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写作学视野下的《红楼梦》作者写作风格研究
【6h】

当代写作学视野下的《红楼梦》作者写作风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关于《红楼梦》及作者问题的简述

第一节关于《红楼梦》及研究史的简述

第二节关于《红楼梦》作者之争的综述

第三节关于本文对《红楼梦》版本选择的说明

第二章关于写作学分析方法的说明

第一节当代写作学学科简述

第二节用写作学研究《红楼梦》作者问题的可行性说明

第三节关于本文分析对象的说明

第三章关于景物描写类型的写作学分析

第一节交代人物生活环境类景物描写及写作美学分析

第二节抒发情感类景物描写及分析

一、写作美学分析

二、写作措辞学分析

三、写作思维学分析

第三节推动情节类景物描写及分析

第四节渲染环境气氛类景物描写及分析

一、写作美学分析

二、写作思维学分析

第五节深化主题类景物描写及分析

第六节其它

一、烘托人物形象类(2处)

二、交代地域环境类(1处)

三、场景类(9处)

第四章关于景物个体对象描写的写作学分析

第一节关于对月的描写及其分析

一、80回前后的月描写

二、关于月描写的写作美学分析

三、关于月描写的写作措辞学分析

第二节关于花、柳的描写及分析

一80回前后对花及“花柳并举”的描写:

二、关于花及“花柳并举”的写作美学分析

第三节关于写香的写作美学分析

一、80回前后对香的描写

二、关于香描写的写作美学分析

第四节关于写风的写作美学分析

一、80回前后对风的描写

二、关于风描写的写作美学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红楼梦》作者问题争沦已久但始终没有定论。本文尝试从当代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景物描写,通过作者在语言行文方面透露出来的审美倾向、思维习惯、语言措辞的写作风格的前后异同来重新考察这个问题。 分类分析是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首先对《红楼梦》景物描写进行排列和统计,然后根据它们不同的作用分成六类,最后再分析每一类在语言行文方面的审美特征与思维习惯。每类景物描写的写作美学分析都显示:在审美风格上,虽然每类景物描写在前80回更倾向“优美”,后40回更倾向“崇高”,但由“优美”到“崇高”的发展变化在前80回中就已经开始并在后40回中逐渐强化,这是与内容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抒情类”分类研究还显示:相似思维的使用习惯在80回前后高度一致。“渲染环境气氛类”分类研究也显示:作者既擅长使用重复性赋形思维,常常使用几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实有虚,色调、意蕴相似的对象,从正面共同强化、浓化、清晰化所渲染的环境氛围,义擅长利用对比性赋形思维,使用与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对象,从反面渲染氛围,以增强(反衬)氛围的感染力。因为重复性赋形思维在每一篇文章当中都是必须要用到的,但对比性赋形思维却未必,所以对比性赋形思维的运用是这类写景中非常明显的特征。 另一种主要研究方法是景物描写的个体性研究:首先把所有景物描写不分类别地排列出来,再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同样的描写对象出现的频率,找出出现最多的几个主要个体景物要素:花、月、风、香,最后再分别就每一个描写对象在80回前后的审美倾向、措辞风格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首先显示:在月意象的使用和月描写的审美倾向上,80回前后极度相似。其次,前80回中有大量的写花和“花柳并举”,而后40回却相对较少。后40回写风中有大量的象声词,把风写得更强烈、更刺激,而前80回写风几乎没有象声词且写得更云淡风轻。继续对花、柳、风进行美学分析,发现作者写花、写柳与写香一样事实上就是写人,写大观园众少女。后40回写花、柳较少,把风写得更强烈与大观园众少女的嫁、走、散、死,整个悲剧气氛的逐渐浓化直接相关。总之,写花、柳、风的80回前后差异是与故事内容的发展、情节的推进、内容的深化、高潮的渐入相适应的,所以这种变化也是合理的、正常的、必然的、必须的。本文通过《红楼梦》景物描写类型和个体对象的写作风格特征研究共同表明:《红楼梦》80同前后作者应是同一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