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隔姜灸联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6h】

隔姜灸联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阐述

1.1 面神经相关血运因素

1.2 病毒感染因素

1.3 环境损害因素

1.4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1.5 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

1.6 预后诊断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治疗

2.1、诊断

2.2、治疗

3.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阐述

3.1 内因

3.2 外因

3.3 不内外因

4.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病例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临床研究记录

1.6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2.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周围性面瘫是中医院针灸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医学)的“面瘫”,“口眼喎斜”,“口僻”等范畴,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多见于冬季和夏季。本病主要是由于经脉、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引发本病。现代医学将本病归结于神经系统疾病范围。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病邪侵袭、感染,导致该神经发生水肿,局部神经缺血,受压或局部血液运行受阻,循环障碍而致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周围性面瘫以起病突然为主,临床上主要以一侧颜面部发病最为多见。患者多表现为:患者一侧颜面部肌肉松弛无力,面部感觉麻木,一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增大,闭目时眼露白睛,不自觉流泪,鼻唇沟变浅,一侧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患者不能蹙眉,示齿,鼓腮和/或吹口哨等。
   针灸学现作为祖国医学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临床优势的学科,通过医学工作者数以千年的发展,以其特有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卓越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生活做出了自己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为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健康保健和基本医疗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针刺与隔姜灸联用作为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廉价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工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向。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对比观察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证实针刺合并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确实可行的方法以便为临床上推广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观察临床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和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其中第一组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第二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及进行随访评估。
   评估方法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和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的方法,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面部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维持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
   1、两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和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2、在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在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4、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上和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上均有其临床疗效及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1、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和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临床运用价值;
   2、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比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型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长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