管黏膜相连,移开白色膜状物见底部组织潮红糜烂,表面有少量新鲜渗血,食管其余部分黏膜充血潮红,钳取膜状物3块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分化良好的复层鳞状上皮.诊断为“妊娠中期表层剥脱性食管炎”.
  • 摘要:患者女,16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10天于2010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于10天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可放射至背部,伴呕吐胃内容物3 次,发热,最高体温38℃,伴头晕头痛,按胰腺炎治疗无效,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治疗.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上腹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20.34×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95.7%,血淀粉酶75U/L,腹部立卧位片及胸片未见异常.B超:1.左侧腹不均质肿块不排,2.盆腔积液,3.左侧锁骨上窝、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4.左侧附件囊性肿块.CT:1.腹主动脉旁、肠系膜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可能为淋巴瘤2.胆囊泥沙样结石3.子宫周围积液4.两侧卵巢囊肿?5.肝左叶内侧段近肝裂处可见一小片低密度影,可能为病变.HIV抗体阴性.
  • 摘要:患者,女性,60岁,因腹痛、便血、腹泻1天于2011年2月4日入院.腹痛为中下腹突发的阵发性绞痛,剧烈,肌注杜冷丁未能缓解疼痛,伴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接着解鲜红色水样便,含暗红色血凝块,3~5次/d,无里急后重,无发热.有支气管扩张症史,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入院查体:生命征正常,无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右下腹及下腹正中压痛,右下腹反跳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0×109/L,中性粒细胞87.2%,Hb127g/L,血小板155×109/L;大便常规:褐色稀便,OB(++++),RBC 0~3/HP;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均未见异常,胸片:两下肺炎症,肺CT:两下肺纤维化.
  • 摘要:患者男性,58岁,因上腹胀痛1月余于2010年12月10日入院.入院前我院门诊查腹部CT提示肝、脾弥漫性肿大.入院查体:体温39.0℃,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8/54mmHg.神清合作,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胸前区可见2枚蜘蛛痣.肝肋下6cm 触及,剑突下8cm处触及,边缘欠清晰,质硬,无压痛,脾肋下5cm触及,肝脾区轻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3.81×109/L;红细胞数4.89*10^12/L; 血红蛋白82.0g/l;血小板数315×109/L.尿液:红细胞202.0/ul;红细胞(高倍视野) 36.6/HPF;隐血4+;蛋白4+;胆红素2+;尿胆原3+.
  • 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反复上腹疼痛11月,发现胃窦肿物2月.患者自诉于2010年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疼痛,呈阵发性隐痛,饥饿时明显,可自行缓解,伴有饱胀不适,无放射痛,无呕吐,无反酸、嗳气,无发热、畏寒,无腹泻,无解黑便,无消瘦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服药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反复发作.于2010年11月19日到我院住院治疗.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检:T36.5℃,P79次/分,R20次/分,BP115/78mmHg,身高:166cm,体重:56Kg,发育正常,营养好,心肺腹无明显阳性体征.
  • 摘要:患者男性,63岁,反复呕血、解黑便7年余,多次住院治疗.最后一次住院时间为 2011年2月1日至2011年2月15日,当时电子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25cm以下有多条静脉曲张,直径约0.4cm-0.8cm,呈扭曲状,表面无红色征.胃底贲门处见3条曲张静脉,与食管静脉相通,呈条索状,直径约0.4cm-0.6cm,有红色征及散在血泡,未见出血灶.胃底、胃体黏膜见少许散在点片状潮红.上腹部CT检查示:肝硬化;脾大;少量腹水; 双侧双侧胸腔积液.血常规:HGB:22g/L,RBC:1.1×1012/L,WBC:4.1×109/L,N:62.9%,L27.9%,PLT:76×109/L.肝功能示TP37.9g/L,ALB22.5g/L,GLB15.4g/L,A/G1.46,CHE1494U/L,余项正常.血脂示CHOL 1.22mmol/L,TG 0.85mmol/L,HDL-C 0.35mmol/L,LDL-C 0.48mmol/L,APOA1 54.86mg/dL,APOB 22.37mg/dL.
  • 摘要:患者女性,58岁,因“反复腹痛1年,加重伴便血1周”入院.反复出现上腹部及脐周阵发性胀痛,腹痛持续2-3天自行缓解,约2-3月发作一次.曾多次就诊,行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上腹B超、肠镜检查无异常.予抑酸、保护胃粘膜治疗无明显好转.1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腹痛加重,伴便血4次,为暗红色糊糊样便,约1000g,感乏力、头晕.既往无“结核”、“痔疮”等病史.入院时查体:急性病容,重度贫血貌,体形消瘦,全身皮肤粘膜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无特殊.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轻压痛,以中上腹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肠鸣音1-2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
  • 摘要:我院于2008年8月收治一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黄某,女,33岁,因“反复皮肤、巩膜黄染3+年”入院.患者于3年前在妊娠 3月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病初伴有皮肤瘙痒,以足底为主,后无瘙痒.伴乏力.未进行诊治.妊娠结束后,皮肤、巩膜黄染仍存在,在外服用中药治疗稍有缓解,但从未降至正常.伴口干,饮水多,多个不固定的关节疼痛.伴间歇性腮腺肿痛,自服板蓝根后腮腺肿痛缓解.无眼干、皮疹、脱发、光敏、发热等不适.无腹痛、腹胀、腹泻、黑便、呕血等不适,伴乏力.饮食、睡眠无特殊,小便颜色加深,无陶土色大便.
