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阐释学翻译理论下《伤寒论》一词多义现象英译研究——基于罗希文译本
【6h】

阐释学翻译理论下《伤寒论》一词多义现象英译研究——基于罗希文译本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论文的总体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阐释学概述

2.1.1 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发展

2.1.2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发展

2.1.3 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中医翻译

2.2《伤寒论》英译研究

2.2.1《伤寒论》英译本

2.2.2 中医英译和伤寒论英译的评述性研究

2.3 一词多义研究现状

2.3.1 一词多义概述

2.3.2 一词多义英译研究现状

2.3.3《伤寒论》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选材

3.1.1 原本和译本的选择

3.1.2 译本选取的原因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分析法

3.3.2 手动采集法

3.3.3 分析比较法

3.3.4 归纳总结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伤寒论》语言的特点

4.1.1 文学性与人文性

4.1.2 抽象性与模糊性

4.1.3 修辞性与特指性

4.2《伤寒论》的一词多义现象

4.2.1 《伤寒论》中一词多义的特点

4.2.2《伤寒论》中一词多义的分类

4.3《伤寒论》一词多义英译实例探讨

4.3.1 单音节词英译策略

4.3.2 单音节词的英译补偿策略小结

4.3.3 双音节词的英译策略

4.3.4 双音节词的英译补偿策略小结

4.3.5 多音节词的英译策略

4.3.6 多音节词的英译补偿策略小结

4.4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伤寒论》由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历尽千年洗礼依然作为中医学界屹立不倒的经典著作之一,蕴含着从古至今无数中医学家呕心沥血的精华。六经辩证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和百首治法多变的临床方剂,《伤寒论》蕴含的智慧值得后人反复多方面的挖掘和研究。书中既饱含典型的中医语言文化特色,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正确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这些词汇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阐释学作为一门诠释的哲学艺术,逐渐运用于翻译学领域,自其理论体系初步建立以来便为中国传统古籍的英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将阐释学翻译理论用于分析《伤寒论》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以探索中医典籍英译的新视角。
  本文手动搜集《伤寒论》的多义词,并将其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类,运用阐释学翻译理论对比分析三类多义词的英译策略,并横向比较罗译文译本在翻译不同类型多义词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翻译策略的特点,统计不同翻译策略所占的比重。此外,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四步骤和译者的主体性英译为切入点,总体研究了阐释学翻译理论视域下《伤寒论》的一词多义现象,对多义词英译展开描述性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三类多义词现象补偿性翻译策略的异同。在阐释学翻译理论视域下,罗希文的《伤寒论》译本体现了准确的科技文献英译特点,可读性较高。在英语策略上,整体译文对一词多义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远远多于直译,其中,单音节多义词的意译率最高,其次为双音节多义词,最后为双音节多义词。此外,罗译本的总体翻译原则遵循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特别是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三类多义词现象的补偿性翻译策略以单音节多义词比例最高,双音节多义词次之,多音节多义词最低。
  《伤寒论》中存在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阐释学翻译理论作为一门诠释的艺术,运用于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的多义词有利于从新的视角为《伤寒论》及其他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提供独特的翻译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医翻译事业和中医传播事业的稳步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