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研究
【6h】

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用目的语表达阶段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但在翻译理论界,译者的主体性长期受到忽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译学界开始的“文化转向”极大地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从而使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文学翻译中表现最为突出,这是由文学作品的特性决定的。文学翻译本质上是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的艺术。而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因此对其的理解和表达也较为主观。文学翻译中重译和再创造的现象都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能否正确发挥,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 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原因及其体现。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来的,它是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十分重视读者的地位,对于文学来说,读者和作者一样重要,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存在。译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者,同时也是其读者。因此把接受美学的理论运用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译者的翻译活动。 翻译过程可以分为阅读与表达两个阶段。在阅读阶段,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会通过文本与原文作者进行对话,进而能对原文有彻底的理解;在表达阶段,译者,作为再创造者,会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对话,以最恰当的方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在理解与表达阶段,译者的主体性都有体现,换句话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同人的“期待视野”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如语言层次,文化层次,审美层次等。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苔丝》两个中译本做了个案研究。《苔丝》是英国乃至整个文学史的愧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确定因素就越多,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就越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