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个阶段,多种取向——海外汉学家《论语》英译探赜
【6h】

四个阶段,多种取向——海外汉学家《论语》英译探赜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状况

1.2.1 国内《论语》英译研究

1.2.2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

1.2.3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1.3 研究的范围、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第二章 起始期:附注存真

2.1 早期《论语》英译概评

2.2 威妥玛和《论语》英译

2.2.1 个人背景:从外交官到语言学者型译者

2.2.2 历史文化语境

2.2.3 翻译动机与翻译目的

2.3 威妥玛译本鉴评

2.3.1 夹注

2.3.2 脚注

2.3.3 无注之译

2.3.4 余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伸期:质直求真

3.1 20世纪上半叶汉学家《论语》英译概评

3.1.1 韦利译本

3.1.2 韦译本之外

3.2 赖发洛和《论语》英译

3.2.1 个人背景:从海关洋员到异域文化敬畏型译者

3.2.2 历史文化语境

3.2.3 翻译动机和翻译目的

3.3 赖发洛译本鉴评

3.3.1 赖译本之“真实翻译”

3.3.2 三类译误剖析

3.3.3 余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展期:释译达意

4.1 20世纪下半叶汉学家《论语》英译概评

4.1.1 庞德译本

4.1.2 庞译本之外

4.2 魏鲁男和《论语》英译

4.2.1 个人背景:从留学生到文化使者型译者

4.2.2 历史文化语境

4.2.3 翻译动机和翻译目的

4.3 魏鲁男译本鉴评

4.3.1 语义对等

4.3.2 词汇充分

4.3.3 语法正确

4.3.4 文体对应

4.3.5 读者因素

4.3.6 时空因素

4.3.7 文化背景

4.3.8 余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繁荣期:多元创新

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学家《论语》英译概评

5.1.1 道森译本

5.1.2 利斯译本

5.1.3 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本

5.1.4 白牧之和白妙子合译本

5.1.5 沃森译本

5.1.6 希勒译本

5.1.7 其它译本

5.2 亨顿和《论语》英译

5.2.1 个人背景:从诗人到作家型译者

5.2.2 历史文化语境

5.2.3 翻译动机和翻译目的

5.3 亨顿译本鉴评

5.3.1 语义转换

5.3.2 交际效果

5.3.3 语义转换和交际效果之兼顾

5.3.4 副文本的应用

5.3.5 余论

5.4 森舸澜和《论语》英译

5.4.1 个人背景:从专家到学者型译者

5.4.2 历史文化语境

5.4.3 翻译动机和翻译目的

5.5 森舸澜译本鉴评

5.5.1 “丰厚翻译”和《论语》文本

5.5.2 森译本之“丰厚翻译”

5.5.3 余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译者的显身

6.2 本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拓展之处

6.4 关于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出发,观照译者个人背景、特定历时文化语境等因素,运用融微观的文本分析和宏观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汉学家《论语》英译本个案,并利用翻译学、对比语言学、诠释学、比较文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围绕汉学家英译《论语》的四个阶段及其翻译取向,致力于多维度探研海外汉学家的《论语》英译现象。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缘起、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状况,总结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的特点与不足,界定本研究的范围、目的与意义,并对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加以说明。从第二章到第五章,逐章对应海外汉学家《论语》英译的特定历史时期,围绕各个典型译本个案依次加以深入研究。海外《论语》英译实践经历了从最初的非全译本到全译本的演变过程。第二章为汉学家英译《论语》的起始期,以威妥玛《论语》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身为外交官,威妥玛对待作为“他者”的中国社会文化,经历了从最初的敌视到尊重继而同情乃至最终的喜爱,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跨文化身份。作为语言学者型译者,威妥玛翻译态度谨严,深受译文协作者K、晚清经学训诂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其译本字斟句酌,采用附注以存真的翻译形式,达到有效迻译儒家思想的目的,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章还对高大卫、理雅各和詹宁斯三位传教士的译本加以介评,认为三个译本以文化利用为主要特征,采用以耶释儒、耶儒互参的翻译策略,译笔多少带有宗教色彩,但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译文格式等方面对后代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为延伸期,选取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为主要个案研究对象。作为海关洋员,赖发洛在华生活数十年,尤其通过与像金辰昆、辜鸿铭等晚晴文人之间的交往,让他沉迷于儒家文化,进而深怀敬畏之情从事《论语》等儒家典籍的译介。作为异域文化敬畏型译者,赖发洛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贯彻“句序概念对应”为基础的、注重直译的翻译策略,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较为有效地诠释了“真实翻译”的精髓。在该阶段,汉学家韦利坚信“一个时期一位孔子”的翻译理念,期望通过译介《论语》以慰藉饱经战乱的西方人;其译本文质并存,且具有侧重文的倾向;译本读者群更广,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兼顾。此外,本章还从译者身份、翻译特色等方面简介了传教士苏慧廉《论语》英译本。
  在发展期,第四章的主要个案研究对象为魏鲁男《论语》英译本。作为哈佛燕京学社首位在华求学的研究生,魏鲁男学识广博,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身受当时以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美国文化及汉学研究的影响,希望通过译介《论语》来慰藉西方人失落的心灵。作为文化使者型译者,魏鲁男以“普通读者”为服务对象,通过追求释译达意、挥洒有度的翻译理念,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操作手段,从语义对等、词汇充分、语法正确、文体对应等方面较为有效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和风采。在该阶段,庞德《论语》英译木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释译达意的特色,即译者充分利用拆字法对原作核心概念加以释义,强调原作“意旨”的迻译,运用简洁语言以达意,进而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本章还对两位华人译者刘殿爵和程石泉的《论语》英译本加以简介。
  海外汉学家的《论语》英译在繁荣期精彩纷呈,多元创新。第五章先后选择亨顿和森舸澜两位译者的《论语》英译本为主要个案研究对象。作为作家型译者,亨顿强调“礼”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译文深受译者个人的诗学观以及诗歌翻译理念的影响。该译本以服务于普通读者并观照专业读者为目的,充分发挥副文本的功能,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操作方法,展现了兼顾原文意蕴和译文畅达的双重特色。作为专家型译者,森舸澜的《论语》英译本以普通读者为主要对象,并兼顾专业读者,译文采用多种翻译手段,评论呈现不同特色,注释和篇解等内容形式多样,整个译本意蕴丰厚,实为体现丰厚翻译思想的典范之作。森译本个案研究表明,丰厚翻译思想对促进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具有借鉴意义。
  在该时期还先后探研了六个汉学家《论语》英译本。道森译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强调译文贴近原作;语言表达简洁,通畅易懂。利斯译本追求古为今用、化中为西的翻译理念,译笔流畅可读,具有口语化倾向,反映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本对中国哲学典籍进行哲学性的诠释,以独特的“陌生化”言说方式来传达儒家思想的精髓,有助于确立中国哲学的合法地位。白牧之和白妙子合译本呈现出浓重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提出有关《论语》篇章形成的“层累理论”,译本注释旁求博考,通过解读《论语》文本的方式以反映早期儒家的思想史。沃森译本简洁达意,注释少而精,口语化译笔洋溢睿智哲思,有助于再现原作风格。希勒译本参照先前众多译本及学者的观点,对原作众多关键概念词语加以统计且标示说明,评论和解释内容详实,以独特的文本表述方式传达原作的儒家思想。
  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海外汉学家群体英译《论语》现象的基本特征,概论本研究的意义和启示,说明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拓展之处,并对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研究加以思考与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