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对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差异——以宁蒗地区摩梭和彝族为例
【6h】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对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差异——以宁蒗地区摩梭和彝族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人类造成很大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开展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除了要做针对该地区濒危或特有珍稀物种的研究,还应同时进行一些相应的当地居民研究。云南省是中国野生生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有关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本民族对生物多样性的态度也具有重要影响。2008年6月至7月,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收集数据的方法在云南省宁蒗县开展了以彝族、摩梭为例的少数民族对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比较研究。虽然他们共同生活在宁蒗这个高生物多样性地区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实行母系大家庭制的摩梭人和实行父系小家庭制的彝族传统文化差异很大,因此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为:
   (1)摩梭、彝族成年人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存在差异,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可能为相关的影响因素;
   (2)摩梭、彝族成年人对子女的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存在差异,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可能为相关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随机不重复抽样法(random non-repeated sampling)在预调查确定的相对具有代表性大兴、宁利、新营盘、永宁四个样本乡共抽样176名彝族成年人(n>30)和96名摩梭成年人(n>30)为成人组样本,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访问法(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interview)调查他们对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有效问卷分别为169份和9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6%.此外,还采用非概率抽样法(purposive sampling)调查了35名彝族儿童和30名摩梭儿童,以及12名关键信息人物,包括:县政府或县林业部门干部,乡政府或乡林业部门干部,民族老长辈和有经验的猎人。
   用Excel和SPSS16.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频数、均值、相关性分析、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处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摩梭人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x=1.33)和与彝族的保护态度(x=1.18)以及他们对子女的野生动物保护教都存在差异(p<0.05)。
   (2)年龄(摩梭:x=42.77岁;彝族:x=38.77岁)和年均收入情况(都介于500-1500元/年)与受访者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和对子女的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民族(p<0.05)、传统保护文化知晓度(p<0.01)、性别(p<0.05)、受教育水平(摩梭:x=2.19;彝族:x=2.53)(p<0.01)和宗教信仰(摩梭:男83.3%/女95.2%;彝族:男31.90%/女l8.7%)(p<0.Ol)均与其野生动物保护态度和对子女的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有显著相关性。
   (3)摩梭人对传统保护野生动物的文化知晓度(x=0.53)比彝族高(x=0.09)(p<0.05),因此摩梭人具有更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p<0.05)。
   (4)性别与野生动物保护态度有关,两个民族中都是女性具有更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摩梭女性/男性:x=1.37/1.16;彝族女性/男性:x=1.11/1.07)(p   (5)经常对儿童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彝族男性(x=1.3)比彝族女性(x=1.14)更多(p<0.05),摩梭女性(x=1.55)比摩梭男性(x=1.23)更多(p<0.05)。
   (6)在两个民族样本中,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态度越积极,经常对其子女进行保护野生动物教育的比例也越高(p<0.05)。
   (7)在两个民族的样本中,对野生动物的总体保护意愿的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主要由受访者的宗教信仰(p<0.05)和受教育程度(p<0.05)影响。摩梭人有宗教信仰的比例显著多于彝族(p<0.05),有动物崇拜的摩梭人比例也显著高于彝族的比例(p   在宁蒗地区经济、林业和泸沽湖的旅游业发展仍将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带来持续压力的背景下,结合宁蒗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保护宁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提出可以通过:(1)积极鼓励少数民族传承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传统文化;(2)继续发挥少数民族规约习惯的规范作用;(3)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解;(4)充分利用性别差异促进少数民族保护野生动物等途径对宁蒗地区摩梭、彝族的野生生动物保护态度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文讨论部分还从研究内容和结果方面将本研究与其他态度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