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身体功能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6h】

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身体功能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身体功能与心理幸福感的现况,探讨三者之间关系及影响心理幸福感的因素,建议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计划与活动处方,以降低慢性疾病罹患,减缓身体功能退化,增强日常活动的独立性,协助老年人提升心理幸福感,促进成功老龄化。
   方法:本研究选取保定市6个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一般情况、老年人身体活动量表、老年人身体功能检测、心理幸福感问卷。所有资料采用SPSS0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68份,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50人,年龄范围60~93岁。研究结果显示:
   1.社区老年人身体活动最高得分266.86分,最低得分8.57分,P50为133.43分;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老年人身体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身体功能方面,不同性别老年人30秒连续坐椅站立、30秒伸屈臂、肩膀伸展、2分钟踏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坐椅体前伸、起立走8英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老年人30秒连续坐椅站立、30秒伸屈臂、肩膀伸展、起立走8英尺、2分钟踏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坐椅体前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总均分为153.18±18.92,单题均分为4.64±0.57,6个维度中,自我价值得分最高(5.55分),其次是人格成长(5.11分),其它几个维度得分也都≥4分(中值=4分),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
   4.调查对象心理幸福感的单因素分析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与年龄呈负相关,表明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幸福感问卷得分越低,心理幸福感越差。
   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幸福感问卷得分越高,心理幸福感越强。不同月收入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月收入越高,心理幸福感越强。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水平高于无配偶者。患慢性病数目不同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无慢性病者心理幸福感最强。有无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无兴趣爱好者心理幸福感最弱。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环境的态度不同,其心理幸福感不同,对养老环境满意者心理幸福感水平最高。不同居住形态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配偶同住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水平最高,但二者之间的心理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规律活动习惯的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有规律活动习惯者较无规律活动习惯者心理幸福感强。
   5.调查对象心理幸福感的多因素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显著因素按其作用由大至小依次是:患慢性病状况、兴趣爱好、对社区养老环境的态度、规律活动习惯。决定系数R2=0.351,表示4个变量共同解释老年人心理幸福感总变异的35.1%。
   6.调查对象心理幸福感与身体活动、身体功能的相关性
   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与其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即老年人身体活动量越大,心理幸福感问卷得分越高,心理幸福感越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与身体功能6项指标(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肩膀柔软度、下肢柔软度、有氧耐力、敏捷/动态平衡)均呈正相关,即身体功能越好,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老年人身体功能6项指标(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肩膀柔软度、下肢柔软度、有氧耐力、敏捷/动态平衡)均与身体活动呈正相关,表明身体活动量越大,身体功能越好。
   结论: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影响心理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患慢性病状况、兴趣爱好、对社区养老环境的态度、规律活动习惯,共同解释其总变异的35.1%。提示从可改变的因素着手,如协助老年人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增强心理幸福感。老年人心理幸福感与其身体活动、身体功能均呈正相关,身体功能与身体活动呈正相关,因此,应协助老年人积极科学地从事身体活动,以延缓身体功能下降,增强独立生活能力,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强化自我认可度和社会归属感,最终提升心理幸福感,实现成功老龄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