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鼻及鼻咽部相关疾病的研究
【6h】

儿童鼻及鼻咽部相关疾病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英文对照词汇

序言

第一部分 儿童鼻及鼻咽部疾病与分泌性中耳炎

摘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以及数据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鼻及鼻咽部疾病与OSAHS

摘要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儿童鼻及鼻咽部疾病与UACS

摘要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论文综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声明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儿童鼻及鼻咽部疾病与分泌性中耳炎(学龄前鼻及鼻咽部疾病儿童声导抗异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学龄前鼻及鼻咽部疾病患儿无症状性的鼓膜形态异常,结合声导抗检查,初步探讨相关疾病导致潜在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造成个体差异的可能原因。
  方法:研究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无耳部症状但体检发现鼓膜异常的81例(162耳)患儿的常规体检、纤维电子鼻咽镜检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鼻窦CT检查的结果,鼓膜检查结和声导抗检测判定是否合并潜在的分泌性中耳炎,分析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鼻-鼻窦炎治疗前后相关状况的变化。
  结果:81例(162耳)无症状性鼓膜形态异常的患儿声导抗异常15例(29耳),后者相关疾病及患病率分别为:过敏性鼻炎组13.6%、腺样体肥大组21.2%、鼻-鼻窦炎组18.2%,组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引起学龄前儿童潜在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因素为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鼻窦炎,其中腺样体肥大对中耳功能的影响较大,对相关疾病的早期干预可以阻断分泌性中耳炎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儿童鼻及鼻咽部疾病与OSAHS(鼾症儿童多导睡眠监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113例鼾症患儿的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对单纯打鼾(PS)患儿以及轻、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的睡眠结构、心率情况以及脑电觉醒指数(ArI)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其各自的特征。
  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因睡眠呼吸紊乱症状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并在睡眠中心进行PSG检查的113例患儿。对患儿进行PSG,所得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后分别采用F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
  结果:(1)各组在年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睡眠结构方面,4组患儿的Ⅰ期睡眠所占百分比分别为PS组2.6%±1.4%、OSAHS轻度组5.4%±3.2%、中度组4.7%±1.9%、重度组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2,P=0.000);各组的Ⅳ睡眠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5.3%±5.6%、32.4%±11.1%、30.6%±9.0%、21.4%±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4,P=0.000);各组患儿快动眼睡眠(REM)期睡眠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1%±8.6%、13.9%±4.0%、14.5%±4.9%、12.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04,P=0.000),而Ⅱ、Ⅲ期睡眠所占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各组患儿REM期的平均心率分别为(85±11)、(90±14)、(95±10)、(101±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2,P=0.000),各组患儿非快动眼睡眠(NREM)期的平均心率分别为(79±10)、(84±14)、(86±7)、(93±1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9,P=0.002)。(4)各组自发性脑电觉醒的总次数、在REM发生次数、在NREM发生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379、60.781、44.061,均P=0.000)。呼吸相关性脑电觉醒的总次数、在REM发生次数、在NREM发生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250、36.137、65.239,均P=0.000)。
  结论:儿童OSAHS发展到中-重度对心率的影响更明显。OSAHS患儿与PS患儿比较自发性脑电觉醒减少而呼吸相关的脑电觉醒增多,但OSAHS患儿其自发性脑电觉醒无论是在NREM期还是REM期并未随着OSAHS程度加重而继续减少,与呼吸相关的脑电觉醒是判断儿童OSAHS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第三部分儿童鼻及鼻咽部疾病与UACS(103例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病因构成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寻找诊断UACS的临床线索以及疗效评价方法。
  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以“慢性咳嗽”为主诉,考虑诊为UACS的103例患儿。按照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对不同年龄组造成UACS的病因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1)103例UACS的患儿中,婴幼儿占7.8%、学龄前占43.7%、学龄患儿占48.5%。(2)在不考虑年龄因素时,103例UACS患儿的病因构成比为由高到低依次为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36%、鼻炎21%、鼻窦炎17%、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16%、腺样体肥大10%;按年龄分组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39.510,P=0.000(<0.05).(3)103例UACS的患儿中过敏原阳性的病例数为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按照年龄分组后,对各组内过敏原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1.898,P=0.387(>0.05)。(4)将不同年龄组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代表的症状缓解情况的VAS评分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并在组间进行两两均数的比较。F诊断=0.752,P诊断=0.571(>0.05);F治疗时段=234.556,P治疗时段=0.000(<0.05)。(5)不同年龄组UACS患儿其伴发症状按照出现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婴幼儿组依次是:张口呼吸(75%)、打鼾(12.5%)、流涕(12.5%);学龄前组依次为:打鼾(51.1%)、张口呼吸(28.9%)、鼻塞(13.3%)、流涕(6.7%);学龄组依次为:打鼾(36%)、流涕(26%)、头痛(18%)、鼻塞(12%)、胸闷(4%)、嗅觉减退(2%)、张口呼吸(2%)。
  结论:(1)学龄儿童较学前儿童、婴幼儿是儿童UACS的高发人群。(2)不同年龄组构成UACS的病因不同,在学前组“腺样体肥大”是鼻及鼻咽部疾病中造成慢性咳嗽的主要因素,在学龄组和婴幼儿组“鼻炎”是主要因素。(3)过敏性疾病是导致儿童UACS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导致婴幼儿组、学前组、学龄组间差异的主要因素。(4)在不同的年龄组中,即使诊断不同,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后慢性咳嗽以及其他伴发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这种改善不存在组间差异,但在同一组别中自身治疗前后在不同时段VAS评分是存在差异的,即规范的治疗对儿童UACS症状的改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主观评价和客观检查结合在一起,更多的关注患儿和家长的感受,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5)不同的伴发症状与不同年龄组构成UACS的病因不同有关,呈现对应关系。良好的沟通,关注患儿以及家长的感受,能够为儿童UACS的诊断寻找有效的线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