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
【6h】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筛查ADPKD患者

第二部分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筛查ADPKD患者结果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PKD1和PKD2基因突变所致基因序列阅读框改变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拟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筛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对可能存在的缺失突变患者和重复突变患者做出辅助诊断。
   方法:选择2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患者,经B超或CT证实为多囊肾,抽取全血样本;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作为正常对照。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全部实验样本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所有样本的PKD1基因和PKD2基因。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果显示为单一外显子扩增或可疑扩增的样本,针对该外显子设计引物,采取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结果验证。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果显示为单一外显子缺失或可疑缺失的样本,针对相应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连接位点设计引物,采用普通PCR的方法进行验证,若存在扩增产物则进行测序验证。
   结果: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实验中,2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患者外周血样本的数据经过与同批次的正常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1 例外显子缺失,5例外显子疑似缺失,3例外显子疑似重复,余为阴性。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普通PCR方法及基因测序进行验证后,发现6号样本中PKD1基因第40外显子有一个错义突变C11541A,导致对应的氨基酸由苏氨酸转变为天冬酰胺(ACC>AAC);发现17号样本PKD2基因第8外显子发生缺失突变;在1例患者中发现重复突变,7号样本PKD1基因6号外显子的表达较正常人上调3.839倍。
   结论:本研究在国内率先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进行PKD1/PKD2基因外显子缺失与扩增筛查,建立了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的实验方法,并优化了实验条件。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基因诊断中,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既有其优势,也发现了一些局限性。
   实时定量PCR、普通PCR及基因测序进一步验证,可使得PKD1/PKD2基因检测更为精密、准确。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