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比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比较

         

摘要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d,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激光光凝治疗后2d,mfERG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1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回升,至治疗后14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激光光凝后7d呈显著负相关(r=-0.755,-0.594;P<0.05)。结论DR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黄斑区组织形态的改变关系密切;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对黄斑功能及黄斑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