  • 摘要:患者,男性,44岁,因“反复左上腹隐胀痛1+月,再发加重3天”入院.入院前1天出现发热(体温达38℃),伴腹泻解粉红色稀水样大便5~7次/日.入院第二天,患者腹痛加重伴腹胀明显,发热体温38.5℃,解少量粉红色粘液便.查体:腹膨隆明显,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压痛,剑下、左侧中上腹、脐周压痛明显,伴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肝脾扪诊不满意,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双下肢不肿.诊断性腹穿抽出淡血性液体.上腹彩色B超(术前)示:肝硬化、门脉栓塞形成性质待查、肠梗阻可能、大量腹水.该患者既往有15年“乙肝”病史.
  • 摘要:患者男性,32岁.因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伴皮肤搔痒、大便呈白色陶土样20天,于2010年12月13日入院.近6年多来曾有反复下腹痛史,伴腹泻、发热,自服消炎药物后症状可缓解.体检: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肋缘下3cm,剑突下6cm,质韧,无压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化验:血常规正常,尿胆素(3+),血总胆红素295.3μmol/L,直接胆红素129.5μmol/L,间接胆红素165.8μmol/L,碱性磷酸酶 348IU/L.B超、CT、PTCD均提示肝内胆管高度扩张,肝门部结构紊乱,胆囊及肝外胆管均未显影.未见结石.临床诊断:上段胆管癌.于12月2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手术,术中见胆囊萎陷,呈长条索状,壁增厚.肝、十二指肠韧带增厚,胆总管直径 0.7cm,呈灰白色,壁增厚.左右肝管扩张,肝总管起始部狭窄,未发现肿块.
  • 摘要:患者,男,28岁,身高182cm,体重122kg.主因间断上腹痛半月,加重10小时,伴便血5小时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半月前患者无明确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以剑突下为主,自服胃药症状可暂时缓解.入院10小时前患者无诱因出现腹痛加重,自服胃药治疗,无缓解,急来我院就诊,入院5小时前在就诊期间,出现便血,为暗红色糊状便.急诊查便常规:红细胞1/3视野,潜血(+).血常规:白细胞12.1×109/L,嗜中性粒细胞0.67,血红蛋白162g/L,血小板208×109/L.
  • 摘要:病史特点:男性,62岁,2010年12月无诱因出现腹胀伴腹围逐渐增大,并在当地医院及外院就诊,查CEA>100ng/mL,CA-125 为556.4U/mL,CA-199 为589.02U/mL; 上消化道钡餐提示十二指肠水平段憩室,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示轻微三尖瓣返流,轻微肺动脉瓣返流,心室顺应性减退;腹部彩超示肝表面混合回声包块,胆囊壁继发性改变,大量腹水;上腹部CT示腹水?原因待查;肠镜示慢性左半结肠炎;PET/CT示腹膜,肠系膜及大网膜内散在性多量片状,结节状异常放射浓聚影,结合临床,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大量腹水;腹膜活检示极少量纤维组织,多次腹水病理检查未找到癌细胞,为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1月6日以“腹胀1月余”收入我院.
  • 摘要:胃粘膜巨大肥厚症,1888年Menetrier 首先提出,故又名为Menetrier病.本病少见且病因不明,较难引起临床关注,胃镜诊断也不太容易,常于术后病理确诊,报告2例.例1.女,32岁.反酸嗳气1年余.2005年9月2日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体大弯侧粘膜皱襞巨大,呈息肉样增生,表面糜烂面及陈旧出血痂.胃镜诊断胃息肉.活检病理示腺体增生明显,部分呈羽毛状,部分为高柱状,腺体排列不规则,考虑胃腺瘤性息肉.入院后体检:BP120/80mmHg.
  • 摘要:患者男性46岁患者因“反复解黑便1年余,呕血5天”于2010年8月5日入院.患者自诉09年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解黑便,呈柏油样,每次解黑便持续2~4天,每天1~3 次,每次量约30~150g 不等,偶伴有上腹隐痛不适,经治疗后上症仍反复发作,于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呕血,为暗红色,量约1000ml,伴有上腹部隐痛、头晕、乏力及出冷汗,外院查Hb:66g/L,具体诊治过程不详,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有胰腺炎病史,有糖尿病病史,无乙肝病史,有烟酒嗜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