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习俗的角度审视学校道德教育
【6h】

从习俗的角度审视学校道德教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言

一、习俗的本质特征

二、习俗和道德的关系

三、学校道德教育对习俗选择和超越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前提是道德可教。道德可教的信念之所以成立,首先是因为知识可教,其次是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但是道德教育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总是以行为为指向,并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具体的落实和确证。也就是说,道德知识的获得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儿童的道德水平的发展不仅仅会受到智慧发展条件的影响,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性刺激条件的影响,因此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显然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意识地优化儿童成长中的社会环境。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探讨了各种社会因素中的习俗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关系,通过对习俗本质特征的揭示,道德与习俗关系的研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要发挥应有的魅力、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重视习俗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更好的选择和超越习俗。 本论文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习俗的本质特征。习俗是一种社会心理习惯,属于文化心理结构的表层,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联系,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在社会、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共同生活经验,生动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习俗是人们在生活中建构的,具有地域性、复杂性、如是性、实用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具有规范、认同、调节、教化等社会功能。 第二部分,习俗和道德的关系。广义而言,道德也可归入习俗的范畴,习俗与道德同源共生。在原始社会,习俗和道德都存在于图腾崇拜和禁忌中。道德与习俗之间的复合涵化,使之构成了相互牵动的互动关联。但仅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习俗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犹如人的肉体与精神一般。习俗是一种具体实在的行为系统;而道德则是靠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有抽象意义和普遍适用性的特征。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从习俗那里开始学习道德,并获得最初的道德经验的。在生活世界中,习俗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也是个人无法完全摆脱的。人一出生就置身于一个习俗的包围之中,当人获得独立的时候,尽管可以超越乃至改变一定习俗的制约,但又得生活于其他的习俗的制约之中。习俗是一切道德生活的背景。伦理道德仍然依靠风俗习惯,并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一起来调控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达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目的。道德要对人们的行为及观念发生作用,也离不开习俗的支撑。 第三部分,学校道德教育对习俗选择和超越。学校道德教育对象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都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重视习俗的作用。学校道德教育由原始社会的习俗性德育开始发展,习俗性德育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产生形成于人类生活中。正因为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因而学校道德教育要取得应有的效果,就必须童视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素——习俗。优良的习俗因其合理性得到社会认可,应提倡并弘扬,对于无益无害的则充实新的内容,使之放出光彩,而落后的习俗因败坏人们的品行,酿成了社会动乱,属精神污染,这就必须加以否定、批判并摒除。习俗的良莠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发展。一定的习俗,如果与道德教育目的相一致就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吸取、整编,纳入教育的体系;相反,如果一定的习俗与道德教育目的不一致,甚至相悖,则予以摒弃,并以批判的方式排出教育体系,确保道德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著录项

  • 作者

    陈艳;

  •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学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孙峰;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德育理论;
  • 关键词

    习俗; 学校教育; 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