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危--1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6h】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危--1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

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摘要

前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PSS中危-1组的独立预后因素

摘要

前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的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预后

附录 常见英文缩写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会议报告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ASXL1、IDH1/2、SRSF2、CALR和MPL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对484例PMF患者按2008年WHO诊断分型标准进行回顾性诊断,随访患者判定预后。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ASXL1第12外显子、IDH1第4外显子、IDH2第4外显子、SRSF2第1外显子、CALR第9外显子和MPL第10外显子突变状态,克隆后测序鉴定突变类型。比较基因突变患者与野生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结果:127例PMF患者中ASXL1基因突变36例(28%),SRSF2基因突变2例(1.6%),未检出IDH1/2基因突变病例。ASXL1突变均为杂合突变,基因突变类型均为移码突变或无义突变,以G646Ffs*12最为常见。与不伴有ASXL1基因突变患者相比,伴有ASXL1的PMF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P=0.004),脾脏肿大程度更明显(P=0.001),年龄>65岁者比例较高(P=0.054),染色体核型异常者比例较高(P=0.033)。两者在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JAK2V617F突变率、DIPSS-plus染色体预后分组及DIPSS、DIPSS-Chinese和DIPSS-plus预后分组方面无显著差异。357例PMF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178例(50%),MPL基因突变11例(3%),CALR基因突变76例(21%),CALR突变均为杂合性移码突变,其中L367fs*46(Ⅰ类突变)26例(34%),K385fs*47(Ⅱ类突变)47例(62%)。与伴有JAK2V617F患者相比,伴有CALR基因Ⅱ类突变的PMF患者年龄较小(P<0.00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P<0.001)和血红蛋白浓度(P=0.001)较低,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09),DIPSS和DIPSS-Chinese预后分组较高危组比例较高(P<0.001)。CALR基因Ⅱ类突变患者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异常者比例较高(<100x109/L P=0.01 or>450x109/L P=0.042),脾脏肿大者比例较低(P=0.004)。伴有CALRⅡ类突变的患者较伴有JAK2V617F突变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3)。CALRⅡ类突变是独立于DIPSS-Chinese预后积分系统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2,HR2.153,95%CI,1.32-3.51),而ASXL1突变并非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ASXL1基因突变是中国PMF患者中常见的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突变但其并非不良预后因素。CALR基因突变在非JAK2V617F或MPL基因突变的PMF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伴有CALRⅡ类突变的患者较伴有JAK2V617F突变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缩短,CALRⅡ类突变是独立于DIPSS-Chinese的不良预后因素。 第二部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研究目的:探索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预后意义 研究方法:回顾Kaplan-Meier具Log-rank染色体COX果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439例具有可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的PMF患者中异常染色体核型者123例(28%),其中复杂核型24例(20%),单倍体核型15例(12%),单纯+8核型异常21例(17%),单纯20q-核型异常15例(12%),单纯13q-核型异常9例(7%)。24例复杂核型中单倍体核型14例(58%)。123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PMF患者中,复杂核型者与非复杂核型者相比,伴有贫血的患者比例较高(P=0.016),两者间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原始细胞比例、脾脏大小、体质性症状和DIPSS预后分组无显著差异。单倍体核型者与非单倍体核型者相比,两者间年龄、性别、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原始细胞比例、脾脏大小、体质性症状和DIPSS预后分组无显著差异。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染色体核型异常、DIPSS-plus不良预后核型、单倍体核型和复杂核型是不良预后因素(P=0.007,0.022,0.032,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单倍体核型是独立于DIPSS-Chinese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3,HR3.339,95% CI1.514-7.367)。 结论:中国PMF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比例较低,复杂核型、单纯+8核型异常、单纯20q-核型异常和单纯13q-核型异常为最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单倍体核型是独立于DIPSS-Chinese的不良预后因素。 第三部分血清铁蛋白是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PSS中危-1组的独立预后因素 研究目的:分析原发初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IPSS中危-1组患者的预后因素。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原发初治MDS IPSS中危-1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9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1(1-88)个月,中位生存期52个月。单因素分析中,血清铁蛋白≥500ug/L是原发初治MDS IPSS中危-1组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1)。此外,年龄≥60岁、ECOG体力状况评分≥2分、血小板(PLT)≤5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骨髓造血组织面积>80%、骨髓纤维化程度≥MF-1、骨髓细胞涂片原始细胞比例>5%,不良染色体核型亦是不良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02、0.006、0.001、0.0031、0.011、0.006、0.011和0.012)。虽然血红蛋白浓度(HGB)和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但HGB并不影响患者预后(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预后意义的参数纳入COX多因素模型筛选,血清铁蛋白、ECOG体力状况评分、ANC、骨髓涂片原始细胞比例和染色体核型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1、0.032、0.001和0.017)。选取血清铁蛋白、ECOG体力状况评分、ANC、骨髓涂片原始细胞比例和染色体核型提出了一个针对中国原发初治MDS IPSS中危-1组进行再次危度分层的预后积分系统,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的3年预期生存(PS)率别为83.7%、59.8%和27.7%,经Log-rank检验各组总体生存(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这一新的预后积分系统有望对原发初治MDS IPSS中危-1组患者进行二次预后分层,对于高危患者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