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昆虫学报》 >蜣螂后胸叉骨的几何形态学分析及其适应进化研究

蜣螂后胸叉骨的几何形态学分析及其适应进化研究

         

摘要

[目的]甲虫的后胸叉骨是基部位于后足基节关节处,端部游离在胸腔内的几丁质构成的内骨骼.后胸叉骨作为胸腹部运动肌肉的联结点,在甲虫运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承载了分类和系统发育信息.蜣螂根据其习性可分为滚粪球和直接掘洞两类行为类型.通过传统的比较形态学方法,我们无法得知滚粪球或直接掘洞的行为对后胸叉骨形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定量的几何形态学方法探究蜣螂后胸叉骨形态对不同行为选择压力的响应关系.[方法]对76种蜣螂后胸叉骨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二维几何形态学定量评估;利用显微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对直接掘洞类蜣螂和滚粪球类蜣螂的代表种西班牙粪蜣螂Copris hispanus和忠诚泽蜣螂Kheperdevotus的后胸叉骨进行三维重建,用于比较两者的三维形态差异.[结果]经过几何形态学分析可知,两类蜣螂后胸叉骨背面观和侧面观的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的p值均低于0.0001,表明两类蜣螂的后胸叉骨的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C.hispanus和K.devotus后胸叉骨3D模型的比较发现,两类蜣螂后胸叉骨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胸叉骨的端半部(叉臂和中突).前者的叉臂细长,中突面积大,背立脊呈窄条状且不发达;后者的叉臂宽扁,叉臂基半部十分宽大,中突面积小,背立脊呈鳍状且十分发达.[结论]滚粪球或直接掘洞的行为会对蜣螂后胸叉骨的形态有显著性影响,蜣螂后胸叉骨形态与滚粪球和直接掘洞两种行为的选择压力显著相关,这与后胸叉骨所附着的胸部肌肉参与相关运动关系密切.本研究为探索昆虫形态与功能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范例.

著录项

  • 来源
    《昆虫学报》 |2016年第8期|871-879|共9页
  •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林有害生物监测与安全防控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林有害生物监测与安全防控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林有害生物监测与安全防控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昆虫分类学;
  • 关键词

    蜣螂; 后胸叉骨; 几何形态学; 计算机三维重建; 进化; 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