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浙江省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
【6h】

浙江省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发生与分类研究进展

1.1 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形成环境和过程

1.1.1 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的形成环境

1.1.2 我国亚热带水田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1.1.3 我国亚热带富铁铝化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1.1.4 我国亚热带地区其他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1.2 我国亚热带地区土壤分类的研究进展

1.2.1 国际上对亚热带典型土壤分类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对亚热带典型土壤分类的研究进展

1.2.3 浙江省土壤分类进展

1.3 土壤分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2 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土壤形成条件以及土壤特性研究

2.2.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别

2.2.3 样区土壤的系统分类

2.2.4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

2.3.2 土壤样品的室内分析

2.3.3 土壤系统分析

3 研究区成土环境概况

3.1 气候

3.2 地质地貌

3.3 母岩母质

3.4 水文

3.5 植被覆盖

3.6 农业开发利用历史

3.7 土壤水分状况与温度状况

4 土壤发生学特性分析

4.1 林地、旱地土壤发生学特性分析

4.1.1 土壤形态特征

4.1.2 土壤的机械组成

4.1.3 土壤有机碳分布特性

4.1.4 土壤交换性能及酸碱性

4.1.5 土壤氧化铁组成

4.1.6 表土养分

4.2 水田土壤发生学特性分析

4.2.1 土壤形态特征

4.2.2 土壤的机械组成

4.2.3 土壤酸碱性及有机质分布

4.2.4 土壤氧化铁组成

4.2.5 表土养分

5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分析

5.1 诊断层

5.2 诊断特性

6 土壤系统分类归属

6.1 土纲确定

6.2 亚纲以下高级分类单元的确定

6.2.1 属人为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6.2.2 属富铁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6.2.3 属淋溶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6.2.4 属雏形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6.2.5 属新成土土纲土壤的进一步分类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和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浙江省的气候、地形、地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决定了该省特有的土壤形成过程、发生特性,及土壤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为了定量分类浙江省的土壤类型,本文选取了浙江省四个不同土壤分布区的典型土壤剖面29个,采用田间剖面描述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鉴定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这些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探讨了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中的高级单元归属。
   通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的18个林地、旱地土壤剖面分化明显,土体发育深厚,土壤结构由表层团粒/团块状结构逐渐向下过渡到块状结构。土壤颜色以黄棕色和红棕色为主,表土颜色相对较暗。土壤颗粒组成中,粉粒含量占较大比重,土壤质地主要为壤土。研究土壤因成土条件的不同,其风化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少数土壤剖面淋淀形成了黏化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因利用方式和水热差异不同而变异较大;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致酸离子主要为Al3+,盐基多不饱和。由于母质差异,土壤全铁含量差异较大,铁的游离度均超过40%,具有铁质特性。表层土壤氮素丰富,有效磷缺乏,钾素因成土母质和施肥情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状态。林地和旱地土壤随海拔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海拔升高,土壤粘粒含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升高,阳离子交换量增加,铁的游离度减小而活化度增加,土壤发育程度降低。
   (2)研究的11个水田土壤剖面分化明显,多数剖面发育深厚,土壤结构由表层团粒/团块状结构向下过渡到棱块状或块状结构。土壤颜色以黄棕色或灰黄色为主。其中的04、07、12、22号4个土壤剖面因长期被水饱和,具有潜育特征。土壤颗粒组成中,粉粒含量占有较大的比重,质地均为壤土。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土壤酸化较为明显;表土有机质积累明显。土壤全铁和晶胶率具有从表层向底土层增加的趋势,而活性铁和络合铁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其中,04、12、14、22、24、26、28号7个剖面具有明显的铁聚现象,01、03、06、07号4个剖面形成了灰色的铁渗淋亚层。水田耕作层土壤在养分上表现为:氮素丰富,有效磷缺乏,钾素因土壤管理不同而呈现有丰富缺乏的变化。
   (3)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的鉴别指标,研究土壤共划分出10个诊断层和11个诊断特性。诊断层包括淡薄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漂白层、低活性富铁层、聚铁网纹层、磷质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黏化层和雏形层;诊断特性包括碳酸盐岩岩性特征、准石质接触面、人为搅动层次、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腐殖质特性、铁质特性、铝质特性、盐基饱和度。
   (4)研究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可鉴别出人为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5个土纲、7个亚纲、11个土类和19个亚类。其中,林地、旱地土壤可划分为人为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5个土纲、6个亚纲、8个土类和13个亚类。水田土壤可划分为人为土1个土纲、1个亚纲、3个土类和6个亚类。
   通过研究为每个代表性土壤找到了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避免了因人们主观意识的差异引起的分类不同。为土壤评比、土壤管理、土壤制图以及土壤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基础,为土壤基层分类—土族、土系的建立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为土壤分类的国际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