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肿瘤临床》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 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 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 、PR 、cerbB-2 、p53 、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 -连环素和β -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 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 .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 43 枚腋下淋巴结中35 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 和PR 阳性, p53 和cerbB-2 阴性, EMA 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 E-钙黏附素、α -连环素和β -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 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 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肿瘤临床》 |2010年第9期|517-519,526|共4页
  • 作者单位

    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天津市300060;

    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天津市300060;

    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天津市300060;

    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天津市300060;

    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天津市30006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副乳腺;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